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音樂指歐洲在文藝復興之後開始興起,且在古典主義音樂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樂類型,延續期間大約從1600年到1750年之間的150年。

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源於葡萄牙語「Barocco」,意指形態不夠圓或不完美的珍珠,最初是建築領域的術語,後逐漸用於藝術和音樂領域。在藝術領域方面,巴洛克風格的特徵是精緻細膩的裝飾以及華麗的風格,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经开十支岩或燃而判边温,是因為巴洛克時期是貴族掌權的時代,富麗堂皇的宮廷裡奢華的排場正是新的文化以及藝術的發展中心,而這個大環境的改變也直接的影響到了音樂家的創作。十七、八世紀宮廷樂師所寫的乐列音樂作品,絕大部分是為上流社會的社交所需而做,為了炫燿貴族的權勢以及財富,當時的宮廷音樂必定得呈現出炫燿的音樂以及不凡的氣度,以營造愉悅氣氛。[1菜号若映除古盐]

巴洛克音樂的特點是置数省增底际極盡奢華,加入大量裝飾性的音符。節奏強烈、短促而律動,旋律精緻。複調音樂(複音音樂)仍然佔據主導地位,360问答大小調取代了教會調式,同時主調罗核类音樂也在蓬勃發展。於是複調的和聲性越來越明顯。複調在 J.S.巴赫時代發展到極至。

浪漫主义时期哲学是什么

數字低音及即興創作是巴洛克重要的部分,並且管弦樂團編制尚未標準化。

目錄 [隱藏]
1 主了永侵际除素的名要作曲家
2 音樂創作
2.1 樂器作品類型
2.2 創作技法
3 參考書目
4 附註
5 參見

[編輯] 主要作曲家
義大利:

科萊里(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
A.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韋瓦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D.史卡拉第(Domenic主丝务集从困宁帝约他叫o Scarlatti, 1685-1757
德國:

巴赫(J他支占香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女资稳工项穿内國:

呂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
F.庫普蘭(Francois Couperin, 1668-1733)
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
英國:

珀賽爾(Henry Purcell, 1659-1695)

[編輯] 音樂創作
巴洛克音樂創作的發展中心振为满执孔菜木画以貴族的宮廷、私人組織的學會以及天主教教會為主,其中又以宮廷最具影響力。此時期的音樂創作除了適合在宮廷裡演奏的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以外,還有貴族沙龍裡帶有讨私密氣氛的小規模樂器奏鳴曲市督室(Sonata);彌撒、神劇、受難曲以及豐富的管風琴曲目,令教堂充滿了聖神的光彩;另外,歌劇在威尼斯快速興起,藉著音樂和戲劇的結合將情感抒發到最高點。音樂創作從此步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2]

[編輯简肉] 樂器作品類型
當時富有的貴族大多都擁有專屬的樂團,以便在宮廷中娛樂賓客,衣岩一提阻思他型艺而變化多樣又音樂寬廣的樂器曲就廣受青睞。樂器曲崛起後,音各参以促客都但樂的創意更有了發揮空間,音樂家開始發展出不同的樂曲類型:[3]

組曲(Suite)
奏鳴曲(Sonata)
協奏曲(Concerto)
賦格曲(Fugue)
羅曼尼斯卡(Romanesca)

[編輯] 創作技法
數字低音(basso cont尽云吸足标蒸升inuo)
頑固低音(basso ostinato)
賦格(fug宁说贵变哪买映宗孔细ual polyphony)
競奏(concertato medium)
興演奏(improvisation)

