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
[编辑本段]来自简介
超现实主义(surre用点刚福儿武alism)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360问答至1930年间盛日扬脚红自而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走脱课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李点解块它知动法形鲁吃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现实。
注:不能与超级现实主义混为一谈,超级现实主义又称照相主义,是七十年代美国最为流行的一种资产阶级美术流派,和超现实主义不同。
[编辑本段]产生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在文艺及其吃准映静半他文化领域里对资本主义育任远苦与百学最条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其影响波及欧美其今抗兴他国家。它的内容不仅限于文学,也涉及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它提出了创作源泉、创作方法、创作目的等问题汽用周移果江亮克方,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社会问题。超现实主义者自称他们进行的是一场“精神革命”。
运动是由一群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青年发起的,养则满历而简老状生住他们目睹战争的荒谬与破坏,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的理想、文化、道德产生怀疑。旧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种新的理想来代替。超现实若段表均标范美主义就是他们在探索道路上的尝试。
超现实主义为现代派文学开创了道路。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作为一种美学观点,其影响却十分深远。
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法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林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
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出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对现实的恐惧心理和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参加超现实主义集团的作家有布洛东、苏波、查拉,画家阿尔端期三露每普、马松等等。属于这一流派中的有些作家,如路易·阿拉贡、保罗·艾吕雅等,由于受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积极影响,后来转向进步的文艺阵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超现实主义在美国风行一罗顶务沉自马职弱酒独时,出现了所谓"新超现实主义"流派,成为帝国主义御用的宣传工具。
超现实主义的文学作用甚多。1921年,布洛东和苏波合著的《磁场》,是超粒攻频角只音被现实主义第一部实验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无意识书写和自动的写作的问题。但典型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则产生在1924年之后,如布洛东训富短死容题易的小说《可溶解的鱼》1924)和《娜嘉》(1928)是超实现主义的代表触困先弦江具选作。阿拉贡在1926年发表的散案技九血双绿微文集《巴黎的农民》,艾吕雅的诗集《痛苦的都会》、《生活的内幕》均属超现实主义之作。
[编辑本段]历史
达达派之后,法国产生了一个近代艺术史上影响力最大的画派–超现实派,此派从达达派发展而来,但事实上要对此两流派的时代作明确区分,则相当困难。因其演变过程并没有明确的在造型艺术上出现。不过,如果因此所把达达派精神与超现实派的本质视为同一,则是一大谬误。达达派虽成为超现实派诞生的温床,但超现实派多少还是承受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及象征主义的遗产,另外还吸收了新的要素。现在我们谈超现实主义发生之年代,都是根据宣言文字的发表时间作区分,无法在艺术作品上对产生年代作正确说明。
在理论上,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发起者是两位作家,布列顿和阿波利奈尔。超现实一词是诗人阿波利奈尔首用的,原是哲学上的术语,最初称为“超自然主义”,后来才用于绘画上。1924年,布列顿发表了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1928年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超现实主义与绘画》其思想的基础是在求取人间想像力的解放。布列顿对超现实主义的定义是:“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粹的精神的自动主义,企图运用这种自动主义,以口语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方式去表达真正的 思想过程。它是思想的笔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布列顿又说:“我相信,在表面上被认为矛盾的两个状态,将来是有办法解决的,那便是梦与现实的统一。那可以说是绝对现实的一种,也可以说是超现实的一种。”从这宣言中可以明了超现实主义是追求梦与现实的统一,并且是以人类为对象作为表现的范围。布列顿在文章中要求人们注意那些可能与文学超现实主义有联系的艺术家,其中有马蒂斯、德兰、勃拉克和毕加索。实际上这些画家并不符合布列顿对超现实主义所下的定义:纯粹的心理自动。但他所推祟的另一位画家基里柯则可能是最早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基里柯从1911年到1915年一直住在巴黎,他的画很受阿波利奈尔的赞赏,阿波利奈尔在1918年写的剧本《蒂里西亚的乳房》冠以“超现实主义戏剧”的副标题,最早使用了“超现实主义”这个术语,他对基里柯的看重显然是注意到了基里柯画中那种超验的精神与内心世界的表现。
