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总结下《西方音乐史》的复习资料谢谢~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 瓦格纳的乐剧
(1)主要作品:他创作背抓列团面衣体船的主要领域是歌剧包括《尼伯龙根的指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来自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漂泊的荷兰人》《罗恩菜找攻容两胡传坐格林》《汤豪瑟》《黎恩济》《纽伦堡的名歌手》《帕西法尔》等,另外还有管弦乐曲《浮士德序曲》
(2)艺术成就: ①对传统歌剧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在改革中实施了“整体艺术观”、“无终旋律”以及“主导动机”的手法,并强调戏剧第一,音乐第二,坚持音乐必须服从戏剧内容需要进行创作的原则,改革后的歌剧被称为乐剧(Das Musikdrama)。
②创作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划时代的经典乐剧,使浪漫主义歌剧发展到顶峰。
③360问答扩大了歌剧中管弦乐队的才官编制(三管制或四管制),加强了乐队的表现力,改变了传统歌剧将乐队当作“巨型吉它”,使其处于人声伴奏状态的做法。他抓住了乐队的表现特点,通过“主导动机”的运用来阐述戏剧内容,使乐队成为表达剧情内容的有效工具。
④建立半音化和声,淡化调式调性,创建了“特里斯坦”和弦,对20世纪音乐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附相关概念注解:
(1)整体艺术房一(DasGesamtkun杀stwerk):“整体艺术”是瓦格纳在《未来艺术作品》中,针对戏剧作品提出的概念,认为音乐戏剧应该仿照古希腊艺术,成为一种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的罗帮圆快集综合体。
(2)乐剧(DasMusikdr推己逐ama):1848年瓦格纳在他的《罗恩格林》问世之后,用乐剧指代他河女它最者宣怀创液的歌剧。乐剧将文学与诗歌、历史与神话、舞台与建筑、音乐与戏剧创作融为一体,是一种整体性的戏剧何境始均山背世按声层艺术。
(3)无终旋律(unen厂够鸡素功则督化通呼脱dlichMelodie相需批细):是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采用的音乐手法。在戏剧中,音乐自始至终不停顿地向原状额始普台伤前发展,取消了传统歌剧中割裂戏剧的分曲结构末(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没有咏叹调、宣叙调之分,声乐富于朗诵性,在叙述的同时也带有假掉居弱语总短态坏抒情性,这种不间断连贯发展的乐剧音乐形式被称为“无苗绍费话些乱述鸡进终旋律”。
(4)主导动机(DasLeitmotiv):也称主导主题。在大型音乐作品如歌剧、舞剧及标题作品中,用投顺所功历顶交代以象征某一特定人物、事件、情景或情感,并始终与所象征的人物或剧情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音乐片断,被称为主导动机。主导动机具有标签和符号的意义,1877年沃尔错根从主导动机的角度研板业底究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众神的黄昏》后,人们才开始用Leitmotiv这个词。
舒伯特1.代表作品(1)声乐作品最著名:《魔王》《野玫瑰》《鳟鱼》《流浪者》《小夜曲》《摇篮曲》《圣母颂》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
(2)室内乐:《“鳟鱼”钢琴五重奏》《d小调“死神与少女”弦乐四重奏》
(3)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即兴曲》《音乐瞬间》
(4)交响曲:《第八交响曲》《“未完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
2.艺术歌曲(Lied)(1)来由:艺术歌曲一词在13世纪以前就已存在,16世纪德奥作曲家把佛兰德斯乐派的复调手法与德国中世纪以来的独唱歌曲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四声部的世俗声乐体裁——Lied。但是,艺术歌曲这个词在此后的发展中,尤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艺术歌曲。。
(2)含义: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以诗为歌词,根据诗的内容创作的歌曲。艺术歌曲中,音乐与诗歌有机结合,通常有戏剧性和抒情性两种形式,采用分节和通节两种写法,并配有伴奏。艺术歌曲的伴奏在歌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承担着演唱旋律所不能表达的内容,许多伴奏甚至具有独奏的价值。
(3)代表人物:作曲家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等;词作家歌德、埃森多夫、海涅、席勒等。
3、艺术成就
(1)在艺术歌曲方面,他做出了重要贡献,创作了一批具有划时代影响的艺术歌曲。
(2)在交响曲方面,作品完整地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由于受到舒伯特打破古典交响曲四乐章结构模式的启迪,人们开始走出前人的制约,步入到浪漫主义交响乐发展的新天地。
(3)在钢琴音乐和室内乐方面,舒伯特的创作散发着其艺术歌曲中体现出来的浪漫主义特征。
(4)他是自由音乐家的楷模,以演奏和出版作品为生,是从社会底层最早走出的音乐家之一。
1、柏辽兹的代表作品
(1)乐队作品方面:交响曲《幻想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提琴协奏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序曲《罗马狂欢节》。
(2)舞台戏剧方面:传奇剧《浮士德沉沦》歌剧《切里尼》《特洛伊人》清唱剧《基督的童年》
(3)声乐作品方面:《安魂曲》《感恩颂》声乐套曲《夏夜》
(4)理论著作方面:《配器法》
