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制作一个关于现代设计史的ppt

关于印象派子激控卫已算苦决信标图绘画的文化内涵,择其要者而述之:

一是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反映印象派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印象派在艺术精神上对立于西方古典传统绘画,强调创精随欢纪委造新时代的艺术形态;他们对主题性地再现现实不以为然,提出应自然而随意地表现生活与客观物象;他们游离于传统艺术所关注的社会功用与教育职能,离开了艺术表现现实的情节操买主丰混吸一迅影化和戏剧性结构,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注重画家对现实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觉表现,擅长对现实情景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直觉式的客观再现与描评创弱投轮什做随还混绘,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以迎合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农单吸友马争质财质环努力反映印象派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印象派并不反黄是但树题术武抗晶弦对以自然为师,只是强调“不要失掉你所感觉到的第一印象”。印象派认为“记忆”和“想象”可以“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塞尚还提醒画家“应防止倾向于文学”,在绘观每害超画中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毕沙罗的《农家女》的纯朴与率真、《牧羊女》的灵动与鲜活等,正反映了“以自然为师”,描绘了“感觉到的第一印象”。德加的《吃头地神包客黄更秋赛马》的投入与动情、《骑马散步》的闲情与潇洒、《舞台上的芭蕾舞者》的欢快与忘布我等,正叠加了“记忆”和“想像”,试图“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塞尚《弯曲的树》的豁达与野趣、《马纳河上的桥》的静谧与清淳、《埃克斯近郊的巨松》的简练与张扬等,正依循了“粉新底往航衡末色彩的逻辑”。印象派画官家从具有“社会学功能”的传统艺术倾向中走出,又带着“绘画的独立性”步入当时的社会生活。马奈的杰出风俗画,如《咖啡音乐会歌手》、《咖啡馆里》、《弗利·贝杰尔酒馆》等,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劳特累克尽管出身贵族,却以带有讽刺意味的心情表现现实,他笔下的担百山巴黎上流社会的夜生活,没有优雅高贵的生活情趣,却是群后督可拉将载富一个堕落、污秽并充满欺诈的世界,他的《红磨坊的舞会》中喧嚣中的狂欢、《女丑角莎尤考》中人物形象的静思与无奈等,实是痛苦的呻吟。这里,也可以领悟印象派要真正反掉传统艺术中的“社会学功能”是不可能的,印象派生活在各种矛盾交杂的社会之中,即便再三强调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其实是无法真正步入游离卫记优例志划困扩于“社会学功能”的“独立性”之中的。

二是注重绘画将善开使表二变补的光、色、形、意、美的融合,体现印象派的艺术与光学相结合的主要特征。印象派绘画在光与色的表现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在光、色中求形,以光与色的讴歌表现意和美,理解了光、色、形、意、美在绘画语言中的辩证关系,层介快论算块担检分把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引入画面,绘画随之变得清新明丽、生机盎然。在印象派绘画作品中,光和色是基本的绘画语言、艺术要素、快速跳动的音乐旋律和慢慢流淌的文化符号,光和色是形、意、美的艺术起始点,形、意、美在光和色中成形、达意、示美。印象派画家最基本的绘画技法是竭力探索一种有效方法,以突破物体单一的、表面看来一成不变的“固有”色;他们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自然呈现的瞬息色彩,那种受一定环境条件、空间距离和周围其他物体影响的颜色。他们从画水开始,把水波反射出来的五光十色描绘得惟妙惟肖。他们进而扩大到从建筑物到天空的光与色的表达。印象派对光与色的探索得益于19世纪初期科学家对光的本质的新发现,孕育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化跃迁。莫奈曾反复画不同时间的鲁昂大教堂和草垛,正是为了捕捉瞬间的光与色。这次珍品展展出的《鲁昂大教堂,从正面看到的大门,棕色的和谐》与《鲁昂大教堂,阳光的效果,傍晚时分》便是莫奈为教堂绘制的30余幅油画中的两幅。画这批画时,他曾在给妻子的信中写到,他每天都会有一些头天未曾见到的新发现,于是赶紧将其补上,但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