浪漫主义音乐、文学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混衣委果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
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要想在不同的创作风格之间,譬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按照那些讲究条理的音乐史家的愿望划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简单地下定义行不通,这些定义总是因为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过于简单化。
例如,假使断言古典主义音乐是客观的,浪漫主义音乐是主观的,那么岂不是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某种程度上像电脑一样,从不创作反映自己个人感情的作品了?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同样地,如果说浪漫主义作曲家“摆脱”了传统形式的原则,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他们在继续使用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场合下使用古典形式。
例如威尔第就用赋格曲式结束他的喜歌剧《法尔斯塔夫》。另外还需明确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风格曾经共存了一段时期,重要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德国理想主义者韦伯就先贝多芬一年逝世,舒伯特的死也仅比贝多芬晚一年。可是,在这两种乐派之间实际上又存在着我们很容易把握的区别,这些区别大多是源于非音乐的原因。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根本的改变,他们已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
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真正独立,因为不管那些贵人们多么慷慨地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部分生计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说作曲家完全是他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
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各种各样的音乐会社团和音乐节网络迅速地发展起来。如果一个作曲家,比如门德尔松,能为这个众多的占统治地位的中等阶层提供他们所喜闻乐听的音乐,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他忽视时代的审美观,只为自己或他理想中的后代创作,那么他在公众的心目中就必然是个“怪里怪气”的孤僻艺术家。这一类作曲家常以为他们是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是未来艺术的预言者。
“艺术家”一词的使用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整个十九世纪的作曲家都这样看待自己。他们这样称谓自己很有理由,因为一旦摆脱了私人的庇护,投身到社会中去,他们便开始和文学作家等富于创造精神的同行有了接触。
事实上,韦伯、舒曼、柏辽兹除了作曲还写过一些有关音乐的书,而瓦格纳不仅自己写剧本,还写出了许多关于音乐、戏剧和哲学的著作和论文,真难以想象他何以还有时间创作出那么多的乐曲来。这新的一代作曲家对弥漫在社会上的各种新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是科学的、民族的、还是艺术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文学的陶醉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他们的前辈仅满足于用器乐表达纯粹的音乐思想,浪漫主义音乐家则致力于让音乐在表达的广度上与语言并驾齐驱。
当然,给歌词谱曲一直是作曲家们的实践之一,可是当时流行的是用器乐表达或描绘一种特定的场面,甚至讲述一个故事。这起始于贝多芬的同代人韦伯,后来又被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劳斯发展为描述性的交响诗。
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的、乡村的浪漫主义文学转变为幻想的、比生活更加广阔的浪漫主义文学,分别以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1813年)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847年)为代表。这两部英国小说有天壤之别,这种区别在沃尔特·佩特(W·Pater)给浪漫主义下的定义中可以得到概括,他认为浪漫主义是“给美添上了怪诞的色彩”。
因此,毫不奇怪,浪漫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同样表现了一种奇异的超自然的东西,如柏辽兹在他1830年所作的《幻想交响曲》中所表现的那样。作曲家们很快就对周围的大自然发生了新的兴趣,这种自然已经不是贝多芬《田园》中的那种简单的自然,而是大写的“自然”,一种因为他们超脱于芸芸众生才与他们有着特殊联系的力量。不管是文学还是音乐,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单个的人,而不是那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被仔细地划入某个阶层而根本无法摆脱其束缚的人。
因此,对独立个性的重视使作曲家们有意识地追求个人的特点,有时成了自我主义。这样,他们离那些因为循规蹈矩而压抑了自己部分创造才能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就越来越远了。
想用寥寥数语概括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其结果非常容易使读者误以为浪漫主义作曲家都是放浪形骸之徒。虽然他们中间有人确有行为出轨的时候,但是总地来说,他们有足够的自控能力使自由不致逾越界限。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仍继续运用传统的交响曲、奏鸣曲、四重奏等形式,虽然在这些形式里出现了与莫扎特不同、会使他的审美观受到侵害的新东西需要记住的是,审美的好恶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这一代认为“过分”的行为在下一代眼里却是规范,昨天的“顽皮的孩子”,逐渐长成为今日受尊重的“老伯伯”。[注:法国诗人戈蒂耶早年参加浪漫主义运动时被称为“顽皮的孩子”、“老伯伯”则是英国人对曾经担任首相的政治家格莱斯的尊称]。浪漫主义运动内部也一直存在两个不同的流派,一个是以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为代表的激进派,另一个是以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为代表的保守派。研究早期浪漫主义可以说明分裂是怎样产生的,也可以把那些重要性在管弦乐曲的作曲家(门德尔松、柏辽兹)和那些重要性在其他方面的作曲家(如歌曲方面的舒伯特、歌曲与钢琴曲方面的舒曼、歌剧方面的韦伯)区别开来。

