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可以幫忙告訴我一些歐美的古典戰争大片???
好萊塢十大經典戰争電影
一、《現代啓示錄》Apocalypse Now (1979)
該片表面上在講越戰,但在所有著名的戰争片中,它可能是“升華”程度最高的一部。它可以套用于任何戰争,甚至廣而言之說它表現任何人生經曆都不爲過。影片雖然不乏對戰争的正面描寫,但它的精髓是刻畫人性中的黑暗,難怪它不是以越戰記錄爲藍本,而是改編自英國小說家康拉德的經典名著《黑暗之心》。
影片講述一個瘋狂的美國軍官在柬埔寨叢林中建築恐怖王國的故事,馬龍·白蘭度扮演的這名軍官鏡頭不多,台詞和處理均很“虛幻”,仿佛是一種力量,而不是某個人;若再“虛幻”下去,那就要變成《大紅燈籠高高挂》中的大家長了。
本片是電影大師科波拉的戰争史詩片,是他對于戰争暴力造成人性異化的一種反思。影片巧妙地将現實主義的題材和象征意義融合在一起,以一名戰士沿河尋找白蘭度的旅程爲線索,展開了一種近乎荒誕的“實況記錄”。影片具有一種“大歌劇”般的風格,誇張而華美,帶有強烈的表現主義色彩。在飛機上播放瓦格納《女武神》主題音樂的轟炸場面是這種風格的集中體現,也是本片的經典場景之一。
2001年夏,科波拉推出該片的新版本,比原來的版本多了将近一個鍾頭。
二、《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該片中有一個重複出現的細節頗耐人尋味:士兵們把犧牲了的戰友留下的家信重新抄寫一遍,而不讓他的家人看到血迹斑斑的原件。此舉的動機無可指責,但細細想一下,您不覺得原件更珍貴嗎?傳統的二戰片好比是這重新謄寫的家書,已經抹去了血迹和彈孔;而本片給我們看的是敏昌原件,因此我們震驚、顫抖,因爲我們早已習慣了通過濾鏡觀察戰争。
當代頭号大導演斯皮爾伯格在此不僅建立了又一座藝術豐碑,而且奇迹般地将一向無法協調的思想傾向和戲劇元素加以融合。他并沒有貶低二戰的正義性,但他提出了個人生命價值的命題,并在影片中直接讨論;他打破常規在片頭大段描寫諾曼底登陸,但人物的塑造并沒有因此被削弱;他的戰争戲跟非戰争戲泾渭分明,但影片的整體感非常好。他那超凡的叙事能力爲觀衆提供了見“樹”又見“林”的戰争場面。
這是一部肯定二戰、又宣揚反戰的作品,是一部赤裸裸表現極端暴力、但從骨子裏贊美人性與和平的作品。
三、《野戰排》Platoon (1986)
大導演奧利弗·斯通越戰三部曲的第一部,獲四項奧斯卡大獎。
本片以導演的親身經曆爲基礎,全面而真實地反映了越戰的主要一面,即美軍在前線的所作所爲。影片的主要戲劇矛盾源于一名講人道的軍官和一名非理性的軍官的沖突,但沒有圖解反戰思想的痕迹。
在人物和事件、思想和藝術的綜合方面,本片沒有偏頗,是一部百分之百的優秀首殲戰争片。
四、《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這部榮獲七項奧斯卡大獎的英國片有着英國式的嚴謹結構和紳士般的節奏。影片反映二戰期間一群英國士兵在日本戰俘營的故事,雖然沒有什麽正面的刀槍交鋒,但對人物心理的刻畫頗獨具匠心。者拿沖
影片前半部份:英軍戰俘不畏日本軍官的折磨,支持原則,維護尊嚴;但影片到後半部份,角色似乎發生了轉換:日本軍官從惡魔的外表展現人性的一面,而英國軍官在面對必須炸毀自己興建的橋梁時表現出來的僵硬思維,同樣令人驚訝。
本片可視爲是三個軍人的故事,每個人身上既有着民族性,同時也有獨特的個性。日本軍官齊滕大佐外冷内熱,武士道精神尚未完全抿滅他的人性;亞力克·金納斯扮演的英國軍官渾身上下都充滿尊嚴,但似乎有點走火入魔;威廉·霍爾登扮演的美國軍官有點流裏流氣,但他應變能力強,關鍵時刻也能明辨是非。
大衛·裏恩的作品都講究氣勢,以現代觀念看許多場景都偏拖遢,但跟整體的表現手法很一緻。
五、《巴頓将軍》Patton (1970)
一部關于二戰将軍的史詩式傳記片。它把巴頓将軍塑造成一個既高大雄偉、又具體實在的藝術形象,不僅有血有肉,而且有“污點”;不僅功勳垂世,而且“劣迹”昭彰。
影片描寫戰争史實,但鏡頭幾乎一直對準主角,巧妙地讓人們從巴頓的威力中感受德軍的力量。主角的演技出神入化,尤其是開場戲——在美國國旗撐滿銀幕的背景下,主人公作了長達五分鍾的開場獨白。這是高難度的反傳統處理,也是影片最著名的一段。
影片的戰争場面宏偉壯觀:北非沙漠裏,遍地砂礫,怪石嶙峋;銀裝素裹的草原,硝煙彌漫,大自然的優美景緻和戰争的氛圍交織成一幅幅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畫面。
六、《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1930)
