人教版初二美术课本第6页的4幅插图的简介!谁知道!

保罗·高更(P.Gauguin ,1848-1903年)与塞尚、梵高同为美术史上著名的“后期印象派”代表画家。他的绘画,州高稿初期受印象派影响,不久即放弃印象派画法,走向反印象派之路,追求东方绘画的线条、明丽色彩的装饰性。他到法国西北部突出大西洋的半岛——布尔塔纽(Bretagne),与贝纳、塞柳司尔等先知派画家一起作画,成为这个“综合主义”绘画团体的中心人物。他也到过法国南部的阿尔,与梵高共同生活两个月,但却导致梵高割耳的悲剧。
这位充满传奇性的画家,最令我们感动的是他在1891年3月,厌倦巴黎文明社会,憧憬原始与野性未开化的自然世界,向往异乡南太平洋的热带情调,为追求心中理想的艺术王国,舍弃高收入职业与世俗幸福生活,远离巴黎渡海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岛(Tahiti夏威夷与新西兰之间的法属小岛),与岛上土人生活共处,并与土人之女同居。在这阳光灼热、自然芬芳的岛上,高更自由自在描绘当地毛利族原住民神话与牧歌式的自然生活,强烈表现自我的个性,创作出他最优异的油画,同时写出《诺亚·诺亚》名著,记述大溪地之旅神奇的体验。
高更一度因病回到法国,1895年再度到大溪地,但因殖民地政府腐败,南海生活变调,高更梦寐以求的天堂不复存在,他在1905年8月移居马贵斯岛册孝。当时法国美术界对他的画风并不理解,高更孤独病困,加上爱女阿莉妮突然死亡,精神深受打击而厌世自杀,幸而得救未死。晚年他画了重要代表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反映了他极端苦闷的思想。后来他在悲愤苦恼中死在马贵斯岛。英国名作家毛姆,曾以高更传记为题,写了一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以艺术的创造(月亮)与世俗的物质文明(六便士=金钱)为对比,象征书中主角的境遇。
高更起伏多变的生活境遇和他同现实不可解决的矛盾,又由于受当时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使他作品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罗为难于理解。但是,他画中那种强烈而单纯的色彩,粗犷的用笔,以及具有东方绘画风格的装饰性,与他在大溪地岛上描绘原始住民的风念培土人情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20世纪以来,对原始艺术的再认识与研究极为盛行,更为艺术发展带来新活力,高更是先驱者之一。他主观感受强烈、色彩郁的作品,影响后来许多艺术家,更使世界人类产生无比的勇气与喜悦。
人物简介
毕沙罗(Pissarro,1830-1903),法国印象派大师。1830年生于安的列斯群岛的圣托马斯岛,1903年卒于巴黎。在他去世前一年,远在塔希提岛的高更写道:“他是我的老师。”在他去世后3年,“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录中恭敬地签上“保罗·塞尚,毕沙罗的学生”。在印象派诸位大师中,毕沙罗是惟一一个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可谓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

人物年表
1830 年生于法国圣托马斯 / 1903 年卒于法国巴黎

毕沙罗自幼便对艺术表现出浓厚兴趣,但直至二十五岁才有机会到巴黎接触艺术界。他在巴黎结识了画家柯罗,后来又在私人画室认识了莫奈、塞尚、巴齐耶、雷诺阿和西斯莱。他早期所绘画的巴黎风景,在 1864 至 1870 年间均入选官方画展。 1870 年,他去了伦敦逃避战火;回国后,他的作品便开始不再被官方沙龙接纳,自此,他的命运就和印象派画家紧紧扣在一起。与其他印象派画家一样,他的作品同样受日本艺术所影响。他以明亮的色彩和颤动的笔触来表现当代的风景。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毕沙罗还不断探索新的技法。 1885 至 1890 年间,他跟随了画家秀拉(Georges-Pierre Seurat)以点描法(Pointillism)绘画,但后来又重拾原来的技巧。 1892 年,画商杜朗 — 卢埃尔为他举办了大型回顾展。此后,毕沙罗潜心描绘城市景致,尤其喜欢以俯瞰的角度捕捉巴黎的街景,把焦点集中在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上,而这类作品终为他赢得国际声誉。

