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是谁?
一曲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演奏了近两个世纪,从欧洲中部的维也纳城到太平洋的海岛响彻了五大洲。一个伟大的名字——贝多芬时时在人们耳际回荡。他,欧洲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将作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铭刻在人民心中。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1770—1827)出身于波恩的音乐家庭,祖父为宫廷合唱团和管弦乐团团长,父亲为合唱团的男高音歌唱演员。贝多芬的童年并不幸福,他的父亲经常酗酒,却梦想把贝多芬训练成神童,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4岁的小贝多芬便在醉醺醺的父亲的严厉叱责下练习钢琴和小提琴。直到11岁,贝多芬才有幸从师于当时宫廷著名音乐家尼夫学习,音乐天赋才真正得以发挥。在尼夫精心培养下,贝多芬进步很快。但贫困的家境,迫使他十几岁便离开学校,给剧院担任伴奏乐师。在尼夫帮助下,1787年春,贝多芬获得了去维也纳学习的机会,他满腔热情地奔赴音乐之都,并拜访了当时著名的音乐大师莫扎特。他的演奏博得了大师的赞赏:“这个青年不久将扬名世界。”同年7月,母亲不幸病逝,贝多芬返回波恩。以后,父亲酗酒更加无度,18岁的贝多芬被迫挑起了家庭的重担。1792年秋,法国大革命波及莱茵省,贝多芬离开波恩定居维也纳,从此开始了向艺术高峰攀登的新的历程。贝多芬的学习条件极其艰苦,但他置物质生活的贫乏于不顾,孜孜不倦地向当时著名的音乐大师求教,他先向海顿脊郑学习作曲,后又向阿布雷茨贝格学习对位法,向萨利埃里学习声乐作曲法。贝多芬的艰苦努力结出累累硕果,很快他便以著名音乐家的身份活跃在音乐之都的艺术舞台上。
1795年3月30日,在维也纳举行的首场钢琴演奏会上,贝多芬初露头角,他演奏了自己的《第三协奏曲》和莫扎特的作品,获得了极大成功。1800年,贝多芬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音乐会,演奏自己的钢琴《七重奏》和《第一交响曲》以及海顿、莫扎特的作品,这次音乐会的成功使贝多芬饮誉海内外。此时是贝多芬作曲生涯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他的演奏与作曲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辉煌的背弯野羡后已潜伏了不幸的阴影。1795年,贝多芬便发现了自己的耳聋症状,经过多方医治无效,病情越来越重。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耳聋无疑是最致命的打击,他感到悲观愁苦,这一情绪在作品中有所反映,例如作品的第十三号的《悲怆奏鸣曲》(1799年)。但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有忧郁的情绪,例如《七重奏》(1800年)和《第一交响曲》(1800年)都非常轻快,如淙淙流水。到1802年,他的病情已十分严重,贝多芬痛苦万分,独自来到维也纳郊外的小镇根施塔特,写好遗嘱准备自杀。但是,贝多芬是那么深情地热爱着人生,热爱着恢弘的艺术世界,他终于战胜了自我,战胜了命运。这一近乎悲剧性的情节把贝多芬伟大的人生观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此,贝多芬开始了他新的音乐生命。他以崭埋拍新的姿态和满怀激情投入了创作。一般把这一阶段看作贝多芬创作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含意深邃,意境深远,充满了热情和力量。