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杜鲁门·卡波蒂·残杀》作者简介|内容概要|作品赏析

《美国文学·杜鲁门·卡波蒂·残杀》作者简介|内容概要|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杜鲁门·卡波蒂(1924—1984)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生于新奥尔良,病死于洛杉矶。作者曾这样自述自己的生平:“我在1924年出生于新奥尔良,在南方的好几个地区长大——冬天在新奥尔良,夏天在阿拉巴马和新佐治亚。我在学龄前就已开始读书,此后一直按照我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从不在乎别人的想法。我受的教育主要是自学。直到今天,我都背不出字母表或乘法表。我从14岁开始写短篇小说,其中有几篇还发表了。我在15岁辍学,16岁到《纽约人》杂志社工作,这是我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正式工作。我看上去那么年轻,他们始终不敢派我出去采访。因此我 ‘退隐’ 到路易西安那一个农场上呆了两年,写了《别的声音,别的房间》。我在希腊、意大利、西班牙、非洲和西印度群岛居住过,也曾去苏联和东方旅游。”卡波蒂的早期著作如短篇小说集 《夜树》(1949)和长篇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 (1948) 和 《草竖琴》(1951) 探索梦幻与现实、虚构与真实之间的分界线,刻画了两种梦幻世界: 黑夜与白天,或者黑暗与光明,被认为是典带伏型的哥特式南方小说,但他著名的中篇小说《在提凡尼早飡》(1958)发表后,就转换方向,创作所谓“非虚构小说”,并一再否认自己是南方作家。1965年发表非虚构小说《残杀》,引起轰动和争议,销售数高达300万册。此后他致力于写新闻报道,再没有巨著问世。

