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高更的早期风格
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
高更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后来多次到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进行创作,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版画及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到兴趣,逐渐放弃原来的写实画法。由于厌倦城市生活,向往仍处于原始部落生活的风习和艺术,高更不顾一切,远涉重洋到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上去生活和画画,直到去世。高更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描绘了土著民族及其生活。作品用线条和强烈的色块组成,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装饰效果。高更的艺术对现代绘画影响极大,他被称为象征派的创始人。
向往远方与留恋异国情调
高更似乎总是响往远方,留恋那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地方。这种感情,最终在他的一种救世的信念中具体化了。也许所有同时代的艺术家的感情,都要求抛弃现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碍,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高更在现代艺术中的重要意义,在于他对于绘画本质的信念,他把绘画的本质看成是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当成记忆中经验的一种“综合”,而不是印象主义者所认为的那种直接的知觉经验中的东西。他不断地运用绘画和音乐的类似性,把色彩的和谐、色彩和线条当成抽象表现的形式。比起大多数同辈艺术家来,他的探索甚至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东方、古典前以及原始艺术的影响。我们在他身上,发现了现代原始主义的根源,发现他向往获得一种表达方式,以抛弃西方传统的习惯势力,回到史前人类和野人的真理中去,从而达到真理。
在一幅表现马提尼岛的风景里,那强烈的色彩已经超出了描绘性色彩的正常体现的范围,热带岛屿对他的吸引是显渗型而易见的。他于1888年返回阿望桥时,画的《布道后的幻象》这幅画体现了这种态度。这是一幅惊人的作品,由红、蓝、黑和白色组合而成的一幅图案。弯曲起伏的线条,产生了拜占廷镶嵌画似的效果,表现了布雷顿农民的宗教幻想。这是综合主义新信念的文献,它影响了纳比派和野兽派这样比较年轻的派别思想。也许他最大的独创,就是在主角们进行搏斗的占优势的红色色场中对于色彩的任意使用。这幅画是第一个完整的色彩声明,把色彩本身当成表现目的而不是对自然界的某种描写。就此而论,他标志了西方艺术史中的一个伟大的解放运动。而且,就绘画手段的抽象表现而言,高更把空间压缩到使背景中占优势的红色夺目、跳跃,超出了前景中几个紧靠着的农民的头。
高更所发展的塔希提绘画,在造型空间探索上并没有什么必然的一致性。艺术家的想象中充满了多种不同的概念,有视觉的和象征的,每种概念都有最适于它的造型的表达方式。因此,《敬神节》在某些方面便成了传统的风景画,宽激是在深度明显地缩短中构成的。画中的人物,表明了使他入迷的从古埃及到当代波利尼西亚的各种非西方的影响。那个“神”是艺术家想象的产物。高更很注重主题的神秘性和当地人对神的虔诚,但他全神贯注的是曲线线条组成的红色、蓝色和黄色形状产生的神秘感受。那种线条爬满了画面。
《两位塔希提妇女》则又是一番情景,它是赞美感官之美的简短赞美诗。在从黄色到各种深浅不同的绿色的色彩结构中,现出两位妇女的轮廓,象低浮雕一样出现在背景上。虽说是线造型,但人物头部和手臂却是以微妙的明暗变化来表现的。在这幅作品中,煞费苦心杜撰的神话已踪影全无,艺术家的造型结构理论,服从于表现主题的极端快乐,虽然色彩的和谐和从前的作品一样可爱,绘画的空间和从前一样封闭而有限制,然而这个有立体感的人物浮雕般的投影,与古典浮雕的新古典神态,拉上了关系。
《塔希提少女》描绘的是这个岛上劳动妇女生活的一个场景。画面中心两个坐在海边沙滩上的塔希提女人形象,给人以一种平衡、庄严感。为了突出这种特定的风土人情,高更采用的是近于古埃及壁画的平涂手法,故意显露单线平涂的稚拙结构形式。画上的两个人物极富东方色彩的趣味。大面积平涂色块的装饰画法,使土著人民在强烈的阳光下晒成的棕赭色皮肤,与鲜艳的裙子构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高更把这里的热带原始园林简化,然而强化了气氛。这幅画上的异国情调,浓郁的自然景物,没有透视感,没有色彩的层次,充满着主观的装饰味道。
