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以及好的古典音乐作家。谢谢~

巴洛克时期

(1)蒙台威尔第(1567~1643):由文艺复兴时期跨越到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
1.牧歌选辑
2.晚祷(1610年)。

巴洛克时期弦乐艺术的代表

喊棚3.歌剧《奥菲欧》。
(2)柯瑞里(1653~1713):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1.十二首大协调曲OP.6。
2.小提琴奏鸣曲集OP.5(包括著名的《佛利亚》)。
(3)浦赛尔(1659~1695):英国作曲家。
1.歌剧《狄多与阿尼亚斯》。
2.歌剧《仙后》。3.歌曲选辑。4.颂歌选辑。
(4)史卡拉第(1685~1757):意大利作曲家。
推荐曲目:奏鸣曲集(钢琴、大键琴、风琴均有选)。
(5)塔替尼(1692~177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曲目:1.《魔鬼的颤音》小提琴奏鸣曲。2.柯瑞主题变奏曲。
(6)裴高赖西(1710~1736):意大利作曲家。
曲目:圣母悼歌。

古典时期

(1)葛路克(1714~1787):由巴洛克后期跨越到古典时期的德国歌剧作曲家。
曲目:歌剧《奥菲欧与幽丽狄彩》。
(2)海顿(1732~1809):奥国作曲家,有《交响曲之父》的美誉。
曲目:交响曲第四十五号《告别》、第八十三号《母鸡》、第八十八号、第九十二号《牛津》、第九十四号《惊愕 》、第九十六号《奇迹》、第九十九号、第一○○号《军队》、第一○一号《时钟》、第一○三号《鼓声》、第一○四号《伦号 》。
(3)莫扎特:(1756~1791):奥国作曲家。
曲目:1.第三五~四一号交响曲。2.钢琴协奏曲第一九~二七号。3.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五号。4.长笛协奏曲(二首)。5.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29。6.竖笛协奏曲K.622 。7.低音管奏曲K.191。8.法国号协奏曲(四首)。9.交响协奏曲(K.364和K.297b)。10.钢琴奏鸣曲K.310、K.330~333(331 )、K.457、K.545 。11.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任选)。12.弦乐四重奏第一四~二三号。13.竖笛五重奏K.581。14.法国号五重奏K.407。15.小夜曲K.239、K.320、K.525 、K.361。16.歌剧《女人皆如是》、《费加洛婚礼 》、《魔笛》。17.C大调弥撒曲《加冕》。18.安魂曲K.626。19.长笛四重奏(共四首)。20.钢琴三重奏(共八首)。
(4)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有《乐圣》的美誉。
曲目:1.交响曲第一~九唬(第五号命运 )(第三号英雄 )。2.钢琴协奏曲第一~五号。3.D大调小提郑顷则琴协奏曲。4.钢琴奏鸣曲第八号《悲怆》、第十四号《月光 》、第二一号《华德斯坦》、第二三号《热情》、第二六号《告别》、第二九号《汉马克拉维亚》、第三十~三二号。5.小提琴奏鸣曲第五号《春》、第九号《克罗采》。6.大提琴奏鸣曲第三号、第五号。7.弦乐四重奏第七~十号、第十三、十四号。8.钢琴三重奏学五号《幽灵》、第七号《大公》。9.序曲选辑。10.浪漫曲 (G大调与F大调)。11.三重协奏曲OP.56。12.歌剧《费黛里奥》。13.庄严弥撒曲OP.123。14.给爱丽丝 。15.绮想轮旋曲。