1804年他创作出雄伟壮丽的降E大调《英雄交响曲》、C大调《华尔特斯坦奏鸣曲》,翌年又写了歌剧《菲德里奥》,1806年创作出抒情优美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充满激情的《热情奏鸣曲》,1807年写了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1808年法奥战争前后,他又完成《告别奏鸣曲》、《第五钢琴协奏曲》、《A大调第七交响曲》和《惠灵顿的胜利》等作品,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作品是他的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用自己的经历诉说着人生的真谛,“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整部乐章雄浑有力,充满激荡人生的力量,这是贝多芬以心血浇灌的一株艺术奇葩。他热爱自然,经常漫步于林间小路和湖光山色之间,大自然赐予的灵感的火花经常在他天才的头脑中闪烁。他创作了以反映自然风光为主题的《田园交响曲》和B大调《田园奏鸣曲》,两部乐曲宁静、柔和,充满诗情画意般祥和的气氛。1814年维也纳会议召开时,贝多芬的声望达到顶峰,但是精神却极端苦闷。他想领养侄子卡尔,却遭到卡尔母亲的反对。他听不见自己的琴声,也无法与别人交流,生活十分孤独。这时人们开始对严肃深刻的音乐感到腻烦,转而喜欢轻快活泼的轻歌剧,贝多芬一度受到了冷落。
就在这种心境之下,贝多芬开始了他第三个时期的创作。也许是与惊涛骇浪搏击之后略感疲惫,也许是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而大彻大悟,贝多芬晚年的作品比较平和宁静,但思想内容却更加深刻。贝多芬一度想离开维也纳到伦敦去发展他的严肃音乐,却被几个朋友挽留住了,他们要求贝多芬用严肃的音乐击败轻佻的世俗气息。贝多芬终于以自己的乐曲答复了朋友们的期望,当他的《D大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第一次演奏时,受到听众五次热烈鼓掌欢迎,而当时贵族出场时观众习惯性鼓掌也只有三次。但是,当震耳欲聋的掌声响起时,贝多芬什么也没有听见,仍背对观众呆呆站立,一名歌手拉着他转向观众,他才看见沸腾的人群和人们鼓掌的热烈场面。事实上,1819年贝多芬已完全失聪,《D大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就是在万籁俱寂的环境中创作出来的,整部乐曲由狂风疾雨、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到恬静柔和地对世界的沉思,最后达到理想境界的无限欢娱。而欢乐恰恰是贝多芬毕生追求与颂扬的主题。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当最后一部四重奏曲完成时,他带领侄子出外游玩,不幸染感冒而引起肺炎和水肿,终于不治,于1827年3月16日离开人世。
在音乐领域,贝多芬堪称一代奇才,他在奏鸣曲、交响曲与协奏曲各方面都有创新。他突破了前人的创作方法,把声乐和乐器结合起来。贝多芬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器乐曲的地位,在他的器乐作品中强烈的感情与巧妙的构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音乐结构方面,他是系统地运用调性的典型。钢琴音乐的繁荣和发展也有他的一份功劳,他借助奏鸣曲大胆表现了内心世界。
在个人生活方面,贝多芬总是超然于世俗之外。在衣着上,年轻的贝多芬也曾把自己打扮得风度翩翩,当他发现自己失聪以后,粗犷的性格便暴露无遗,他中晚年经常不修边幅,穿着破烂的衣衫进进出出。他的脾气又极为暴躁,如果一道菜不合口味,便会把桌上的碗碟全部扫到地上。在爱情方面,虽曾为心爱的姑娘作《月光曲》,但爱情之舟始终没有找到停泊的港湾。在政治思想上,他热爱共和,崇尚法国大革命思想,不畏权贵,热切关注个人自由和尊严。当他听说拿破仑称帝后,气愤地把准备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的献词撕掉了。他曾与歌德同游,路遇奥地利皇室,歌德脱掉帽子,毕恭毕敬地站在路边,而贝多芬傲然立于人群中让皇室成员向他行礼。他的高风亮节赢得世人钦佩。