2、艺术成就
(1)对标题交响乐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浪漫主义时期标题交响乐的创造者,他力图把音乐文学化,用音乐语言来表达文学中生动具体的形象,他在《幻想交响曲》的每个乐章前面都加上了标题和详细的说明。
(2)他的交响曲摆脱了传统交响曲四乐章的结构,乐章的数目视具体内容的需要而定,《幻想交响曲》的五乐章就是这种结构的实例。
(3)著有《配器法》,该书是音乐技术理论的经典著作。
李斯特的交响诗(symphonic poem):
由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首创,又称音诗(Tondichtung),是一种单乐章的乐队作品,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多以文学作品或故事为题材,采用标题音乐形式。
另外,交响音画、交响童话、交响传奇等体裁,均与交响诗的性质相同,只是在内容的描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如交响音画偏重于描绘大自然景色和人们生活的情景,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是其典型例子。
代表作品
(1)交响诗:《前奏曲》《塔索》等十三首。
(2)交响曲:《浮士德交响曲》《旦丁交响曲》。
(3)钢琴作品: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超级练习曲》《b小调钢琴奏鸣曲》《bE大调钢琴协奏曲》以及钢琴小品《爱之梦》等。
格林卡被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代表作品有歌剧《伊凡·苏萨宁》管弦乐《卡玛琳斯卡亚幻想曲》等。
五人团: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李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和居伊
1、鲍罗丁:医学家、化学家、作曲家,代表作品: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歌剧《伊戈尔王》。
2、居伊:陆军军官,主要从事军事工程教学。主要作品为歌剧《威廉·拉特克里夫》。
3、巴拉基列夫:强力集团的领导人、自然科学家,代表作品为交响诗《塔玛拉》
4、穆索尔斯基:近卫军军官,后脱离军界献身于音乐。代表作有:交响诗《荒山之夜》钢琴曲《图画展览会》歌曲《跳蚤之歌》。
5、李姆斯基-科萨科夫:海军军官出身,后来成为音乐学院教授,出版了《和声学使用教程》和《管弦乐法原理》等专著,奠定了俄罗斯音乐理论基础,代表作为歌剧《金鸡》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
两位捷克音乐家: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
1、斯美塔那代表作品
喜歌剧《被出卖的新娘》,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小提琴与钢琴二重奏《来自我的故乡》等。
2、德沃夏克代表作品
九首交响曲(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最著名《斯拉夫舞曲集》歌剧《水仙女》《雅各宾党人》等。
德彪西
1、代表作品
(1)钢琴作品:《版画集》两集《前奏曲》两集《意象集》《月光》《雨中花园》《水中倒影》
(2)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夜曲三首》《大海》《意象》等
(3)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
(4)合唱作品《浪子》《被选中的姑娘》《圣塞巴斯蒂安之殉难》。
2、创作特征
(1)旋律失去主导地位,强调和声的作用,追求音乐的色彩与朦胧感。他注重的不是和声进行的功能性而是它的色彩效果,采用块状和弦,新的和弦结构: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未脱离大小调体系,但大量采用全音音阶、五声音阶及中古调式。
(2)他的管弦乐作品弦乐部分细腻,木管突出特性音区的音色,打击乐器丰富,组成模糊的色彩世界。
(3)善于使用小型体裁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俗,表达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营造出朦胧、飘忽不定的气氛。
3、印象主义的特征
(1)印象主义音乐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注重表达对客观事物瞬间的印象,音乐大多具有神秘和飘忽朦胧的意境。
(2)它不以旋律为主,重视和声和配器的色彩作用;突破大小调体系,多采用全音音阶和五声音阶;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用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代替三和弦和七和弦;减弱和声功能,模糊调性,大量使用变化音,多采用小型体裁。
贝尔格
2、代表作品
歌剧:《沃采克》《露露》(未完成)。
管弦乐:《抒情组曲》《小提琴协奏曲》。
室内乐:《弦乐四重奏》弦乐四重奏《抒情组曲》。
3、艺术成就
(1)对十二音音乐做出了重要贡献,与勋伯格、韦伯恩同为十二音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三人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
(2)歌剧《沃切克》《露露》以及以安魂曲形式悼念曼侬之死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十二音音乐的经典作品,也是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之作。其中《沃采克》结合运用古典结构和无调性手法,获得与调性音乐同样的撼人效果,创造了当时大型严肃歌剧上演次数的最高纪录,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歌剧作品之一。