浓缩版的苏菲的世界哲学观

被魔术师变出来的那只兔子的皮毛深处,生活着忙于琐事的人类。哲学家却要奋力的爬到皮毛顶端,企图对外面的世界一探究竟。

                                                                                                            题记

断断续续半个月的阅读,终于将这本书完整看了一遍。第一次读的时候我还在大三,考研的生活之余,听完了这本完成我哲学入门的书。如今,我尝试按照自己的逻辑来梳理这本书,希望和故事的主人公苏菲一样,在自己生日之前也能得到一份珍贵的礼物。

苏菲十五岁的前一个月,收到了一份神秘礼物,一位教哲学的老头儿要给他上一门哲学课程。小女孩很快就被课程迷住了,她的心里开始思考关于整个人类的大问题。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本书以时间为轴线,以精炼而有趣的故事讲述了整个哲学发展史,是一本相当不错的哲学入门读物。

最令我醉心的是这样的情节。伴随着这门哲学课程的不断学习,苏菲仿佛和老师一起完成了某种觉醒,而在某种程度上真正的从兔子的皮毛中逃了出来。

解脱源于教育,教育导致解脱。我相信,这是最好的教育。

现在,我们一起去探索。

科学之前的神话观

人类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生活的大自然充满了好奇,总是乐于去探索这个世界。

在科学诞生以前,人们企图以神话解释各种大自然的变化 ,比如打雷和下雨都是和对应的神有关。北欧神话里出现的出现的各种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就是人类最初对大自然进行探索的印记。

自然派哲学家

回顾历史,总是可以发现,现代文明的源头,无论是艺术、文学、数学、科学还是政治、哲学,都在古希腊。古希腊人相信“简单的答案”,即“世界的一切皆可用简单的道理来解释”。

这个时期的哲学家放弃了天马行空的鬼怪神仙的念头来解释各种自然变化,期望从观察大自然本身来了解万物的更替。总结来看, 他们主要探讨宇宙的基本组成物质和大自然的变化。 在我看来,即所谓金字塔的最底层是怎么搭建的以及向上盖好每一层的方法。

泰利斯在埃及看到尼罗河三余茄角洲上的洪水退去后,陆地上作物开始生长,因此认为水是万物之源。

安纳克西曼德认为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是一种无以名状的物质。

安那西梅尼斯认为万物之源是空气或气体。

不管怎样,这三位哲学家都 相信宇宙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物质,他们是所有事物的源头 。

谈完了基本组成物质,在大自然的变化方面,一种物质又是怎样变成了另外一种物质呢?在这一点上,帕梅尼德斯认为 感官具有欺骗性,世界上其实不存在任何变化,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变成另外一种事物 。即使亲眼目睹大自然变迁,他依然相信感官欺骗了自己,转而 相信理智 。同时代的另一位哲学界赫拉克里特斯认为 变化乃是大自然的最基本特征 ,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冬天,春天就不会来临,没有战争,和平也不会显得可贵。他 相信感官是可靠的 。

这两种南辕北辙的意见最后被一位名叫恩培窦可里斯的哲学家给中和了。而他的着眼点在 世界不可能只由一种基本物质组成 。如果仅由一种物质组成,那么就不能产生变化,这和亲眼所见的大自然变化不符。他认为 大自然由 “ 土、气、火、水” 组成,万竖拍察事万物的变化都是这四种物质的不同组合 。大自然同时存在两种力量:爱使得各种事物聚合,恨使得他们分散。

另一位哲学界则更加巧妙地解决了基本物质和变化的问题。德谟克利特斯承认大自然的变化,但是在组成物质方面,他命名了一个叫“原子”的东西, 原子不可分割,永恒不变,但是有不同的形状和尺寸,在和其他原子的组合中,构成了形形色色的大自然。