内容概要 1957年11月中旬,在堪萨斯州离加登城不远的河谷农场大院一座漂亮的住宅里,富裕的小麦生产商、前任总统艾森豪威尔亲自任命的联邦农业信贷董事会董事克拉特一家四口惨遭杀害。四人都被捆绑着并被堵上嘴巴,用12寸口径鸟枪击毙。凶犯在逃,未留下任何线索。克拉特先生是位道地的绅士,待人和蔼可亲,他妻子患有精神病,经常卧床,他们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大女儿已经出嫁,二女儿在城里学习护士课程,即将结婚,当时只有16岁的女儿兰希和15岁的儿子凯尼恩在家。兰希聪明美丽,非常善良,被杀那天还在教一个13岁邻居女孩做樱桃馅饼,凯尼恩正在做一只大衣柜,准备送给他的二姐作为结婚礼物。堪萨斯州调查局在局长杜威指挥下成立一个18人的侦察小组专门处理这个案件,但克拉特一家为人厚道,没有仇人,找不出任何明显的杀人动机,凶杀现场又不留任何痕迹,毫无线索可循,因此尽管杜威非常精明能干,手下的人也都是富有经验的老侦探,对此案却一筹莫展。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罪犯凶残狡猾,使人无法分析出明显的作案动机。但就在凶杀案发生后不久的一天晚上,堪萨斯城兰星监狱里的一个名叫韦尔斯的囚犯从新闻广播里听到了有关凶杀的报道,受到良心的谴责,终于向警方提供了重要线索。原来韦尔斯曾在农场主克拉特先生家当过短工,克拉特先生对工人非常好,不仅工钱大,而且在圣诞节还多给50美元红包。韦尔斯在1959年9月因偷盗罪被捕入狱,在狱中结识了犯人狄克,无意中跟狄克谈起了克拉特家的情况,说克拉特很富有,曾经不到一星期就花掉了一万美元,还谈到他办公陪告室里写字台背后有一个保险柜,里面藏有钱财。狄克此后就不停地向韦尔斯打听关于克拉特家的事,出狱前不久还曾扬言要伙同另一囚犯拜利一起到克拉特家去抢劫,并要干掉所有的目击者。起初韦尔斯还以为狄克只不过是说说而已,犯人在临出狱前往往扬言要去抢劫,要做贼,以表示自己的胆气,对蹲监狱满不在乎。现在狄克竟真的做出这种丧天害理的勾当,而提供情况的就是他韦尔斯,难怪韦尔斯要寝食不安,终于向警方吐露了真相。杜威立即采取行动,找来狄克和拜利的照片和档案材料,跟踪追捕。他们先去找狄克的父母,他们是正直善良的农民,但一直很穷,几乎填不饱肚子。狄克上不起大学,19岁就在铁路局当工人,与一个16岁的姑娘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婚后狄克换了几次工作——开救护车,当机械工和油漆工——收入越来越多,但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终于走上赌博、开假支票、行骗、偷窃的犯罪道路。这期间他还勾搭妇女和 *** 少女,离了婚又结婚,那第二个女人在他因偷猎枪被捕入狱服刑期间又与他离了婚。狄克这次假释出狱后曾与他朋友拜利一起回家小住,随后又一起出去作周末旅行,过了24小时又独自回家,住了几天,便失踪了。侦探们芦行明又去访问了拜利的姐姐。拜利的父亲是个冒险家,剥熊、修表、盖房、烙饼、钓鱼等样样在行,母亲是印第安骑手,一家人曾挤在一辆破卡车上到处流浪,孩子们因肚饿整天哭闹。后来,妈妈死于酗酒,大儿子因爱情自杀,大女儿堕落、酗酒,有一次从窗口跌下来自杀身死,拜利从小桀骜不驯,终于成了刑事犯,只剩下拜利的姐姐约翰逊夫人过着中产阶级的正常生活,丈夫是人寿保险公司职员,收入有保障,生有两男一女,当时刚搬入旧金山城北山坡上带花园的新居。她告诉侦探们说,她弟弟拜利做事从不考虑别人,别人的一切对他来说都一文不值。两年前,拜利叫一个年轻姑娘带来一封亲笔信,说他出事了,要他姐姐照顾一下他的妻子。约翰逊夫人后来发现这姑娘实际上只14岁,也不是他的妻子,而且住了不到一星期就不告而别,同时叫人搬走了家中能搬走的一切东西——夫人的首饰、夫妇俩的衣服,连厨房里的座钟也拿走了,此后拜利就没找过他姐姐,也不知道她的新住址。侦探们从两个嫌疑犯的家属那里虽没打听出他们的行踪,却意外地发现狄克和拜利又在堪萨斯城出现,使他们大为兴奋。原来两个罪犯在作案之后东躲西藏,还到过墨西哥,最后把钱都花光了,不得不重返堪萨斯城,因为狄克只能在当地开不能兑现的假支票。但这次行骗泄露了他们的行踪,一个营业员记下了他们偷来的汽车的牌照号码,这辆汽车沿路受到警方严密监视,在驶抵拉斯维加斯后侦探们就把两个罪犯抓获。起先杜威还担心罪犯们已把物证销毁,这样如果他们死不招认,就很难定罪。谁知从拜利的行李箱里搜到了他们作案时穿的靴子,正好吻合尸体旁边留下的足印。经过迅雷不及掩耳的突击审讯,两个罪犯都先后供认他们的作案经过。拜利曾有个悲惨的童年,父母离婚后被送入教会孤儿院和救世军儿童收容所受尽虐待,16岁时就在商船上做苦工,参加过朝鲜战争,在一次车祸中受了重伤,两腿经常隐隐作痛。他从小养成仇恨一切人的性格,一次与父亲反目后就到处流浪,因偷窃、越狱罪受到联邦调查局通缉,在狱中结识狄克,一度还有点崇拜他; 为了获得狄克的敬意,他吹嘘说曾无缘无故活活把一个黑人打死。狄克欣赏他残忍的性格,才与他结伙,并怂恿他一起到克拉特家作案,想抢劫保险箱里近万元的钱财,哪知韦尔斯提供的情报并不真实,不仅家中没有保险柜,而且只搜集到50元左右现钱。狄克还想奸污希兰,但被拜利阻止了,因为他最恨这一类事。最后他们把一家四口全都捆绑起来用鸟枪打死,以消灭罪证,想不到最后仍难逃法网。两人在1965年6月22日得到应有的惩罚,在州监狱里被处绞刑,当时狄克年33岁,拜利36岁。