三是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形成印象派新的绘画语言。为了表现物体的动态变化和光色的斑斓绚丽、光怪陆离,印象派画家采用小笔触和色调并列方法,有些颜色不再在调色板上调配,而是红、黄、蓝三原色并列,时而重叠,并把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色补互对比,使色彩在强烈视觉冲击中产生新的和谐。印象派新的“光色”技法形成了新的绘画语言,令人耳目一新。

四是“把画架搬到户外”,成为印象派的重要绘画方式。它不是简单的绘画场所位移,而是绘画方式变革,改变了西方传统绘画方式,是为了在阳光下对景写生,捕捉和描绘物体在阳光照耀下色彩的微妙效果。雷诺阿喜欢在户外林下写生模特儿,以悉心研究模特儿身上、脸上的绿色反光和灿烂的斑点效果。雷诺阿从清新的自然风光中揭示色彩晕染流动的奥秘,感悟色彩的争妍与和谐、阳光的欢愉与变化、自然的节奏与坦诚、人生的明朗与温馨,于是,有了《打阳伞的丽丝》中的伞下阴影处、回眸一瞬间视觉色彩的晶莹剔透与丽丝眼神的非视觉色彩的真诚魅力,有了《夏杜的春天》的春光明媚、春色涌动、春讯汇集和春意荡漾,有了《泛舟塞纳河》的河水淌动、河光波动、小舟划动和泛舟人的灵动。“阳光下的绘画”,为印象派绘画的崛起和发展在绘画方式上奠定了基础。

五是变革西方传统绘画和借鉴各种画派,留下印象派叩开20世纪现代艺术之门的文化轨迹。印象主义艺术思潮随印象派绘画而生,印象派绘画又在印象主义艺术思潮的涌动中而兴。印象派之兴,在于对西方传统绘画的变革和对19世纪上半叶各种画派的借鉴,包括借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等。印象派绘画的反叛表现在众多方面。印象派很快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绘画特征和文化风采,在独树一帜驰骋19世纪下半叶艺术舞台的同时,也显现了自身的艺术选择和文化取向的局限性,以至于困惑、分化不断。在这种进程中,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相继而生。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衰落后,立体主义和20世纪各种理性化抽象艺术从中吸取了动力。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叩开了20世纪现代艺术之门。

印象派画家的文化肖像

在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的演进中,出现了一些颇有影响的画家,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到印象派旗帜之下;有的虽然没有印象派的“团队意识”,但他们的笔下却吐露出印象派的艺术风格;有的虽然参加了印象派初期的艺术活动,但其总体艺术倾向更接近后印象派,或者成了后印象派代表人物。这次“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共选作品51幅,有4幅以上作品的为马奈、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德加、塞尚。马奈是印象主义的奠基者,他在绘画创作题材上开创了从日常生活和自然风光中取材的先河,强调绘画的色块运筹要高于描绘作用。莫奈是印象主义绘画运动的发起人、引领者和坚定不移的实践者,“光和色”的讴歌者。毕沙罗是点彩法的引领人。西斯莱在印象派中画风较为稳健。雷诺阿是法国印象画派的先驱,早期作品是典型的印象主义的真实写照,充满了闪烁的色彩和光线。德加被誉为表现动态人物的绘画大师。塞尚是后印象派杰出画家之一,现代绘画艺术之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20世纪许多美术家及美术运动(特别是立体主义)的审美观念发展很有影响。

印象派画家各有风采、各显个性,同时又共显亮丽,共具特征。

一是艺术思想的批判性。印象派绘画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叛逆”的,被正统沙龙排斥,又因排斥而增强了“叛逆”性,更坚韧地走上了探索之路。1874年一群青年画家假借巴黎著名摄影师那达尔的工作室举行首次画展,即是受正统沙龙排斥的产物,至1886年,印象派共举办8次画展。其间,印象派绘画曲折发展,印象派画家离合聚散。然而,整体而言,印象派艺术思想的批判性锐意不减。

二是艺术体系的独创性。印象派代表人物虽然仍保持了绘画的古典形式和一般审美理念,却撼动了传统绘画方式,松动了传承性极强的艺术之链,在美学理念、光色处理、视觉建构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创造了新的艺术体系。

三是艺术精神的探索性。印象派画家始终处于探索之中,起步于探索,发展于探索,在探索中走到一起,在探索中又新展艺术轨迹,在探索中冲撞而分手,在探索中从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走来,又向20世纪现代艺术走去。