人物生平
毕沙罗(Pissarro,1830-1903),法国印象派大师。1903年11月13日,毕沙罗离开了人世。在他去世前一年,远在塔希提岛的高更写道:“他是我的老师。”在他去世后3年,“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录中恭敬地签上“保罗·塞尚,毕沙罗的学生”。
在印象派诸位大师中,莫奈是发起者,并且以自己的作品给这个画派命了名。但是,要说这个画派的真正领袖,那么,非毕沙罗莫属。他是惟一一个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可谓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
毕沙罗1830年7月10日出生于西印度群岛中的圣托马斯岛,祖籍法国波尔多。父亲在岛上开了个百货店,生意挺红火,算得上当地的一个富商。他希望儿子能继承自己的事业。毕沙罗呢,却在巴黎上学时迷上了绘画。回到岛上后,他在父亲的店里干活,一有空就跑到外面写生。他想专门画画,父亲不许,5年后,他毅然离家出走,流浪到委内瑞拉。在那里,他创作了自己的第一批油画。最后,父母不得不妥协,送他去法国学习绘画,在学院派大师的画室里练习人体。日子一长,他受不了学院的那种单调沉闷。他喜欢大自然,爱到学院派大师们不屑一顾的粗野的乡村里去作画。这种爱好决定了他在沙龙的命运。
1859年,他的作品入选沙龙。而其后,则连续两次落选。就在那时,他因为和母亲的女仆相爱同居,家里面因此不再给他资助。他的生活陷入了窘境。画又卖不出去。为了糊口,他甚至不得不去做油漆工———好在画刷跟油漆刷差别不大。妻子也下到田间,拼苦拼累地挣点子小钱。贫穷没有能击倒这位坚韧的画家。在给一个朋友的信里,他说:“绘画使我快乐,它是我的生命,其他无关紧要。”作家左拉在看过他1867年的《雅莱山,蓬图瓦兹》后,称誉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三四位大画家之一。他的笔法坚实粗放,有大师的传统。这样美丽的画幅只能出自一个诚实者之手。”
1870年,毕沙罗被普法战争赶至伦敦,在那里认识了画商保罗·丢朗-吕厄,他后来成为毕沙罗艺术最重要的赞助商。而英国风景画大师康斯太勃尔、透纳等的作品则是他此行的另一个意外收获。他的色彩因此变得欢畅明亮。
由于总是被沙龙拒之门外,1874年,莫奈提出搞个独立展览,跟沙龙对抗,毕沙罗等画家大力支持。于是,一个以“无名艺术家、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协会”为名组织的联展开幕了。可是,他们得到的只是一片哄笑和讥讽。当时一位极有影响的评论家说:“那些自封为艺术家的人,拿起画布、颜料和笔,胡乱涂抹一番,就算完成了自己的大作。这群家伙爱慕虚荣近乎疯狂。应该让毕沙罗懂得,树不是紫色的,天空也不是新鲜的牛油色。在乡村里,我们找不到他画的那些。”
连续几次展览的失败,连当初雄心勃勃的发起者莫奈也萌生去意。当1879年准备第四次展览时,他终于屈服,把自己的作品送向沙龙,退出了印象派团体。德加骂他是“叛徒”。这进一步加剧了团体内部的不和与分裂。
毕沙罗静静地坚守着,他没有野心,当团体内部卷入争吵之中,他的坚定、安详、平和、谦逊、智慧与热诚,不仅为他赢得了尊敬,也使他成为这个团体的稳定因素和实际上的领袖。他先后吸引了塞尚、高更、修拉、西涅克等参加联展。
毕沙罗的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但他没有怨天尤人,却在其中努力发掘诗意之美和快乐之光,他对自己的儿子说:“一切事物都有美,问题在于怎样把它表现出来。”晚年的毕沙罗仍然创作不辍,由于丢朗-吕厄的成功,他的生活也随之改善。60岁后,由于腿病,他无法再深入大自然中写生,就天天在窗边作画,直到病逝。

艺术作品
毕沙罗来京的其余6幅作品分别为《塞纳河和卢浮宫》、《雪中的林间大道》、《蒙福科的收获季节》、《艾拉尼的疯人院》、《埃尔米塔日花园的一角》和《蓬图瓦兹附近的艾尼丽街》。

蓬图瓦兹:埃尔米塔日的坡地
毕沙罗1830年7月10日出生时是丹麦公民,父母希望他从商,但他自幼对艺术有浓厚兴趣,并直到25岁才接触艺术。毕沙罗喜欢采用日本式模糊取景方法,以明亮的色彩和颤动的笔触表现当代风景。毕沙罗实际上是一个乡村风景画家,竭力表现人与环境的统一,从中汲取营养,表现房屋和农村的和谐一致。

