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分别說明巴洛克美術和洛可

巴洛克美術 巴洛克美術 Baroque art ←(貝尼尼:《統科投兒斯預擊環硫看聖塞勒薩的沉浮》) 歐洲17世紀的美術樣式。發源于意大利,以其熱情奔放、運動強烈、裝飾華麗而自成一體,與16世紀盛期文藝複興美術的莊重典雅相區别。巴洛克美術在文藝複興美術之後,一定程度上發揚了現實主義的傳統,從而克服了16世紀後期流行的樣式主義消極傾向。另一方面,巴洛克美術符合當時天主教會利用宣傳工具争取信衆的需要,也适應各國宮廷貴族的愛好,因此在17世紀風階靡全歐,影響到其他藝術流派,使歐洲的17世紀有巴洛克時代之稱。 詞源與含義 巴洛克(Ba壓白混階草訓roque)一詞的來源至文無代章粒例綠膠入想否今仍不甚明确。它可能來自以下三詞:意大利語的baroco,指中世紀繁缛可笑的一種神自規戰光溫學讨論;意大利語的baroc-chio,指暧昧可疑的陳染們相一頻各略染爲突買賣活動;葡萄牙語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三詞皆含悖理怪奇之意,因此自18世紀以來,它們都可能被對巴洛機青往再井解集聽臨克美術懷有偏見的人用作譏諷的稱呼。這種傾向在古典主義和新古典主義的文藝理論中尤爲明顯。這種貶意甚重的稱謂不僅表示了古典主義學勞派的偏見,也說明當時對巴洛克亂否評假校美術研究甚少,了解不多。19世紀後期以來,巴洛克美術才得到積極評價,德國美術史家W.呂布克在其《建築史》、瑞士史學家J.布爾克哈特在《意大利藝術指南》等書中,皆稱頌巴洛克建築之美,建築界也出現一些仿效巴洛克風格的名作,如巴黎歌劇院。學術研究中确定就種班文感作法秋其地位的是德國美術史家H.沃爾夫林1888年出版的《文藝複興與巴洛克助附聯領修湖細且派》一書,他指出巴洛克是周她光求塊弱老審說充繼文藝複興之後的主要流派,并對其形式特點作了分析和曆史考察。在他之後,意大利學者E.南喬尼于1895年進而把17世紀文明的特點歸納爲巴洛克主義,學術界逐漸形成了17鋼沿世紀是巴洛克時代的概念,甚至有論基字效展素走巴洛克音樂、巴洛克文學、巴洛克哲學等提法,使有關問題的研究在藝術史和文化史中逐漸深化。 除了确認巴洛克美術的曆史各模鋼位态它跟地位而外,西方學術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還有另一方面的發展,即把巴洛克相對于文藝複興的風格特點當作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形式發展模式,認爲其他時代和其他民族的藝術也有這種從文藝複興到巴洛克的演進,甚至認爲這是藝術形式或視覺形式的不依社會内容爲轉移的獨立規律。首先提出這種主張的也是沃爾夫林(《美術史原理》,1915)。他把文藝複興代表的古典主義和巴洛克當作藝術表現形式的兩極,各有一系列互爲對照的特點,并形成由此及彼的規律性發展。以此類推,則各地、各時代美術皆有其古典和巴洛克階段,例如希臘美術在公元前5~前4世紀爲古典階段,希臘化時期則爲巴洛克階段;哥特式美術在13世紀爲古典階段,14~15世紀爲巴洛克階段;甚至日本美術也可如此劃分。沃爾夫林的學說開啓了形式主義分析的流派,在西方影響甚大,不少學者認爲巴洛克可作爲每一文化或文明進入後期階段的特征,使之具有更爲普遍的意義。 建 築 巴洛克建築最早可追溯于米開朗琪羅的雄強風格和大膽設計,如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的圓頂他的兩位助手G.da維尼奧拉和G.della波爾塔在15681584年間完成的羅馬耶稣教堂則被公認爲是從樣式主義轉向巴洛克的代表作這座教堂内部突出了主廳和中央圓頂,加強了中央大門的作用,以其結構的嚴密和中心效果的強烈而顯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稣教堂的内部和門面後來都成爲巴洛克教堂的模式。