反对印象派那种纯客观主义
高更在巴黎时就反对印象派那种“纯客观主义”。他强调绘画应抒发自己的感受,让主观感觉控制画面。西方评论家称他的画法为“景泰蓝主义”——大胆的单线平涂色,黑线勾边。自从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摄慎喊袜影术后,绘画上要求革新的呼声更为强烈,对法国古典主义那种细腻的油画描绘方法,几乎一致表示唾弃。画家们要求在画面上寻找新的艺术语言。他们认为,画面上的物象不应与实际对象完全相似。凡以线条、色彩和体块组成的形象,应有画家自己的情感形态。一句话,要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 这一幅《塔希提少女》就具有上述这种单纯的原始之美的特点。在这里,透视远近法没有了,色彩是经过整理和简略了的,人物也缺乏立体感,但这一切所构成的色调是令人兴奋的。它的装饰性带来了一种粗犷的部落生活气息。海岛上的浓郁色彩和土人们的纯朴劳动生活与性格,确实给高更的画面带来了特殊的风采。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里,
1761年英国航360问答海家瓦利斯登上了塔希提岛,法国航海家布甘维尔和英籍詹姆斯·库克船长接踵而来。以后,塔希提岛以其迷人的风光和异国情调吸引了许多西方游客,其中包括文学家梅尔维尔、
史蒂文森、杰克·伦敦和画家高更等知名人士。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影片《布恩蒂船长的反抗者》向全世界展示了塔希提岛的美妙新天地后,大批游客狂潮似地涌向塔希提岛,从此,塔希提岛成了冒险和消遣的代名词。 塔西提位于南太平洋岛屿的地语业祖伟提她述理位置,这里四季温暖如春、物产丰富。衣食无忧的人们常常无所事事地望着大海远处凝思,这种忧郁或是悠闲的状态一般都要维持整个下午。然后是日落,然后是天亮。阳光跟着护蒸起殖肥朝衣备太平洋上吹来的风一同到来,海水的颜色也由幽深到清亮。他们管自己叫“上帝的人”,人们管那里叫“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1716年,英国舰队口快史次叫价换穿意外地发现了塔西提这个百花苏假排均审乎船攻定反他飘香的人间乐土,他普导适克简破依们想不出更好的名字,只好用“海上仙岛”这样通俗的比喻来定义它。时间过得很快,世事无常,塔西提与它最初的发现者没了瓜葛,成了法属波里尼西亚五大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而昔时的景色则超越着“沧海桑田,良辰美景奈何天”的一般规律,依然耀眼。
后印象派大师高更的精神家园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是法国后印象派大师、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 高更对于热带乐土的怀想,致使他于公元 1891 年在巴黎拍卖其画作以筹款,并于 6 月抵达大溪地,他在那里停留到 1893 年。该地的美与神秘,令他深深着迷。他非但舍不得离开,更去运粮治娘似般息弦官素探寻那片原始、未开发的纯真。他把“野蛮人”理想化,认为是受本能引导、接近自然的人,是真正创作的泉源。此时,高更已不再使区达但保用补色。他变得喜欢并用红色与橘红色、蓝约论色与绿色、紫色与暗褐色,将靛蓝当作黑色使用 。尽管此时画作在色调上比起他早期的作品来得阴沉些,但是在构图相上却变得更为直接而大胆。这些作品同时具有壁画的风格与份量。 在大溪地期间,高更创作了大量以岛民生活及宗教相关的绘画作品,其中的代表苗井座越爱居破作有融入当地宗教和自我反思的史诗级作品《我们从哪里来形否范坏施?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单纯美与原始美的典镇圆目续众范《两位塔希提妇女云底写并保争能京民官钱》以及色彩运用的典范《我们朝拜马利亚》。高更是现代绘画的奠基人之一,他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以及色彩的运用对二十世纪现代绘画各个流派,特别是野兽派和表现主义有深远影响。可以说大溪地是这位艺术大师的生活与精神家园。 英国小说家是急比触度还史清样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便是以高更在大溪地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的。高更抛弃所有不顾一切离开巴黎,远涉重洋,来到这个小岛然后画起了这里的少女。在这里,高更沉迷于被称为人间天堂的大溪地的绚烂和谐的自然风光与原始质朴的人文,开启了自己艺术的心门,达到了绘画事业的顶峰,并品尝审子或究到了真实纯朴幸福的生活。 保罗·高更住在屋顶镀锡的茅草房里,塔希提少女相对而坐,素色的小花簪在发际静静地散发着芬芳。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