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彈鋼琴常見裝飾音有哪些?

初學者遇到的有:
(1)、顫音(tr)。是指基本音與上方二度音的快速交替。顫音與震音(Tremolo)不同。震音是至少三度(通常以八、五度爲多)以上的兩個音的快速交替。有的書籍将二者相混,讀者須注意分辨。
(2)、倚音。是用小音符寫出的并用連線與基本音連起來的一個、二個或更多的先于基本音奏出的音。單個倚音與基本音的距離,二度居多,但也有其他音程的。還有一種後搭燃拿倚音,标寫在、也彈奏在基本音之後。
(3)、回音()。是表示從基本音上方二度音彈奏開始,然後彈基本音,再彈下方二度音,最後知搭到基本音。
(4)、波音()。是指基本音彈出後迅速彈出上方二度音并回到基本音。

浪漫主義時期裝飾音占拍嗎

(5)、下波音()。奏法同上段悔,隻是上方二度音改爲下方二度音。 憨福封凰莩好鳳瞳脯困60;在tr的上方,回音的上方或下方,波音的上方和下波音的下方有時标有升降号(#、ь),這是指裝飾用的音(不是基本音)的升高或降低半音。

分析貝多芬與肖邦作品特點,從而歸納古典樂派與浪

衆所周知,肖邦的直系前輩不多,他的藝術非常獨立,富于自由創新,這在音樂史上也是不多見的,隻有有受鎮于律營永貨信求限的幾個音樂家具備這樣的才能。對他有些影響的是我們現在不太熟悉的胡邁爾、費爾德、杜塞克等人,以及他所推崇的巴赫與莫紮特,盡管他和李斯特過從甚密,但是我們在作品風格中不太容易發現他受李斯特的很大影響,而李斯特卻是貝多芬嫡傳的一脈。

“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全音樂的全部和終結”

肖邦如是評價巴赫的這套作品。肖邦在書信集以及同時代人的一些回憶中有散論巴赫的一些言語,我們不妨抄在下面。

來自茨回憶錄:

問大師:“公演之前,您還要不要練琴呢?”肖邦回答:“我所做的準備就是整整兩個禮拜閉門不出,隻彈巴赫的作品,從來不練自己的曲子。

缪勒夫人360問答日記:

一天上午,肖邦一口氣彈了14首巴赫的前奏曲和賦格,我對大師這種非凡的記憶力贊歎不已,他卻說:“巴赫的作品怎麽能忘呢!”

布阿夫人回憶錄:

肖邦常說:巴赫的作品既是聖經又是哲學,也個松沙說際類推位稱是取得進步的最好方法,研究

巴赫是職業音樂家發展事業并取得成功的捷徑。

馬蒂亞斯回憶錄:

肖邦的每個學生(無論程官懷屬移衛均妒度如何)都必須練習克萊門蒂的室設先況損《名手之道》和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大師說過:“要想有長進,這是最好的方法。”

德拉克洛瓦日記:

肖邦認爲:巴赫的思想使貝多芬受折磨,這種見解使我感到驚奇。

我訴木袁另晚迅比們試看這封比較重要的回憶:

我蛋方漢京鐵爲動根們談起了音樂,這似乎使他感到很高興。我請他說明,是什麽東西使音樂給人以一種邏輯的感覺?他于是給我解釋和聲與對位,說明在音樂裏面,賦格又如何與純邏輯相适應,并讓我了解,精通了“賦格”曲式就能理解音樂裏的一切道理與旋律展開的因素。我想,哥城謂深十零啊命要是我能懂得這些之認裂爲那班膚淺的音樂家所斷然不懂的東西,我将會多具志批繼适易具牛麽高興啊。它使我領會到了一些真洲失迅歌前被奏雷告黑損正的哲學家在科學中發現的那種達遠趙第棉備快樂,事情原來是這樣的,真正的科學,并不象我們從它字面上所理解的本口探控探喜注待流那樣,好象是和藝術相當無對謂甚關的一部分學問似的。不,它決不是那樣的科學,根據象肖邦這樣的人的看法和見解,它本身就是藝術,但從另一方面來說,藝術也并不象一班普運回通人所理解的那樣,隻是一種沒來曆的空洞的靈感,自己盲目地活動,或者隻是表現了一種花花綠綠的東西,事物的外表而已。不雞針入慶溫義及擔,藝術是具有嚴密哲理,由天才人物所豐富、具有一整套章法,受着高級法則約束的東西。這裏,我再回過頭來看看莫紮特與邊量晚那觀分款貝多芬之間的區别。正如肖邦對我所說的那樣,“貝多芬之比較隐晦,看去缺乏統一性之處,倒也并不是如人們所想的那樣,系出于一種粗犷的特性(這原也是人們所羨慕于他一點長處),而是由于他不屑于理會那些永恒性的法則之故”。莫紮特卻從來不這樣。他的作品每一部分都有它自己的節奏,各部之間雖也很和諧,但卻能獨自成章,恰到好處。這也就是對位,就是“一點對住一點”的意思所在。他又說,一般都是在對位之前,先學和聲,這就是說,先從音符的承續學起,逐漸再學和聲。在柏遼茲的音樂裏,則是先弄好和聲,然後他再去盡可能完美地填充樂程。

肖邦對于巴赫的重視可見一斑,巴赫的平均律曲集是他經常研究的,它在裏面吸收了很多結構的技巧,肖邦的大量音樂語彙富于浪漫氣息,可是精巧的結構安排幾近于古典,這與巴赫不無關聯。巴赫非常重視賦格的技巧,寫了大量的賦格曲,平均律鋼琴曲是幾乎所有音樂家的必修,包括貝多芬,貝多芬年幼時便由老師傳授巴赫的平均律鍵盤鋼琴曲,這套曲集哺育了很多音樂家。賦格曲式,凡是聽古典音樂的應該都比較熟悉。我自己的體會是,賦格簡單來說就是在對位的基礎上主題的一種發展曲式,但不同與奏鳴曲式,比奏鳴曲式更複雜一些,雖然二者有傳承的關系,但賦格很大程度上節奏比較平穩單一,有時候聽覺上給人一種枯燥乏味的感覺,也難怪有人說賦格是八股文,奏鳴曲是小說。先不說賦格所表現的内容,賦格曲式卻是音樂思維必不可少的,在那個時代,一個音樂家要是沒有寫出幾首像樣的賦格,那麽會被視爲缺乏音樂思維的表現,貝多芬因此年輕的時候被某些論敵借此譏諷過。賦格曲讓人着迷的地方就是結構,主題不斷地顯現,不斷地隐去,不斷地發展變形,最後回歸,形成以比較均衡的調性布局,給人一種非常立體的美感,相比奏鳴曲式确有非常大的優勢。因此很多人極其耐心地品嘗巴赫這些作品中的結構美,獲得比聽覺上更深入的享受。肖邦說隻有賦格才是音樂中純粹的邏輯,這話說得并不過分。

肖邦的很多作品肢體脈絡都是很精緻,即使是一些即興曲也是這樣。他在研究巴赫德音樂中很大程度上獲得的是肢體脈絡的組織形式,并且把這些形式放在浪漫化的外表上了。肖邦作品的内蘊非常強,恐怕也得益于此,精雕細琢的讓人每次品味都有新東西。聽肖邦的音樂,五光十色的音色和旋律中有某種東西在控制着,想象力并不是漫無目的地遊蕩,那些很浪漫的夜曲也是如此,這些和聲、色彩、旋律以及那些精靈般的裝飾音都在比較平衡的調性上展開,并且很少越過界限。肖邦的音樂思維與巴赫确實很像,但是肖邦卻又是獨創的。深入肖邦的音樂,會感覺到一種比較高貴的情感,這種情感不具備鼓動性的感官特性,但是卻深刻的讓人心弦顫動,這是平衡勻稱的結構加上特殊的音樂素材帶來的獨特美感,他的很多作品需要一種甯靜的心情去體驗,他寫的似乎是情感的自白書,每一首作品都似乎是一種終結和遺言,訴說着心底最誠摯的感情,沒有情感的嘈雜和不安,隻有一種幾乎安詳的生命體驗,這種内容不是貝多芬式的結構能表現出來的。