17世紀早期巴洛克建築的主要代表則是C.馬代爾諾建造的羅馬聖蘇珊娜教堂(1597~1603),雖大體仿效耶稣教堂,比例卻更爲高峻雄偉,門面的細部安排層層曲突,愈近中央大門愈爲明顯(例如由扁平的方柱變爲半圓柱再變爲3/4圓柱)。建築的立體塑形複雜多變,動态強烈。馬代爾諾還擔任了聖彼得大教堂的内部改建和門面建築設計。這座著名建築曾按米開朗琪羅和波爾塔的設計,建成了中央圓頂,但教會出于宗教儀式需要,決定修改原來的中心型的設計,由馬代爾諾加長了主廳前半部,使它成爲符合教會傳統的長方形十字教堂。馬代爾諾擴建的内部和門面仍充分吸取了米開朗琪羅巨形柱式的基本圖案,保持了整體的雄偉感,門面的安排還采取了類似聖蘇珊娜教堂的手法,使這種教堂具有了巴洛克的面貌。但由于主廳加長,圓頂被置于後部,從門面上已看不到圓頂的雄姿,實爲美中不足。 17世紀盛期巴洛克建築的兩位最傑出的大師,是G.L.貝尼尼和F.博羅米尼。貝尼尼以雕刻家而兼精建築,他在1624~1633年間完成的、置于聖彼得大教堂内的青銅華蓋,是一座高達29米的巨型幕棚,以4根螺旋形雕花大柱支撐蓋頂,雄偉而又華麗。貝尼尼長期擔任聖彼得大教堂内部裝修,使建築與雕刻融爲一體。最爲著名的是他爲教堂祭壇設計的聖彼得法座,衛護的聖徒、飛騰的天使和雲間透射的聖靈之光與建築結合巧妙,充分發揮了巴洛克美術熱烈奔放的特色。貝尼尼還爲聖彼得大教堂設計了門前雙臂環拱形的廣場和柱廊,使它成爲西方最美的廣場建築之一。博羅米尼的建築喜用凹凸多變的曲線和多種幾何形體的複雜交錯,從整體布局到細部安排都能獨出心裁,代表作如四泉的聖卡洛教堂、聖伊沃教堂等,被譽爲巴洛克建築的典範。在他倆影響下,羅馬出現了一大批巴洛克建築大師,著名的如彼得羅·達科爾托納、C.拉伊納爾迪、小M.倫吉、C.豐塔納等。他們在羅馬建造了許多華美的教堂、宮殿、廣場與噴泉,遂使巴洛克風格流行全歐。 除羅馬外,意大利北部也出現了兩位著名大師:威尼斯的B.隆蓋納和主要工作于都靈的G.瓜裏尼。前者的代表作是威尼斯的健康聖瑪麗亞教堂,後者則爲都靈的聖洛倫佐教堂和聖辛多内禮拜堂,皆以靈巧秀逸取勝。傳播于西歐諸國的巴洛克建築,又結合各地特點而各有所長,如法、英等國帶有較嚴謹的色彩,德國南部則華麗輝煌達于極緻,西班牙及其統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西班牙最傾心于繁富與瑰麗,而在拉丁美洲又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印第安人固有的裝飾傳統,形成世界美術中的奇葩。 繪畫與雕刻 巴洛克繪畫也可溯源于米開朗琪羅和科雷喬等文藝複興大師,但主要是通過克服16世紀後期的樣式主義而發展的。而在這一過程之初,兩位影響最大的藝術家卡拉瓦喬和A.卡拉奇又分别以現實主義和古典主義爲主要特色因此巴洛克風格的形成比較複雜,它吸收了這些大師的健康的寫實傾向和一些手法特點(如光暗、色彩、透視等),并配合巴洛克建築而發展。意大利巴洛克繪畫的名家有G.雷尼、圭爾奇諾、B.斯特羅齊、S.羅薩等,尤以兼工建築的彼得羅?達科爾托納爲傑出。他的主要作品是羅馬巴爾貝裏尼宮大廳壁畫和佛羅倫薩皮蒂宮壁畫與裝飾,前者繼承了卡拉奇和圭爾奇諾以來的屋頂壁畫傳統,在建築透視背景上讓空中翺翔的神話人物穿插其間,氣勢磅礴,動感極其強烈;後者則将華麗的壁畫、雕塑與建築結爲一體,充分發揮了巴洛克的特色,在室内裝修藝術上具有劃時代意義。17世紀後期的典型巴洛克繪畫作品都是這類天頂壁畫和裝飾壁畫。其中最著名的是A.波佐創作的聖伊尼亞齊奧教堂天頂壁畫,把巴洛克透視畫法發揮得淋漓盡緻。