四是艺术珍品的渐显性。印象派绘画被世人接受有个过程。当印象派画家作品被正统沙龙拒之门外时,其作品随之遭受冷落,甚至已买走的作品被要求退回。1933年7月,当雷诺阿的《小艺术家》在巴黎以17万法郎售出时,常书鸿先生曾感慨地在巴黎写了《雷诺阿的胜利》:“雷诺阿和莫奈可说是印象派前锋队伍中两个最独特的具备着卓绝的情操、艰苦奋勇穷毕生精力向时代挑战着的纯艺术家……人说雷诺阿是胜利了!然而请不要忘记他在仇视和讥刺中的奋斗,他不断地追求,而且这个胜利的报酬是在1933年距他死后14年的今朝。”在这里,艺术珍品的渐显过程经历了14个春秋!

五是艺术技法的借鉴性。印象派画家借鉴了巴比松派画家和英国画家的技法与审美理念。西斯莱曾对评论家阿道尔夫·达维尼埃说:“我喜欢的画家是谁?如果只说同代人,那就是德拉克洛瓦、柯罗、米勒、卢梭和库尔贝,他们都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热爱大自然并强烈地感受到大自然。”巴比松派风景画家对印象派画家的影响显而易见。毕沙罗则承认:“我们的道路是从英国大画家透纳开始的……”印象派画家还从中国、日本等东方艺术中吸取营养。凡·高指出:“我敢预言,别的画家们会喜欢一种在强烈阳光下的色彩,喜欢日本绘画中那种晶莹澄澈的色彩。”“日本艺术……在法国印象派艺术家中生了根。”1870年,莫奈对日本浮世绘发生了兴趣,并且于1871年开始收集浮世绘版画。