《蓬图瓦兹:埃尔米塔日的坡地》是毕沙罗一家回到法国两年后画的,其全家人前后在蓬图瓦兹住了10年。毕沙罗和他的家人分别住在蓬图瓦兹高地的埃尔米塔日街区的几处房子里,这些房子都为较新的建筑,但不远处还有一个古镇,其中有一些17—18世纪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在毕沙罗的笔下显得坚固和年代久远,整幅画透着健康的乡村气息,给人以丰满而古老的印象,光秃秃的树木、冒烟的烟囱以及耕得井然有序的田地构成的初秋景色更加深了这种印象。

画面所表现的力量首先来自层次鲜明的构图,作者有意在建筑物的整体和树木之间造成强烈对比,同时也源于色彩之间隐隐约约的和谐。绿色和蓝色、灰色和米黄色,甚至是烟囱管道的红色都被置于次要地位,不添加任何无用的光泽。在右边的厚实房屋上面,树木勾勒出诗一般的图案。毕沙罗擅长的这种曲折的笔法使画面显得生机勃勃,增加对角线的实际效果。人们的目光会自然投向画的上部——马图兰城堡。

印象派团体中的“中流砥柱”——毕沙罗
卡米耶·毕沙罗(1830-1903)堪称印象派团体中的“中流砥柱”,尽管其他几位印象派大师的“社会知名度”比他大,但总体作用仍有所不同。
塞尚、高更等都称自己是毕沙罗的学生。他是唯一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不管外界有多大的压力,也不管内部有多大的纷争,毕沙罗静静地坚守着,先后吸引了塞尚、高更、修拉、西涅克等参加联展。
出身商人之家的卡米耶·毕沙罗不愿随父亲经商。但到了法国学画,他生活窘困,画卖不掉,不得不做油漆匠来谋生。但他说:“绘画使我快乐,它是我的生命,其他无关紧要。”作家左拉在看过他1867年的《雅莱山,蓬图瓦兹》后,称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三四位大画家之一。他的笔法坚实粗放,有大师的传统。这样美丽的画幅只能出自一个诚实者之手。”
毕沙罗也曾一度追慕点彩派创始人乔治·修拉的风格,并以这种技法画了一些作品,但不久以后便认识到,点彩技术不适合自己的气质,还是要诚实地以自己的风格来创作。这幅1873年画的《蓬图瓦兹:埃尔米塔日的坡地》,仿佛能让人嗅到乡村清新气息。那专注于农时的老农,让人觉得有点像毕沙罗本人。60岁后的他,生活有所改善,但是因腿疾而不能行走,就天天在窗边作画,直到病逝。

