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歌有哪两个主义?
一是按时期划分,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派别。
二是按人物划分,有古典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三大类。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陈子昂,盛唐的代表人物是李白、杜甫,还有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和边塞诗人岑参、王昌龄、高适。中唐:白居易 晚唐:李商隐、杜牧。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繁盛时期,诗歌的风格流派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如王维
的田园诗恬静幽美,李白的诗歌奔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诗
通俗平易,李商隐的诗精工秀等.是诗人的性格,气质,阅历,素养等方面的
写照.
唐朝建立迎来了诗歌发展的第一阶段.初唐诗歌的创作大多蕴涵南朝的浮
艳风格,题材狭窄,缺乏真情实感.武则天时期,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圹大了诗枣搜老歌的表现范围,才调琮横,气象宏阔,声律及
风漏姿骨有的唐诗得以正式形成.
盛唐时期的诗人,对国家和民族豆油一种自豪感,他们大多热心功名,胸怀
大志,志气高远,这使他们的诗歌不仅富有风骨,而且比建安诗人更带高昂
明朗的基调,蓬勃旺盛的情感,磅礴壮大的气势.
盛唐诗人开创了凳升众多流派,以高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
义中的一个重要的派别,以孟浩然,王维等代表山水田园诗派,描写山川的
自然和田园闲适生活,使山水的内容更加丰富.盛唐是诗歌发展的高峰,开
元盛世特殊的环境造就了李白的诗内容广泛,想象丰富,豪情奔放,神采飞
扬,充分表现了盛唐士人的自信与抱负,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
安史之乱后,诗歌的风格表现为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叙事严谨,真实反映唐
朝由盛转衰.晚唐的唐朝衰落期,在这末世中,出现了大量咏史诗人,他们身
上映照着黯淡的落日余辉,发出的是衰世的悲凉,诗歌中带有深沉的感伤.
谁是盛唐时期最伟大的浪漫主义
盛唐时期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 是李白
附:
一来自、时代、家世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w
公元701年生于西域碎叶的李白,一生主要生活在唐玄宗360问答开元、天宝年间,作为盛唐时期的代表诗人,系地其浪漫主义诗风既与家世有关,更与这一时代的社会环境密切相联.
李白是五胡十六国之一凉国创建人李暠的九世孙,其想知仅别苏束扬道对的希祖先因罪或其它原因流亡到西域的碎叶,隐姓易名流寓了五世,直到唐中宗神龙元年,其父李客才携家族重返内地西蜀绵州的昌隆(今四川江油),同时恢复李姓.唐朝植十火排件逐相赶少经包皇帝也是李暠的后快受裔,李白长大后在社交中常常与唐宗室子弟状复联系,以兄弟、叔侄或祖孙相称.李白父亲李客从西域带回了一个很大的家族李客不仅是一个富商,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在昌隆定居后,李白在父亲的督责下,开始接受文化教育简责素派元.李白天才俊逸,又非常勤奋好学,他说:“五岁诵六甲,十双接他速六该统岁观百家”,又说:“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据记载,开期理抓当术元八年,当时散文名家,礼部尚书苏颋到益州任职大都督府长史,李白就带着自己的诗文作品在半路上拜谒,苏颋对同儿僚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后来苏适胜序万志望算颋向朝廷荐举西蜀人才,还提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作为皇室后裔与富家子弟,这种显贵的身世套换送包怕接缺钱天任于不仅赋予了李白与生俱来的社会优越感,使他能站在一个较高丝危粉用改水刑孩的起点来看待社会,追求理想,而且这种家世也让李白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为尔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骐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在优越环境下成长,少年即负文章声名的李白,不可能不意气风发,也不可能不对事业前途充满美好的遐想.“仗异府剑去国,辞亲远游”这种豪迈、无视任何困难的壮志,其实已在皮端系整苏李白的身上烙下了浪漫主义的印记.w
诗歌是时代的产物,李白在诗歌上取得巨大成就更是与时代密不可分.翻开唐诗,我们不难看见,包括李白在内的一大批风格各异的杰出的盛唐诗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诗歌,基调都是健康明朗、清析自然而富有生气的.他们的诗歌情调,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些积极的浪漫主义气息,这一时代的诗歌之所以具有这些鲜明的时代特色,首先是,唐初时,由于统治集团注意吸取隋、梁、陈各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唐玄宗元年间,国家高度统一,国力空前强大,政治比较清明,社会也相对安定,这就极大地激发了人们乐观上进的信心,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精神,而这种乐观向上的社会心态正是培养浪漫主义诗歌情调的优良温室.其次,唐承隋后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由于采取了开明政策,社会思想文化比较开放活跃,封建礼教相对松驰,人们主观精神昂扬奋发,加上北方少数民族游牧尚武的习气被吸纳到社会生活中来,这就使得人们偏于高估自身价值,强调个性张扬,推崇人格独立,蔑视现存秩序和礼法传统的束缚,在唐代诗人,尤其是在盛唐诗人身上,普遍存在一种重义轻财,好勇尚武的侠士风度,它与诗人们宣泄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那种慷慨激昂、奋进敢为的精神特质.只是这种精神特质在李白的身上,反映得更强烈,而且也更艺术性一些.
二、漫游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
为了求仙访道结交豪雄和在社会上树立声誉,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成年后的李白,一生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李白的漫游大致有这么几次,一是在他及第后的几年,游历了蜀地的不少名胜古迹.二是在李白二十六岁时,他漫游了祖国的东部地区.三是公元728年,李白来到湖北安陆后,与做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这期间李白仍是过着到处漫游的生活,直到应征翰林入驻长安.李白的最后一次漫游,是公元744年到755年的十年间,这次则以梁园为中心,游历广泛,不过不少地方是旧地重游.此后,李白因安史之乱与永王璘事件,基本是在战乱与流放中渡过,直到病死当涂.
将李白的诗歌创作与漫游结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李白的漫游,对其诗歌创作,尤其是诗风形成,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是李白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且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十分自负,总想依靠自己的才能学识以获得帝王的特殊赏识,一步而跃居卿相的高位,去建立赫赫功业.但在求仙访道中(其本意也是通过这些社会活动树立声誉),通过与司马承祯等著名道士的交往,他又深受道家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视王侯富贵和世俗平庸.在儒家与道家的共同影响下,李白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功成、名遂、身退”的特殊生活道路,他在诗中也反复强调:“愿一佐明主,功成返旧林”“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然而这条路在现实中却走不通.李白为了表达这种矛盾所造成的强烈感受,必然在创作上要选择易于表达自我主观色彩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三是在漫游中,特别在江陵、金陵一带,李白认真地向产生于当地的乐府民歌学习,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好诗.从李白现存诗歌看,他最擅长贡献也最大的是七言歌行(多数是乐府诗),他的许多代表作几乎都是用这种形式创作的.因为歌行的篇幅大,容量也大,句式长短错落,形式自由灵活,又可换韵,便于表达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塑造雄伟壮阔的艺术形象,像《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些浪漫主义的名作,确实是非行歌而不能容纳.再就是,在漫游中,李白广泛接触了劳动人民,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诗人也看到了不少黑暗腐朽的政治现实,并对此予以了无情的揭露与尖锐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