古典音乐作家代表:莫扎特(1756~1791) 奥地利作曲家。出身于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就显露出很高的音乐才能,被誉为“神童”。他的创作领域非常广阔,包容了当时各种体裁形式。有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小夜曲是莫扎特最喜爱的形式之一。在其13首小夜曲里,以《G大调弦乐小夜曲》最受欢迎。
肖邦(1810~1849) 波兰钢琴家,作曲家。他的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因而在国外度过余生。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钢琴作品,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和亡国恨。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富有波兰民族音乐的特色。
柏辽兹(1803~1869) 法国作曲家。他对作曲技术理论——乐队配器有独到的研究,著有《配器法》一书,至今仍为专业配器创作指南。其代表作品有:《幻想乎睁交响曲》,《罗马狂欢节序曲》,《浮士德的惩罚》等。
海顿(1732~1809) 奥地利作曲家。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并在乐队形式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近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海顿的音乐充满了乐观,开朗的气质,其中较为人们熟悉的有《惊愕交响曲》,《告别交响曲》等。
巴赫(1685~1750) 德国作曲家,古典主义前叶巴罗克时期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钢琴曲,管弦乐曲等音乐作品。其作品体裁广泛多样,对欧洲各国的音乐,尤其是复调音乐有深远影响。他的代表作品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布兰登堡协奏曲》等。
舒曼(1810~1856) 德国作曲家。14岁已擅长演奏钢琴,18岁入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20岁后转为学习钢琴,作曲。曾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并创办主编《新音乐杂志》,著有《论音乐与音乐家》。创作有钢琴曲,声乐曲,交响曲和协奏曲等,作品富有浪漫主义激情。代表作品有:钢琴曲《童年情景》,《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四交响曲》,歌曲集《诗人之恋》等。
贝多芬(1770~1827) 德国作曲家。他的创作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其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继承和发展了海顿,莫扎特的传统,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著名作品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
威尔第(1813~1901) 意大利作曲家。做有歌剧29部。代表作有《弄臣》`《茶花女》`《阿依达》`《奥赛罗》`《游吟诗人》等,至今仍在舞台上久演不衰。 比捷 (1838~1875) 法国作曲家。10岁进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岁获罗马大奖。作有管弦乐组曲《阿莱城姑娘》等。歌剧《卡门》是其主要代表作。该剧是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剧目之一。
舒伯特(1797~1828) 奥地利作曲家。他31岁夭折,却创作了近千件作品。其中,歌剧500多首,此外还有交响曲,歌剧,合唱曲等。《魔王》,《野玫瑰》,《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李斯特(1811~1886)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交响诗体裁的首创者。他创作了大量的钢琴独奏曲,练习曲等。其中,19首《匈牙利狂想曲》是其代表作。
门德尔松(1809~1847) 德国作曲家。幼年学习钢琴,10岁发表音乐作品。其作品结构工致,曲调明朗优美。他的多方面音乐活动,对德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他的作品很多,其中《仲夏夜之梦》,《小提琴协奏曲》等至今享有盛誉。
鲍罗丁(1833~1887) 俄国作曲家,化学家。年轻时获医学博士学位,任医科大学教授。他自幼喜爱音乐,后从事音乐创作。代表作有:歌剧《伊戈尔王》,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等。
瓦格纳(1813~1883)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创作了11部歌剧和其他大量音乐作品。他毕生致力于歌剧革新,提倡歌剧的3种因素(音乐,戏剧,舞台场景)融为一体,认为神话题材更适于歌剧创作和艺术想象。
普契尼(1858~1924) 意大利作曲家。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他以歌剧作曲闻名于世。代表作有《蝴蝶夫人》, 《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等10余部歌剧。他创作的歌剧旋律动听,和声与配器十分讲究,颇有独到之处。
柴科夫斯基(1840~1893) 俄国作曲家,是俄罗斯交响音乐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1812年序曲》,《悲怆交响曲》,《意大利随想曲》,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舞剧《天鹅湖》等。其作品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勃拉姆斯(1833~1897) 德国作曲家。作品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和古典主义创作手法。既有宏大的气势,又有笔法工细的描绘。他的作品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繁多。常采用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与德国民歌为素材。其代表作品有:《匈牙利舞曲》,《e小调第一交响曲》,《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等。

