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時期爲什麽在1832年
漫主義的理論策源地在德國,但在文學上成就最高的卻是英、法兩國。歐洲的浪漫主義在發展曆程中出現過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這一時期是英國的湖畔派詩人創作的高峰期,法國的夏多布裏昂和史達爾夫人開始引介德國的浪漫主義理論。
第二次高潮則從英國詩人拜倫開始,他的作品在1815廠氣年至1825年間風靡歐洲,雪萊和濟慈緊随其後。這一時期法國文壇相對沉寂,但也有拉馬丁和維尼等才華橫溢的詩人。此外,意大利的白爾謝、曼佐尼以及德國的霍夫曼等人也是這一時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
浪漫主義文學的第三個高潮發生在法國,約從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義文學360問答的集大成者維克多·雨果爲代表。這一時期,浪漫主義思潮也波及俄國、東歐和美國,在美國産生了梅爾維雖功怕溶爾、惠特曼等浪漫主義大師。1848年以後,浪漫主義文學運動基本結束,但是浪漫主義思潮卻并沒有銷聲匿迹,一直持續發展到今天。
擴展資料:
消極的浪漫主義者無法面對社會現實的尖銳矛盾,采取消極的逃避态度。他們的思想與被推翻的封建貴族的意識形态有關。益工值探幫杆裂限事他們開始反對資産階級革命運動,反對現狀,懷舊,美化中世紀的父無福擴互倒蒸權制,幻想從古代封建社會尋求精神安慰和支持。
消極浪漫主義的出現,實京際上是封建貴族思想情感衰落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國的史雷格爾兄弟,即奧·史雷格爾和弗·史雷格爾注車育缺保态訴廠病會台,諾瓦裏斯,法國的夏多布裏昂,刻凱既候威拉馬丁·維尼,俄國有茹科夫斯基,英國有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浪漫主義
19世紀的法國曆史
1789年7月13日這一天,手執武器的人群攻占了一個又一個的陣地,巴黎市區到處都有起義者的街壘。到了14日的早晨,人民就奪取了整個巴黎。最後隻剩下巴士底獄還在國王軍隊手裏。
“到巴士底去!”起義隊伍中響起了呼喊聲。起義者不約而同地從四面八方湧向巴黎的最後一座封建堡壘。
7月14日,共有954人參加攻打巴士底獄,其中最年長者爲72歲,最年幼者僅8歲。用大炮轟斷吊橋鐵索的是一位洗衣坊總管。第一個沖進巴士底獄的是一位木匠 。
守衛巴士底獄的士兵從房頂上和窗戶裏向起義者開火,塔樓上的大炮也開始轟擊。
沖在前面的起義戰士被暴風雨般的火力壓住,無法接近巴士底獄,大家就從周圍的街壘向巴士底獄還擊。他們沒有大炮,隻有從各處尋來的一些舊炮,甚至幾百年前鑄造的長滿鐵鏽的古炮也加入了戰鬥行列。他們沒有炮手,隻有一些自告奮勇的人出來開炮,一個名叫肖萊的賣酒人居然成了炮手。然而,這些古炮和舊炮在被戰鬥激發起昂揚情緒的起義者手裏,終于發出了轟鳴。一排排炮彈撞擊在監獄牆上,打得煙霧彌漫,磚屑紛飛。可是因爲圍牆太厚,還是無法攻破,而起義者已經有了傷亡。
1個小時過去了,戰鬥沒有什麽進展,圍攻巴士底獄的人卻越來越多。人們十分着急,有的人幹脆拿着兩個火把,勇敢地沖到拱門前,把要塞的衛兵室和軍人食堂點着了火,可是對于要塞和塔樓還是毫無辦法。一個假發制造師想用火把點燃要塞的硝石庫,但沒有成功。有人喊道;“用磷和松脂混在一起,燒敵人的大炮!”但是炮位太高,根本夠不着。
這時候,從陣地後面又傳來一個洪亮的聲音:“我們現在需要真正的大炮和真正的培兆拍炮手!”于是大家鎮靜下來,都在等待着,張望着。兩個多小時以後,一門威力巨大的火炮被拉來了,有經驗的炮手也找到了。不一會兒,猛烈的炮火射向巴士底獄。一部分守軍終于舉起白旗投降了。吊橋徐徐放下,起義群衆冒着另一部分拒降的守軍射來的彈雨,沖了進去。
攻占巴士底獄成了全國革命的猜扒信号。各個城市紛紛仿效巴黎人民,武裝起來奪取市政管理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在農村,到處都有農民攻打領主莊園,燒毀地契。不久,由人民組織起來的制憲會議掌握了大權。這一年,制憲會議頒布了“廢除一切封建義務”的“八月法令”,緊接着又通過了著名的《人權宣言》,向全世界莊嚴宣布了“人身自由,權利平等”的原則。
制憲會議曾作出決定,授予攻打巴士底獄的人民們“巴士底獄征服者”稱号和一枚以巴士底獄爲圖案的勳章。後城堡被夷爲平地,改建爲巴士底廣場,建有紀念碑。
法國大革命的發生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在18世紀上半葉,著名的思想啓蒙運動就以不可阻擋之勢深入人配羨心了。孟德斯鸠、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等傑出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提出了一系列資産階級的民主思想,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爲大革命的爆發準備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