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有哪些好听的乐曲?
世俗康塔塔
巴赫的23首世俗康塔塔是为各种不同场合写的,他称其中的大部分为“音乐戏剧”,如为莱比锡音乐学会写的《咖啡康塔塔》(BWV211),为萨克森宫廷侍从回到近莱比锡乡下领地当领主而作的《农民康塔塔》(BWV212)。世俗康塔塔不用众赞歌侍州,由独唱或重唱的宣叙调、咏叹调以及合唱、管弦乐段落构成,就像歌剧的一个场面,是巴赫作品中生动活跃的部分[4] 。
受难曲
巴赫根据“四福音书”写的《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均分成两个部分,相当于歌剧的两幕。当时,两个部分之间还可以加进布道。相当于“场”的段落都用众赞歌结束。《马太受难曲》由独唱、重唱,两个合唱队、两个管风琴、两个管弦乐队演出,具有壮阔老蚂蔽的气势,在巴洛克宗教音乐中具有重要位置[4] 。
其他宗教声乐
巴赫还写过圣母颂歌、经文歌、清唱剧和弥撒曲。两部清唱剧《圣诞节》(1734年)和《复活节》(1736年)实际上是把一系列独立的康塔塔连在一起,情节上并无联系。《b小调弥撒曲》(1742年至1748年)是为谋求信仰天主教的萨克森选侯宫廷乐长职务,将不同年代所写的独立段落汇集而成。弥撒曲的拉丁语歌词十分集中概括,配置的音乐亦丰富[4] 。
器乐作品
巴赫的器乐音乐大多为世俗性。他并未发明新的体裁形式,而是在前辈创造的基础上,使既有的样式得到发展。
管风琴音乐
巴赫自身是管风琴演奏家,管风琴音乐是他得心应手的创作领域。他既继承了德国管风琴乐派的传统,又研究了意大利管风琴音乐,几乎这一时期所有的管风琴体裁他都留有作品。例如,《管风琴小曲集》包括45首以德国新教众赞歌为基础的编曲,每一首都集中揭示出歌词的内容,又有很强的描绘性。他的管风琴幻想曲、赋格以及前奏曲、托卡塔、帕萨卡利亚与赋格的组合,均具有相当的艺术性[4] 。
古钢琴音乐
巴赫是键盘乐器演奏家,《托卡塔与赋格》《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显然是为他自己炫技演奏而作。但数量更多的作品是以教学为目的,例如为教大儿子威廉·弗里德曼·巴赫写的《创意曲》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作为通往演奏者之路的阶梯,他为《创意曲》1723年版本写的标题词清楚地说明了写作意图:演奏二声部和三声部的“简易入门”,它能帮助学生“不仅学得好乐思,还能很好地发展乐思,以及——最重要的是——获得歌唱性的演奏风格,得到作品的完整预示”。《平均律》是学生学习的下一步。如果说《创意曲》每一首都是一个动机乐思,通过模仿加以发展,《平均律》的每一首都是一种感情的简明探究,以及一个赋格写作的课题。开始的乐思把这种感情刻画得十分明显,以致可以称它们为“性格小曲”。学习这些乐曲,是理解巴洛克“单一感情”的表达和阐释的好途径[4] 。
巴赫还写过3集组曲,每集6首。《法国组曲》仅包含舞曲乐章,规范简洁;《英国组曲》和《帕蒂塔》除了舞曲乐章外,大都有长大的前奏曲乐章,它们兼有意大利音乐充沛的活力和德国音乐复杂的技巧,并有一定的物余体裁特征。例如《g小调第二英国组曲》像一首协奏曲,采用维瓦尔第常用的“利都奈罗”形式,用羽管键琴两层键盘不同的音量,模仿协奏曲不同乐器组之间的对比。晚年的《哥德堡变奏曲》为抚慰夜夜失眠的凯泽林伯爵而作,综合了新旧风格的因素。主题具有前古典华丽风格的特点,整体构思非常严密,发展逻辑鲜明,30个变奏按照3个一组,每组的第3首都是卡农[4] 。
室内乐和管弦乐
巴赫作有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等乐器的独奏奏鸣曲,以及弓弦乐器、管乐器与键盘乐器组合的重奏音乐[4] 。巴赫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和意大利的奏鸣曲迥然不同。在意大利奏鸣曲中,小提琴作独奏,用数字低音作伴奏,这种歌数字低音通常由钢琴来弹奏,也有采用管风琴的,它除了起到伴奏的作用,别无其它特性。而在巴赫的奏鸣曲中,小提琴不是主要的声部,它与钢琴配合默契。钢琴的声部并非一种标数字的低音,而全由作曲家一手创作;而且,它显然是专为钢琴而部是为其它乐器演奏而写的。这些奏鸣曲的风格不是朗诵性的风格,部是意大利式歌剧的风格,也不是英国人和法国人出自舞曲的文雅风格,而是一种严肃的风格、多声部的风格。这些奏鸣曲通常被写成模拟式的三个声部:小提琴奏其中一个声部,钢琴上的两手各奏一个声部。这种布局是巴赫独有特的,并运用巧妙。此外,巴赫在小提琴奏鸣曲中,尽力使一个独奏乐器发挥出更多的效果,甚至在一个乐器上作多声部,这样的构思乍一看似乎自相矛盾,但巴赫达到了目的[11] 。
晚年有两首特殊的室内乐作品:《音乐的奉献》(1747年)包含利切卡尔、三重奏鸣曲和卡农;《赋格的艺术》(1748年至1749年)并未指明由何种乐器演奏(至今有钢琴、弦乐器和乐队演奏的版本),甚至不清楚是否为演奏的目的。该曲由14首技术严禁的赋格和4首卡农组成,系统展示和归纳了赋格写作[4] 。