作品鉴赏 这是一部新型长篇小说,作者自称它为“非虚构小说”,事实上它只是文学上真人真事小说的一种,但更接近于事实,也可以说是用小说的形式写成的长篇新闻报道,今天我们也可称它为纪实小说。它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事实与虚构的混淆。美国早在1961年就由著名的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思在论文《写美国小说》里提出“事实与虚构混淆不清”的理论,他认为到了20世纪中期,美国的现实变得比任何小说家所虚构的情节还要离奇,因此“作家要做的,只是对美国的大部分现实先理解,再描绘,然后使它变得真实可信”。美国作家们既然认为事实与虚构混淆不清,一方面感到现实的神秘性,一方面也对现实失去信心,结果一部分作家就脱离现实,去追求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于是产生了美国六、七十年代以黑色幽默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传奇小说。这派小说家认为,事实一旦与虚构混淆不清,现实也就成为超现实,结果作家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的无意识,另一方面又觉得自身的经历也可能是另一种梦。因此许多当代西方小说往往富于梦幻色彩,着力描写个人与荒诞世界之间的冲突。一般的小说既然致力于描写超现实的神秘世界,另一派象卡波蒂这样的美国作家就走向另一极端,认为当今大部分作家既然背离现实主义,抛弃极好的社会题材不用,那么“新新闻报道”正好利用这些发生在现实生活里的社会题材来大显身手,使作家成为“今日的菲尔丁和巴尔扎克”。“新新闻报道”允许作家在描绘事实时掺杂个人的观察和想象,采用各种象征手法,在艺术形式上打破小说与非小说的界限,因此所谓“新新闻报道”与“非虚构小说”实质上并无多大区别。另一位把“历史和虚构混在一起”的新新闻报道作家诺门·梅勒称他的非虚构小说为“生活实录小说”,说社会上某些真实的事件在他心目中跟他作为小说家所能想象和虚构的事件同样富于戏剧性和讽刺意味,因此只要把这些真实事件尽可能详细地描绘出来,就能说明用虚构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生活本身与小说有多么近似。梅勒的理论也可以说是卡波蒂的所谓“非虚构小说”的理论。《残杀》虽是一部 *** 裸地描 *** 实事件的书,但它从内容到形式都称得上是一部小说。《残杀》的故事是发生在美国堪萨斯城的真人真事,两个囚犯出狱后根据同狱犯人提供的错误情报,抢劫未遂,用极残酷的手段平白无故地屠杀了素昧平生的富裕农民一家四口。由于这个犯罪案件缺乏明显的杀人动机,被害的一家又是奉公守法的良民,案件发生后曾引起轰动,一时成为舆论中心。卡波蒂花了整整6年时间作了大量调查和无数次采访,访问了被害者的亲友与街坊邻居、警察当局、两个罪犯及罪犯的亲友,最后还取得了罪犯的信任,就刑时要求卡波蒂在场。作者煞费苦心,用一种独创的新体裁对这个案件的发生、发展、破案及审讯过程作了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分析,人物也刻划得栩栩如生,小说出版后立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少作家纷纷仿效,从此在美国当代文学中出现了一种带有美国历史、社会和美学特征的新纪实文学:非虚构小说或新新闻报道。《残杀》 中所描绘的事件虽然以真人真事为蓝本,它的主题又恰好与当代的严肃小说近似。看,人性已堕落到何等地步! 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还值几分钱! 社会怎么会产生象狄克和拜利这样的冷血动物?他们残忍的“冷血”性格是如何形成的?这类犯罪案件和杀人凶犯在社会里是否有典型意义? 对中国读者来说,既然这是一部新闻报道体的生活实录小说,看了以后不仅可以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文明作一对比,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同时也可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犯罪活动和社会问题增加一些认识。

长袜

360问答作者简介

林格伦——瑞典的民族英雄,94岁高龄的童话外婆。她在1945年步入儿童文坛就标志着世纪儿童——皮皮已经诞生。1958年,林格伦获“安徒生金质奖章”。她的作品己于范被用海游起序执被译为86种文字,发行量达到1亿3千万册。把她的书摞起推置草重专年假技连伯岩来有175个埃菲尔铁塔那么高,把它们排成行可以绕地球三周。