后期印象主义

法国印象主义画派的成员较多,其中以马奈、莫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莫里索和卡萨特等影响最大。
马奈(1832年资交刻最—1883年)。他是印象主义画家中的长者,与莫亲等人过从甚密。但他并未参加任何一届印象主义画展。然而从他的艺术实践来看,他完成了从库尔贝现实主义向印象主义的过渡。
马重既迅证英额解课排设容奈年轻时就不满学院派的教学而迷恋历状级说难清种代大师提香、格列科、里剂虽协化帮掉贝拉、委拉斯凯兹、戈雅、哈尔斯和鲁本斯。他在27岁压正是弦设文跳时创作的《苦艾酒的嗜好者》以及尔后创作的《草地上的午餐》和另一幅360问答描写裸体女子的油画《奥林匹亚》,在技法广德权司额材究烧上既追随传统的画法,又大胆探索自己的新路,以至均遭官方沙龙拒绝。
60年代初,马奈创作了油画尽鸡短清功停置延《老乐师》、《弹两半可果零仅吉他的人》、《穿西班牙服装的维克多利娜·米朗》。《从瓦伦西亚来的劳拉》,这是从写实主义向印象员血妒主义的过渡作品。
70年代毛兵更补跑被走货呀不相,马奈完成了一系列油画,其印象略尽证主义技法更为鲜明。1874年的湖赵年《在小船上》,1881年—1882年创作的《费里—贝选及厚话液北培领由急整舍尔酒吧间》、以及1875年创作的《威尼斯大运河》就是件吃兴沿浓粮车却交这方面的代表作。
马奈是最早打破传统的棕褐色调,使画面明亮、有外光新鲜感的画家。但是,由于画家受过古典艺术的熏陶,他的作入品中始终保持着某种宏大和庄重的气派。这是作为印象汽最主义画家的马奈其艺术的独特之处。
莫奈(1840年—1926年),他是印象主义最典型的画家,也是印象主义绘画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人称“印象派之父”。
《印象·日出》莫奈法国莫奈出生在巴黎一个小商人家庭,很早就喜欢绘画。正式的绘画生涯是从与欧仁·布丹结识后开始的。莫奈与他一务系际坐天夜等叫必批起到大自然中对景写生,布丹一再告诉他:“当场画下来的任何音业觉境坏东西,总是具有以后在画室里不可能得到的一种力量:真实性和笔法的生动性。”这成为他终生奉行的一条绘画创作原则。可惜因为服兵役而中断了跟布丹的学习,从军队退役回来后,莫奈决心当画家,进入巴黎学院派画家格莱尔的画室学习。在这里他结识了雷诺阿、西斯莱、西齐耶,并在展览会上第一次看到了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等作品。马奈大胆而直率的画风使他十分赞赏,而对格莱尔画室陈旧而死板的学习方法非常不满,一年后即与雷诺阿等人离开了格莱尔的画室。这时他又结识了巴比松画派的杜比尼和特罗容,他们给莫奈以很深的影响。
1865年—1870年是莫奈艺术创作的早期。这时他已经开始使用印象主义画派特有的碎笔触作画,同时,他的目的也已十分明确,即努力探索真实地表现大自然的方法,特别是描绘瞬间的感觉印象和他所看到的充满生命力和运动的东西。1873年,他创作的《印象·日出》就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1874年,莫奈和他的伙伴联合德加和其他一些画《睡莲》莫奈法国家,举办了第一届“独立派”作品展览会,这次画展以印象派画家首次展览而被载入史册。“印象派”这一名字也由于莫奈的《印象·日出》而被叫了起来。莫奈的名声在观众中也日益增长。
19世纪90年代。莫奈对不同季节,一天之内不同的时辰,天气情况以及不断变化的光线和气氛都作了认真的研究,画了几组成套的画,如《干草垛》、《卢昂大教堂》、《睡莲》等等,都是同一主题,使不同时间下光线变换无穷的外观映象展现在人们眼前。
雷诺阿(1841年—1919年),在印象主义画家中,他以画人物尤其是青年妇女和儿童著名,还喜欢画女性裸体。他在肖像画和裸体画中尝试运用印象主义的方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他的印象主义风格的代表作有《包厢》、《游船上的午餐》、《红磨坊街的舞会》等。
《江磨坊街的舞会》雷诺阿法国德加(1834年—1917年)的艺术和其他印象派画家有所不同,他只是在色彩上很像印象派,但并不喜欢在外光下作画,在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有自己的特色。他曾在安格尔的一个学生的指导下学习,以后又几次去意大利。受古典艺术的影响较深,有坚实的素描基础。他的绘画以表现人物动态,尤其是芭蕾舞女的活动见长。也善于画室内群像。在注重色彩的同时,很注意构图,并且注重造型,代表作有《舞蹈课》、《芭蕾舞中的姆里·菲奥克尔》、《苦艾酒》、《熨衣妇》等。此外,德加善于用色粉笔作画。如著名的《舞台上的舞女》。
毕沙罗(1830年—1903年),他与莫奈一样是始终坚持印象主义画法的画家。他的作品主要是风景画,而且多是农村风景。他的画不仅以色彩丰富见长,而且画得厚重实在。比莫奈的更有质感。他的代表作有描绘农村风景的《蓬图瓦兹的红屋顶》、《菜园和鲜花盛开的果树、春、蓬图瓦兹》等。描绘城市风光的代表作以他晚年所画的《雨中的法兰西剧院广场》最著名。70年代后期,受“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点彩画法的影响,画了一些点彩派作品。如1881年创作的《拿树丫的农家姑娘》就是这类作品。
西斯莱(1839年—1899年)也是始终坚持印象主义画法的画家。他主要是画风景,取材城市的街头小巷和巴黎附近的农村田野。早期的作品细致写实,受柯罗的影响很大。成熟期的作品,用笔流畅柔和,色调清新。代表作有《马尔港的洪水》、《洪水泛滥中的小舟》等。
贝尔特·莫里索(1841年—1895年)是位有天赋、有温情色彩的印象主义女画家。她的画,题材取自她周围亲近的生活情景,画风典雅、精致,色调闪耀着鲜绿的光辉,色彩富于微妙的变化。
另外美国女画家卡萨特,也是法国印象主义画展的积极参加者。卡萨特(1844年—1926年)是一位女油画家和版画家。她出生于美国,1861年—1865年在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学习,1866年到巴黎深造以后终生定居法国。他在艺术上,深受德加的影响,善于描写妇女和儿童,尤其是对幼子的关怀。代表作有《给孩子洗澡》等。

13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