但最偉大的巴洛克畫家不是意大利人,而是佛蘭德斯的P.P.魯本斯,他的熱情奔放、絢麗多彩的藝術對西方畫壇具有更持久的影響。另一方面,從17世紀是巴洛克時代的角度看,另幾位現實主義大師如荷蘭的倫勃朗、西班牙的D.委拉斯貴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若幹巴洛克的風格特色。 巴洛克雕刻的最大代表貝尼尼,作品技藝極精,強調激情動感,與巴洛克建築巧妙結合,其影響不僅主宰意大利雕刻界,也及于西歐各國。法國的巴洛克雕刻大師有P.皮熱、A.柯塞沃克,西班牙有J.蒙塔涅斯和A.卡諾。18世紀的德奧則随巴洛克建築的勃興而産生了一大批雕刻裝飾家,著名的有E.Q.阿薩姆等。 洛可可美術 「洛可可」( rococo)的涵義是「具殼形」,源于(法語 rocaille)。 亦爲「路易十五式」,指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統治時期(1715-1774)所崇尚的藝術。 其特征是:具有微細、輕巧、華麗和繁瑣的裝飾性;運用C形、S形或漩渦形的曲線 和輕淡柔和的色彩。影響及于十八世紀的歐洲各國,爲腐朽沒落的封建貴族服務。 它在形成過程中,曾受中國清代工藝美術的影響,在庭園布置、室内裝飾 、絲織品、瓷器、漆器等方面,表現尤爲顯著。 建築方面,以法國巴黎蘇比斯府第( Hotel de Soubise) 和德國波茨但無愁官爲代表。 繪畫方面法國代表人物有 華铎(Antoine Watteau,1684-1721)、 布雪(Francois Boucher,1703-1770)、 法蘭哥那(Jean-Honore‘ fragonard,1732-1806)爲代表。

洛可可時代服裝的風格

1) 洛可可藝術的詞源
從詞源來看,rococo 一詞與法語rocaille(岩狀飾物)相關。早在17世紀,法語rocaille 一詞常用以稱謂岩洞,(也有一說即文藝複興時代傳到義大利的中國假山設計),和庭園中的貝殼細工,travail de rocaille (岩狀工藝)爲 travail 的同意語。洛可可即由(岩狀工藝)和(貝殼工藝)引伸而來,指室内裝飾、建築到繪畫、雕刻以至家具、陶瓷、染織、服裝等各方面的一種流行藝術風格。
洛可可的另一種解釋初見於《法蘭西大學院詞典》,指爲「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早期奇異的裝飾、風格和設計」。有人将(洛可可)與義大利(巴洛克)相關連,把這種“奇異的”洛可可風格看作是巴洛克風格的晚期,即巴洛克的瓦解和頹廢階段。
2)、洛可可藝術的形式特征
洛可可藝術的特征是改變了古典藝術中平直的結構,采用C形、S形和貝殼形做山租渦卷曲線,敷色淡雅柔和,形成绮麗多彩、雍容華貴、繁缛豔麗的裝飾效果。除此之外,表現在印花圖案上則是大量的自然花卉的主題,所以有人稱這個時期法國的印花織物爲“花的帝國”(The Empire of Flora)。當時主要采用“薔薇”和“蘭花 ”,而且薔薇用的更多一些。在處理上采用寫實的花卉,再用莖蔓把花卉相互連接起來,就像中國的折枝花卉。有時配上一些各種鳥類。這種圖案明顯地受中國花鳥畫的直接影響。

美術史洛可可藝術

洛可可的紋樣造型多不均衡、不對稱,帶有反秩序、反常規的裝飾傾向,帶有輕快、優雅的運動感。在奢麗纖秀和華貴妩媚中,呈現一種陰柔之韻和矯柔妩媚之特征。色澤柔和、豔麗。崇尚自然,人物意匠上的諧谑性、飄逸性,表現各種不同的愛,如浪漫的愛、性愛、母愛等。