她成功化草气把军州顾地用自己的作品,为全世界的孩子留下单明突早了一个又一个永远不会长大的童年伙伴。“长袜子皮皮这个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把儿童际未原计和儿童文学从传统、迷信权威和道几分玉永树刘风德主义中解放出来……皮皮变成了自由人类的象征。”

1907年出生在瑞典斯莫兰省一个农民家里。20年代到斯德哥尔摩求学难马赶术围剂序。毕业后作过一两年秘书工作。她有30多部论单祖胶江究好装银节席作品。获得过各种荣誉和奖励。

1950年获瑞典图书馆协会颁同血室析静距眼夜发的“尼尔斯·毫尔耶松金经句款速匾”;1957年获瑞典“高级文学标准作家”国家奖;1958年获“安徒生金质关庆雨弦掌决头凯从奖章”;1970年获瑞典《快报》“儿童文学和促进文学事业金船奖”。

1971年获瑞典文学院“金质大奖章”;此外,她还获得过 1959年《纽约均也把差露呀先驱论坛报》春季奖和1957年德国青年书籍比赛的特别奖。

她在1946— 1970年将近四分之一世纪里担任拉米和合格伦出版公司儿童部主编,对创造这个时期的瑞典儿童文学的黄金时海干助织电照调代做出了很大贡献。

内容简介

像许多著名的儿童文学作义品一样,让林格伦蜚声世界的《长袜子皮皮》写作的缘起是:她给患病的7岁女儿卡琳讲故事。1941年,女作家林格伦七岁的女儿卡琳因肺炎住在医院,她守在床边。女施只花钟销儿每天晚上请妈妈讲故事。

有一天她实在不知道讲什么好了,就问女儿:“我讲什么好呢?”女儿顺口回答:“讲王足长袜子皮皮。”是女儿在这一瞬间想出了这个名字。这个火红头发、力大无穷、好开玩笑、喜欢冒险的小女孩不仅有着穿一只黑袜子、一只棕袜子的奇怪嗜好,而且有一个冗长奇怪的全名:皮皮露达·维多利亚·鲁尔加迪娅·克鲁斯蒙达·埃弗拉伊姆·长袜子。

1944年,林格伦在女儿10岁的时候把皮皮的故事写了出来作为赠给她的生日礼物。1945年林格伦将它稍作修改,参加拉米和舍格伦出版公司举办的儿童书籍比赛,获得一等奖。书一出版就获得巨大成功。

关于皮皮的书共有三本,多次再版,成为瑞典有史以来儿童书籍中最畅销的。目前该书已被译成30多种文字,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

主人公皮皮是个奇怪而有趣的小姑娘。她有一个奇怪的名字:皮皮露达·维多利亚·鲁尔加迪娅·克鲁斯蒙达·埃弗拉伊姆·长袜子。她满头红发、小辫子翘向两边、脸上巧嫌芹布满雀斑、大嘴巴、牙齿整齐洁白。她脚上穿的长袜子,一只是棕色的,另一只是黑色的。

她的鞋子正好比她的脚大一倍。她力大无比,能轻而易举地把一匹马、一头牛举过头顶,能制服身强力壮的小偷和强盗,还降服了倔强的公牛和食人的大鲨鱼。她有取之不尽的金币,常用它买糖果和玩具分送给孩子们。

她十分善良,对人热情、体贴入微。她好开玩笑、喜欢冒险,很淘气,常想出许许多多奇妙的鬼主意,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皮皮是非现实世界中的小姑娘,然而她又是真实的。

长袜子皮皮没了妈妈 瑞典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格伦去世:

享誉世界的瑞典儿童文学作家阿斯特丽德·林格伦2001年1月28日在斯德哥尔摩的家中去世,享年94岁。林格伦的女儿卡琳·尼曼向新闻界宣布,她的母亲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一直病痛缠身,在临终前的近一个月中又受到严重的病毒感染,最终未能治愈。

林格伦1907年出生在瑞典斯孝毕莫兰省一个农民家者氏里。上世纪20年代到斯德哥尔摩求学。1946年至1970年间担任拉米和舍格伦出版公司儿童部主编,开创了瑞典儿童文学的一个黄金时代。

