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外国名著为例说明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如印权器米题过,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一,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二,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个,规律;三,作家一般不来自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后发起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性和创新运动。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360问答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英语romant社依陈先应ic)一词源出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语和当地方言混杂而成,后来发展成罗曼系语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船称为romance ,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发本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迅倒上青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乡严叫号鱼例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缩末结清验散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只却某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行向此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期深盐而两只掌鱼年斯·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打弱孙委喜进身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掉谁项形正别歌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吸肉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烧激龙各些岁志阶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岁孙的热爱追求和依恋。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创作缅怀过去的理想,宣扬宗教的威力,表现出浓厚的消极思想与情绪。1800鸡烈出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著作《论文学》,介绍了她对浪漫主义的观点。在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论德国》中,她提出了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法国刑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和《爱尔那尼》一剧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雨果的作品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对中下层人民群众的深厚同情,是法国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乔治·桑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揭露金钱万能罪恶的小说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也属优秀作品。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最早的主要表现是德国的狂飙突进时期。施莱格尔兄弟在18世纪最后几十年中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领袖。施莱格尔兄弟编辑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主张创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门艺术界限。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派别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坦诺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视民间文学,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此外,霍夫曼、荷尔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创作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把诗歌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宣言。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他们抨击封建教会势力,表现出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发展和丰富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说中的代表司各特善于把历史事件和大胆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19世纪初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义规范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充满了革命激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思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以波兰革命诗人A.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革命诗人S.裴多菲为代表 ,他们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步被现实主义文学所取代。