这些早期的希腊哲学家被称作“自然派哲学家”,他们摒弃了神话式的世界观,开始用肉眼观察真实的世界,并且注意到了大自然的各种变化。

古典派哲学家

自然派的哲学家也被称为“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 古典派的贺昌代表人物即是大名鼎鼎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为方便记忆,我叫他们SPIDER(简称SPD,S指苏格拉底,P指柏拉图,D指亚里士多德)组合。这个时期的故事始终围绕在雅典。

苏格拉底时代以前,雅典的主流是“诡辩学派”,他们不再像自然派一样关心自然世界的本质和变化,转而 关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问题。所谓 “ 哲学问题不一定有答案,人类不可能揭开大自然及宇宙之谜” 。 最有意思的的是这些诡辩学家多是一些游遍各地,见识颇广的人,正因为见识了不同的传统规范和政治制度,才使他们质疑世间没有最基本的是非标准。

苏格拉底被很多学派称作是始祖,甚至有些学派的观点大相径庭。这个部分是因为他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他的观点很大部分来自柏拉图和其他弟子的记载,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考证是否是他的观点。这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人物,一辈子都在市中心广场和人闲谈, 用和别人探讨的态度提出问题,使对方发现自己的理论弱点,进而分清是非对错。这种借着假装无知的方式,使他人发现自己思想上的弱点,被称为 “ 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

苏格拉底称自己是philosopher,他知道自己对生命与世界一无所知,并对自己贫乏的知识感到相当懊恼。这位雅典最聪明的人,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却被当做一只小丑而送上了绞刑架。这是每个时代都会发生的局限,你看,哲学家总是领先于时代的。

苏格拉底是不折不扣的意识领袖,用自己的所做作为,启发人类探索真善美,找出规律。

苏格拉底服毒而死时,柏拉图已经是他的学生,当时年仅29岁。他 既关心在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也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 。 他努力证明存在的永恒不变的事物被称为 “ 柏拉图的理型论” 。这种始终存在的理型世界,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这种理型的永恒不变可以用理性来认知,它就类似于做饼干的模子一样,是完美存在的。对应于理型世界的,是感官世界,即我们可以用五官感知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件事物都会流动,没有一个是永久不变的。它类似于用模子做出的饼干。

在我看来,柏拉图显然对这种永恒不变的理型世界更为感兴趣,毕竟它是催生感官世界的母体。他认为哲学家就是那些通过感官世界发现理型世界的人们。

古典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我们又会看到哲学史发展的迂回式前进。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柏拉图重视理型世界,无视感官世界的存在,而亚里士多德出身于科学家的家庭环境,从而使得他对大自然这个感官世界充满了兴趣。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论中,他否定了柏拉图完美理型世界的存在,他认为饼干模子实际上是不存在,我们只不过是看到了无数个有共同特征的饼干,才归纳出了模子的特征。 他认为柏拉图陷入了一个神话世界的图像不可自拔, 真正有意义的是我们感官能够觉察的自然事物。

亚里士多德在反驳柏拉图的理论的基础上也创建了自己的很多理论观点,这里只简单说他对逻辑学的观念、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以及他对女性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是整理归纳的鼻祖,他认为自然界里的每一件事物都各自有其所属的类目或次类目。他提倡平衡、节制的生活理念,认为不偏不倚的用好各项能力与才干,才能获得幸福。在两性观念中,他认为女人是不完整的,是 “ 未完成的男人” 。

希腊文化时期哲学家

在经过了自然派、古典派之后,直到中世纪的不到八百多年的时间里,希腊的文化和语言都占了主导的地位,被称为“ 希腊文化 ”。这段时期的哲学学派大多是 受到雅典三大哲学家的启发,致力于解决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等人提出的问题。他们希望找寻人类最佳的生、死之道,关心人的伦理与道德,以及何谓真正的幸福,如何获致这种幸福。

