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

怎么写文学评论和赏析文章?

它们的侧重点不相360问答同。

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贵千倍村今队她左简洁。

结构要明快。对作品的评价最好在开头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证明,形成总分结构。

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动宣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

选点要准,即能材够位计谓脸针判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

请问考博“文学评论写作”怎么写?

你要是没有这方面的素养就慎重报考 建议看 文学批评理论 西方文论 文学批评原理分析 这类的书。感觉挺难学的 像哲学美学一类的答题必须特别形而上。

陆文夫的《围墙》文学评论怎么写

在城市题材改革文学的深化过程中,陆文夫的《围墙》也是应当提到的一篇作品。某设计所旧围墙倒塌,新墙的高度、样式、质料成为所里上下的中心议题,人们分成了几大派别,甚至有人在发表意见时拉扯上了“大观园”,意见不能统一,结果大家不欢而散。不料星期一上班来时一堵新墙竟然已经树立起来,于是心有不甘的人们开始把矛头指向办事麻利的行政科马而立,一致抨击新围墙的样式、功能及其他。不料在建筑学年会上外地来的学者却众口夸赞围墙的独特风格,于是一时间这堵围墙又成了所有设计所成员的合作结晶,每个人都开始盘算如何在学术总结中加入自己的一份功劳。
这是一部带有调侃性质的中篇小说,陆文夫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一个近乎闹剧的故事,然而这个闹剧却又范沉茶引讲蛋具有可悲的真实性:在现实生活中,“稳妥”确实“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而像马而立这样因工作中的干练与麻利被视为毛毛燥燥、办事不稳的人又何在少数?人们的精神被异化,人们心目中判断事物的价值尺度已经颠倒。陆文夫说过:“我造墙的概目的在于拆墙;造一堵有形的墙,拆一堵无形的墙,即拆掉那些紧紧束苦晶富效困住我们的陈规陋习和那奥秘无穷的推拉扯皮。若干年来,我觉得到处都想十绿谓节吃围住会碰上这堵无形的墙,弄得人一筹莫展,啼笑皆非。”在这篇小说中陆文夫就是试图以嘲讽的方式威紧顾能稳销作脱,揭示现实生活中已经被人们习备身观压均以为常的一些弊端,如臃肿机构中的慢性综合症、夸夸其谈的恶习、以貌取人的世俗偏见、无功请赏的鄙俗心理,并力图根除它们。可以说陆文夫的改革矛头是指向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层面的,与仅仅描写保守阻力的改革作品相比,他的思索显然要深入得多。

写文学评论应注意的问题

欣赏是评论的基础,评论是对欣赏的理性升华。 (一)文艺欣赏的物件是文艺作品,而文艺评论的笔章历副降物件可以是作品,也可是是作品之外的其他要素。 (二)文学欣赏一般以成功甚至是优秀的作品为物件,而文艺评侵友调苏建论的物件可以是不成功的作品 (三)文学欣赏重在审美感受和体验,而文艺评论则要作出理性分析、研究,知其“时希消水所以然”。

《傲慢与偏这友另留已晚所条传个见》的文学评论怎么写?

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移庆可翻往粒英策对度庆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扩宪皇取派证节轮沉题承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款语集坏行善治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照功白心,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如夏绿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著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奥斯丁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物件,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现代诗歌和散文文学评论怎么写