浪漫主义美术 18世纪60~70年代,一些在罗马的画家曾在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严格学院主义原则范围以外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画奇怪异常而最为突出,其《梦魔》一画着重刻画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国画家和诗人布莱克在基督教神话的基础上,发展了他自己精心构制的宇宙论,他的水彩画技巧精美绝伦。在后来一代的画家中康斯特布尔和泰纳把水彩画技法的鲜艳性和油彩结合使用。康斯特布尔画英国乡村景色,探索了大气的光和色的复杂性。泰纳发挥了光的自然效果,创造出有动力感的构图,使观众如历其境,似乎在随画面一起游动。在德国,风景画家龙格力图以象征手法把个人的心灵气质描绘为普通的自然灵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诚的宗教徒 ,他以高入云霄的一棵孤树或十字架之类形象来暗示自然和心灵的可敬可畏。在法国,采用历史和文学题材的主要浪漫主义画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进行实验外,他以雄健的笔力表现了他的感情。异国的主题,特别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着迷。其热情洋溢地描绘动物生活的作品 ,反映了他和热里柯相似的兴趣,后者在选择当代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现实主义:
就西欧说,现实主义是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西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确立政治统治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
作为文学的一个专门术语,现实主义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德国的剧作家席勒的理论著作中。但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文学流泥和创作方法的名称广则首先出现于法国文坛.法语中的Realism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ealistas(现实,实际)。现实主义名称的出现和这种文艺思潮的存在完全是两码事。在法国,现实主义之称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最初,由法国小说家商弗洛利(1821–1599)用现实主义当作表现艺术新样式的名词,他于1850年在《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一文中,初次用这个术语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标志。其 后,法国画家库尔贝(1819–1877)在绘画上提倡现实主义。
一八五五年,库尔贝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引起一场大辩论,文艺史上称为"现实主义大论战"。就在这次沦战中,库尔贝创办了一种定期性的刊物,命名为《现实主义》。一八五七年,库尔贝的热心支持者商弗洛利又把他的文集定名为《现实主义者》,从此在欧洲文坛上正式树立起一面现实主义的旗帜,这一术语也就在法国流行起来了。众所周知,巴尔扎克 (1799–1850)是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最深刻含义上的作家,他 的《人间喜剧》乃是深刻的规范化的现实主义文学。但是,巴尔扎克正如这一流派的伙伴们司汤达,狄更斯、萨克雷以及果戈理一样,都不曾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他们的新型的文学流派。在俄国,首先使用这个术语的是文艺理论家皮萨列夫(见他的(现实主义者》),不过,那已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事了。
一般说,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叫做现实主义作品。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韵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同恩格斯所说的"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义基本一致。如果我们不把现实主义简单地理解为各种真正艺术所固有的现实性,而是理解为单独具有一整套性格描写的原则和艺术方法的话,那末,在西欧来说,现实主义的形成,一般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从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其中又有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以描写人物生动的丰富的感情,欲望和感受而著称它表现出人类的崇高,人物性格的完整,纯洁,而且富有诗意。但在分析社会关系方面又不及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后者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和分析性,强调创作要有明确的社会目的相思想教育作用。
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既是历史的继承,又是现实的创新。它总汇了十八世纪以前的文学经验,补充了文艺复兴时代现实主义历史具体性之不足,摆脱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克服了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的说教成份和浪漫主义的主观性。它又从文艺复兴文学中接受了性格描绘的具体性从古典主义和启蒙时代文学中接受了社会分析因素,从浪漫主义中汲取了一些激情,但它逐渐丧失了前代文学中特有的乐观主义,却沾染了无法摆脱的悲观主义。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仿佛是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特点的有机结合;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它能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中,从人与环境的多种关系中去描写人,特别是它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直接分析社会的经济关系,对现实作出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方面,又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世界文学史上,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了欧洲资产阶级文学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荷马史诗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 名词解释 1. 