犬儒学派认为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如丰腴的物质、强大的政治力量与健壮的身体)之上。真正幸福的人不依赖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斯多葛学派主张“一元论”,即精神和物质没有任何冲突,宇宙间只有一个大自然,每个人都是宇宙常识的一小部分,强调生老病死也都是大自然的法则,因此人必须学会接受自己的命运;伊比鸠鲁学派的创始人即伊比鲁鸠,他主张人生应该在考虑周全的情况下追求享乐,所谓考虑周全,就是在衡量此刻的欢乐时也要斟酌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以及延迟此刻欢乐可能带来的更大满足感。除了感官上的欢愉,交朋友和欣赏艺术等精神上的追求也是享乐的一种。伊比鲁鸠在生活中也追求自我规范、节制和平和。但在伊比鲁鸠之后,此学派渐渐沉溺于自我放纵之中,今朝有酒今朝醉;希腊文化末期最令人瞩目的哲学学派是受到柏拉图启发的新柏拉图派哲学,他的代表人物是普罗汀,基于柏拉图的理型论,世界分为理型世界和感官世界。这个学派在柏拉图的基础之上认为灵魂是受到上帝之光照耀的地方,而物质则是神圣之光照不到的黑暗世界。

中世纪哲学

历史上,公元400年至公元1400年之间被称为中世纪,这个阶段介于古代与文艺复兴时期之间,基督文化逐渐统治了整个欧洲,中世纪的哲学家几乎认定基督教义就是真理。他们主要的关注点在是否要相信基督教的启示?借助理性能否探索基督教的真理?圣经和理性之间有没有冲突?

基督教属于犹太文化,现在这股思潮在经过了耶稣受难和保罗以及其他信徒的传教活动,历经400年,已经对印欧民族的希腊文化产生了冲击。当 基督教进入希腊罗马地区 ,两种文化浩浩荡荡的交汇融合,文化之间的较量,关乎信仰,而这必然又是一个新旧哲学观点融合的时期,全盘接受还是融合,历史证明是后者。期间著名的两位哲学家: 将柏拉图 “ 基督教化” 的圣奥古斯丁和将亚里士多德“ 基督教化” 的圣多玛斯(我称他们为两圣)。

圣奥古斯丁并非一生都是基督徒,他是在研究了各种不同的宗教和哲学后才决定信教,而这和基督教本身对外邦人(非犹太人)的包容性也有很大关系。他一方面相信 上帝创造了世界 ,但是他也 坚信柏拉图的理型世界就存在与上帝的心中,上帝依次创造了世界 。其次,他相信 上帝创造的事物都是好的,所谓邪恶来自于人类的不服从; 上帝高高在上,和世界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没有人值得上帝的救赎。但是 人类也是有灵性的,因此不能放弃对自己的责任,人类要有自己就是少数上帝选民的自觉 。

圣多玛斯巧妙的进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世界,并以此来诠释圣经。在他的哲学里, 哲学、理性和基督教的启示与信仰之间不一定有冲突,透过理性推断的真理也时常和圣经上所说的真理相同。

纵观希腊文化时期和中世纪,不得不感慨,古典派哲学家的三巨头SPD组合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了整个欧洲。

文艺复兴

这个阶段大概在公元1400年到1600年间,哲学与科学又逐渐和神学脱离,愈来愈多的人认为 人们不能通过理性与天主沟通 。在一千多年的中世纪,生命中的一切都是从神的观点来解释,但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又 重新以人为中心 ,在这一点上和古典派哲学家颇为相似,但是侧重点又各有不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好像经历了一次天性解放, 个人主义的兴起,催生了人们对天才的崇拜,无论是艺术、建筑、文学还是科学、医学都以空前的速度的发展着。 人类不再只是造物主的一部分,而是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 改造大自然 。这也无外乎漫长的中世纪被称为medieval(黑暗时代)。

几位著名的科学家哥白尼、克卜勒、伽利略、牛顿即生活在这个阶段。他们用实验证实猜想的方法最终证明了地球不是世界的中心,而只是茫茫银河系中的一颗星球,宇宙中存在着普适的自然法则,即适用同样的运动定律,自然界(包括地理和太空)的所有变化都可以用宇宙重力与物理移动等定律来加以说明。这些都破坏了教会中上帝无所不能的形象,对人们的信仰造成很大的冲击。