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

高更、梵高、塞尚的基本生平、艺术主张及其主要作品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8日),生于法国巴黎,印象派画家。大部份艺术史家将他归于后印象派。
高更的作品趋向于“原始”的风格。其用色和线条都较为粗犷。高更的作品中往往充满具象征性的物与人。现代艺术史中,高更往往被拿来与梵高并论,他们曾经是很好的朋友,互相画过对方的肖像,但最后却步上不同的道路,并没有维持很好的友谊。高更不喜欢都市文明,反而向往蛮荒的生活,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看得出来。
高更在1848年出生于巴黎,他的父亲Clovis Gauguin是一名激进的共和制思想政治新闻记者。1849年“反君主制”军事政变失败之后离开法国,打算去秘鲁投靠妻子Aline Marie Chazal的家族,创办新报纸,但在海上旅行途中心脏病发去世。高更一直在秘鲁生活到七岁,幼年时期异国风情的记忆,跟他后来流浪旅行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高更深深敬爱母亲和外祖母,他的母亲没有屈服于困难,凭自己的双手扶养起一双儿女,他的外祖母Flora Tristan是一位著名的社会主义先驱者、女权论者,这些童年家族的经历都影响他成年之后艺术创作的风格。
1855年,高更一家回到法国,居住于奥尔良,1865年他当上了船员,几年之后便升为二副,之后又进入海军,这段海上生涯,让他航海到巴西、巴拿马、大洋洲、东地中海和北极圈。1871年高更离开海军,而他母亲在他出海时(1867年)就已过世,在他的监护人Gustave Arosa帮助下,高此没哗更进入巴黎的Paul Bertin证券交易所。1873年高更同丹麦人Mette Sophia Gad结婚,踏出了中产阶级生活的第一步,不久之后有了第一个孩子,往后的几年,高更慢慢的巩固了职务上的地位,十年后,他不仅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在郊外有一栋房屋,并且拥有贤慧的妻子和五个孩子。在这段期间,他在Arosa和证券交易所同事Schuffenecker的劝诱下,开始作画,Arosa本身是相当有品味的艺术收藏家,收藏了许多当时法国著名画家的作品,Schuffenecker则是业余画家,在二人的影响下,高更逐渐向画家的道路迈进。
高更在Arosa的引荐下,认识了许多当时极其前卫的印象派画家,高更积极的接受了他们的观点,并且接受了印象派创始人毕沙罗(Cammille Pissarro)的指教。1876年,他的作品在沙龙中展出,之后连续五次参加印象派的画展,高更开始梦想当一位职业画家,而让他决定改行还有外部的因素,1882年股票市场狂跌,使高更感受到作为股票经纪人职务的危险,更下定决心成为画家。
但运气不佳的是,由于美术市场也受到经济景气的冲击,使得画很难卖出去,也影响到高更的艺术创作。1884年,高更全家搬到里昂,虽然家庭生活支出减少了,但是收入仍然是个问题,随后,高更一家又移居到丹麦的哥本哈根,高更也在此时当上防水帆布的推销员。由于经济的困窘和其他的冲突,高更在1885年搬森行回巴黎,1885年6月高更和妻子分居,并试图从他所爱的自然生活中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画风。
1886年,高更暂时寄居在Schuffenecker家,又为了生计当察拦起海报张贴员。此时他开始离开印象派,摸索自己的创作风格。促使高更画风转变的最大原因,是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地区特殊的风土人情,丝毫未被庸俗化,颇受画家们的喜爱。1886年,高更第一次来到布列塔尼,由于此地有悠久的文化传统,独自的语言、民族服装和宗教祭祀(布列塔尼人是凯尔特人的后裔),这些均唤醒了童年时期,深深刻在高更心中对异国风情和原始性艺术的憧憬。
1887年,高更和画家Charles Laval来到巴拿马,由于经济来源匮乏,使二人不得不去巴拿马运河工地当苦力,不久面离开巴拿马,顺路到了马丁尼克岛 ,在这里的生活比巴拿马要好,但高更染上了赤痢和疟疾,不得已回到法国。旅行以失败结束,但高更对自己的艺术进展相当乐观,逐渐地,高更比布列塔尼的其他画家显得更略胜一筹。
1888年10月,高更收到了梵高的邀请,请他到法国南部亚尔的家里过冬。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计划,但不久之后,两个男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便日益加深。12月23日,梵高为了恐吓高更而切掉了自己的一个耳朵,高更则回到了巴黎。
1889年,高更参观巴黎国际博览会,看到来自遥远国度的展品而深受感动,这是他再次燃起对旅行的渴望。这次他选定的目的地是法国殖民地大溪地。他打算在大溪地“融入纯粹的自然之中,只与‘野蛮’的人们交往,并要同他们一起生活”1891年6月,他到达大溪地 ,但那里的第一印象却使他的期待落空,首都巴比提已经极度的西欧化,这个国家在殖民统治下挣扎在困苦中,由于欧洲人带来的疾病影响,一百年前拥有七万人的土著居民,已减少到只剩下七千人,而且当地许多风俗和习惯也衰落。尽管如此,高更并没有畏惧,他在玛泰亚的农村租了一个小房子开始作画。当地生活成为他灵感的泉源,繁茂的植物和丰富、鲜艳色彩的居民服饰,原原本本地成长他所使用的色彩。他的多数杰作都在这一时期完成,其中也包含几幅描绘他的情人─13岁少年特哈玛娜的作品。
这些绘画中的景象看似表现了牧歌般的美好,但对高更来说,老问题却日益突出,他的钱已经用光,他甚至不得不用腐烂的面包和树果实做成的粉浆来作画。他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由于和土著女子接二连三的性行为,使他染上了梅毒,这种病在当时还是不治之症,在以后的一生中都为此而烦恼。此外,根据高更传记的作家David Sweetman所述,高更也可能是在里约热内卢时感染梅毒,当时高更41岁(1891年),他变得爱睡觉没有精神,且开始咳血,一天咳出一升,而且痛得好像心脏要跳出来。
1892年,他被送进巴比提的军医院,治疗梅毒性心脏病,但是高更从来不承认梅毒。虽然他并不情愿,但高更在1893年终于不得不提出了返回法国的申请。但是,这只不过是他暂时的后退。回到巴黎的高更因为得到了伯父赠予的遗产,经济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但这笔钱却使他永远离开了法国。
1897年,高更画出生平最大幅的(高1.5米,宽3.6米)的经典作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返回到大溪地的高更再次受到贫困和疾病的困扰,但其创造力丝毫没有衰减。1901年,高更到了马克萨斯群岛 ,在那里度过余生,他的两只小腿都是流着脓的疮,以肮脏的绷带包住,他拄著拐杖蹒跚地晃荡。他全身到处疼痛,为了止痛而服用吗啡上瘾,还服用鸦片酊和苦艾酒。他的情绪,逐渐变成躁狂,腿上有伤痛所以使用砷,曾经到山上服用砷自杀,但是毒性不够只使他呕吐而已。他自诉体力流失,晚上都无法入眠,因此筋疲力尽。眼睛受到感染,可能是结膜炎。1903年5月8日,高更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去世,他的墓地位于马克萨斯群岛上的Hiva Oa岛,至今每年都有许多游客前往吊祭。