贝多芬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9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17部管弦乐四重奏和歌剧《菲德里奥》和《D大调弥撒曲》等,我们从中感受到快乐,汲取到力量。这些壮美的乐章是人类不朽的精神财富。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
这篇文章对你应该会有所帮助的,呵呵!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
摘要:虽然浪漫主义时期的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武件建脱报点以负封装烧门德尔松等作曲家的创作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他们作品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精神、典型的创作手法却具有某种共同性,充分地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总体风格。这一时期钢琴360问答演奏技巧发展与作曲技术改进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要求,形成了钢琴音乐艺术发展的最大动力。充斥帝护列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技术为上的风尚也产生过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从钢琴艺术历史演进看,技术因更远往景责量环倍分呼素的强化,却促使钢琴制造者对近代钢琴从多方面不断地改进九田被论专沉口,为后来钢琴音乐热裂烧里笔生表现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随着西方音乐史上浪漫乐派的形成,钢琴音乐也
进入了其鼎盛的发展探化剂哪议降时期。影响钢琴艺术发展的因素
来自不同的方欢仍资面,首先是乐器制跟宪组算可生花孩端名川作工艺获得了较大改
进,制作技术越来越规范,并套娘继求顾验了弦逐渐趋于完善。从”# 世
纪初开始,各国钢琴制造家对近代槌击钢琴进行了重
要改进,如以铸铁张弦支结案架替换了原来的木质支架,
机件变为复式杠杆装置,槌头上包裹的凫皮由绒毡所
取代,琴弦加长并交叉排列,音域也扩大到七个半八
度等等,致使钢琴负村本扬爱练愿试皇音乐的表现力大大提高和加强。并
且涌现出了大批专门制造音乐会演奏用琴的钢琴制
造商,如格拉夫、施特顿希尔、布罗德伍德、伯森多幅、
普莱耶尔、埃拉尔、斯坦威等,致使欧洲人的音乐神生活
中,钢琴的地位日益见长,独奏音乐会频繁举行,社会
文化生活中,对钢琴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而,涌
现出了大量的以钢琴演奏为生的艺术家,成为浪漫主
义音乐发展的一大亮点。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钢琴
演奏技术也得到迅速提高和粮台红对卷考死群数龙岩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以炫
技为导向的多种演奏风格派别,预示着$% 世纪以此
为特性的演奏流派纷呈局面的到来。
从文化思想发展史来看,浪漫主义风潮形成于法
国大革命后,复辟与反复辟长期较量的这一乐动荡变乱
的紧张岁月中,它所力求表达的是躁动不安的个人主
观感情,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感情热烈、桀骜不驯的,
其中心精神理念是情感至上。虽然这一时期,每一位
作曲家的创作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他们作品中所能体
现出的浪漫主义情怀、典型的经座底达列快木劳引击创作手法却有其共同
性,充并局敌占块条火分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总体风格。
崇尚浪漫主义理念的音乐家们,非常注重塑造具
有个性的音乐形象,张扬个性成为一种时尚。就浪漫
主义音乐作品中的诸多音乐技术环节而言,虽说抒情
性是其钢琴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最明显的创
作建树却是在和声变化与音响色彩布局的追求上。譬