和人文主义者类似,在宗教方面,也经历了一次类似的“河水回流”。改革派代表人物马丁路德提倡回到新约中所描述的早期基督教的面貌,认为基督徒只靠经文就可以获得救赎,不需要教会或者教士居中代祷。他因此着手将拉丁文的圣经翻译成了其他语言。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文艺复兴时期的,这个时期的人们终于开始不再重复咀嚼前人的想法,也逐渐摆脱对全能上帝的敬畏,转而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宇宙、科学、艺术等领域,创造出了各个领域都蓬勃发展的局面。所谓,当人类开始以自己为重心时,他的大脑和双手才开始发挥实际作用了。

巴洛克时期

这个阶段大概贯穿整个十七世纪。巴洛克(Baroque)本身的意思就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它形象概括了这个阶段 各个领域矛盾冲突并存 的特点。在艺术上,浮夸华丽和退隐避世并存,建筑上既有宏伟华丽的宫廷,也有僻静的修道院。政治上、宗教上的冲突,导致整个欧洲烽火遍地。在生活上,一些人们一方面享尽繁华奢靡,一方面也明白韶华易逝,发出了人生如戏的感叹。戏剧因此成为人生的缩影,巴洛克时期的戏剧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个阶段有许多伟大的戏剧作品诞生,人们在梦境与现实之间混沌生存,有时分不清孰真孰假。

在哲学上,同样是 两种完全相反的思想模式并存,并且二者充满了强烈的冲突。这两种思想模式分别是理想主义和唯物主义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笛卡尔和史宾诺莎。

笛卡尔被尊称为现代哲学之父。古典派系之后,中世纪的哲学家忙于在哲学和基督教之间搭桥,文艺复兴时期对科学和大自然的探索,人与上帝之间的问题又引发了一大波新思想,可谓新旧杂陈。笛卡尔尝试整理各种新思想。他的主要关注点在我们确实拥有的知识以及肉体和灵魂的关系。笛卡尔希望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哲学性的思考,因为理性总是可靠的。在有了可靠的根基之后,他又打算扫清前人理论的影响,即怀疑一切事情。在这个基础上,他逐渐发现唯有怀疑一切、唯有思考才是他真正可以确定的事情。这样他就得出了“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的著名观点。在上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上,他的观点就没有那么严谨,他坚信世界上存在完美实体的概念,而这个概念不可能来自于一个本身并不完美的人,因此只能来自于上帝。他还是二元论者,将上帝的造物一分为二:思想的真实世界与扩延的真实世界。人类是二元存在物,既有灵魂,会思考,又有如机械一般构造的扩延的身体。

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三点: 1. 人是会思考的生物,即我思故我在。2. 上帝确实存在。3. 人类是二元存在物。

史宾诺莎是一元论者,他认为 上帝和大自然是一体 的。上帝有多种表现形式,多重属性,而人类仅能认知“思想”和“扩延”两种。上帝不是掌控一切的世界主宰者,他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自然法则,无处不在,影响一切,人类是这种广大无边的存在的表现,也唯有透过它才能表现思考或移动。史宾诺莎强调世间 只有上帝是完全自由的,人类可以争取自由,但是永远不可能获得完全的自由,人类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类似于机器的身体的束缚 。而且人类所谓的自由意志,也永远 受到上帝,即自然法则的禁锢 。

我想,史宾诺莎强调要用永恒的观点看事情,大概就是说我们要摸清自然规律,然后再心甘情愿的服从吧。

笛卡尔和史宾诺莎都坚信理性是知识的源泉,是理性主义者,这是十七世纪哲学的一大特征。

经验主义哲学

十八世纪,理性主义的思想又受到了批判,经验主义哲学兴起。经验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是洛克、柏克来和休姆,因为他们都是英国人。又被称为“英国的经验主义”,以对应“欧陆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就是那些从感官的经验获取一切关于世界的知识的人。