梵高(荷兰语: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1861年梵高开始受教育,在学习语言包括法语、德语及英语表现不错,但在1868年3月中断学业,并在1869年7月在国际艺术品交易商公司见习。经历了短暂的教职生涯后,他成为传教士,向贫困的采矿工人传教。直到约莫27岁时,梵高才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后十年间,却创作了超过二千幅画,包括约900幅油画与1100幅素描。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梵高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其在梵高待在法国亚尔的那段时间,发展已臻成熟。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在他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
梵高一生中的核心人物是他的弟弟西奥,其从不间断、无私的提供梵高经济资助。他们终身的友谊可于他们在1872年8月前往来的多封书信间查证。
早年生活
文森特·梵高,于约1866年。(13岁)
文森特·梵高于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南部北布拉班特省、位置靠近布雷达的村庄津德尔特。他是安娜·柯妮莉雅·卡本特斯与西奥多鲁斯·梵高(Theodorus van Gogh)之子,其父西奥多鲁斯是荷兰归正宗教会的神职人员。文森特以他的祖父为名,其也是恰一年前头一胎死产的哥哥的名字。以此方式重新使用名字的做法并不罕见。文森特在梵高家族中是个常见的名字;他的祖父(1789–1874)于1811年在莱顿大学得到神学学位。祖父文森特有六个儿子,其中三名是艺术品商人,包括另一个梵高信的叔叔。祖父文森特或许是被轮到以他父亲的叔父——成功的雕刻家文森特·梵高(1729—1802)——命名。艺术与宗教是两项深深吸引著梵高家族的职业。他的弟弟西奥·梵高于1857年5月1日出生。梵高有第三个弟弟柯尔,还有三个姐妹:伊丽莎白、安娜与维尔敏娜。
文森特小时候是个认真、沉默与慎虑小孩。1860年,他到尊得特乡村学校就读,其唯一的老师是天主教徒,并有约二百名学生。自1861年起,他和他的妹妹安娜在家中由家庭女教师指导,一直到1864年10月1日,他到了荷兰泽文伯根的私立珍普洛维利寄宿小学就读,离他家约有20英里(32千米)。
1869年至1876年,他分别在古庇画行(Goupil & Cie)的海牙、伦敦、巴黎分店就职,遭解雇后前往英国的拉拇斯卡托(Ramsgate),在寄宿学校服务。他在1877年于多德雷赫特的画店当助理。文森特·威廉·梵高在1878年返回艾登,在布鲁塞尔的传教士培养学校学习3个月。他在没有领到许可证的情况下,于波瑞纳吉的煤矿区开始传教活动。次年由布鲁塞尔传教本部解除传教士职务。他在1880年下决心成为画家。他在1881年回到艾登向表姐凯(Kee Vos-Stricker)求婚,遭到拒绝。文森特·威廉·梵高在1886年,进入美术学院学习,但与老师对立,1个月后退学,辗转到巴黎,住在弟弟西奥的公寓,结识了罗特列克、贝纳、毕沙罗、高更等画家,与高更成为好朋友。
纽南 (1883年–1885年)
在纽南时,梵高完全埋首于绘画中。他曾付钱叫男孩找来鸟的巢窝,然后在他们的小屋中飞快的素写下织布鸟的样貌。1884年秋季,邻居的女儿、比文森特年长十岁的玛戈特·贝格曼,在梵高献身于绘画时一直陪伴着他,并爱上梵高,梵高也予以回报(尽管没有贝格曼的那般满腔热情)。他们决议结婚,但遭到双方家人反对。玛戈特企图以番木鳖碱自杀,但文森特紧急将她送到医院。1885年3月26日,梵高的父亲死于心脏病。梵高因而哀恸欲绝。
《吃马铃薯的人》(1885),科伦-米勒博物馆

