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不是抽象派的,他属于后印象派,他的画也不抽象,都是具象的,只是变形而已,变形不等于抽象,完全两码事,激动之前请先了解必要的常识

梵高生前也并非无人理会,史实证明他在巴黎主办过后印象派画展,有追随者。他生前的所有画作都由他胞弟所经营的古比尔画廊收购,只是秘而不宣留待之后炒做。他并不穷困,只是喜欢做穷困状,这是个人的性格爱好问题,有精力和钱嫖妓的人不会没有经济来源,如果温饱真的不能举印查聚术许照员井干作满足,他也不会有力气去嫖妓和画画。他也没有精神病,可以去查阅法国圣雷华手完排秋致延岩挥米精神病院的病理档案,当时的鉴定结果是正常,是他自愿并由古比尔画廊出资在那里疗养的。小说《梵高传》中的情节多属杜撰,经不起考证。

希望不要看那些小说或者道听途说就跟着胡激动,没意义的。历史是由事实构成每得再断路缩的。

出处是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查左异元叫长史论系教授写的研究性专著《VAN GOGH》,该书系统地研究了凡高的艺术风格形成与发展历史,搜集了凡高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包括凡高少年洋立万构既对要时代就读的美术中学技的成绩情况,当时的作业,以及后来在经营画廊时期临摹的伦勃朗、米莱等人的作品,并搜集了凡高在巴黎及阿尔活动时期有确凿证据的历史资料,和当时凡高主办的后印象派画展的详细情况,凡高离开巴黎后仍通过信件参与古比更富既尔画廊的经营的情况以及他对艺术品炒作的独特的经营理念,包括圣雷米病院的档案源更探活财甚践战等。另外,这位作者的主要文献来源是凡高的亲笔书信,她查阅了凡高和提奥的全部书信资料,因为凡高和提奥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熟练掌握荷兰语、法语和英语,书信用各种语言写的都有,作者都经过可靠的翻译才得出了以上结论,可以说有第一手的史料价值。该书以清晰的逻辑分析了凡高绘画风格的田同笔价植要接送相了成因和传承及影响,是真正的史论散呢怀胶给传蒸材著作。
相比之下,欧文斯通作为一个美国小说家,在紧参写凡高传以前已经在脑中形成了一个带有强烈个人护住创单汽底拿曲希王信英雄主义色彩的疯狂艺术就换批见家形象,而且他并部不懂法语和荷兰语,他在看到这些书信时,只是请提奥的遗孀帮着翻译了一部分,而提奥的遗孀是个只有小学毕业水平依越的家庭妇女,只能凭记忆和所到航烟明研现回维杜撰对他讲述书信内容,而对于一个小说家,他只是需光怕微很约决裂由模医要收集对小说有价值的信息,所以,事实上《凡高传》只是一本杜撰色彩极浓的小说而已。

好吧,那本书是英文版的,作者姓梅利萨,中国没有人翻译那本书,所以中国很少有人看那本书,画画的人英语都不好,不会去看,业余爱好者不在乎事实真相,只管看着过瘾,也不会去看,你再好好看看那本《梵高传》,前边有作者题赠自己的母亲,是本小说,小说的定义里边有规定,小说不用写真事,这个难道还要质疑吗?而且,欧文斯通也没有给自己的书起名梵高传,那本书的英文原名翻译过来叫做《渴望生活》,如果你看书看的仔细,应该能看到这个信息。小说能拿来当事实讲吗?事实就是,历史上并不存在传记体的《梵高传》这么一本书,我看到的不是传记,而是史论著作,国内中文的关于梵高的史论著作一本也没出过,但是外文进口书进口了很多种,你们随便找一本来看就可以印证究竟什么是真相,记载我说的这些事实的不只有英国人的《梵高》这一本,德国的TASCHEN公司也出过《VAN GOGH》是梵高全集。如果坚持拿小说情节来匡正艺术家生平,那只能说是认识水平问题。

作为艺术爱好者,你认为梵高的画到底好在哪里?

梵高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死后100多年里,会成为艺术圈的顶流网红。

《向日葵》 1887年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很多人说看不懂梵高的画,到底好在哪里?我觉得吧,一方面信息时代,我们每天被各种高清图片视频包围,见过太多美景美女,眼睛早就变钝了。另一方面坦尺,我们的美育实在不够,艺术鉴赏还停留在画得像不像的阶段,自然无法领悟梵高画中的美,那种热情狂烈浓缩艺术家生命的美。

梵高的艺术人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半生,梵高用深沉浓郁的色彩表达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怜悯,满身是泥的矿工,贫穷的农民。善良的梵高在得不到家人支持,失意灰暗之时依旧不忘关怀那些在生活中挣扎的劳苦大众。梵高用泥土般漆黑的色彩和写实的画法表达自己的慈悲心。

《吃土豆的人》1885年 荷兰阿姆斯特丹 梵高美术馆

1886年,梵高来到巴黎,像每个进城务工的小人物一样,梵高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喜悦接受城里的一切,出入艺术沙龙和酒吧,爱上日本文化浮世绘,画面的色彩也明亮了起来,这期间他结交了很多艺术圈朋友,包括那个让他疯狂的好基友保罗高更;导师般的人物毕沙罗,梵高的“点描画法”深受毕沙罗影响;还有善良有爱的颜料画商,唐吉老爹,梵高曾为他画过肖像画。