巴赫是第一位写键盘协奏曲的作曲家。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包含大协奏曲和乐队协奏曲两种类型,采用典型的晚期巴洛克音乐语汇;4首乐队组曲音乐华丽生动,《G弦上的咏叹调》即出自其中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第二乐章[
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的鉴赏
1719—1721年,应勃兰登堡侯爵政之约,巴赫创作了一来自套六首题为“为几件乐器而写的协奏曲”曲营适如入节车段五先它集,这套曲集后来被称360问答为《勃兰登堡协奏曲》。
这六首大协奏曲是巴赫同类作品中最伟大的叶八贵思杰作,也是他自由发挥其技能的最佳范例之一,被后人称为是所有合奏协奏曲中最优秀的作品和巴罗克协奏曲的典范。这个时期正是巴赫创作的顶峰,作品丰富而优秀。在这组作品中,巴赫以鬼斧神工的熟练技巧展开动机,而除了创造纯粹的欢愉之外,并无其它任何意图。巴赫动员了当时所有可能的乐器编业限制,同时更借助了巧妙的乐思应用。
大协奏曲是17世纪中期开始在欧洲流行起来的一种器乐合奏形式,其特点为器乐的“分组对抗”,即没有突出的独奏乐器,而是一小组乐器(通常由3-4把提琴组成)与大协奏组(由大提琴和低音通奏组成)旋律进行竞争和对位。这六首曲子大部分采用了三个乐章快—慢—快的常见协奏曲形式,待而第三首例外,没有慢板乐章,采用了大中小提琴各三把、管乐和低音通奏,分成三组进行协奏,从乐风中可以听出巴赫深受当时风靡欧洲的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特别是维瓦尔迪的影响。)
六首协奏曲的风格迥异,不仅乐器组合彼此不压同,而且协奏方式也各异。第一、三、六首中没有独奏乐器组显现,协奏关系表现在表航跑过搞尔利约里到李乐队分与合的布局之中,接近室内交响乐的风格。第二首是长笛、双簧管、小提琴和高音小号的四重协奏曲,高音小号和甲宽第一协奏曲中高音小提琴的音色,在现代的乐队中是很难听到的。第四首是小提琴和导长引求两支长笛的三重协奏鲁蛋形药内仍曲。第五首是羽管键琴、小提琴和长笛的三重协奏曲。值得注意的是,该首协奏曲在第一乐章结束前的那一大段的羽管键琴独奏,或许正是现代协奏曲中华彩乐段的鼻祖。
六首协奏曲都采用意大利式的快——慢——湖试损快三乐章的结构布局,这也是今粮而南取儿陈顾片历天独奏协奏曲所延续的自板固含主要乐章布局。略有不友每项都那依同的是,第一协奏曲在第三乐章之后接上了一首小步舞曲乐章,添了一只大尾巴。而第三协奏曲则反之,征补研植帮马李将中间的慢乐章省略了,代之以两个柔板和弦过度,引入另一个快乐章。这两首协奏曲虽有不同变化,妈两每景但仍保留着三乐章的构架。由此可见,巴赫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变化和创新的精神。
这六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都是以活泼明快的气氛开始。这是一爱干刘等孩种典型的社交音乐,体面、欢乐、有点趾高气扬,是当时这类音乐的标签,适用于任何收初鲁鸡都危孩亚势孔宗仪式、庆典、宴会等场面。整个乐章只建立在一个单一的主题之上。巴赫在创作上坚持着每次只做一件事的古老原则,在一个音乐内核中尽情挥洒自己的才能。这或许会被认为是一种单调的音乐,因为它不象现代的协奏曲,对比的主题形象,产生二元的戏剧效果,戏剧效果产生故事。我们已经习惯了听故事,一旦没有听到所期望的戏剧效果,便会感觉音乐平淡。其实,我们应该学会每次寻听一种情感,多数的人生不也是在平淡中走过的吗?
第二乐章都是抒情的慢板乐章。这里即有沉思、忧伤情绪又有充满诗意田园画卷。聆听这一乐章,不求在音乐中得到什么,只需放松身心,享受缓缓流过的音乐时光。
传统的热情又回到第三乐章。巴赫在这里向我们展示了他高超的作曲技巧。第二、四、五首以赋格体结束。巴赫将这种对位音乐的最高形式发展到了顶峰,后面再也不曾有人超越这位巨人。一个音乐主题飞翔(拉丁文Fuga意为飞翔)在乐队的各个声部之间,变化多端、穿梭往来。赋格曲就象延绵起伏的山脉、海浪一样,错落有致,乐队中每个声部的个性都能被听到。第一、三、六首采用民间舞曲体裁,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正适合套曲的结束。
巴赫的音乐犹如美丽的建筑,从细节到整体都和谐完美。欣赏巴赫的音乐,不要期望会给你讲故事,也不要指望他的音乐会带给你过度的感情宣泄或令人震撼的效果。音乐在这里仅仅提供最基本的情绪元素,让你在平静中感觉音乐在心中流过,感觉这一砖一石建起来的音乐殿堂。
《勃兰登堡协奏曲》在巴赫一生浩如烟海的作品目录中并不醒目,但却是管弦乐作品中的典范之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大乐团的保留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