《草帽与烟斗的静物画》(约1885年),克勒勒-米勒博物馆

第一次,巴黎传来了对他的某些作品有兴趣的消息。春季,梵高创作了现被视为他第一幅主要的作品《吃马铃薯的人》。到了八月,梵高在油画商卢尔斯在海牙的展览橱窗,首次展出了他的作品。九月,梵高遭指控,指他让他的一名年轻农家模特怀了身孕,天主教村神父于是禁止村民为梵高做模特。
1885年,文森特创作了数组静物画。《草帽与烟斗的静物画》,以及另一幅同时期的画作《砂锅与木屐的静物画》,都充分表现了梵高画技的熟练非凡。二幅画皆展露了平稳、严密的笔触与色彩细致变化的特色
在纽南的期间,梵高的常用的色系是昏暗的大地色调,尤其喜爱深褐色,但却不见任何在他后来的知名画作中,鲜明生动画风的发展痕迹。(当文森特抱怨西奥没有在巴黎付出足够的努力来出售他的画作时,西奥驳覆指它们的色彩太暗淡,没有挤进当今流行的鲜亮印象派画风。)在他待在纽南的二年间,他完成了多幅绘画与水彩画,及近二百幅的油画。
巴黎(1886 – 1888年)
塞纳河上的桥(1887)
梵高于1886年3月前往巴黎,就学于费尔南德·柯尔蒙的画室,期间与弟弟西奥同住。在这段时间他俩人无需通信,所以他此时的生活详情难以被后人所知。他创作了几幅巴黎街景作品,如“塞纳河上的桥(阿尼埃尔)”。
逗留巴黎期间,梵高搜集了一些日本浮世绘风格的雕版作品。早在安特卫普时,他就对这类艺术深表兴趣,用浮世绘画作装饰了自己的画室。他搜集了上百件此类画作,并且在自己的很多作品里运用了这种风格。1887年画作“唐居伊老爹”的背景就有几幅浮世绘。1888年作品“枝上杏花开”更是强烈地表现了梵高对日本艺术的热爱。
割耳事件
梵高墓
梵高在1888年2月赴法国南部的阿尔勒旅居。他租赁房屋,高更于10月来访,12月离去,随后梵高的左耳于1888年12月圣诞节左右被割去一大半。普遍认为,梵高由于与好友高更发生争执,高更愤怒之下离他而去。梵高因情绪激动而导致精神失常,于12月23日晚挥刀割掉自己的左耳。关于割耳事件的原委,学术界也有不同说法。两名德国的艺术史研究学者于2009年5月曾提出,梵高的左耳可能是在与高更一次争吵中,高更挥刀误伤而导致梵高左耳被割掉。两人为了掩盖事实真相,维持友谊,而向警方谎称割耳事件是梵高自己动手所为。但此一论点争议性颇高,因此此事件目前尚无任何可靠解释。
自杀身亡
西奥在1889年4月结婚。梵高于5月住进圣雷米(法语:Saint-Rémy)的精神医院。他在1890年5月21日去巴黎北部村庄瓦兹河畔欧韦接受保罗·嘉舍(Paul Gachet)医生的医治。他在7月27日傍晚散步时用手枪自杀。终年37岁。30日葬于瓦兹河畔欧韦的公墓。一生在支持文森特的弟弟西奥由于过度悲痛和精神失常在1891年1月25日逝世,死后葬于其兄墓旁。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年—1906年)是一位著名法国画家,风格介于印象派到立体主义画派之间。他的作品对于19世纪的艺术观念转换到20世纪的艺术风格奠定基础。他的作品对于亨利·马蒂斯和巴勃罗·毕加索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使用富有凝聚力的绘画方式,其作品深刻影响并革新了20世纪美术,特别是1895年首次个人展和1907年作品的官方回顾展。
塞尚这个姓氏来自于法国切萨纳的小城镇,被认为是来源自于意大利。保罗·塞尚于1839年1月19日出生在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Aix-en-Provence),位在法国普罗旺斯南部。2月22日,保罗在教区教堂受洗[2],他的祖母和叔叔路易成为他的教父教母。他的父亲路易·奥古斯特·塞尚(1798年7月28日- 1886年10月23日)是一间蓬勃发展的银行创办人,所以保罗·塞尚的生活不虞匮乏,与同时代的大多数画家大相径庭,他最终也获得一大笔遗产。
另一方面,他的母亲安妮·伊丽莎白·霍诺奥贝尔(1814年9月24日- 1897年10月25日)个性“活泼浪漫,但是积极进取。”保罗从她那里得到学习到对于生活的憧憬。他有两个妹妹-玛丽与罗斯,他们每天都就读同一所小学。