《唐吉老爹》 1887年 法国巴黎 罗丹博物馆

梵高渐渐找到了自己的风格,这期间的生活依旧穷困潦倒,全靠弟弟的救济,提奥无条件支持着梵高的艺术梦,支援他生活和买颜料的费用。

《蒙马特菜田》1887年 荷兰阿姆斯特丹 现代艺术博物馆

1888年,梵高来到阿尔,从小镇走向城市让或高,又从城市回归到农村,他简直爱死了阿尔,炙热的阳光,翻腾的麦浪,滚烫的向日葵,梵高的内心在燃烧,这里值得他逗留一生,他住了下来,开启了艺术生涯最绚烂的时期。阿尔这个法国南方的偏远小镇,注定与梵高的名字一起永留艺术史册。

《12只向日葵》1888年德国慕尼黑新美术馆

梵高的后印象风格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三四年形成的,27岁开始画画,37岁离开人世,梵高仅用了10年时间走向职业巅峰,展现了惊人的天赋。梵高在阿尔居住期间没有朋友,村民把他当作一个神经病怪物,对他只有冷眼和偏见。梵高的心在痛苦中煎熬,色彩在画布上燃烧,内心的激情一触即发。

《太阳下收割的麦田》1889年 荷兰 梵高美术馆

评价一个艺术家的成就须结合时代背景,以梵高《星月夜》为例,1889年的作品,可以想象一下,1889年的社会文明发展和大众主流审美在什么程度?结合时代背景看艺术的本质,才真的了不起,梵高的艺术造诣超前。

《星月夜》1889年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基本技法对于大师而言,不是最重要的,透过画作表达的艺术家眼中的世界,才是艺术价值的核心,提供我们观察世界的不同眼光和纬度。

“古典主义”绘画流派以伦勃朗为例,在没有相机的年代,艺术家注重的是形体和轮廓,强调精微的细节和逼真的明暗色调,如同照片般纯粹写实,体现油画艺术的高超技法。再比如提香·韦切利奥,达芬奇等,那个时期的画家就相当于皇家摄影师,专门为教皇天皇这样的顶级客户画肖像,画出人物的精气神是很重要的kpi考核指标。

《保罗三世》提香·韦切利奥

从“印象派”开始,绘画强调艺术家的主观观察,以自我描绘客观的自然,不再一味追求逼真,不再纠结像不像。(这个年代欧洲已出现照相机技术)

学画的人都知道,不同光影对物体固有色的起伏变化,不同亮度对色彩的冷暖影响。后印象派画家透过光观察万物,阳光,星光,灯光,烛光,各种光,可以说印象派是光的艺术,大家比较熟悉的莫奈《日出印象》,这幅日出是莫奈眼中晨雾里的朦胧世界,可以说,印象派很浪漫。

《日出印象》莫奈 1872年

说回梵高,热情澎湃心思细腻的梵高,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光的能量,并把这种能量流动实现在画布上,在梵高的眼里,光不是静止的,是具象变幻的。

1889年,梵高画下《星月夜》,黑夜在幻觉中旋转。梵高赋予了团渣星辰生命力,光在卷云的漩涡里奔涌,“一切沉浸无言,而又万千奔流” 。这个麦田怪人在长期的孤独压抑焦虑中,住进了精神病院,讽刺的是,这幅艺术史上最辉煌的作品,竟然是在精神病院完成的,没有人理解梵高。

我们小时候,一定天真的问过父母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天上的星星会动?” 长大才知道,宇宙万物本就在高速运转。斗转星移,微光氤氲,梵高把所有的狂热倾注在画里,有人说这幅画是在梵高精神病发作的时候完成的,星夜与梵高一起发了疯。我认为不是,一个精神病人拿起笔都有困难,又怎么画出这样精准的笔触?每一笔都有方向。梵高也许根本没有得精神病,只是孤独太久,长期的压抑让他彻底崩溃了。

终其一生,梵高都未得到主流艺术界的认可,卖出的画寥寥无几,活在拖累弟弟的愧疚中,活在世人的误解里,最终,梵高用一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神秘博士》其中一集,博士冒着修改历史的风险,带着梵高穿越到2010年的巴黎奥赛美术馆,在一百年后,在自己的作品面前,梵高终于获得了肯定……

他对色彩的掌控无与伦比,他把生活中遭遇的痛苦转化成画布上热情洋溢的美,痛苦很容易表现,但如何融合热情与痛苦,来表现人世间的激情、喜悦、壮丽,却很难,前无古人,也许也后无来者。他不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同时作为人类个体,也是同样伟大的”。

编剧借讲解员之口给予梵高最高的评价,为梵高平反,梵高泪流满面…..

梵高自画像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将不再眷恋人间……

梵高

这滔滔短暂的一生,让无数艺术爱好者触动,感慨……

至于梵高的画到底好在哪里,如果你已经看到这里,应该已有答案。

39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