莫扎特(1756~1791) 奥地利作曲家。出身于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就显露出很高的音乐才能,被誉为“神童”。他的创作领域非常广阔,包容了当时各种体裁形式。有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小夜曲是莫扎特最喜爱的形式之一。在其13首小夜曲里,以《G大调弦乐小夜曲》最受欢迎。
肖邦(1810~1849) 波兰钢琴家,作曲家。他的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因而在国外度过余生。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钢琴作品,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和亡国恨。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富有波兰民族音乐的特色。
柏辽兹(1803~1869) 法国作曲家。他对作曲技术理论——乐队配器有独到的研究,著有《配器法》一书,至今仍为专业配器创作指南。其代表作品有:《幻想交响曲》,《罗马狂欢节序曲》,《浮士德的惩罚》等。
海顿(1732~1809) 奥地利作曲家。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并在乐队形式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近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海顿的音乐充满了乐观,开朗的气质,其中较为人们熟悉的有《惊愕交响曲》,《告别交响曲》等。
巴赫(1685~1750) 德国作曲家,古典主义前叶巴罗克时期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钢琴曲,管弦乐曲等音乐作品。其作品体裁广泛多样,对欧洲各国的音乐,尤其是复调音乐有深远影响。他的代表作品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布兰登堡协奏曲》等。
舒曼(1810~1856) 德国作曲家。14岁已擅长演奏钢琴,18岁入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20岁后转为学习钢琴,作曲。曾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并创办主编《新音乐杂志》,著有《论音乐与音乐家》。创作有钢琴曲,声乐曲,交响曲和协奏曲等,作品富有浪漫主义激情。代表作品有:钢琴曲《童年情景》,《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四交响曲》,歌曲集《诗人之恋》等。
贝多芬(1770~1827) 德国作曲家。他的创作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其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继承和发展了海顿,莫扎特的传统,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著名作品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
威尔第(1813~1901) 意大利作曲家。做有歌剧29部。代表作有《弄臣》`《茶花女》`《阿依达》`《奥赛罗》`《游吟诗人》等,至今仍在舞台上久演不衰。 比捷 (1838~1875) 法国作曲家。10岁进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岁获罗马大奖。作有管弦乐组曲《阿莱城姑娘》等。歌剧《卡门》是其主要代表作。该剧是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剧目之一。
舒伯特(1797~1828) 奥地利作曲家。他31岁夭折,却创作了近千件作品。其中,歌剧500多首,此外还有交响曲,歌剧,合唱曲等。《魔王》,《野玫瑰》,《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李斯特(1811~1886)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交响诗体裁的首创者。他创作了大量的钢琴独奏曲,练习曲等。其中,19首《匈牙利狂想曲》是其代表作。
门德尔松(1809~1847) 德国作曲家。幼年学习钢琴,10岁发表音乐作品。其作品结构工致,曲调明朗优美。他的多方面音乐活动,对德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他的作品很多,其中《仲夏夜之梦》,《小提琴协奏曲》等至今享有盛誉。
鲍罗丁(1833~1887) 俄国作曲家,化学家。年轻时获医学博士学位,任医科大学教授。他自幼喜爱音乐,后从事音乐创作。代表作有:歌剧《伊戈尔王》,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等。
瓦格纳(1813~1883)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创作了11部歌剧和其他大量音乐作品。他毕生致力于歌剧革新,提倡歌剧的3种因素(音乐,戏剧,舞台场景)融为一体,认为神话题材更适于歌剧创作和艺术想象。
普契尼(1858~1924) 意大利作曲家。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他以歌剧作曲闻名于世。代表作有《蝴蝶夫人》, 《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等10余部歌剧。他创作的歌剧旋律动听,和声与配器十分讲究,颇有独到之处。
柴科夫斯基(1840~1893) 俄国作曲家,是俄罗斯交响音乐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1812年序曲》,《悲怆交响曲》,《意大利随想曲》,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舞剧《天鹅湖》等。其作品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勃拉姆斯(1833~1897) 德国作曲家。作品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和古典主义创作手法。既有宏大的气势,又有笔法工细的描绘。他的作品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繁多。常采用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与德国民歌为素材。其代表作品有:《匈牙利舞曲》,《e小调第一交响曲》,《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等。