18世紀後半葉,在法國出現了一股近乎瘋狂的“中國熱”浪潮。當時,法國在壁毯、服飾乃至家具、室内裝飾、牆紙、刺繡、染織圖案和瓷器等設計上大量模仿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風格,并把這種風格稱之爲“中國風格”,Chinoiserie這個詞彙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産生的。中國的亭台樓閣、秋千仕女、工筆畫的花鳥風月、中國工藝品、扇子、屏風、青銅器等古董、中國傳統圖案中的龍、鳳、獅子等大量題材出現在印花織物圖案中。這種風格曾經對“後期的巴洛克”圖案産生過相當大的影響。另外,中國的刺繡品對後來的“洛可可”産生了更大的影響,所以歐洲美術史家們創造了“Rococo-Chinois”一詞來概括這一時期的文化現象。甚至有好多美術史家認爲“Chinoiserie”是洛可可藝術産生的重要原因,而且可能是決定性的原因。這種理論無疑是确實可信的,因爲中國早在唐代就唯逗已經出現了類似于“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的裝飾圖案。唐朝神龍2年(公元706年)的章懷太子墓石椁上的圖案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陝西省博物館西安碑林收藏的唐開元9年(公元721年)興福寺斷碑、開元24年(公元736年)大智禅師碑都有這種風格的圖案。
在服裝服飾上的表現
洛可可時期的服裝:在17世紀的巴羅克風服裝是男性爲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宮廷爲舞台展開的奇特裝束。
與此相對,18世紀的洛可可風服裝則是以女性爲中心,以沙龍舞台展開的優雅樣式。在服裝史上一般指1715-1789年這一曆史潮流階段。從其發展過程上又可分爲三個時間段,即1715-1730年的洛可可黎明期,也就是巴羅克向洛可可的過渡期,服裝上一面殘留着巴羅克純兆的影子,一面向纖弱柔和的女性趣味發展;1730-1770年的洛可可鼎盛期;1770-1790年的衰落期,服裝上出現了許多轉變和改良,預示着新時代的到來,路易十六的王妃瑪麗"昂特瓦耐特把羅茲貝爾坦(Rlse Bertin1744-1812)作爲自己的專屬服裝設計師,封爲“流行大臣”,羅茲小姐也被後世認爲是近代女裝設計師的始姐。
洛可可的風格被歐洲人稱做造作的的藝術.在服裝上比巴洛克更顯示出女性特征,是巴洛克藝術的續。巴洛克的折皺風格和洛可可也有很大的區别。巴洛克更規律一些,洛可可都是折皺的漸變,更爲唯美化。洛可可藝術風格與巴洛克藝術風格最顯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藝術更趨向一種精制而幽雅,具裝飾性的特色。這種特色當然影響到當時的服裝,使得當時的服裝非常注重細節,尤其是邊角的修飾(例如領口和袖口大大的花邊).
洛可可時期的男裝:阿比+貝斯特+克尤羅特三件套樣式
17世紀形成的男子三件套裝到18世紀在款式造型上逐漸向近代的男裝發展。18世紀初鸠斯特科爾改稱“阿比”,徒型同前,收腰,下擺向外張,呈波浪狀,爲了使臀部身外張,在衣擺裏面加進馬尾襯和硬麻布或鲸須。前門襟仍有一排其材較是各造型以及扣子上嵌入的圖案變化無窮,最喜用的材料是各種寶石。1715年以後,阿比的用料和色調節器比以前柔和多了,大量使用淺色的緞子,門襟上的金缏子裝飾也省略了,由于阿比變得樸素,穿在裏面的貝斯特就裝飾的豪華起來,用料有織錦,絲綢及毛織物,上面有金線或金缏子的刺繡衣長一般比阿比短兩英寸左右。襯衣袖口裝飾有薷絲或細布做的飛邊褶飾,從阿比的袖口露出來。下半身的克尤羅采用斜絲裁剪,做的址分緊身,據說緊得連腿部的肌肉都清晰可見,不用系腰帶,也不用吊褲帶。1715看以後,多用亮色的緞子,長度仍到膝部稍下一點,褲口用三四粒扣子固定。

14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