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泠的艺术成就

陈家泠,初习人物画,上世纪七十年代师从陆俨少先生学山水、书法、后攻花鸟。
陈家泠最初学习的是人物画,八十年代开始吸收中国古代壁画和外国水彩的技法,且经过了反复的研究和实践,创造出了具有中国哲理性,兼有印象派、抽象派及表现主义特点的现代国画新流派。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成名的那一辈画家中,陈家泠可说是非常另类的一 位。家泠先生在画坛上崭露头角之时已不算年轻(以二十出头即能举办个展的标准来看),然而他却能在其后十几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表现出青年人才有的敏感和超前意识,完成由技法到观念的一大飞跃,确立了强烈的个性风貌,并在九十年代初跻身上海现代水墨画派,在当时真颇有些前卫画家的味道呢。 陈先生的用笔问题,也是圈内人士颇感兴趣的。如果您初见陈先生的作品,可能也会产生好奇,那些斑驳离奇的线条、透明得不能再透明的墨(色)块,究竟是不是用笔的结果?如果是用笔画的,那又是如何操作的呢?照陈先生自己的说法,他的画都是用笔的,但具体画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走、守、漏、透,走,是让水分与色彩自然流动;守,走到一定程度就守住它,不让它流(上述两种方法类似岭南派二高一陈的画法);漏,让上面的色彩通过纸背,漏到下面一层宣纸;透,或两纸相透,或两背相透。陈先生认为他的技法并不深奥,而是充分挖掘了宣纸的潜能,有些人可能也在搞,但任其自然可能人人会做,要适可而止地将漫漶的色组织起来就是他的成功之处了。不过,要是以传统笔墨的标准来要求的话,陈先生用笔的自然性就不免有工艺性之嫌。因此也不免有人对陈先生存有非议,笔者听到这些言论,这倒是使我想起幼时听过的一个故事。故事说的是哥伦布完成他的伟大航行后,西班牙皇室为他召开了盛大的庆功宴。宴会上即有人发难,认为区区一个新大陆,只要经过那个航道者都会发现,没什么了不起的。此话传入哥伦布船长的耳中,于是他不动声色地取过一个鸡蛋,让在场的达官贵人们想法子把它竖立起来,大家都认为不可能。哥伦布微微一笑,拈起鸡蛋在桌子上轻轻一敲,底部的蛋壳破了,鸡蛋自然竖了起来。在场者无不哄堂大笑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有人嘲笑说。是没什么了不起哥伦布应道,可是先生,为什么您没有那样做呢?哥伦布的反问同样适合那些对陈先生的成功心怀不甘者–评论声中有反面意见,固是正常甚至是可喜的现象,但若是带上酸葡萄的味道,那就让人感觉不是滋味了。
继承了潘天寿的中国式构成理论 ,再加上别出心裁(有时是十分自由)的画法,陈先生的画面与同辈画家中以恪守传统为目的而以古典手法出之的不同,与年青画家中单纯以改造国画为目的而以激进的西化方法出之的更加不同,自然也就显出那么几分另类来了。加上陈先生是一位用想法多于用笔法的画家(陈先生曾在各种场合多次这样评价自己),所以他的中国画创作就更加透出几分神秘感来了。为揭开这层神秘,更加深入地了解陈先生的创作动机和思想动态,笔者曾在武康路幽静的陈寓中与家泠先生进行过一次畅谈,笔者心中的一些问题得以向人请教,自感获益甚多呢。 陈先生的住所一如想象当中的一尘不染,笔者这里所说的一尘不染并非单指表面而言,而是位居顶层的地势、家具的位置安排、室内光线以及四壁装饰所综合传达出的那层轻灵静谧的气氛。就在这样的氛围中,笔者陵亮开始了与主人的谈话。因陈先生是从浙美毕业的,那么他一定曾有过十分严格的基础训练,我们所聊起的第一个话题,就是有关陈先生在浙美(今中国美术学院)的岁月。 在新时期中国画坛产生过相当影响的新枝汪芹海派水墨画领军人物,著名画家陈家泠教授,在2007年迎来了他的70华诞。并于2007年8月19日—2007年8月26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灵变—陈家泠作品展”,全面总结40多年的艺术生涯。
陈家泠教授196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潘天寿先生。1963年任教于上海美专,1983年起任教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世纪70年代跟随陆俨少先生学习山水画及书法。作品曾获得第六届全国美术佳作奖、第七届全国美展银质奖,并多次在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荷兰等地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举行个展和群展。
改革开放之后,陈家泠教授几经艰辛探索,锐意创新,创作上形成了自己幽淡高格,静逸抒情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集个性、民猛毕族性和时代感于一身,对海派绘画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由他为主策划组建的上海半岛美术馆和 “泠窑”陶艺工作室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推进艺术创新,声名远播海外,已然成为海派艺术精神的一面旗帜。

32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