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钢琴奏鸣曲《六象》看林品晶的创作美学观】 葛清钢琴奏鸣曲创作

识林品晶女士,便被她身上淡淡的菊花般的气质所吸引。在她纽约州深深隐藏在林间的大房子中,她静静聆听着我的演奏,那是她的钢琴独奏作品。伴着美丽的烛光,她为我细细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音乐之路。我渐渐发现,这是一位在西方世界用自己特殊魅力传播东方美的音乐使者。
一、向东方?向西方?
“我要中凳写一部什么样的作品”是每一位作曲家在创作之前最先考虑的问题,也是最终作曲家希望和听众产生共鸣的东西。这样的作品体现着作曲家的世界观、审美观。听林品晶的作品,发现它亦东、亦西,在丰富的西方音乐表现形式和严谨的西方创作技法引领下,她的音乐散发着纯净、诗意的东方气质。这样自然而然的“东西方交融”产生的独特美正是深深了解自己的文化,又深谙另一种文化,从而创造了第三种文化
只有完全了解一种文化才能进入另外一种文化,对于一种文化的深度理解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泛泛而观,而是理解它各种各样表现形式下散发的一种本质的东西。这些本质的东西通过文学、绘画、音乐,甚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体现出来。充分理解了一种文化的本质精髓,并以其为参照进入另外一种文化自然也能心领神会地理解它的本质精髓。林品晶的东方气质是她的根。1954年出生于澳门的她,自幼便对一切美的艺术都充满了好奇,中国的绘画、书法、诗歌、音乐都深深吸引着她。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国音乐训练,但小小的她会弹月琴,也和父母一起去听京剧。从那时起,东方纯净、含蓄、写意的美就在林品晶心里深深扎根,成为她深爱的美学意境,她日后的许多作品都浸润在这种美学意境下。
澳门开放的文化氛围使林品晶在接受中国文化熏陶的同时,也迷上了西方音乐。她7岁起和一位葡萄牙老师Margarida Gomes学习钢琴,15岁登台公演。在当时,Gomes女士对林品晶所有的授课都是英文授课,语言和音乐为她打开了西方艺术的大门。而后在香港、美国的深造更为她的音乐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多年在海外定居的生活又使她对西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林品晶拥有东方淡雅,诗意的气质境界,同时又拥有西方完整、严谨的音乐知识结构。文化都是相通的,沉淀了精髓,就会发现不同的文化在它的最高层次中是统一的,在一次采访中林品晶曾谈到:“我拥有两种文化的精髓。事实上,我不认为那是两种文化,从世界主义者的宏观角度看,它们是统一在一个世界当中的。”在这种创作观的引导下,东方的纯净写意与西方的创作技法在林品晶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就像她谈自己的作品《琵琶行》时说:“我试图将我拥有的中国的敏感纤细与西方的作曲技法结合起来,创作一种现代音乐。”①
二、《六象》其义与其意
一部优秀作品的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题材、表现形式、音响效果、创作技法等都是作曲家考虑斟酌的课题。对林品晶来讲,东方的意境与西方的创作技法相结合在她笔下是最自然而然的交融。记得那是2006年我在美国做博士课题的时候,每天要浏览众多的钢琴作品,正当我被许多旅美作曲家优秀的作品弄得眼花缭乱不知该选哪一部时伏培悉,林品晶的一首悠远、空灵,富有诗意的作品《六象》(Six Phenomena)深深地吸引了我。随着演奏与研究的深入,我发现这首作品无论是从题材与表现形式的结合,还是从美学音效与创作技法的结合方面,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林品晶“东西方交融”的独特美。
1.东方的题材与西方表现形式的融合
钢琴独奏作品《六象》创作于1998年,采访中林品晶称她并不真正了解佛教,只是读到佛教经典文献《金刚经》结尾的偈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六种现象分为两类:“抽象”与“现实”。代表“抽象”现象的一类包括I“如幻”(Phantasm),II“如梦”(Dream),IV“如影”(Shadow);代表“现实”现象的一类包括III“如泡缺乎”(Bubbles),V“如露”(Dew),VI“如电”(Lightning)。依佛教观点,“抽象”与“现实”是宇宙中的两种基本存在,两者统一在一个宇宙整体中。无论是抽象的“现象”还是现实的“现象”,最终都要在宇宙间消失。人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为世间琐事所困扰。
这个偈句中传达的哲理性思维和具有丰富想象空间的意境同林品晶深深产生了共鸣。她从小从东方文化意境美中受益,很熟悉这种气息。一个好的题材,需要一个合适的表现形式来体现。林品晶同时作为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对西方的各种乐器都非常熟悉,在众多表现力丰富的乐器中,钢琴纯净的音质,亦浓亦淡的音色正好来承载这空灵、写意的东方题材。她还采用了西方组曲的形式,用六个乐章来体现六个现象。
2.东方的美学音效与西方创作技法的融合
在大的结构框架下,整部作品充满着东方的写意、悠远、空灵与纯净,而表现这些意境的创作技法散发着强烈的“西方现代感”气息,其中乐句、和声、节奏运用、复调写作最能体现林品晶“东西方交融”的创造力。
(1)不平衡的乐句组合
乐句是结构的主要元素之一,《六象》中最典型的乐句组合特点是:一个乐句构成一个段落,如“如幻”、“如梦”、“如泡”和“如影”四个乐章的最后段落都是如此,篇幅分别为16小节、19小节、14小节和11小节。最后乐章“如电”则是整个乐章为一个乐句,篇幅为110小节。此外,“不平衡乐句”(Asymmetrical phrasing)的结构布局是《六象》处理乐句的又一个特点。其中,大多数乐句都是由奇数小节数构成,如“如幻”乐章中的9+11小节乐句、“如梦”乐章中的11+5小节乐句等。此外,乐句的长短安排有时悬殊较大,有些乐句超过15小节,有些乐句则还不到3小节。再者,除乐句组合的长短不平衡外,段落之间的不平衡性也非常突出,如“如幻”乐章中的B段由4个乐句构成,而再现时的B1段则只有一个乐句。
这些打破“平衡”的大胆运用带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因为“不平衡”,在听者的想象空间里才要寻找“平衡”。除了最后一个乐章,其他乐章都是以渐弱结束,使人恍惚感到音乐不知何时已结束,更是传达了东方佛教“一切最终都要在宇宙间消失”的美学意境。

30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