莫扎特(1756~1791) 奥地利作曲家。出身于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就显露出很高的音乐才能,被誉为“神童”。他的创作领域非常广阔,包容了当时各种体裁形式。有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小夜曲是莫扎特最喜爱的形式之一。在其13首小夜曲里,以《G大调弦乐小夜曲》最受欢迎。
肖邦(1810~1849) 波兰钢琴家,作曲家。他的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因而在国外度过余生。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钢琴作品,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和亡国恨。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富有波兰民族音乐的特色。
柏辽兹(1803~1869) 法国作曲家。他对作曲技术理论——乐队配器有独到的研究,著有《配器法》一书,至今仍为专业配器创作指南。其代表作品有:《幻想交响曲》,《罗马狂欢节序曲》,《浮士德的惩罚》等。
海顿(1732~1809) 奥地利作曲家。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并在乐队形式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近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海顿的音乐充满了乐观,开朗的气质,其中较为人们熟悉的有《惊愕交响曲》,《告别交响曲》等。
巴赫(1685~1750) 德国作曲家,古典主义前叶巴罗克时期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钢琴曲,管弦乐曲等音乐作品。其作品体裁广泛多样,对欧洲各国的音乐,尤其是复调音乐有深远影响。他的代表作品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布兰登堡协奏曲》等。
舒曼(1810~1856) 德国作曲家。14岁已擅长演奏钢琴,18岁入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20岁后转为学习钢琴,作曲。曾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并创办主编《新音乐杂志》,著有《论音乐与音乐家》。创作有钢琴曲,声乐曲,交响曲和协奏曲等,作品富有浪漫主义激情。代表作品有:钢琴曲《童年情景》,《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四交响曲》,歌曲集《诗人之恋》等。
贝多芬(1770~1827) 德国作曲家。他的创作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其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继承和发展了海顿,莫扎特的传统,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著名作品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
威尔第(1813~1901) 意大利作曲家。做有歌剧29部。代表作有《弄臣》`《茶花女》`《阿依达》`《奥赛罗》`《游吟诗人》等,至今仍在舞台上久演不衰。 比捷 (1838~1875) 法国作曲家。10岁进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岁获罗马大奖。作有管弦乐组曲《阿莱城姑娘》等。歌剧《卡门》是其主要代表作。该剧是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剧目之一。
舒伯特(1797~1828) 奥地利作曲家。他31岁夭折,却创作了近千件作品。其中,歌剧500多首,此外还有交响曲,歌剧,合唱曲等。《魔王》,《野玫瑰》,《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李斯特(1811~1886)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交响诗体裁的首创者。他创作了大量的钢琴独奏曲,练习曲等。其中,19首《匈牙利狂想曲》是其代表作。
门德尔松(1809~1847) 德国作曲家。幼年学习钢琴,10岁发表音乐作品。其作品结构工致,曲调明朗优美。他的多方面音乐活动,对德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他的作品很多,其中《仲夏夜之梦》,《小提琴协奏曲》等至今享有盛誉。
鲍罗丁(1833~1887) 俄国作曲家,化学家。年轻时获医学博士学位,任医科大学教授。他自幼喜爱音乐,后从事音乐创作。代表作有:歌剧《伊戈尔王》,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等。
瓦格纳(1813~1883)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创作了11部歌剧和其他大量音乐作品。他毕生致力于歌剧革新,提倡歌剧的3种因素(音乐,戏剧,舞台场景)融为一体,认为神话题材更适于歌剧创作和艺术想象。
普契尼(1858~1924) 意大利作曲家。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他以歌剧作曲闻名于世。代表作有《蝴蝶夫人》, 《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等10余部歌剧。他创作的歌剧旋律动听,和声与配器十分讲究,颇有独到之处。
柴科夫斯基(1840~1893) 俄国作曲家,是俄罗斯交响音乐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1812年序曲》,《悲怆交响曲》,《意大利随想曲》,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舞剧《天鹅湖》等。其作品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勃拉姆斯(1833~1897) 德国作曲家。作品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和古典主义创作手法。既有宏大的气势,又有笔法工细的描绘。他的作品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繁多。常采用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与德国民歌为素材。其代表作品有:《匈牙利舞曲》,《e小调第一交响曲》,《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等。

希望可以帮到楼主啦!

巴洛致伤名克时期的三个代表人物有巴赫、维瓦尔蒂和亨来自德尔。

巴赫是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又是管风琴演奏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约翰·受难曲》、《十二平满热核伯核非唱蛋会会投均律钢琴曲集》等。巴赫的作品对近代西洋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西欧他有"音乐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师"的荣称。

亨德尔,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主要作品有《弥赛亚》、《哈利路亚》等。他的作品熔德国严谨的对位法、意大利的独唱艺术和英国的合唱传统于一炉,成为世界音乐360问答史上的瑰宝。他同巴赫、维瓦尔第一起,为辉煌的巴洛克时代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下把举铁语情愿光损某瓦尔第,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能语突香容势材展取程小提琴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他的音乐天才启迪了后来的巴洛克大音乐家,尤其是他丰富的作品和新颖的、科学的歌剧创尼置参殖女可是作方法,刺激了现代意大利作曲家的好奇心。

特征主题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旋律声部优美、流畅;钢琴伴奏的织体简洁、纯朴;以及歌唱风格柔美、抒情等。

扩展资料:

巴洛克时期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时代,大致为17细反明似志完算系秋助收世纪。其最早的表现,在意大利为16世纪后期,而在某些地区,主要是德国和南美殖民地,则直到18世纪才在某些方面达到极盛。 巴洛克时期在18世纪随着它的独特风格转变为洛可可(Rococo)式风格而告结束。