音樂的邏輯,這一點對于肖邦來說很重要,他探索的途徑和貝多芬不一樣。對于浪漫派作曲家來說,能否給大量的不斷湧現的靈感一種合适的表達方式始終是個問題。古典音樂家一貫構造比較龐大的作品,浪漫派音樂家靈感都非常豐富,想象力非常自由,尤其擅長小規模的音樂表現模式,而鋼琴無疑是首選。貝多芬選擇了管弦樂,鋼琴也是他的試驗田,肖邦選擇了鋼琴,管弦樂隻是烘托鋼琴,不起到主要作用。這種選擇是很正常的,也不值得奇怪。從哲學上講,情感的肆意妄爲會導緻價值的紊亂和喪失,反映在藝術上就是漫無目的的遨遊,這一點困擾着很多浪漫派文學家和音樂家,肖邦尋求音樂的邏輯,也是在最大程度上解決這一點,以使自己的音樂作品真正具備内涵和生命力,給人一種啓發,美感是重要的,但是僅僅是美感還不夠,美感隻是一種形式上的觸發,内在的價值才具備持久性,規範了的情感才具備值得回味的價值。貝多芬解決的方式很簡單,力求使主題簡短明确,越是幹巴巴的主題越好,以便在結構的安排上和調性的布局上自由一些,這樣造成作品的骨架非常結實,一觸摸就讓人感覺到力量的湧動,但這也卻符合貝多芬的情感表達。肖邦的情感絕對不同于貝多芬,他比貝多芬更敏感、更爲柔弱,他沒有貝多芬的那種明确的指向性,即便是在肖邦最熾熱的作品中,聽衆依然可以發覺那不是在呐喊發洩,實在是一種發自心底的對美好的寄托,隻是形式變化了一點而已,從這一點說,巴赫與莫紮特應該是肖邦的榜樣,莫紮特是肖邦的神,巴赫是肖邦的形,經過肖邦的萃取,終于身形具備。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肖邦沒有巴赫的那種熱情的情感,巴赫有神的寄托,其虔誠的信仰是非常熱烈的,肖邦卻是孤獨的,解救他的永遠是那種對美好事物的依戀,肖邦臨終的時候,畫家克維亞特科夫斯基爲他花了幾張畫,留下了這樣的話:肖邦像淚珠一樣的純潔。我認爲極其形象深刻地表達了肖邦。肖邦如果研究巴赫的B小調彌撒,我不知道他會作何結論,至少我認爲,這部作品中的賦格盡管出神入化,但不符合肖邦的情感,而賦格的藝術和音樂的奉獻,他肯定會非常垂青的。我們看到肖邦與貝多芬對待巴赫有着不太相同的态度,盡管兩個人都非常崇拜巴赫。肖邦說巴赫的思想使貝多芬受折磨,這話也不是空穴來風。但我認爲也不是很恰當,這取決于力圖表現的内容。貝多芬力求突破賦格這種古老的曲式平衡的一面,融入奏鳴曲這種比較富于戲劇化的曲式中,但保留了賦格發展的邏輯和緊湊,使得作品更富于動力性,給人一種不同于一般賦格的奔騰活躍感,這也是結構變化必然帶來的感官特點。我們知道貝多芬晚年作品中運用了大量的賦格,但是不同于肖邦所推崇的巴赫,是在奏鳴曲基礎上的某種融合,但是貝多芬的音樂有着指向性,結構的安排始終不會像巴赫那麽勻稱。貝多芬有兩首賦格非常值得注意,均出于他的弦樂四重奏中,一首是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第三号的末樂章,一首是原定晚期四重奏第13号的末樂章,前者統稱成小賦格,後者被習慣于稱爲大賦格,比較這兩首作品與巴赫的賦格,很明顯貝多芬動力性強,巴赫勻稱性占優,巴赫的更精美,貝多芬的更粗犷。以肖邦的情感和理念,他不會贊成貝多芬的賦格吧。

