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坐火车的女人》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衡量一部作品的价值,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在于它是否以某种独特的方式对时代精神做出了回应,《坐火车的女人》(Madame Tutli-Putli)显然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这一部富有后现代色彩动画短片通过一个女人在旅途中的经历,讲述了这个被技术理性所宰制的时代人的生存困境。影片短小精悍,片长仅为十七分钟,完全没有对白。有时候,无对白的短片更能揭示我们时代的痼疾:简短的篇幅可以使情节更为集中,无对白的设计更能使我们专注于影片所展示的各种意象所隐喻的内涵。远胜过那些动辄二三小时、靠华丽场面和所谓经典台词赚取票房的好莱坞大片。
人类的历史进程就是不断走向规范茄激化、标准化和理性化的进程,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扒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相应的各种规章制度也随之走向完善,工业革命极大的促进了这一进程,资本主义则是这一进程目前所达到的最高阶段。在这一进程中,人类生活正在被逐渐纳入一个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系统。这就是一个日趋理性的社会,一个越来越千人一面,越来越整齐划一的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代价则是个性的泯灭与自由的丧失。
对理性化进程的反思正是这部短片对时代精神所作出的回应。现代电影业诞生之际,正是资本主义社会面临严重危机之时,最初的经典电影无不以反思现代社会,批判资本主义著称,表现主义、法国新浪潮莫不如是,这一传统甚至在《泰坦尼克号》、《阿凡达》这类好莱坞商业大片中也有所体现。《坐火车的女人》显然延续了这一传统。
影片一开始,伴随着低沉的大提琴声,横轴的长镜头展示了车站的破败景象,车站一片狼藉,遍地都是废弃的皮箱、家具。Tutli-Putli 女士背负着行李在车站等候,沉重的行李使她面容憔悴,疲惫不堪。忽然间,远处传来汽笛声,一列火车飞驰而过,气浪的冲击让她差点站不稳脚跟。火车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在影片中是现代社会的象征。Tutli-Putli 女士上了车,无助的看着窗外,眼神里充满了不安,密闭的车厢令人感觉异常的阴暗、色调压抑,这象征着理性霸权对人的禁锢。
在晦暗的车厢里,乘客们都在自扫门前雪,目光的交汇反而加剧了彼此间的陌生与疏离。市民社会的出现早已使共同体生活趋于瓦解,社会分工使人们不得不受限于一种被塑造出来的自我认同,人们放弃了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身事务。于是,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消失了,代之以精神上的重重隔膜。
列车上有一个孩子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叫做:How to handle your enemies(如何收拾你的敌人)的书,公共领域瓦解了以后,理性霸权通过各种规训机构对人们的身份进行划分和定位,并根据这种身份限定安排了不同的事务,生存压力和社会舆论的鼓噪使人们将这些事务列为自己的首要事务。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去适应规训权力所限定的各种理性化的标准和规范,标准的单一化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就连一个幼小的孩子都不得不学习这种斗争技巧。
现代化不仅无情地吞噬了孩子的童年,还强化了男女两性之间的依附关系。Tutli-Putli 女士的对面坐着一个男人,满脸横肉,目光凶狠;他的性骚扰令Tutli-Putli 女士感到不安。这个场景很明显在暗示现代社会的两性关系结构,人类历史的整个理性化进程由男性主导,于是男性成为了现代规训机构的管理者,而女人则被排斥在理性化进程以外。男女两性在理性化进程中所处的不同位置决定了双方在理性时代权力结构中的不同位置,男性得以确立其对女性的统治,而统治的终端则在于性。理性化的进程使男人被塑造得更理性,更具攻击性,这正是规训机构对其管理者的职业素质需求,影片用一个画面展示他在打网球时孔武有力的样子,很明显是为了刻画男性的这种攻击性。
现代人生活在危险之中,却自以为安全,在现代社会,人类被纳入了一个庞大的理性化系统,人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而由机器决定自己的存亡,影片开头那盘随着列车的颠簸变换棋局的国际象棋就暗示了这一点。理性化的系统看似完美无缺,运转自如,然而一旦系统的某个环节出现故障,便有可能导致系统的全面瘫痪,甚至颤此袜因系统的崩溃而引发大灾难,影片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夜幕降临了,火车停了下来,乘客们都陷入了梦乡,却不知道人体器官走私团伙早已蠢蠢欲动。
绿色的烟雾从车厢底下冒了上来,利用列车轨道设计的漏洞,通过制造一起交通事故葬送全车人的性命,然后摘取尸体上的器官拿去贩卖,这正是走私团伙打的如意算盘,全车唯独Tutli-Putli 女士还醒着,恐惧使她对任何风吹草动都分外敏感,唯有某项事物对人构成威胁时,人们才会去试图了解它,在现代社会里,只有少数人才能觉察到潜在的危机,从而因恐惧而试图寻找摆脱危机的路径。可规训权力通过对人群的划分将这类人排除在社会主流以外,使他们无法对社会进程产生任何影响。当看到“危险”的警示牌与窗外晃动的黑影时,Tutli-Putli 女士本能的感觉到情况不妙,可势单力薄,手无缚鸡之力的她所能做的唯有拿过一把破伞摆出反抗姿态。在黑夜里,列车拖曳着耀眼的火焰冲向前方,全车人和一头站在轨道中间的牡鹿同归于尽,唯一清醒的Tutli-Putli 女士也一同葬身火海。