林格伦的童话代表作还有《小飞人卡尔松》、《米欧,我的米欧》、《狮心兄弟》、《绿林女儿》、《淘气包埃米尔》、《疯丫头马迪根》等,她共为孩子们写了87部文学作品。她的作品已被翻译成约80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发行,不少作品还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1957年她获瑞典“高级文学标准作家”国家奖;1958年获“安徒生金质奖章”;1971年获瑞典文学院“金质大奖章”。

瑞典文学院一位院士在授奖仪式上说:“尊敬的夫人,在目前从事文艺活动的瑞典人中,大概除了英格玛伯格曼之外,没有一个人像您那样蜚声世界。”多年以来,林格伦的主要作品陆续译成了中文,成为无数孩子心目中的宝书,成为无数成年人难忘的阅读记忆。

作品赏析

这个版本堪称经典。那个自由自在,任性率性的女孩子,常常在不经意间给我这个古板,循规蹈矩的孩子很多感动。 她善良,勇敢,乐观,坚强,永远相信生活会更美好。

瑞典首相约朗·佩尔松说“长袜子皮皮这个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把儿童和儿童文学从传统、迷信权威和道德主义中解放出来……皮皮变成了自由人类的象征。”

这个评价帮助人们解读作品,皮皮是一种儿童纯真、自由、自然、独立、乐观天性的一种象征。爱幻想、有时候分不清现实和幻想,有意无意的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谎话,大人无需大惊小怪和指责。自由自然,不必受社会约定习俗或社会道德的约束。

扩展资料

1、故事是这样开始的:皮皮的原名叫皮皮露达·维多利亚·鲁尔加迪娅·克鲁斯蒙达·埃弗拉伊姆·长袜子。皮皮的爸爸原来是船长,他的船航行在大海上,皮皮坐着爸爸的船和他一起航行。可是有一次,他们在海上遇见了大风暴,皮皮的爸爸被卷进了大海,失踪了。

皮皮只好跟爸爸船上的所有水手告别,带着她爸爸送给她的一只名叫尼尔松的猴子和一个装满金币的大手提包回到了爸爸多年前在维拉·维洛古拉买下的一座破旧的房子里。

在她的心里,很久以前死去的妈妈是个天使,坐在天上,通过一个小孔正看着她;失踪的爸爸已经漂到一个海岛上,那里住着很多黑人,她的爸爸成了黑人国王,每天都戴着金质皇冠走来走去。 

2、有一天,皮皮结识了维拉·维洛古拉旁边一幢房子里的一对兄妹,(出示4、5页图片)哥哥名叫杜米,妹妹叫阿尼卡。这是两个又懂事又有教养又听话的孩子。他们交上了朋友,皮皮常常和他们一起出去玩。

有一天,谁愿意把故事读给同学们听?(指名读)皮皮把一只沉在河底很久的破船捞上来,用沥青和碎麻堵上船体上的缝儿,又用斧子削好了两把船桨,带着已经放假的杜米和阿尼卡坐着船去航海。

她们来到了一个荒岛上,一会儿炸鸡腿,一会儿煮咖啡,一会儿又沿着峭壁爬那个高高在上的大山洞,玩得不亦乐乎。哎呀,怎么啦?(出示172页文字)请同学们自由读,感受深的或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次,把句子读好。自由读,指名读,谈体会,指导朗读。 

3、经过了这次鲨鱼事件,杜米、阿尼卡和皮皮之间的感情更深了。他们两兄妹每天一放学就往皮皮家里跑。有一天,杜米和阿尼卡正在皮皮家玩,却发生了这么件事,(出示20页图片)什么事?仔细观察图片。

谁来猜猜警察抓皮皮的原因?事情是这样的:维拉·维洛古拉住着一位孤单的九岁小女孩,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小镇。镇上的叔叔阿姨都不相信。

大家知道,所有的孩子都要有大人照管,所有的孩子都要上学,都要学习九九表。因此,叔叔阿姨们一致决定,把维拉·维洛古拉的那位小姑娘尽快送到儿童之家去。理解“儿童之家” 

4、警察来了,说要把皮皮送到儿童之家去,在那里安排一个位置。我们来看看当时他们见面的情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袜子皮皮

40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