给予超现实派最大的启示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精神病心理学教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下意识心理学的理论。从整体上说,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艺术运动,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还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超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思想领袖布列顿有过学医的经历,他在读了弗洛伊德的著作后,立即领会到精神分析与达达派的无意识表白之间的关联。精神分析注重对梦想、幻想和幻觉的分析,并把白日梦作为一种可能的艺术创作方法加以诱导。依此而从事于下意识的梦幻的世界的研究,与自然主义相对立,不受理性支配而凭本能与想象,描绘超现实的题材,表现比现实世界更真实的,比现实世界的再现更具重大意义的,想像领域中的梦幻世界。
此派的画家们可举出阿尔普、米罗、艾伦斯待、达利、马松、基里柯、克尔诺、坦基、马格里特 、夏卡尔 等。他们以布列顿的“自动的活动、无意识的自动作用(Automatisme)和梦幻世界的采求”展开创作,部分也受哲学家柏格森(H Bergson)的影响,在思想上企求打破心物二元的宇宙观,建立一元化的形而上学,因此他们任意表现梦与想象,很多奇异的变形与线条令人无法了解。他们的创作活动自由自在的安排在一种时空交错的世界中,毫不受空间与时间的束缚。
但是,如果用布列顿的这种视觉形象来解释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话,还只说明了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一种主要风格,即以达利、马格利特、德尔沃为代表的风格。这种风格以精细的细部描绘为特征,通过可以识别的经过变形的形象和场面,来营造一种幻觉的和梦境的画面。它的来源是卢梭、夏加尔、思索尔、基里柯及19世纪的浪漫主义艺术。它企图运用弗洛伊德所下的定义,创造一种不受意识和理性控制的形象。但是其作画的过程实际上与写实画法没什么区别的理性过程,因此这种风格又被称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和古典的超现实主义。另一支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则是以米罗、马宋等人为代表,他们追求作画过程的无意识性,以致在画面上出现纯粹受心理作用支配的意象,最终结果总是充满幻觉的和具有生命形态的抽象画面。因此,它又被称为有机的超现实主义或绝对的超现实主义,这一倾向与达达主义者和某些未来主义者所从事的偶然机遇和无意识行为的试验有关联。
自布列顿于1924年发展宣言后,1925年6月在巴黎举办了首次超现实主义画展,参加者包括毕加索、阿尔普和克利等人,他们显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只有恩斯特在他的达达主义的拼贴中首次尝试了具有超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品。1926年超现实主义者组织了超现实主义画廊,1936年和1947年他们先后在伦敦和巴黎举办了重要的展览。曾一度风行欧洲的超现实主义热潮虽于30年代之后渐趋式微,但这一运动并末消失,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仍然具有一定影响。因为二次大战前很多此派画家从巴黎到美国,所以超现实派绘画从欧洲影响到新大陆。此外,其影响力扩及戏剧、舞台装饰、摄影、电影、建筑、雕刻等艺术领域。
超现实主义致力于探索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力求突破合乎逻辑与真实的现实观,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揉合,以展现一种绝对的或超然的真实情景。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其充满幻想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奇特风格,对20世纪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和作品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主要有卢梭(H.T.Rousseau)、米罗(joan miro)、达利(salvador dali)、恩斯特(m.ernst)、马格利特(r.magritte)等人。 米罗的创作表现方式是有意的打乱知觉的正常秩序,在直觉式的引导下,用一种近似于抽象的语言来表现心灵的即兴感应。因此在它的作品中会有象征的符号和简化的形象,使作品带有一种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儿童般的天真气息。主要的作品有《向鸟投石子的人》、《荷兰式家居室内》等。 达利相较与米罗,他采用相反的表现手法。达利认为艺术家要将潜意识的形象精确第纪录下来,所以他采用“具象”,精确地复制非正常逻辑思维产生的幻象,把毫不相干的事物全部组合在一起,使画面中充满戏剧效果,带给人视觉与新心灵的震撼。主要作品有《永恒的记忆》、《内战的预感》等。
