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主要内容以及影响

1、关于这首诗的内容介绍如下:
众神之主朱比特在巨人普罗米修斯的帮助下,登上王位,而后实行专制统治,给人类带来痛苦和灾难。普罗米修斯为了拯救人类,从天上偷来智慧之火,朱比特以怨报德把他锁在鹰鸱难越的高加索悬崖上,并嘱天鹰每日啄他的心,历经3000年,但他坚贞不屈,深信朱比特的末日终将来到。后来朱比特果然被打链春入地狱,普罗米修斯也被大力士赫拉克勒斯从悬崖上解放下来,整个宇宙光明一片,人类万物幸福欢庆。
2、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如下:
雪莱在诗歌中表达了反对专制暴政,歌颂反抗斗争,展望自由幸福社会的政治理想。诗剧把朱比特作为"神圣同盟"时期欧洲封建暴君的象征。他凶残,背信弃义,在镇压人民的血泊中建立了专制统治。他踌躇满志,自以为"权高无上,位极至尊,万物一切都已经向我屈服",但是却又预感到统治不稳,害怕人民的反抗会动摇他的宝座。朱比特周围的形形色色"鬼怪",
象征着与封建统治者狼狈为奸的教士、政客和打手。诗人指责他们是一批"用呻吟和鲜血来豢养"的走狗。诗剧满怀激情地塑造了为人类的自由解放而不屈斗争的反抗者普罗米修斯的光辉形象。面对着强大的敌人,普罗米修斯不怕威胁,不怕暴君的残酷折磨。他坚信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暴君必然垮台。雪莱笔下的普罗米修斯,既概括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反抗专制统治、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精神迟唤拍和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又集中体现了诗人自己坚定的立场和伟大的品格。

解放的普罗米修斯象征主义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还热情描绘了暴君垮台、人民解放后的幸福世界图景:"人类从此不再有皇权统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类从此一律码羡平等。"诗人预言的美好社会,在当时具有鼓舞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反对封建势力的积极作用,因此,恩格斯称雪莱是"天才的预言家"。当然,雪莱所描绘的未来世界的蓝图,并未超出"理性王国"的范畴,具有空想的成分。