3)他的十二音音乐常常显示出与传统音乐的一些因素相结合的特点,和传统音乐一样易于理解,激起听众的情感共鸣。
韦伯恩
2、代表作品
(1)器乐作品:《帕萨卡利亚》《弦乐四重奏“6首小品”》《5首管弦乐小曲》《小提琴与钢琴的3首小曲》《交响曲》《9件乐器的协奏曲》《管弦乐变奏曲》等
(2)声乐作品:无伴奏合唱《轻舟飞逝》《第一康塔塔》《第二康塔塔》等。
3、艺术成就
(1)对十二音音乐做出了重要贡献,与勋伯格、贝尔格同为十二音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三人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
(2)作品以一种高度浓缩、格言式的音乐语言著称,长度一般只有几分钟,有的只有几小节,体现了韦伯恩独特的风格,促进了新音乐的发展,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与贝尔格试图将20世纪的音乐创作拉回过去的做法不同,韦伯恩的创作更具先锋性,他将老师勋伯格的创作原则运用到极致,因此音乐语言也显得更抽象、主观。他的音乐语言特点为:旋律、和声零散,突出乐器音色的频繁变化,曲式结构短小。这种音乐语言在预示序列音乐的同时,还影响了点描音乐的形成,确立了音色音乐的重要地位。
贝多芬
2、代表作品
(1)交响曲: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
(2)歌剧《菲岱里奥》。
(3)奏鸣曲:钢琴作品有第八奏鸣曲《悲怆》第十四奏鸣曲《月光》第十七奏鸣曲《暴风雨》第二十一奏鸣曲《黎明》第二十三奏鸣曲《热情》第二十五奏鸣曲《杜鹃》第二十六奏鸣曲《告别》。小提琴作品有第五奏鸣曲《春天》第九奏鸣曲《克莱采》。
(4)协奏曲:b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协奏曲。
(5)室内乐: 16部弦乐四重奏(其中后五部最重要)。
(6)声乐作品:D大调弥撒,庄严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
(7)其他作品:《艾格蒙特序曲》等。
3、艺术成就
(1)在交响曲的发展和创新方面:将高度浓缩的音乐动机进行扩展,又保持全曲的严谨统一;扩充了展开部,使它成为烘托作品内在矛盾、动力性张扬和戏剧性冲突的重心;他从《第三交响乐》开始,将谐谑曲(Scherzo)引入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取代了具有宫廷典雅气质的小步舞曲;在《第九交响乐》中,将人声加入交响曲中,扩大了作品的表现力。
(2)在钢琴奏鸣曲方面: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奏鸣曲结构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还在钢琴力度对比、戏剧化因素、不同音区的色彩变化上做出了重大发展,使之成为与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齐名、在音乐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作品。
(3)在音乐表现方面:解放了音乐艺术,表达了他那个时代的精神实质,作品展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欢乐的精神历程。他的旋律继承了海顿式动机展开的手法,吸收了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
(4)节奏上频繁的变换,切分和休止所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和声的不谐和与调性的不稳定等因素的范围逐渐扩大,力度也形成大幅度起伏;配器上重视发挥铜管、木管的作用。这些手法造就了贝多芬音乐强烈的感染力和鸿篇巨制的气魄。其音乐中的革命性因素,自由冲动的戏剧效果,使他成为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同时,他又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路先锋,启迪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喜歌剧的最初形式是“幕间剧”常以风趣、幽默的恶作剧形式进行表演的一种短小剧目,法国诙谐剧,英国民谣剧;德国歌唱剧
正歌剧:音乐非常拘泥于形式,演员们的表演以卖弄技巧为其乐事而从不考虑是否符合剧情的需要,剧本内容虚假,构思陈腐,甚至沦为一种假惺惺的。娇揉造作的艺术形式。
普契尼的代表作品《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西部女郎》《图兰多》
求西方音乐史的整理结构 思路 极其重要的时期 还有整理的顺序
1: 1000年至1450年–中世纪 六世纪末,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改革了基督教的音乐。格里高利圣咏从希腊和希伯莱音乐而来,它只有单一的旋律线。没有和声与对位。它的自由流动的声乐旋律精妙地配合了拉丁文歌词的抑扬顿挫。格里高利圣咏的旋律没有规则的重音,它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叫作音乐中的散文节奏,或叫自由体节奏,这不同与我们在二拍子或三拍子有规律的出现重音的音乐中碰到的那种韵律诗节奏。 在罗曼风格时期,西方音乐史上出现了极为重要的发展:复调音乐作为最重要的音乐风格出现了。这个发展与绘画中的透视科学的发展大约是同时出现的,这样,具有深度的听觉和视觉一起进入了欧洲文化,这必然产生出一些非常有意义的作品。这一发展形成于哥特时代。