[编辑本段]超现实主义文学
超现实主义文学否定现实主义和传统的小说,敌视一切道德传统,认为它是平庸、仇恨的根源,而小说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宠儿,是因为它适应了读者要求合乎逻辑地反映生活的追求。它要打破这一切,追求“纯精神的自动反应,力图通过这种反应,以口头的、书面的或其他任何形式表达思维的实际功能。它不受理智的任何监督,不考虑任何美学上或道德方面的后果,将这思维记录下来”。它强调潜意识和梦幻,提倡写“事物的巧合”,倡导“自动写作法”。超现实主义者在咖啡馆、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寻找、搜集人的思维的原始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其代表作是勃勒东1928年发表的小说《娜佳》。20 年代末以后,运动内部发生分裂。1930年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第二宣言》,重申了运动的原则:反抗的绝对性、不顺从的彻底性和对规章制度的破坏性。此后运动处于低潮,几乎只剩下勃勒东一个人还在坚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美国时,他这种宣传也没有停止过。1946年勃勒东回法国后,继续办杂志,举办作品展览会,发表广播讲话,又掀起过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浪潮,影响波及欧美许多国家,但其声势已远不及20年代。
超现实主义存在的时间较长,这个流派颇有吸引力和生命力,不少的现代派都受其理论影响并加以发展。
[编辑本段]超现实主义电影
超现实主义电影(surrealist film) 把文学上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承袭了这一创作主张的倡导者安德烈-布菜东的原则,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梦境的重要意义、不协调的形象对列的情绪力量和对个人快感的执着追求。一度成为二十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的主要倾向,后来又成为美国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的重要一翼。在供商业发行的故事片领域,超现实主义不构成独立的流派,它的影响只见于影片的个别镜头或段落。阿杜-基洛的《电影中的超现实主义》是进行这种研究的典型论著。
二十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人士发现电影的照相本性和蒙太奇对列技巧使它成为超现实主义最理想的表现手段。这一观点始终流行在反传统的影片制作者中间,并被不断付诸实践。 超现实主义电影公然反对叙事体。
通常认为,杜拉克的《贝壳和僧侣》是第一部超现实主义影片,但更受到重视的则是路易斯.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和《黄金时代》,前者是一个精神困顿的流浪汉的一连串梦境r后者则是对性欲和爱情的一次弗洛伊德主义的分析。性欲和高潮,暴力和渎神,以及怪异幽默,是超现实主义电影用来与传统电影形式抗衡的题材。影片真正的目的是希望用自由的电影形式,来激发观众潜在心底最深处的冲动。布努艾尔曾宣称《一条安达鲁狗》是“向谋杀热情地呼唤”。西方的电影研究家们一致认为,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在布努埃尔转而拍摄故事片后仍不时在他的作品中隐现•在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中,超现宴主义倾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玛耶-德连和肯尼斯-安格尔•在故事片领域里,西方电影研究家倾向于把对变态心理、潜在的性冲动、无理性行为等的描写归结为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表现。因此,象希区柯克的一系列影片:《爱德华大夫》(1945年)、《眩晕》 f1958年)、《西北偏北》(1959年)、《精神变态者》(1962年)和《群鸟》 f1963年),马克斯三兄弟的狂乱喜剧片,以及塞缪尔-富勒、约瑟夫-冯.斯登堡等人的一些影片,都成了阐明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影响的典型例证。
[编辑本段]超现实主义色彩
如果说现实主义处理色彩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力求发挥色彩的表意作用的话,那么,超现实主义色彩处理则十分强调主观色彩的运用,只求色彩的表意功能,不再考虑色彩处理的 真实性,超现实主义起源于西方现代派电影。被称为西方现代派电影创始人的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在他拍摄的影片《红色沙漠》中,红色、黄色和蓝色是重要的表意色彩,他把工厂的厂房刷成红色和黄色,把树也刷成红色。红色和黄色在西方象征着动荡和恐惧,这里的红色和黄色构成的环境,暗喻现代工业文明正在摧毁着人类。烟囱冒出的黄色烟雾暗示有毒。女主人公朱莉亚娜居住的房间涂上蓝色,暗示神精病患者—朱莉亚娜看到的世界是冷寞无情的,她无法和外界和家人沟通,她的精神世界已经完全崩溃。绿色是象征生命的色彩,在影片中很少看到绿色,暗示被现代工业污染的现代世界一切生命都受利危胁,甚至不能存活。这部影片的色彩处理是超理实主义的,色彩不再是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而是依照作者的主观意愿把色彩作为独立的表意手段。
比利时画家马格里特的作品《生命》是什么时候画的?