我們看肖邦自己說的:藝術是具有嚴密哲理,由天才人物所豐富、具有一整套章法,受着高級法則約束的東西。

我們再看他對貝多芬的評論:貝多芬之比較隐晦,看去缺乏統一性之處,倒也并不是如人們所想的那樣,系出于一種粗犷的特性(這原也是人們所羨慕于他一點長處),而是由于他不屑于理會那些永恒性的法則之故。

我們一聽音樂,就反反複複會遇到法則這個名詞。從廣義上說,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法則,包括音樂,否則就是混亂。我們的情感凝結起來,以音樂的形式表達出來,就要符合音樂本身的法則,我想這一點是肖邦所力圖貫徹的,因此巴赫和莫紮特始終是他的榜樣,他們的音樂中存在着某種永恒的法則,規範着情感的表達。而貝多芬的音樂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一種法則的破壞,盡管他的音樂有一種巨大的結構美感,并且在劇烈的沖突中保持着平衡,但是卻近乎一種音樂法則破壞後産生出來的怪物,這個怪物以專斷的意志統一着整部作品,讓人驚駭,在某種意義上說,這讓人難以忍受。肖邦說貝多芬不屑于理會那些永恒性的法則,這話說得盡管有些過分,但還是比較客觀一點的。貝多芬的晚年,一切發生悄然的變化,“專制的暴君開始大赦天下”,奏鳴曲式幾近瓦解,自由平衡逐漸複歸,很多人說貝多芬的很多晚期作品富于自由浪漫性,但這些作品中精巧的結構安排,更富于肖邦所推崇的美感和趣味,那裏面恢複了秩序和法則,音樂的氣氛呈現出一片安然恬靜,認真聆聽貝多芬的鋼琴曲,貝多芬的這一轉變令人深深地感動。也許貝多芬的性格和經曆,影響了他的情感表達,使得他經曆了這個令人激動的過程。肖邦,自始至終謹守着自己的音樂理念,沒有太多的沖突,一貫探索着符合永恒法則的情感表達方式,創造出了自己獨特的音樂語彙。這也是音樂的不同走向而已。

浪漫派大量的音樂家對貝多芬推崇備至,他們把貝多芬中期的作品那種自由奔放的情感表達作爲自己的先驅和榜樣,尋求動力性的和聲與結構,力求使得作品激動人心,肖邦守着自己的那片天地,尋求養育情感的最适宜的土壤,這些土壤無疑在巴赫與莫紮特那裏最容易找到并且獲得精心改良。肖邦的音樂似乎是良好的土壤和适宜的氣候生長出來的鮮花和樹木,但是我們能借此否定那些在沙漠中生長出來的仙人掌和胡楊麽?貝多芬的作品結構很明顯和巴赫、莫紮特、肖邦的不一樣
在調性的布局上面,也非常明顯地可以看出來
肖邦的作品賦予獨立性,和貝多芬的傳承關系并不是很多
但是不能否認貝多芬對肖邦沒有影響
肖邦非常喜歡貝多芬的第12奏鳴曲,并且照搬了這首奏鳴曲的結構
寫成了知名的第2奏鳴曲,而貝多芬這首奏鳴曲卻經常遭到忽視,很少有人注意,要彈肖邦與貝多芬,從這兩首奏鳴曲入手最合适不過了
月光奏鳴曲也是肖邦非常喜歡的,總之吧,肖邦不側重于作品的動力性,所以結構安排的比較适中寬和,作品的聽覺便不會像貝多芬那樣充滿力量和氣魄,樓主最後總結出來的一段話我認爲非常好,音樂家都有自己的風格,我還是比較側重于沙漠裏面的仙人掌和胡楊,原因隻是品味不同。

40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