散文评价作文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余秋雨及其散文评价作文1600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识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山居笔记》(1998年,文汇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其文化散文以其学者的独特视角,独到的表现方式以及深沉思考得到高度评价.余秋雨散文评价1.余秋雨在类似《道士塔》《阳关雪》《上海人》《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散文中,所表现的诚然是一种“感性体验”,同时又包容着他的理性思辨.他的“感性体验”发自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典章经籍、山川风物、世俗人情的领略、体悟,他以双重文化人格对它们予以谛视与观照,既是深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积淀文化传统基因的大学教授,又是受西方文化思潮碰撞、为当今改革大潮与商品大潮所拥抱的现代人.于是他以继承文化传统、又批判文化传统的悖论,汇入他的审美观照,因而生成某一种文化的与哲学的焦虑,一种浸濡历史沧桑感的困扰,以及走出困扰的使命意识,即他自己所称谓的“文化苦旅”.其实这正是余秋雨既与历史“撞击”、又与现实“撞击”,既欲走出历史、又欲走出现实的思想的“苦旅”.(吴周文《90年代:中国散文现在时》)2.余秋雨散文对当代散文的超越,不仅表现在思想文化境界上,还表现在强烈的主体意识方面.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有很强的感召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家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而这个具体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沉重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的.现实历史的重压,使作家的文化生命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于是,一处处人文景观便成了历史的浓缩,再由历史显现出文化,最终由文化而透显出民族的存在状态.就这样,余秋雨的散文终于摆脱了以往40年散文的樊篱,从“小体会”“小摆设”“小哲理”等小家子气的审美规范中走出来,树立起了一座真正高大独立的主体形象.……余秋雨散文中鲜明的主体意识固然来自作家渊博的文史知识和良好的文学天赋,但如果只靠这些,也只能写出掉书袋式的怀古悼亡之作,决不会将一座“精神道场”弥漫于天地之间.因此,真正纯净的主体意识,需要对历史的洞察,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著,对人生的定力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借用先贤的话说,就是要摆脱“小人儒”而达到“君子儒”的境界.余秋雨的散文对俗常生活乃至社会政治层面上的东西已无所关注,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对现实历史进行着极其深切的眷顾,其中的欢愉、忧思、欣慰、苦恼都与历史、现实和未来紧密契合,与当前处境中的高尚与卑微、深刻与虚浮息息相关,由此而构成了散文的多维结构立体化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以其丰富、高大和纯净的特质把当代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高中三年级作文《余秋雨及其散文评价作文1600字》.(冷成金《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3.如果说余秋雨从人生的角度给出了文化以丰富生动形象的涵限,是从微观角度出发的话,那么立于民族、国邦角度的关切,则是巨集观上对文化的构架.这种关切体现于作者把祖国山水、民族感情、华夏文化三者交融浑然为一体.他视文化为民族的魂灵,把对民族的情感又付之于山水之上.《道士塔》中作者由莫高窟的文物遗藏联想到外夷入侵、民族劫难,“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何止是几箱文物被运走了,作者分明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灵──文化,在列强刺刀下伤痕累累、血迹斑斑,一个高大的文化巨人在时代面前痛苦着、 *** 著.透过余秋雨散文把祖国河山、民族情感与华夏文化融为一体的形式,我们会看到隐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华夏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那颗拳拳赤子之心,充满了对民族文化的珍视和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他那凄切的乞求和呼唤,不仅仅要储存莫高窟的文化遗产,而且更深刻地蕴藏着爱国的内涵.……余秋雨的苦旅“文化”,不仅有着强烈的人生感、民族感,而且更富有历史感.余秋雨散文的精邃的思辩、丰富巨集魄的内涵,都导源于他的渊博精湛的史家修养.他的“文化”所富有的历史感,并不是对过去僵死的白描,而是把历史作为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用文化把过去和现在紧密相连.在他那里,文化如同充满著旺盛生命力的滚滚浪涛,推动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作者站在人类历史的高阔视角之上来看待文化,文化成了历史的积淀,文化和历史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山水”是“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悠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薰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自序》).《莫高窟》一文中的描述更具典型,“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历史的韵味可谓浓矣!《莫高窟》一文哪里是对文物古迹的欣赏,实在是对中华几千年沧桑历史的活生生的再现.他从画像的色流中,竟将几千年文明看了个玲珑剔透.历史在他那里与文化相结合,便没有了冷漠和严峻,历史的生气驱除了“文化苦旅”的单调和干枯,呈现给我们的则是活泼与洒脱,或许这也正是“文化苦旅”津津有味的原因之一吧!(张昭君等《血凝·精灵·积淀──〈文化苦旅〉的文化观》,《社会科学探索》)4.余秋雨走出了书斋,走出了都市繁华,一个人,悄悄地,从秋风塞北到春雨江南,一任唐朝的风沙宋朝的烟尘的扑打,又黑又瘦,一路探寻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苏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鲜活血脉,而对自然山水、风物,面对一堆堆文化的断壁残垣,余秋雨发出了苍凉的人生浩叹.这是真正的大忧患大悲怆,说是历史的泼墨一点都没夸张.你看整个“文化苦旅”,从大西北的敦煌起步,转到大西南的武侯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的落脚点竟是南洋的垒垒丛冢.起初,你还会拥有一份自豪,一丝安慰,因为我们毕竟拥有过一个大唐盛世以及大唐盛世所创造下的辉煌的敦煌文明,尽管后世不肖子孙是如何地把她糟踏了.接着你便感到了寒冷,因为文人的孤魂野鬼出现了,慢慢地你会沉默,你会忧伤,你会呜咽,最后面对一群黑头发、黄面板的华裔却不再操华语的异乡故人,你能不悲鸣?中国的文化啊,难道你真的就断送于此吗?难道你真的最终也像古埃及、古希腊一样文明沉沦了吗?不,不会的!《道士塔》《莫高窟》应是劫后的苏醒.《阳关雪》则早已跳出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圈子.《上海人》是在祭奠古上海文明的同时对今上海文明又作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小市民”“大市民”的概念.余秋雨是那种乐意把笔浸润在历史沧桑之中,眼睛却时时关注著今天,也眺望着明天的文人,经历著山一程、水一程的坎坷,领纳著风一更雪一更的寒冷,这里面怎能没有沧桑?一座破旧斑驳的牌坊,一堵朱红剥落的庙宇的断壁残垣,一条海岸边被风霜侵蚀的废船,那是岁月的层层结痂的痕迹,那是岁月无声却残酷的铁蹄,人类所无法承受的无奈.在这里,沧桑成了一种人文景观,该需要多么高品位的审美心境啊!(田崇雪《大中华的散文气派──余秋雨散文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印象》)5.《道士塔》中,当我们随著作者愤懑冲激,也意欲随作者横立沙漠中,喝阻那些西方的文化强盗浩劫敦煌文物典籍的车队时,忽然又被作者“拦下了车队,又怎么”的提问所震慑,情感的痛苦转瞬间转为思想的痛苦.《道士塔》写到了上一个世纪之交的一个早晨“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开始他的粉刷”.我们甚至完全可以在这里读出黑色幽默,因为王道士粉刷的是千年流传的敦煌壁画!──这种生动又时时转换感情内涵的描述,充满在全部的余氏散文中,且经常是写得更精彩.(偌大的中国句)如此忧愤之语,道出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爱以及对文化命运的无奈,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道士塔》正好印证了鲁迅的一段话:“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储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或古董.”(《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短篇小说文学评论怎么写?