影片到这里其实可以结束了,但制片人似乎不愿让人们感到绝望,影片的末尾,Tutli-Putli 女士进入了梦境,她的鞋上沾着油污,孤身一人奔跑在空荡荡的车厢里,她摔倒在车厢的尽头,一只飞蛾从她眼前飞过,并幻化为天使。作为车厢中唯一一个鲜活的生命,飞蛾寄托了人类摆脱理性霸权、实现自由的期望。也许,唯有激发个体的生命意志,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才是人类的救赎之路。
可现实是残酷的,影片末尾,镜头前是一片黑暗的森林,Tutli-Putli 女士和所有乘客早已长眠于此,被人偷去了器官。
2010年7月1日凌晨定稿于广外云山公寓A区307号
原文链接:
二十世纪表现主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来自863~1944),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360问答的先驱。他出生于挪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油装怎见胜律坏安势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使他早年画下了许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上管终没血跟事。他曾在克里斯蒂安尼(今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885年第一次旅法,学习印象派的画风,后又受到高更、劳特累克及“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导致了可怀其画风的重大变革。1892年他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协会的展览,由于形象怪异,其作品在德国引起激烈反响,画展只开了一周即关闭了。为此,以利伯曼为首的自由派退出艺术家协会,成立了柏林分离派。这一行动使蒙克大受鼓舞,从此在德国定居下来,直到1908年。这16年是蒙克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其艺术臻于成熟的时期。他在忧郁、惊恐培手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他的绘画,对于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成了“桥派”画家的精神领袖。评论家指出:“蒙克体现了表现主义的本阶你王压座反表实根质,并在表现主义被命名之前就彻底实践了它。”
1890年,他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点士石慢受委错千船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
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套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编为搞际告件府亲团从时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表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笑航设死百工设拿态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面温息已众高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军概把想市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光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味广死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后过固六布紧氧比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马或语响福款粮告想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1890年以后,蒙克全身心地投入其大型的“生命组画”的创作中去。他把这一组画称为“一首关于生命、爱情和死亡的诗歌。”而作于1899—1900年的油画《生命之舞》,可谓这套大型组画中的核心之作。“生命组画”中的一系列作品,以及相关的一批版画作品,可以自由地互相联系起来,而没有明确的叙事次序。可以说,它们都朝着这幅《生命之舞》中央那一对寓意性的拥抱慢舞的恋人形象而汇聚。它们同时也涉及年轻与单纯、衰老与忧愁的主题,另外,除了“跳舞”,还涉及了生与死、贪欲与繁殖,以及忧郁、忌妒的主题。因而,“生命组画”成了一部揭示现代人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的画卷。
在《生命之舞》这幅油画中,画家描绘了一群在河岸边草地上醉然起舞的人们。三位女性形象在画面上占据主要位置。她们分别象征着女性生涯的三个不同阶段。左侧穿白裙的那个是一位处女,红润的面颊泛着微笑,就象她面前那枝盛开着的花儿。其长裙的白色象征着少女的纯洁。而与其呈对比的,是右侧的妇人形象。她双手交叠,面露忧郁神色,显得十分孤独。她的深色长裙,象征着其内心的暗淡与哀伤。这两个女性形象,都面朝画面中央的那对沉醉在舞乐中的男女。他们漫无目的、旁若无人地迈着舞步,那女子卷曲的秀发和长裙,将其男伴缠绕。而男子的黑色衣服,则将女子的红色衣裙衬托得更加夺目,使她看起来显得异常妖娆和充满诱惑。那衣裙的红色,在这里象征了人生短暂的喜悦。背景中,两对放荡的跳舞者,象征着那种更为卑贱的生活。悬挂在空中的一轮圆月(或许是太阳),在水面映出其长长的、宽宽的倒影,象鬼魂的眼睛。这也是男性的象征。这一母题在蒙克的其他作品中更清楚地显示了其象征的含意。
在这组女性三部曲中,明确的含义通过象征性的意象和色彩而得到强化。主题、形式以及象征内涵,在这里协调统一,预示了女性从少女的天真无邪,到成熟期的春风得意,再到逝去青春后的理想破灭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