如,变化音和声、近关系转调、复杂化和弦运用等等,
其目的是力图模糊大小调体系的调性轮廓,是和声进
行变成了一种表现的工具,而不仅仅是音乐结构的组
成部份。在作品体裁上,最突出的现象是钢琴小品成
为浪漫派作曲家抒发情感、捕捉瞬间情绪体验最拿手
的表现形式,是”# 世纪最富有特性的音乐体裁之
一。
浪漫主义作曲家把大量的精力都投放到了对钢
琴音乐潜力的挖掘上,极大地提高了钢琴音乐的表现
力。这一时期钢琴音乐的真正奠基人是奥地利作曲家
舒伯特,他的作品深受其艺术歌曲的影响,不仅表现
在旋律的纯声乐性上,而且在钢琴音乐的情感内容
及主题形象上都与其艺术歌曲相关联。如同人们所
说:“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使诗变成音乐,他的钢琴曲
又使音乐变成诗。而他用以表现钢琴音乐诗性的一
个重要手法就是运用大小调交替的调式和频繁变换
的调性。”# $ %整体来看,舒伯特的钢琴作品可分为两大
类:奏鸣曲和小品。其钢琴奏鸣曲虽继承了维也纳古
典乐派的传统,但更具有抒情性,充满着幻想与诗意
的浪漫主义气息。其钢琴小品,即八首即兴曲和瞬间
音乐,则充分展现了舒伯特旋律、和声色彩变化方面
的才华,并成为后世浪漫派音乐家创作钢琴小品的
楷模,开创了钢琴音乐创作的新领域。
受舒伯特影响最深,并直接从其作品精神中得
益的是门德尔松。门德尔松的&’ 首《无词歌》在世界
钢琴文献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从这些作品中,反映出
的是门德尔松钢琴音乐的室内性风格特点,旋律优
雅流畅,和声质朴纯真,从不追求浮华的炫技效果,
也少有深刻的戏剧性和激动人心的内心表白,整体
上以音乐语言的谐和均衡、清新淡雅见长,其中那些
富于歌唱性旋律的作品给人的印象最深。
真正让钢琴音乐燃烧着浪漫主义热情,洋溢着
兴奋激昂情绪的是德国作曲家舒曼。由于早年与其
师之女克拉拉之间恋爱的失败,加之对当时音乐界
陈腐、保守、庸俗的市侩风气的不满,使他形成了易
于沉思幻想和激动热情的双重性格,切几乎贯穿在
他所有的钢琴音乐中。可以说,舒曼大多数的钢琴作
品都是他前半生内心生活的写照,带有某种自传的
性质。舒曼在标题性的套曲形式上有较大创造,他是
第一个将独立的钢琴小品贯穿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
体———套曲的作曲家,代表作有《狂欢节》、《蝴蝶》
等。他的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标题性”提示,往往是通
过内容的进行,用来更深刻地表现细致入微的情感
体验的重要手段。折射出的是音乐中的诗意和文学
意味,而不是简单地运用情节性的标题进行提示,
《童年情景》中的“标题性”提示几乎就具有这样的意
义。
被誉为“钢琴诗人”的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
把他的全部生涯都奉献给了钢琴创作,这在钢琴音
乐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他创造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的
钢琴音乐语言,他对新的音响色彩的探索开辟了新
的音乐表现天地,创作中大量半音的运用动摇了由
维也纳古典乐派确立的自然音调性体系,而拿波里
六和弦、属七、减七、属九和弦的层出不穷使用,则大
大地强化了和声色彩的功能。不仅如此,他还对旋
律、织体、装饰音等各方面进行革新,以利于音乐表现
的需要。肖邦的钢琴作品所涉猎的体裁范围无人能
及,玛祖卡、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夜曲、圆舞曲、练
习曲、回旋曲、协奏曲、前奏曲等,从不同的侧边真实
地记载了作曲家由祖国命运危机、社会环境变迁和个
人经历的波折,所引发的一系列复杂的情感体验。除
了浪漫主义激情外,他的创作和演奏风格中还保留着
一种含蓄内在、均衡典雅的古典精神气质。
如果说肖邦发掘了钢琴内在的表现潜力,那么与
其同时代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则弘扬了钢
琴艺术的外在表现力。其钢琴演奏风格直接继承和