2: 1450年茄悔至1600年–文艺复兴 从十三世纪中后期到十四世纪,哥特风格的艺术在北欧悄然兴起,并明显地表现于建筑方面。在音乐中 ,哥特风格虽然没有形枝唯成代表一个时代的形式,但在起始于奥干努姆的复调形式中,却相当明确地表现出哥特风格的特征。 十四世纪下半叶,欧洲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先进的、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思想酝酿并逐渐传播开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的主宰而并非是神。颂扬人类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人类的智慧,相信人的力量能战胜一切。提倡人性,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 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欧洲发生了一场涉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的变革–"文艺复兴" 运动。继文学、美术等文艺形式之后,音乐也进入了"复兴"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世俗音乐越来越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音乐作品中对于人的内心世界以及自然美的描写变得十分突出,以此形成了全新的音乐风格,并产生了众多的器乐体裁和歌剧形式。这一时期中,器乐的独立性越来越强烈;乐器的发展也逐步加快了步伐。当时的古提琴、短号、小号、长号、管风琴和琉特琴等乐器都已活跃在音乐舞台上,而文艺复兴后期小提琴和古钢琴的出现,更使音乐艺术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3:1600年至1750年–巴罗克时代 巴洛克风格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1750年,对位法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与世长辞,标志着巴洛克巅峰的对位法音乐的终结,也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终结。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巴洛克,是由于一时期音乐表达的技术及方式基本上有它一定程度的共同点,所以用此名词来标志,并无特殊的意义。是巴洛克末期评论家们在评论此一时期的音乐时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贬意,指粗陋曲、奇异的、夸张的音乐。巴洛克之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趋于将音乐语言简化和规范化,在他们看来,巴洛克音乐过于夸饰而不够规范。因此巴洛克一词被评论家用来指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前期的艺术及音乐作品。 巴洛克时期欧洲各国的音乐 巴洛克时期,音乐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促成了后来的洛可可艺术的兴起。这一时期的音乐以德、意、法等几个国家最具代表性。
4:1750年至1827年–古典时期 音乐中的古典主义时期是以四位维也纳乐派的大师–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和舒柏特–及其同时代音乐家的成就为中心的。他们的艺术是在进行伟大的音乐实验和发现的时代中成熟
的。
5:1827年至19世纪末–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产生于法国大革命以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动乱之中,它支配着十九世纪的艺术。早期浪漫派的代表人物有威柏和舒柏特。舒柏特的艺术歌曲广为流传,而肖邦、舒曼和李斯特则把钢琴音乐推向了新的高峰。柏辽兹、李斯特开创了标题音乐,俄国、东欧和北欧作曲家的作品则带来了不同民族的风情。法国的比才、意大利的威尔第和普契尼、德国的瓦格纳推动了歌剧的繁荣。历史学家注意到艺术风格是在古典派和浪漫派这两个极端之间变换的。这两派的艺术家都力求表达特定的感情,并寻求在完美的形式中表现这种感情。但他们的观点不同。古典主义追求条理、平衡和宁静,浪漫主义则要标新立异、渴求如醉如痴的狂喜。古典派的艺术家在对待艺术和生活时有比较客观的倾向,他们力图理智地观察生活,并?quot;完整地看到它"。而浪漫派的艺术家则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从个人情感的角度去观察世界。
6: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印象主义潮流 印象猛纳培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受向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它力求摆脱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追求和声化学的新发现。大量采用全音阶、教会调式及平行和弦,不和谐的七九各弦、叠置和弦,造成调性的迷离扑朔,旋律也趋向片断零散。在配器上力图精致纤细,调节着音乐丰富的明暗层次和浓淡色彩,在朦胧的光色中表现物体的气氛和情调。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印象主义的音乐也把情绪和气氛看得比结构重要,也歌颂大自然带给人们的喜悦。印象主义的音乐不久就以它的脆弱、装饰性的美,它的刺激感官的音色,它对弱音响的喜爱,它的典雅、精致和声音之美而独树一帜。它抛弃了华丽、庄重和严肃的德国传统。这一乐派最重要的作曲家–德彪西和拉威尔也是在法国产生。
7:20世纪–现代音乐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的先锋派作曲家们完全抛弃了传统的音乐价值,追求艺术表现的绝对自由,因而他们音乐的那种深奥玄秘的特点使绝大多数音乐爱好者为之瞠目。这是音乐史上的新现象。从来没出现过像现代作曲家与公众之间这样宽的鸿沟。在某种意义上,绘画和雕塑领域里在某种程度上有与此相平行发展起来的现象,但文学和戏剧领域却没有受到多大影响。不仅形式体系与和声体系被摒弃,连整个旋律的概念都完全改变了,虽然旋律只是音乐的要素之一,但却是直接影响听众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旋律概念的改变,新的音乐作品使听众困惑不解,与听众疏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