短篇小说文学评论从两方面入手写:
1、从本身内容方面写生活的现象;
2、从思想内容方面写给于人的教育。

人物传记文学评论怎么写

传记就是记录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名人事迹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传记的写法一般是介绍人物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的成长经历

文学评论文应该怎么写,就是短文的评论

首先应该对文章进行深刻的阅读,然后利用文学理论上的原理进行阐述,可以引经据典,但一定要切题。

鲁迅的杂文文学评论该怎么写

鲁迅的杂文挺多,并且都挺有深度的。
你可以先选一本他的杂文集读读。
然后可以选其中一篇进行点评,或者从他杂文整体的思想方面入手进行评论。

《梁三喜》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在众多的以对越自卫还击战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李存葆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在全国第二届(1981—1982)中篇小说评奖中一举夺魁,先后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和电影,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人公梁三喜也以其引人入胜的生活经历、动人心魄的命运变化和鲜明夺目的思想光彩,成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喜爱和敬重的英雄形象。

梁三喜来自沂蒙山革命老根据地,是普通农民的后代。这个“吃粮费米,穿衣费布”的大汉子, “那黝黑的长方脸膛有些瘦削,带着憨气的嘴唇厚厚的,绷成平直的一线。下颌微微上扬。一望便知,他是顶着满头高粱花子参军的”。在作家笔下,梁三喜首先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他那纯朴憨厚的气质、宽厚待人的品质、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和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作为全团军事训练先行连的连长,在其他连队干部不在连队的情况下,他克服了种种困难,独自挑起全连的军事训练和政治工作两副重担,处处身先士卒、作出表率,把连队工作搞得生气勃勃。越野训练时,他不但自己动作麻利,像“穿山虎”一样,而且还帮掉队的战士背枪扛炮。射击考核时,他第一个上阵,取得了“全优”成绩。当战士段雨国八发子弹只打了十七环,还说主要原因是枪不好时,梁三喜并没有动怒训斥,而是抓过那支步枪,用更见功夫的立姿射击,八发子弹打了七十八环!新任指导员赵蒙生到连队后,他本可以立刻回家休假探亲,但他看出赵蒙生是个不称职的指导员,担心自己走后连队工作会搞得一团糟,所以几次打点行装、几次又搁下了。尽管他是每月六十元工资的军官,但平时生活却异常俭朴,抽的是黑乎乎的旱烟末,用的是只剩“八撮毛”的牙刷,连块手表也没有……在他身上,既体现出部队基层干部谈厅的优秀素质,也表现出山区穷苦农民特有的善良、朴实和节俭的品格。