洛克认为 人类在出生之前对世界没有任何固有的概念和观念,随着我们经验的加深和心灵对外界感受的处理、分类,概念才会渐渐产生 。洛克承认人类只有感知才会认识世界,但是他也认为世界并不一定就如我们感知的那样。他将 感官分为“主要的”和 ” 次要的“ 。主要的性质,每个人的认知是一样的,如重量和数量等。次要的性质则可能因人而异,比如颜色、气味等。他也是近代哲学家中最先关心性别角色的人, 宣扬两性平等 。为防止专制统治,他首先 倡导 ” 政权分立“ ,人民代表制定法律,国王或政府执行法律。

休姆只接受他用感觉所认知的事务,除此之外,他认为一切事情都有待证实。他是不可知论者,认为没有必要去证明灵魂不朽或上帝确实存在,并不是因为他们确实不存在,而是他认为用人类的理性来证明宗教信仰是不可能的。休谟不赞同大多数人都相信的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的思想观点。在伦理学方面,他认为我们的言语和行为并不是由理性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感情。

柏克莱是一位天主教的主教,他认为他那个时代无所不在的唯物主义将会腐蚀基督徒对于上帝这位创造者与大自然保护者的信心。他认为我们确实可以感知时间的事物,但是我们的这种感知并不能说明事物确实存在,我们所看见、所感觉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天主力量的作用“, 天主密切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造成那些我们不断体会到的丰富概念与感官体验。

也正是在柏克莱这里,苏菲了解到自己只是一个父亲送给女儿的生日礼物中的书中人物。自己视若珍宝或是嗤之以鼻的东西,其实都是不真实的,甚至连自己都是不真实的。

法国启蒙运动

十八世纪前半,欧洲的哲学中心在英国,中期在法国,末期在德国。

法国的哲学家们深受英国哲学的影响,包括自然科学和政治哲学。开明的英国犹如一股清风,使得法国的一些先进分子开始怀疑权威,怀疑一些所谓的真理。另一方面,法国人又比英国人更加理性,他们坚决相信人的理性,哲学家们认为他们有责任依据人不变的理性对政府、道德观念、神学和社会进行改造。启蒙运动因此诞生,启蒙运动最大的成就是出版了一套足以代表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其中按照字母顺序编排的方式和对圣经的解读,都有力的冲击了宗教和专制的皇权。跟着理性和科学走,未来才有进步。

康德出生在一个虔诚的教徒家庭,他不仅精通哲学史,而且不断追寻自己对哲学问题的答案。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类的心灵是所有知识的基础,经验主义者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都是从感官而来。康德中和了这两种观点,他认为 我们对世界的观念同时透过感官和理性而得到,人类的心灵不只是纯粹接收外界感官刺激的“被动的器官”,也是一个会主动塑造形状的过程。 人类对于世界的观念受到两种因素左右。一个是我们必须透过感官才能知道的外在情况,被称为知识的原料。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人类内在的情况,我们所感知的事物都是发生在时、空之中,而且符合不变的因果律,被称为知识的形式。康德的伦理学被称为善意的伦理学,他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否合乎德取决于是否发自善意,而不是取决于结果。人类有身体,也有心灵。身体受到因果律的支配,没有自由可言,但是心灵是理性的存在,只有当我们追随“实践理性”,在道德上做出抉择时,才有自由可言,即使这样会违反自己的利益。康德打破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僵局。

浪漫主义时期的哲学

浪漫主义从十八世纪末开始,持续到十九世纪中期。浪漫主义开始于德国,最初是为了反对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过于强调理性的做法。浪漫主义者 强调感情 ,又开始歌颂艺术方面的天才,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为主义者类似。 对艺术的崇拜也另他们向往大自然和大自然的神秘 。

谢林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主要的哲学家。他主张将心灵和物质合而为一。他认为,大自然的全部——包括人的灵魂与物质世界——都是一个世界精神的表现。我们无论在大自然中或自我的心灵中都可发现世界精神,大自然存在人的心中,如果人能进入自己的心中,那么就可以接近了解整个世纪的神秘。