《玩纸牌的人》,绘于1892年
保罗10岁时进入普罗旺斯地区圣若瑟学校,他在那里学习绘画,师从西班牙僧侣约瑟夫·吉伯特。1852年,塞尚进入波旁大学,他在那里认识左拉以及Baptistin Baille,并保持良好的友谊。他住在这里六年之久,虽然在最后两年中,他是一个日校生。从1858年至1861年间,塞尚遵从父亲的意愿,就读艾克斯大学的法律院,同时也接收绘画训练。
因为父亲反对他朝向艺术发展,所以他于1861年离开艾克斯前往巴黎。左拉大力鼓励他做出这个决定,当时他已经在首都生活一段时间。最终,他的父亲与塞尚妥协,支持他的职业选择。塞尚后来从父亲那里收到了40万法郎(218,363.62),摆脱所有经济的忧虑
巴黎时期
《静物与窗帘》,绘于1895年
塞尚在巴黎认识了印象派画家毕沙罗 。19世纪60年代中期,毕沙罗和塞尚成为师傅和徒弟的关系,毕沙罗对于年轻艺术家产生许多影响力。在接下来的十年内,他们在蓬图瓦兹、路维希安等地一起创作山水画。
塞尚的早期作品往往关注景观中的人物,包括许多大型、富有想像力的风景画。后来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对于直接观察更感兴趣,并逐步形成充满光与空气的绘画风格。
展览
塞尚的绘画在1863年的淘汰作品展览(Salon des Refusés)首次展出,该展览展出作品因为不被陪审接受,无法正式在巴黎沙龙中展出。1864至1869年之间,巴黎沙龙拒绝了塞尚的展览申请。他继续提交作品展览申请直到1882年。在1882年,他的作品《Portrait of Louis-Auguste Cézanne, Father of the Artist, reading 'l'Evénement',》终于获得展出,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巴黎沙龙中展出。
塞尚在1895年之前,曾两次与印象派画家展出,第一次是1874年印象派画展,第二次则是1877年第三次印象派画展。两次展览都给予先锋画家(例如马蒂斯和毕加索)留下极大的震撼。在以后的数十年里,一些个人画作在不同的场地展出。直到1895年,在画商伏勒尔(Ambroise Vollard)的协助下,他完成第一次个人展览时。尽管获得越来越多的瞩目,也拥有经济上的成功,塞尚选择提高艺术疏离性,通常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创作,远离巴黎地区。
他的作品集中在几个主题上,同样精通这些类型,包含静物、人像、风景和游泳客。虽然宗教形象较少出现在塞尚之后的作品中,他仍然是一个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徒,“我拿我的画来判断艺术,把一棵树或一朵花视为神所创造的物体。如果它们互相冲突,它就不是艺术。“

《头骨金字塔》,绘于1902年
塞尚的绘画并未深受艾克斯广大资产阶级的喜爱。1903年,政治家亨利·罗什福尔参观了保罗·塞尚拍卖的画作,后来成为左拉的财产。他后来于1903年3月9日在《L'Intransigeant》刊登一篇题为“丑陋的爱”的批评文章。罗什福尔描述观众看到“超印象派的塞尚”的画作时,会如何放声大笑。
逝世
有一天,塞尚在田野工作时遇到风暴。工作两小时后,下一场倾盆大雨,所以他决定回家,但是在路上晕倒了。塞尚被路过的司机带回家,他的老管家搓著塞尚的胳膊和腿来恢复血液循环,他就清醒过来。在接下来的一天中,他打算继续工作,但是后来昏了过去。他因此躺在床上,于几天之后去世(1906年10月22日)。他死于肺炎,被安葬在他心爱的家乡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的旧墓地。

27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