荷马史诗: 流传于公元前 8 世纪, 形成于公元前 6—2 世纪, 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 包括《伊里亚特》 和《奥德赛》 两部分, 各有 24 卷。 均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伊里亚特》 写战争本身 , 描写阿基琉斯的愤怒及战争结束前 51 天发生的事情。《奥德赛》 写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返回家乡 的经历。 2. 荷马式比喻: 荷马史诗中的诗句流畅、 自然、 优美, 比喻生动形象, 常借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来喻人, 类似这种根据生活中的直接观察, 取之于自然现象的比喻, 被后人赞誉为“荷马式比喻”。 3. 古希腊悲剧的题材: 神话和英雄传说。 4. 中世纪文学按性质分: 教会文学、 史诗和谣曲、 骑士文学和城市市民文学。 5. 骑士文学: 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 主要内容是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骑士的典雅爱情, 表现骑士精神。 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6. 城市文学: 它是 12 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 7. 文艺复兴: 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 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8. 流浪汉小说: 它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思想倾向: 主人公多 为无业游民, 作品在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 也描写了 他们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欺骗、 偷窃和各种恶作剧, 表现了 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 取材方面: 基本取材于现实生活, 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 结构方面: 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其活动的足迹, 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 ) 9. 大学才子派: 是 16 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 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 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学识渊博, 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 10. 17 世纪文学主要包括: 古典主义文学, 巴罗克文学, 反应清教徒思想的文学。 11. 三一律: 是 17 世纪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规律。 情节、 时间、 地点必须保持“整一”。 情节单一; 在一天中进行; 在一个地点进行。 12. 巴洛克文学: 产生于 16 世纪下半叶, 在 17 世纪上半叶达到盛期, 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 兴盛于法国。 主要特点为思想空洞, 内容平泛, 形式上矫揉造作。 问答: 一、 荷马史诗的艺术特点? 1、 结构精巧。
a、 荷马摆脱了 历史局限, 着意于模仿完整的行动, 使作品避免了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 形成了主题鲜明、 中心突出的整体格局。 b、 两部史诗都涉及 10 年所发生的事, 但都是采取戏剧集中概括和浓缩的手法, 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 一个事件和某个时间上, 从而把众多的人物、 纷繁的情节和丰富的源拍生活画面浓缩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伊里亚特》 把 10 年战事集中在最后 51 天, 在51 天中又突出地写关键的 20 多天, 20 多天中重点又是 4 天的战况。 在情节上,围绕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展开。) 2、 人物刻画: 人物的性格通常具有复合和层次分明的特点。(阿伽门农: 刚愎自用和富贵豪强、 勇于自责。 阿肯琉斯: 英勇善战和任性倨傲、 不能顾全大局。 奥德修斯: 足智多谋和意志顽强、 英勇不屈。) 3、 语言方面: 辞章华念运丽, 妙语迭出, 生动形象的用词和比喻俯拾皆是。(隐喻,用“铁” 指勇士的力气决心和意志, 也喻战斗的严酷和阴沉的天气仔裂梁。 用明喻“调剂” 战事的冗长和枯燥。 象征。) 二、 阿基琉斯形象分析? 三、 古希腊悲剧的发展变化? 在古希腊文学的皇冠上, 悲剧毋庸置疑是最光彩夺目的明珠。
但其绝大多数作品已在中世纪结束前遗失, 要探究古希腊悲剧的发展变化, 实际上只能从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使人幸存的 33 部作品中来分析。 在他们的作品中, 对命运的思索突出地体现了古希腊悲剧的发展变化。 埃斯库罗斯的作品取材于英雄传说, 歌颂神的力量。 人的命运由神领导, 比神更有威力的是命运, 神也不能摆脱命运的控制。 如有预知命运能力的普罗米修斯, 在《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 中他对伊俄述说自 己的命运。 他固然为宙斯的残暴而愤怒, 但是并没有挺身 反抗被束缚的命运, 反而告知伊俄自己将会由她的子孙拯救, 即使敢于为人类盗取天火, 违背宙斯意愿的普罗米修斯, 也不敢违抗命运, 只能默默忍受不行的肆虐, 坦然等待赫拉克勒斯的拯救。 通过神或预言者传达命运, 在埃斯库罗斯的作品中还有很多, 对于命运他所持的是一种无法违抗, 只能服从的宿命的无奈心态。 命运是他笔下人物无法逃避的因果报应。 在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中, 悲剧不再是人沦为神或命运的玩物, 人在他笔下已经从命运的奴隶转变为英雄, 敢于怀疑命运的不公正。 俄狄浦斯尽管最后还是应了“杀夫娶母” 的神谕, 但是他并非顺从地接受神所安排的命运, 并且敢于面对现实, 勇于自我惩处。