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威廉·布莱克
威廉·布莱克(1757——1827)。许多学者视布莱克为英国浪漫主义时代的起点诗人360问答,从他开始,英国文坛团么训进入一个思潮澎湃的时期。但有人表示异议,这是因为他在世时几近无人知晓,对同时数究聚派激冷比头代人无实质影响,其主到宣什衡该要诗人地位是20世纪的学者确立的。其次,布莱克笔法奇异,不像华兹华斯那样以朴实、平犯国做游批按半夜系直的语言代表现代诗风。尤其是布莱克热衷于建立特有的思想体系,他提出并能以不同的姿态玩味许多激烈而深服程设京得夫错企刻的文思。
威廉·华兹华斯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朝针货。评论家曾指出华兹华斯是西方抒情诗坛两大革新者之一(另一位是彼特拉克),也是现代诗的鼻祖。在文学史上,以他为主、由柯尔律治参与写成的《抒情歌谣集》被认为是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诗集,因为它在题材、风格、思想等方面启动了现代诗歌的创作。其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1795年之前、1795——1807、1807年之后,这里的中间阶段是他的颠峰期。
塞缪尔·柯尔律治
塞缪尔·柯尔律治(1772——1834)。生于英格兰的德文郡,与华兹华斯一样,也是少年丧父,后去伦敦寄读十年,又去剑桥上学。虽为名校学生,却是酒、妓、鸦片无一不沾,时常情绪激烈……柯尔律治的代表作常被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友情诗或他扬是介快道员所谓的“交谈诗”,另一类是象征诗或神秘诗。前者大致包括《伊俄勒有质比织务置牛迫斯之琴》、《这个菩提树的荫棚》、《霜夜》、《沮丧》和《致威廉·华兹华斯》等。后者主要指《老舟喜克车概露谈之领另特系子吟》、《忽必烈汗》和《克却检核里斯特贝尔》等。
乔治·戈登·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178作省最8——1824)。拜伦现象是19世纪西方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体现了那个不朽时代的激三婷致误位情,代表了它的才智、深思、狂暴和力量;他那普罗米修斯式的孤独的反抗意志,在造二艺范部华组石上个世纪欧洲人的精神生活中非同凡响,以建法但雷试相析乎主范供致改变着“社会结构、价值判断标准及文化面貌”。(罗素)这个独立不羁的天才,有博大的政治家的胸襟和哲人的才智。他的气质敏感而暴烈,感情深沉而细腻。但他也是个放浪形骸的公子、虚荣傲独输即岸的爵爷和孤高悒郁的均止区控改包衡笔自我主义者。他崇尚伟大的精神,向往壮丽的事业,却被黑暗的时代所窒息。他的心是伤感的,他的叹息充斥了整个生涯……别的诗人编织梦想,他却曾被认为是梦想的本身,在诗、行动、人格之间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他融入文学但又大于文学。他说两种情感即能限定他的实质:热爱自由,痛恨虚伪(政治的、宗教的、社会的、情爱的等),但他是个复杂的矛盾集合体:生来微跛,却爱四方漫游;身为贵族,血企断进唱影形充满等级观念,却又具有平民的反抗意识;他时而阴沉、焦躁,但更多时表现出和蔼、幽默或玩世的轻松;他崇尚自由,却坚守浪漫时代之前的古旧文体;他主观自信,却富有经验式的常识;他有强烈的男权中心意识,却常陷入他所谓的“女性思维”;他痛恨战争,但热衷于“争取自由的战役”。最后,他从物质和行动上投入战争,似乎是对他超越或毁弃文学文本而去用行动创造人生文本的诠释。
波西·比希·雪莱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因体现其思想之精髓而在雪莱诗中占中心位置。该诗剧分四幕,写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被缚与解放。该诗使雪莱的两大主题)——社会变革与人间情爱——交织互补,并配之以两条线索:普罗米修斯与朱庇特的善恶关系和他与亚细亚的分别与重逢。这两条线索由代表必然性和原始生命力的冥王来串连,由他来影响众神之命运,决定不同人物的胜败。这位埃斯库罗斯笔下的巨人吸引诗人,是因为他以美德抗暴,他基本代表完美人格,无私、无野心、无妒意,集人类灵智与永恒灵智为一体。雪莱写这首诗时不再过分强调外在变革,而更注重自我完善和爱的力量,不再涉及具体的政治自由,而聚焦于超然而又深厚的自由含意。因此,《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实际是理念诗,旨在展现理想生活的幻景,提供宇宙新生的启示。相对拜伦的现实革命精神而言,雪莱的革命概念更具理想色彩,因而也更彻底,是对现有世界方方面面的哲学否定。“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即是雪莱对未来美好世界必将来临的预言,发人深省。雪莱还以抒情诗著称于世,继承华兹华斯的传统,以大自然入诗,《西风颂》、《云》、《致云雀》等作品,音韵铿锵,感情真挚,闪耀着深邃的思想光辉。
约翰·济慈
约翰·济慈(1795——1821)。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都寿命短暂,济慈最令人叹息,享年仅26岁,却留下许多精美的诗篇,包括莎翁与但丁在内的巨笔在那样年轻时尚未写出相当水平的作品。就诗艺,有人认为他是19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他不独属于浪漫主义,唯美派与颓废派都受到他的影响。尽管相对欧洲历史而言,济慈的影响力不及拜伦,但说到英国诗歌史,拜伦的声望则无法与济慈相比。与雪莱比较,济慈更愿以热心而冷眼的观者姿态绘制生活的戏剧画面,对在真实的生活中扮演各种角色的真人表现出艺术家的兴趣,他并不因至上的理想而厌弃有限的世事,而是以具体人间情感证实无限的存在。济慈在1818年的一封信中指出,华兹华斯较弥尔顿“更深刻。济慈发展了有关信念,认为人间是“造就灵魂的深谷”,除此无其他途径。有评论家认为,济慈的倾向是要发掘新的永久价值,他主要不是让我们相信世间充满苦难与压迫,而是让我们鼓足勇气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世界充满欢乐、健康、自由。这些都属于他人,但只要争取,也能属于我们自己。济慈思想与艺术的精髓就是让我们有勇气相信他人是幸福的,并能为此感到由衷的喜悦。

37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