雷尼·马格里特(Ren·Magritte,1898~1967)年表
1898年_雷尼·佛朗索瓦·马格里特于11月21日出生于比利时莱纳。其父是位商人,其母是一名裁缝师。
1910年_马格里特第一次接触绘画教育,参加了夏特莱的儿童绘画班。
1912年_马格里特14岁时,母亲自杀(享年42岁)。用衣物掩盖着母亲脸部的这个情景给马格里特留下了极深印象。他一生中画的许多人物形象都没有脸部或者被物体遮挡。
1913年_马格里特遇到后来成为他妻子的乔吉特·贝尔杰,她出生于1901年2月22日。画家创作的许多美丽的女裸体都是以她为模特儿。马格里特非常爱自己的妻子,甚至因布雷东对她表示不敬,而与这位超现实主义领军人物绝交。
1916年_在布鲁塞尔艺术学院学习两年。从师于象征派画家凡·达姆、吉贝特、康巴斯以及蒙塔尔德。结识了大画家维克多·塞佛朗克斯。
1919年_马格里特认识了先锋派艺术家、诗人皮埃尔·布尔热瓦和维克多·布尔热瓦兄弟、抽象派画家皮埃尔·路易·弗罗盖。马格里特和他们一起出版期刊《操纵》,对未来派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1920年_在布鲁塞尔举行有关荷兰团体《De Stijl》以及他本人的纯粹派思想的演讲会。
1921年_马格里特在安特卫普服兵役,并完成三幅部队指挥官的肖像画。
1922年_与乔吉特·贝杰特6月结婚。在画家塞佛朗克斯推荐下,马格里特在布鲁塞尔一家印刷厂当美工设计师,并与塞佛朗克斯一起撰写了《纯艺术·保卫审美观》。为诗人皮埃尔·布尔热瓦诗集设计的封面融合了俄尔浦斯派及立体主义派风格。
1923年_马格里特离开印刷厂,集中精力于展览的广告设计。
1924年_首次售出自己的作品:歌唱家Evelyne Brelia的肖像画。同年,达达派重要刊物《391》第19期刊登了马格里特的艺术言论;结识卡米尔·戈曼和马赛尔·勒孔特。
1925年_与梅森一起出版了仅一期的达达派杂志《食筐》;欣赏到基里科的作品《爱之歌》;为马赛尔·勒孔特的散文集《Application》作插图;为梅森的音乐集设计封面;结识了保罗·罗杰和音乐家安德烈·苏里斯。
1926年_完成第一部超现实主义作品《丢失的骑师》;进入布鲁塞尔《精品》画廊;与比利时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共同发表抨击文章《某些卑鄙的行径》和《埃菲尔铁塔的新郎们》。
1927年_与妻子迁居巴黎开设画廊;融入法国超现实主义团体,结识布雷东、达利、阿尔普、艾吕亚、米罗等人;评论家凡·埃克发表关于马格里特的文章《马格里特:抽象思维的画家》(刊登于 3月号《精品》杂志);认识路易·斯居奈尔并与他结下深厚友谊。
1928年_马格里特的父亲去世(享年58岁);法国Grenoble市艺术博物馆购买了马格里特的作品《影子的残骸》。这一年是马格里特最多产的一年。
1929年_与保罗·艾吕亚和嘉拉·艾吕亚逗留于达利家中(后来嘉拉·艾吕亚兆雀成为达利的夫人);在杂志《超现实主义革命》最后一期(12月15日)封面上刊登了著名的合成摄影作品《隐藏的女人》(又名《我看不见这个女人》)。这期杂志同时也发表了马格里特的文章《文字与图像》。
1930年_由于巴黎艺术圈的态度趋于族洞早冷淡,马格里特回到布鲁塞尔定居,创立“多戈”工作室,重新开始了广告设计。
1932年_第一次加入比利时共产党(后因意见分歧而几次退出),化名弗洛朗·贝尔杰为左派撰写文章。
1934年_一幅水粉作品发表于比利时《超现实主义国际简报》8月份第3期封面。
1935年_保罗·艾吕亚在《艺术手册》第5、6期上发表诗歌《雷尼·马格里特》;同年布雷东在巴黎出版《超现实主义是什么》一书,封面采用马格里特的作品《蹂躏》。
1936年_重新加入比利时共产党组织。