在音乐方面,艺术史上最显著的一个转折点发生于17世纪初的意大利。古代风格虽然继续风行,但后来仅用于圣乐,而现代风格则逐渐用于非宗教音乐。由于音乐语汇的扩大、圣乐与非宗教音乐之间、声乐风格与器乐风格之间以及民族之间的差异日益明显。落照局源因此,音乐领域中的巴洛克时期,如同其他艺术领命域一样,也体现了各种不同的风格。 这段时期的音乐中没有太多的思想,讲究韵律的优美。歌剧、清唱剧和大合唱是声乐方面最重要的一些新形式联,而奏鸣曲、协奏曲和前奏曲则是县龙还资区片川造印抓为器乐而创作的。

蒙特威尔地(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是“新音乐”的第一个伟大作曲家。在意大利师承他的是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和佩戈莱西(Giovan机异乱队轮距ni Pergolesi, 1710~1736),都是意大利巴洛克歌剧大师。意大利器乐传统体现在该国伟大的巴洛克作曲家科莱利(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韦瓦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以及塔替尼(Giuseppe Ta容延说农热误还现资局rtini, 1692~1770)身上。吕里(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和拉莫(Jean Philippe Rameau, 1683~1764)是法国巴洛面杂简此下室培再导族克音乐的两位大师。

在英国,继斯图亚特者湖首王朝时期的假面剧盛行之后,有亨德尔(1685~1759)在声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亨景多去德尔生于德国,在意大利受过音乐训练。而与他的同代人巴赫(1685~1750)随后在德国把巴洛克圣乐推结进只倍滑找副凯向了高潮。德国其他的著名巴洛克作曲家有许茨(此史数初站才根Heinrich Schutz, 1585~1672)、柏格兹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 1673~1707)和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葡萄牙语baroque原意为不圆的、形状不规则的珍珠,现指欧洲17世纪和18世纪初期豪华的建筑风格。音乐家借用此语概括地说明同一时期的音乐风格。

旋律特点:乐句长度不一,气息较长,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旋律都空前地华丽复杂,有相当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旋律一样,曲调的进行常常带有形象化、象征性特征。引人注目的是旋律中有明确的和声属性。

节奏:主要分为自由节奏的和律动鲜明、规整的这两种节奏。前者用于宣叙调、托卡塔、前奏曲等,后者用于咏叹调、赋格、舞曲等,在一个乐章中会保持始终。这两种节奏常常搭配使用,如宣叙调与咏叹调,前奏曲(或托卡塔)与赋格。

调式:大小调体系,它已取代了过去的“教会调式”。

和声:已形成了完整的以主、属、下属为中心的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利用不协和音作调性转换并使和声进行富有动力和情感色彩。十二平均律在17世纪的发明与和声体系的充分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通奏低音:(thoroughbass,又称作数字低音figured bass或basso continuo)

巴洛克时期特有的作曲手段。在键盘乐器(通常为古钢琴)的乐谱低音声部写上明确的音,并标以说明其上方和声的数字(如数字6表示该音上方应有它的六度音和三度音)。演奏者根据这种提示奏出低音与和声,而该和弦各音的排列以及织体由演奏者自行选择。

织体:复调织体占主要地位,其写作技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峰。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功能和声基础之上的对位。同时也有许多作品采用主调织体。

曲式:以相互间形成节奏、速度、风格对比的多乐章结构为主,如组曲、变奏曲、协奏曲、康塔塔、清唱剧等,常用前奏曲与赋格、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搭配关系。复调乐曲的内部结构是以模仿手段写作的连续体(不分段),但可看出明确的呈示、发展和再现因素。同时也有分段结构、变奏曲、在固定低音旋律之上进行变奏的帕萨卡利亚、夏空形式。

主要的音乐体裁:声乐:弥撒、经文歌、众赞歌、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以及各种独唱、合唱曲。 器乐: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赋格曲、变奏曲、组曲、奏鸣曲(以独奏奏鸣曲与三重奏鸣曲为主)、协奏曲(管弦乐协奏曲、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

情绪特点:在一个乐章之内保持一种基本情绪,在乐章与乐章之间才形成对比。

力度表现:不追求渐强和渐弱的细微变化,而是采用较为清晰的“阶梯式力度”。

代表作曲家:有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FridericHandel,1685~1759)等。

参考链接:

巴洛克时期-百度百科

31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