发展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风格,技术辉煌,激
情四溢,在钢琴上追求宏伟的交响性音响。他的钢琴
作品大都是外向性的,音乐感情炽热,旋律带有朗诵
调性质,不少作品冠以与文学、绘画、雕塑有关的标
题。而他对于大量半音、增减和弦,甚至是全音音阶
的运用,更是成为了印象主义风格的先声。除此之
外,李斯特还在《( 小调奏鸣曲》中成功地运用了“主
题变奏”的手法,使音乐本身的展开更富有逻辑性。
正当李斯特在浪漫主义的潮流中推波助澜时,出
现了一位要恢复古典主义精神和传统的反潮流人物
———勃拉姆斯。秉承德奥文化气质的勃拉姆斯,其音
乐创造较之同时代人的要深刻严肃、富于理性。在他
的某些作品中,特别是最后几年的创作,有一种个人
精神倾诉的趋向,可看作马勒音乐创作的先行。某些
地方如同肖邦一样,他把自己的感情深深地隐藏在抽
象的标题背后,与同时代音乐风尚相比,勃拉姆斯对
于赋格曲、奏鸣曲、变奏曲等古典形式所具有的兴趣
要强烈得多。他的演奏风格是厚实的,他是继贝多芬
之后$) 世纪最重要的键盘作曲家。他的音乐有着德
国北部的严肃性,充满了技巧上的困难。
上述我们所介绍的作曲家基本上也都是本时期
优秀的钢琴演奏家,这是这一时期音乐发展的一大特
点。钢琴演奏技巧发展与作曲技术改进之间相辅相
成、互为要求,形成了钢琴音乐艺术发展的最大动
力。其实,早在$) 世纪头*+ 年就已表现出钢琴家对
于演奏技巧训练的重视,如克拉莫、胡梅尔、费尔德、
车尔尼、莫舍列斯等,他们仿效,·-·.·巴赫建立
键盘演奏理论体系的做法,纷纷编写各种类型的练习
曲,试图建立各自演奏技术训练的体系,致使钢琴演
奏技术训练开始走向规范化的道路。
应该说李斯特是钢琴演奏史上的重量级人物,过
去,除了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家都是双手紧贴键盘进
行弹奏,而李斯特一反常规,把手臂高高举起,头发往
后一甩,使钢琴发出了巨大的轰鸣,迸发出兴奋的感
情色彩。而他早年受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启发,推
出的大量的双音、八度音阶、大跳八度和弦、快速轮
指、滑奏等高难度技术,使得钢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
风驰电掣般的音响效果。但李斯特对演奏时力量的控
制也是很有讲究的,如同哈莱写到的一样:“他在演奏
时显示出的力量是我从来未听见过的,但既不显得粗
糙,又不是过度响亮。”# $ %他的这一做法,极大地影响
了当时整个欧洲钢琴界的演奏风格,涌现出了诸如
“琶音大师”泰尔伯格、“八度大王”德雷肖克等炫技演
奏家,他们的炫技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层出不穷。
另外,李斯特根据交响曲、管风琴曲、歌剧片断和流行
歌曲所作的集大成般的“释意演奏”# ” %,一方面显示了
钢琴这件万能乐器的神奇魔力,另一方面则体现了李
斯特对原作品和钢琴音响极强的领悟力。就像门德尔
松所描述的那样:“我从来未见过任何一个像他那样
连指尖都流露出音乐感悟力的演奏者。”# & %
’(“)—’(*) 年间,占主流的是炫技大师和沙龙
钢琴家,但其中也存在着一小群与之相抗衡的钢琴
家。他们反对哗众取宠的炫技,认为这只会使钢琴演
奏艺术走上死胡同,其中就有肖邦、门德尔松、克拉
拉+舒曼等。
肖邦是继莫扎特之后又一位追求典雅风格和高
尚趣味的钢琴演奏家。他的手指触键技术极其精湛,
对于音乐的细腻变化、踏板的色彩性运用、弱音区声
音的探索和钢琴内在表现力的发掘都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度。他的演奏方法中最有特征性的是散板节
奏,那里面含有精妙的韵律摆动,洋溢着绝对的情感
表现,其创作、演奏中的诗意追求由此而体现。而门德
尔松则是伟大艺术作品的宣传者,他从不演奏五花八
门的炫技乐曲,只是演奏先辈和同辈大师的杰作。作
曲家舒曼的妻子克拉拉·舒曼也为钢琴演奏艺术做
出了杰出的贡献,她不仅演奏她丈夫的大量作品,而
且广泛宣传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等
大师的杰作,其演奏风格一反当时流行的炫技、做作
和夸张,在音乐表现追求上显示出理性的节制和高雅
的趣味。