浪漫主义分为两种。一种是“普世性的浪漫主义”,指那些满脑子自然、世界灵魂与艺术天才的浪漫主义者。一种是“民族浪漫主义”,关注“民族”的历史、语言和文化。两种浪漫主义都将植物或国家当成活生生的有机体,一首诗、一种语言、一个国家都是有机体,都存在有世界精神。民族浪漫主义者在这一时期采集了大量的民谣、民俗故事、童话等。

浪漫主义是欧洲最后一个伟大的文化纪元,在1850年之后就不再有一个涵盖诗、哲学、艺术、科学与音乐的‘纪元’了。

当浪漫主义者将每一件事物都试图融进心灵与精神中去时,接下来出场的哲学家拯救了这飘在半空中虚空的一切,他是黑格尔。黑格尔的青年时期正是浪漫主义运动狂飙的年代。他的哲学也正是站在浪漫主义哲学的肩膀上的,这是后来者的优势。黑格尔的哲学其实主要是指一种 理解历史进展的方法 ,他第一次将人类的历史发展放到时间的长河里面。之前的哲学体系都试图探讨人类对世界的固定认知,但黑格尔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历史是发展变动的,认知是变动的 ,我们只能谈论相应的某一时段的认知,因此也无法宣称某种思想是对是错。哲学思维也是如此,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想都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相应的位置,后浪推前浪,但是都有它们存在的基础,河面愈流愈宽, 世界精神正朝着愈来愈了解自己的方向发展,人类正迈向更多的理性和自由。每一种新思想出现之后,都会再出现对立的思想,二者相互抵触,接下来又会出现融合二者长处的思想,消除这种抵触。 比如康德中和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这种‘正’‘反’‘合’的现象被称为一个辩证过程。

祁克果认为浪漫主义者的理想主义与黑格尔的‘历史观’都抹煞了个人对自己的生命应负的责任。 与其寻找那唯一的真理,不如去找寻那些对个人生命具有意义的真理。 他认为人生有三个阶段: 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宗教阶段 。活在美感阶段的人为了现在而活,只要是能带来快乐的、美的,就是好的,活在这个阶段的人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怖或空虚。如果能发自内心的选择结束这种追求,那么就可能上升到道德阶段。道德阶段的人,对生命报持认真的态度,始终一贯的做一些符合道德的抉择。但在实际生活中,处于这一阶段的不少人年长之后会感到厌倦,又会回到美感阶段。宗教阶段在祁克果看来就是信仰基督教。

马克思认为之前的哲学家只阐释了世界,但是重点应该是 怎样改造这个世界。 马克思的思想有一个实际的或政治的目标,一定意义上来说,马克思是实际的。他将物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条件称为社会的基础,并将社会思想、政治制度、法律规章、宗教、道德、艺术、哲学和科学等称为社会的上层构造。 社会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应社会基础,二者又会相互作用。 马克思还认为 在历史的每个历史阶段,都会有两个主要的阶级之间存在冲突。 他揭示了资本主义阶段,中产阶级如何剥削工人阶级,并推出资本主义必将走向灭亡,最终世界会走向共产主义。

弗洛伊德主要成就是发展了“精神分析法”和“潜意识”。他认为, 人类的意识就像是露在海面上的冰山顶端,只是心灵的一小部分,在海面下,还有潜意识的存在 。潜意识的冲动谁也无法避免,它会以我们可能意识不到的方式反映到行动上。如果潜意识被压制,极端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精神方面的疾病。弗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法就是挖掘病人的潜意识,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谈到这里,二十世纪的哲学大概就介绍完了。时光的轴线滑到我们这个时代, 萨特的存在主义,波伏娃在女性哲学家里的突破 ,时代的潮流夹杂着过去思想的海水,义无反顾的向前发展。

兔子毛里的挣扎,也许微不足道,但是已经耗尽了每一代哲学家的心血。真相也许依旧迷茫,迷茫的道路始终有人行走。

后记:

每一次的探索都微不足道

每一次的爱恨都刻骨铭心

生而为人,偶然、幸运

生而自由,不易、抗争。

32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