1937年_为伦敦银行家爱德华·詹姆斯画了三幅巨幅肖像;在伦敦参加梅森主办的研讨会;举办《年轻的比利时艺术家》展。
1939年_为路易·斯居奈尔的诗集《敲碎镜子》设计封面插图;在一次海报设计中出现希特勒的形象,智慧地表达了反法西斯的立场。
1940年_迁居法国卡尔卡索颤虚内,进入所谓的“雷诺阿时期”(即印象派时期,持续到1944年),开始创作《前奏曲》,积极参与巴克主编的《集体创作》。
1941年_为保罗·艾吕亚出版的诗集《美德与睡眠》作插图。
1943年_完成了“雷诺阿时期”的第一幅作品。评论家马里安出版关于马格里特的专题著作,并介绍了“雷诺阿时期”马格里特23幅作品。
1945年_最后一次加入比利时共产党组织;布雷东的《超现实主义和绘画》重新再版,封面启用了马格里特的作品《红色模型》;这一年在布鲁塞尔举办的画展奠定了他在比利时超现实主义中的领袖地位。
1946年_由布斯凯、马里安、米歇尔、罗杰、斯居奈尔和马格里特共同署名的第一部表现超现实主义蓬勃发展的书《继续探索》问世;由于该书的出版引起巴黎超现实主义团体和布雷东的不满,使马格里特与他的这些朋友产生了距离。后来马格里特和马里安匿名出版了《粗俗传单》,并为后者主编的介绍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的纽约《观察》杂志作封面;由于马格里特发表《充满朝气的超现实主义》一文,人们用“阳光”来形容他的印象派风格创作。
1947年_马格里特最后一次并永久退出了比利时共产党组织。
1948年_在巴黎举行个展,体现了新的作画态度,其风格取名“母牛”,是对“野兽”一词的暗讽;戈梅·科艾雅在智利圣地亚哥出版艾吕亚的新诗《致马格里特》,以十三幅马格里特的作品做插图。
1951年_马格里特首次创作壁画:布鲁塞尔皇家剧院的穹顶。
1952年_完成第一张明信片作品《大自然的明信片》(共十张)。
1953年_第二幅壁画《奇妙的领域》揭幕(为一个游乐场设计)。
1954年_在美国举办个展《文字与影像》获得重要成功。波普艺术家劳申伯、利希滕斯坦以及安迪·沃霍尔等人在此后一直高度评价和推崇他的作品。
1955年_结识了莫里斯·拉宾,此人为马格里特的书信出版做简明注释。
1956年_马格里特和亚历山大·伊欧拉斯签订了一项专有出版权合同(不包括肖像画),以后几乎所有马格里特私人画展都是由此人主办;马格里特用购买的电影摄影机拍摄了一系列“超现实主义式家庭电影”短片,有些剧情是由马格里特和他朋友创作,让妻子和朋友们客串演出;在这一年,马格里特在布鲁塞尔获古根海姆大奖。
1957年_完成第三幅壁画《无知的仙女》(为夏勒华艺术宫殿创作);结识法学家哈里·托茨内尔,后来此人成为马格里特法律顾问;几次搬迁后,定居布鲁塞尔的斯哈尔贝克,直到去世。
1959年_于纽约两家重要画廊同时展出画作,杜尚为他的邀请卡撰写介绍文字。在画家住所,吕克·德·欧斯拍摄电影《雷尼·马格里特,即现实之课》,第二年放映。
1961年_完成第四幅壁画《神秘的路障》(布鲁塞尔议会大厦)。
1965年_健康出现问题。12月马格里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美国,出席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地为他举办的回顾展。
1966年_前往康城、米兰等地,最后到以色列。
1967年_在意大利维罗纳,为他自己的八个铜塑作品上蜡,但最终未能亲眼看到它们的完成。 这些作品后来在荷兰鹿特丹展出。
1967年8月15日_因胰腺癌医治无效,马格里特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6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