从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命运可以由自己来决定。 美狄亚不甘于被遗弃的命运, 用计谋谋杀了情敌, 为了 报复丈夫的负心, 狠心地杀了两个幼子。 然而, 她并没有收好命运的因果报应, 而且还乘着神车飞驰而去。 与其说因果报应没有在她身 上起作用, 不如说命运本来就掌握在美狄亚手中。 四、 教会文学的特征。 1、 宣传宗教教义, 作者大多是僧侣。 2、 艺术上, 多采用梦幻的故事形式和寓意性、 象征性的表现手法。 3、 体裁有基督故事、 圣徒文、 祷告文、 赞美诗、 宗教叙事诗、 宗教戏剧等。 五、《神曲》 中但丁思想的二重性及其艺术特点。 新旧两重思想, 一方面表现人文主义的曙光, 一方面表现中世纪宗教信仰。 a) 政治倾向上, 尖锐地揭露罗马教皇, 企图把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 *** 、 渴望民族统一。 但又把希望寄托在贤明的君主身上。 如亨利七世。 b) 反教会不反宗教, 愤怒地谴责教皇控制世俗政权, 把当时的教皇打入第八层地狱, 进行猛烈的抨击, “像木桩一样倒立走”。 揭露中世纪教会的罪恶, 要求改革。 但他又接受入天堂, 赎罪、 原罪的观点。
c) 强调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 肯定现世情感生活, 把现世生活看作来世永生的准备。 另一方面又具有宗教的禁欲思想和宗教神性思想。 d) 赞美人的才能和智慧, 反对愚昧主义, 推崇古希腊文化(认为荷马是诗人之王, 亚里士多德是哲学的光芒)。 同时, 在其内心世界始终认为文学和哲学低于神学, 神性排第一。 e) 艺术上, 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 艺术特点: ①结构独特, 以整齐匀称见长, 用了三部, 每部 33 曲, 多以三九十组成, 每篇都以三行韵律或三行连锁押韵, 类似“三棱形” 的建筑。②幻想和真实的结合。 三界是幻想、 宗教热情的体现, 但其实也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性。 特别是地狱篇, 多是历史和现实人物与他们灵魂在进行对话。 天堂篇借助地上的材料, 反映现实。③语言, 采用俗语写作, 摒弃拉丁文写作传统。 开创了使用民族语言写作的先河。(拉丁语含浓烈的宗教义, 民族语更接近生活, 对后来文艺复兴创作, 民族意识, 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过在难表达玄奥思想的地方, 又借助拉丁语。) 六、 法国文艺复兴里的七星诗社。 ①由龙沙等其人组成, 具有浓重的贵族倾向。
②他们肯定生活歌颂自然与爱情, 反对禁欲主义。 ③注重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 ④竭力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 鄙视民间文学传统。 ⑤作品往往脱离现实, 在语言改革及建设上, 颇有建树。 七、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于桑丘的二重性, 复杂性。 ①此二人无论是外表特征还是内在性格都形成鲜明对比。 堂吉诃德高, 瘦。桑丘矮, 胖。 堂吉诃德充满智慧, 怀有崇高理想, 却又神志颠倒, 桑丘却愚钝讲求实际, 甚至有点目光短浅。 ②他们二人还相互影响, 相互感染。 在形象上互相衬托补充, 逐渐融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八、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的人物形象, 艺术特征。 人物形象: ①本质, 哈姆莱特是资产阶级上层社会人文主义的典型。 他身上既有崇高人的理性特征和伟大的人文主义, 又有悲观、 忧郁的消极一面。②性格特征, 剧中着重表现的是他如何从快乐到忧郁。 他对人的肯定, 对爱情友谊的忠贞, 说明哈姆莱特曾是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 是个“快乐王子”; 但家庭的变故, 朋友情人的叛变, 让他精神颓唐,痛苦和忧虑是他变成了 一个“忧郁王子”; 在复仇行动上的犹豫, 优柔寡断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一部分, 被称为“延宕的王子”。
③哈姆莱特的悲剧既是他性格的悲剧, 更是时代的悲剧, 当时资产阶级处于封建贵族的弱势。 莎士比亚写这部剧, 不是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么做 。 艺术特征: ①创作方法上, 具有现实和浪漫的两重性。(御前会议上的唇枪舌剑, 宫廷大厅里的酗酒纵乐, 挪威军队的兵临城下, 等等具体场景的勾画,都能令人联想到作者生活的现状。 通过对白透视出人物复杂的感情世界, 通过想象构成的半夜鬼魂, “戏中戏” 等都充满了 浪漫诡谲的色调。)②人物塑造: 着重通过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深度。 采塑造人物性格善于采用内心独白。 用对比手法使塑造的人物达到丰富性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③情节结构: 多层次多线索。 以哈姆莱特复仇为主线, 雷欧提斯和挪威王子的复仇为复线, 三线交错发展, 主次分明。④语言生动形象, 剧中使用了两万多词汇, 多用比喻。 九、 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①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 ②有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 三一律; 文学体裁分为高雅和低俗。 ③语言准确明细, 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 ④人物塑造类型化, 古典主义作家只追求“普遍人性”, 人物性格单一。
十、 流浪汉小说对后世的影响。 ①取材于现实。 ②情节结构完整。 ③注重对人物的塑造。 十一、 莫里哀喜剧创作的特征。 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直接描绘现实。(莫里哀遵循的哲学是按“正确的本性”做事, 即按理智和理性的准则行事。 他不把本能和欲望神圣化, 而是认为存在理智的本能。) ②莫里哀的不少喜剧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 它们适应了当时君主 *** 统治的需 要 。(a 他的喜剧大半以资产阶级家庭为背景力图通过对上层资产阶级生活的描绘, 揭露资产者的恶习。 b 他对大贵族作了无情的抨击。 C 他对下层人物的描绘没有偏见。) ③在艺术上, 莫里哀取得了 很高成就。(a 写出了风俗喜剧和性格喜剧, 从根本上改造了 新旧喜剧。 B 他抓住了人物的复杂性, 在主要性格外, 还伴随其他性格。达尔杜弗伪善阴险, 好色又谨慎。 C 他的喜剧中具有较多的闹剧成分。) 十二、《伪君子》 达尔杜弗的形象, 及本剧的艺术特征。 形象: ①达尔杜弗是个宗教骗子的典型。 ②他伪善、 阴谋、 狡诈、 狠毒。 ③社会意义: 揭露封建贵族上流社会的伪善, 荒淫 *** 和贪婪。
达尔杜弗的性格特点对宗教贵族的伪善有高度概括性, 他成了故作虔诚的伪善的代名词。 艺术特征: ①结构独特新颖, 别具一格。 先隐后现, 由远及近, 集中揭露其伪善。②情节波澜起伏。 ③艺术上按古典主义原则创作。 A 遵循“三一律” . b 思想内容上拥护王权, 崇尚理性。 C 对古典主义有所突破, 善于把各种戏剧因素有机融合在一起。 还吸取了民间戏剧手法, 比如, 打耳光属闹剧, 家庭吵架属风俗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