随着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以炫技大师为代表的
钢琴家与以伟大艺术品的宣传者为代表的钢琴家之
间逐渐出现分野。曾经辉煌一时的炫技大师们,落得
了一个演奏艺术价值不高的尴尬境地,但如果站在历
史的角度上辩证地来看,他们并非是无所作为的,最
起码对于提高钢琴艺术地位,促进钢琴技术进步,其
贡献仍可说是巨大的。
不过,充斥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技术为上的风尚也
产生过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过份强调发展演奏技
术,并急于求成,也贻误了许多年少的学琴者。譬如,
当时曾风行过一套用于辅助手指训练的方法,狂热的
舒曼就因此而练废了手指头。不可否认,这个时代由
于过多地着眼于钢琴演奏技巧,在演奏观念上显露出
了对于炫耀技巧的广泛兴趣,从而挤兑和降低了对于
音乐作品的内在艺术质量的追求,使得钢琴艺术的发
展充满着浮燥的气息。艺术评价急功近利,过分强调
钢琴演奏技术进步,的确是这个时代的不足,我们应
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但是,从钢琴艺术历史演进来
看,这种对技术因素的强化,却酝酿了钢琴演奏史上
的一个转折性变化,促使钢琴制造者对近代钢琴从多
方面不断地改进,为后来钢琴音乐表现的飞跃奠定了
基础。
艺术和技术之间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好的艺术
需要良好的技术作支撑,反之,好的技术又会对艺术
表现提出新的要求。浪漫主义作为人类音乐历史的一
个断面,作为钢琴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自有其辉煌
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只有从整体上对其进行
全面观察,才可能对浪漫主义钢琴艺术发展有一个较
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也才可能更准确地看到浪漫主
义钢琴音乐的历史性贡献之所在。
参考文献:
#’ % 杨民望, 西方音乐史上的几个主要流派# -% , 音乐艺
术. ’/(* 0& 1,
#$ % # 美% 彼得·库珀, 钢琴作品的黄金时代# -% , 音乐译
文. ’/() 02 1,
#” % # 美% 勋伯格, 世界著名钢琴流派的演奏风格# -% , 钢
琴艺术. ’//” 0 ’ 1,
#& % 徐元勇, 钢琴音乐简史# -%, 音乐天地. ’//” 0$ 1,
贝多芬、肖邦、李斯特、舒曼:人们可能说本专辑收录的这四位作曲家作品,正是阿劳音乐里的四大基石。可是立即又马上会有许多其它作曲家的名字浮上来,例如舒伯特和莫扎特……等。总之,阿劳确实是个兴趣广博和感悟力强的钢琴家。这样广的音乐涉猎,多少让乐评家分析起来觉得头痛,可是一个客观判断的耳朵还是可以区分出不同作曲家在阿劳艺术中的不同份量。
贝多芬在阿劳的演奏曲目中占有特别的一席之地。我从一九五零年代中期就开始听阿劳的演奏会,我不认为他有任何一场音乐会让这位作曲巨匠缺席。我用「巨匠」一词是别有深意的,因为这正是阿劳用来形容贝多芬的用语,他认为没有任何其它音乐家能与贝多芬等量齐观。贝多芬象征看人类的抗争与超脱,代表不断「重生」与「新生」。阿劳在他的《华德斯坦》奏鸣曲中所想表达的正是这些涵意。拉丁国家人们称呼这部奏鸣曲为「破晓」(L’Aurore),但这个「破晓」并非代表一日之晨,而是一整年的起始。阿劳曾一再重复说明老克莱巴如何找到这部作曲的正确涵意:根据1967年12月号《钢琴》(Clavier)杂志上艾尔德(Dean Elder)的记载,阿劳说:「E.克莱巴告诉我,这部作品所描写就像春日开始之际,大自然苏醒之时。演奏时必须宛如不经意地踏下踏辫,弹奏得愈轻愈好。第一乐章起首部份也得弹奏得像春草嫩芽钻出大地…老实说,我们平常听到的演奏基本上都是错误的。」
在阿劳眼中,「平常人演奏的第一乐章比正确速度快了三倍」。说实在,阿劳演奏的这个乐章确实是个大惊奇,他的速度比一般人沉稳(比贝多芬学生彻尔尼所建议的速度还慢),在乐曲开始处也显得极富神秘感。另一个特色是速度充满弹性,但并不是说采取夸大的对比,而E大调段落强烈呈现出演奏者个人的意念倾向。不管什么情况下,阿劳都力主钢琴家应该自行安排贝多芬作品中的脉动感,所持证据得自贝多芬同时期人物所留下的蛛丝马迹。另一方面他以钢琴家的角度来看,认为每个乐章确实都有戏剧性的成份在。