梁三喜的性格是丰满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的。他对同志,赤诚相待,亲如兄弟;但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却绝不迁就让步。指导员赵蒙生刚从军机关下到连队,越野训练赶不上队伍,他并不责难,反而谦和地说:“人么,总是各有特长。今后,军事训练方面我多抓些,你集中精力抓思想方面的工作。”当梁三喜发现在猪食缸里有被扔掉的一个半馒头时,他集合全连,大发脾气,并组织现场参观。但当他得知馒头是赵蒙生扔的,而赵蒙生又以为这是背后整人时,梁三喜为了团结,采取了忍让的态度,耐心地予以解释。然而,当赵蒙生在部队就要上前线时拿到调令,企图离开连队,梁三喜劈头盖脸地把他痛骂了一顿。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赵蒙生终于随队奔赴战场。梁三喜非但没有鄙视他,反而更尊重他,主动找他商量工作,还悄悄给其他干部打招呼,不让他们说风凉话。在激烈的战斗中,梁三喜处处注意照顾赵蒙生,最终为掩护他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对妻子老母、梁三喜无限挚爱,一片柔情。妻子玉秀,貌美贤慧,梁三喜每当听到战友们夸奖和赞美玉秀时, “心里就甜丝丝的”。但因长期为国镇守边关,夫妻分居两地,结婚三年,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总共还不到九十天!盼着能和妻子相聚,就成为他内心的“最大苦衷”。因而连队每次放映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他都看得津津有味,因为玉秀的容貌很像影片里的春妮。为此,相思之苦常常折磨着他。再加上家里尚有白发老母,而“大哥为革命死得早,二哥为他人死得惨”,剩下他这个含拿隐儿子,理应要尽孝心。所以,他也曾萌生过转业回家的念头,但最终想到: “兵总得有人带,国门总得有人守,江山总得有人保啊!”便毅然舍小我而顾大公,坚守岗位,多次推迟探亲假,直至最后英勇牺牲在疆场,也未能看上一眼他日夜思念的刚刚出生的孩子。梁三喜是怀着为国捐躯的决心上战场的,故临行前在给玉秀的信中留下了遗嘱:一是“望你们按 *** 的条文规定敏腔,享受烈士遗属的待遇即可。但切切不可向组织提出半点额外的要求!人穷志不能短”。二是寄去了欠帐单,让她们用抚恤金还帐,因为“人死帐不能死”。三是叮嘱玉秀,要她冲破旧的世俗观念, “一旦遇上合适的同志,即从速改嫁”,并将那件从没穿过的新的军大衣,作为送给她未来丈夫的礼物,言辞恳切,催人泪下,对人民的爱、对同志的爱、对亲人的爱融为一体,升华到新的高度。梁三喜宽阔的胸怀、高尚的情操、美好的灵魂,由此得到了集中体现。

当然,对于军人来说,战场历来是检验其灵魂的试金石。是勇士,还是懦夫,是英雄,还是败类,在生死考验面前立见分晓。梁三喜是经得起考验的。他以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过硬扎实的军事本领和灵活果断的指挥才能,充分显示出他无愧于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作为尖刀连的连长,梁三喜在率队穿插突击的过程中,既冲锋在前、敢打敢拚,又冷静判断,指挥若定,并总是在最危险、最紧要的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梁三喜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英雄,是当代革命军人的典型代表。作家不仅生动地描写了我党、我军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如何在梁三喜身上得到了体现和发扬,而且也真实地表现了各种军内矛盾和社会矛盾在梁三喜身上的投影和折光,使之成为一个既有浓重时代气息和深厚历史内涵,又有鲜明个性色彩的典型形象。

19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