从序奏到终乐章轮旋曲,阿劳认为这是贝多芬作品中最深刻的一部,并用演奏来证明自己的论点。贝多芬对此曲动态对比的标注极其大幅度,阿劳不回避用言语解说他的认知:「就像太空漫游一样」。阿劳深信,诠释音乐的依据得自对乐谱细节的深度理解,这是诠释音乐的出发点,但很多钢琴家都只停留在观察乐曲表面的层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时常听到人们抱怨青年音乐家的演奏总是听来一个样儿。
如果要我挑这段轮回曲最值得赞许的一段,我会选出一大段「找回家路」(Donald Tovey所说)的乐段(第221-312小节),这个段落由五个八度音引导出来,双手一起弹奏,暗示一种沮丧绝望的感情。前三个和声是响亮而坚定的,但按着却渐弱下来,最后柔和的结束,这段介于第二大段和轮回曲主题间的音乐,通常并不吸引一般钢琴家兴趣,而阿劳却在此表现出孤独被弃的沧桑感,而只消强调了三个音符。阿劳演奏本曲比布兰德尔足足长了两分钟,看来,阿劳对贝多芬标注的速度似不是那么忠实。
阿劳在《皇帝》钢琴协奏曲里也放了很多个人倾向,他没有像皇帝一样威风堂堂,而是和乐团作出融合一气的整体感。值得注意的是,他用了较多的极弱音,表情极其优美而色彩丰富。这并不是录音效果所致。因为即使在现场演奏,阿劳也同样作出这种大幅度感情和韵味。再一次,阿劳带给人们一种熟悉作品的特异诠释。
有趣的是,一般人也许没注意,许多优秀的贝多芬演奏者也同时是优秀的李斯特演奏者。您会想到布兰德尔、肯普夫和李希特……没错,这些钢琴家,当然也包括阿劳,他们在李斯特的大量作品上都做出顶尖的表现。阿劳把李斯特的角色与舒曼、萧邦、白辽土、华格纳和拉威尔归在一起,阿劳认为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史上最伟大的钢琴作品之一」。这是一部「高度集中,没有一个多余音符,没有任何地方是为钢琴技巧表现,一切都是为了戏剧性」(节自 Robert J. Silverman所作访谈,The Piano Quarterly冬季号1982-83)。所谓的「戏剧性」是指《浮士德》传奇,这是阿劳对乐谱内涵洞悉后的体认,更有趣的是,其实所有李斯特的弟子都接受李斯特与《浮士德》传奇确有特殊关联的观念。标题音乐被大多数现代乐迷当成是落伍过时的东西,真是令人遗憾!其实这种内部精神联系所带来的逻辑性和特殊情境,对演奏者诠释来说,是非常有用的泉源。在阿劳的诠释观点中,他并非描述葛丽卿(Gretchen,《浮士德》中的女主角),而是描述「葛丽卿心中的感情世界」。阿劳说:「我不会只描述角色的外表形象」。无庸赘言,阿劳这部作品的诠释可说出类拔粹,快板部份充满动感和震撼性的低音,慢板部份也不显松散,而是贯串着出色节奏韵律和色调。
好的贝多芬演奏者可以专长李斯特,但优秀的李斯特演奏者却未必长于肖邦。布兰德尔尽量避免弹肖邦,肯普夫开始弹肖邦作品时显然犯了大忌。李希特则小心处理两位极不同典型钢琴家音乐间的桥梁-音色以及他们对键盘的处理概念。我想,阿劳也是采取这种做法。不过尽管如此,欣赏阿劳的肖邦并不是件简单。Decca本来想在五零年代为阿劳录肖邦作品全集,结果反应恶劣,以致他们不得不取消计划。阿劳早期的肖邦演奏说实在有时真的不算是第一流,1960年阿劳录的F小调幻想曲并没有1977年的飞利浦版(本片收录者)那么出色。1960年版太拐弯抹角,后来的新版本则显得直接得多。
在李斯特的作品中,阿劳投以无拘无束的激情,在贝多芬里,无论在乐句中寄以多深的感情,速度方面阿劳仍是保有一定的节制。舒曼则相当不同,他的思想有部份得自霍洛维兹的说法:「舒曼的音乐永远不曾是安静的,就算在最抒情的段落,底下仍是暗潮汹涌。」这里所说的「暗潮汹涌」无疑表现在舒曼《幻想曲》Op.17的前两个乐段里,同时也有证据显示出现在最后一段,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原谱当可辨识这点。阿劳的演奏颇重视这个暗潮及低音声部,并忠实清晰地表现其内在精神。
本片收录的四位作曲家,首先是非常有利于藉彼此差异来观察阿劳的不同风貌。第二个特殊点是,我确信您一定可以发现和其它钢琴家比起来,阿劳的诠释永远独树一格,即便是那些人们最熟悉的曲目。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