這部當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是一部具有濃厚反戰思想的作品,描述一戰期間參軍的一群德國少年兵的經曆。
導演手法細膩、流暢,開創了使用升降機拍攝大場面,把對白、音響和配樂混合錄制的手法。影片結尾處主角捉蝴蝶被子彈擊中的鏡頭,已成爲電影史上的經典。
七、《獵鹿人》Deer Hunter (1978)
本片從三名煉鋼工人加入越戰,反映出戰争對人民生活的破壞。影片明顯地分爲戰争前、戰争中、戰争後三個部份,每個部份互爲補充,讓人們看到戰争造成的肉體傷殘固然觸目慘痛,精神傷害卻更爲驚心。
影片的主要細節是一個名爲“俄國輪盤”的遊戲:越南軍人在左輪手槍中隻裝一顆子彈,然後要美軍戰俘往自己頭上射擊。但這種殘酷的遊戲卻像毒品一樣,吸引了其中一名美軍,以至于他回到後方仍不願返回家鄉,卻自願留在越南從事這種生命賭博。
該片節奏緩慢,叙事松散且富有跳躍性,既顯得有大氣,又顯得導演缺乏基本功。本片獲得五項奧斯卡大獎。
八、《最長的一日》The Longest Day (1962)
《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描寫盟軍登陸諾曼底的經典之作,雲集了衆多當時的超級男明星,陣容之強,在戰争片中極爲罕見。但明星們在此沒有什麽出風頭的機會,因爲整部影片以叙事爲主,從各個方面(包括美軍、德軍、法國抵抗力量等)全面反映當時的戰局,人物塑造處于從屬地位。
本片被認爲是以傳統手法正面表現二戰的蓋棺之作。
九、《亂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 (1953)
本片榮獲八項奧斯卡大獎,是20世紀拍攝的表現珍珠港事件最出色的影片。
其實影片主要篇幅用在描寫珍珠港前夕夏威夷美軍的生活,對軍界内部黑暗面的揭露非常犀利,如偷情、虐待小兵等均有詳盡披露。
日軍飛機偷襲珍珠港乃本片的壓軸戲,同時也爲人物矛盾提供了一個大框架與大和解,尤其是小兵在操場上吹号哀悼戰友的一場戲頗有點睛之妙。
十、《虎!虎!虎!》Tora! Tora! Tora! (1970)
如果您想通過觀看戰争片,了解某場戰争的前因後果、戰略戰術,本片是最佳選擇。這部由美國和日本聯合制作的影片,細緻地呈現了雙方在珍珠港事件前的每一步,包括外交、軍事和情報的發展。影片在觀點上不偏不倚,極其客觀;在細節上不厭其煩,忠實史實。它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但在人物塑造方面則未下功夫。
“虎!虎!虎!”是日本空軍在轟炸珍珠港時喊出的口号。該片的轟炸場面很壯觀,當然不如新片《珍珠港》充滿電腦特技的45分鍾轟炸戲,畢竟現代科技在表現宏大及難以再現的場面時有着獨特的優勢。您若對《珍珠港》片尾美軍轟炸東京的史實感興趣,有一部1944年出品的影片《東京上空30秒》詳細叙述了這段故事。
特别推薦:《黃金時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1946)
該片不屬于筆者自己定義的狹義戰争片,因爲它描寫的是二戰剛結束後三名美軍士兵返回家鄉的故事。我們借此機會推薦本片,一則因爲它感人淚下,另外,這個題材不多見,要處理得當更是不容易。
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三名士兵從九死一生的戰場,懷着無比的興奮和憧憬,回到故土。但他們面臨的新挑戰,在心理上絕對不亞于戰火的洗禮。一般的公衆印象都停留在英雄凱旋而歸的階段,但他們回到家以後又必需怎樣适應平凡的家庭生活,他們在普通工作崗位上又會有什麽新的挫折?本片把觸角伸向大家視而不見的地方,從炮火散去後的平淡中挖掘出戰争的創傷和永恒的親情。
本片在二戰結束的次年推出,榮獲七項奧斯卡大獎,其中扮演斷臂軍人的演員是真的殘疾軍人,他除了獲得最佳男配角,還因“把希望和勇氣帶給退伍軍人”得到特别獎
新古典主義在文學方面的發展及影響
頭是隻參此孫通新古典主義時期是指介于1660年英國斯圖亞特王來自朝複辟與以華滋華斯和科勒律治1798年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謠集》爲創始訴馬标志的浪漫主義時期之間的英國文學時代。
英國社會在新古典主義時期充滿了動蕩與變革,其中1660年英皇查理二世複辟,1665年一場瘟疫,僅在倫敦就奪去了七萬人360問答的生命,而倫敦一場火災摧毀了大片城區,三分之二的市民無家可歸,1689年英國發生了"光榮革命",清教徒瑪麗公主與她荷蘭裔的丈夫奧基處員給蘭治公爵威廉取代了英皇詹姆士二世登上王位,從此确立了君主立憲制正體。在這一至路粒态餘控茶肥與六時期,議會與專制君主蛋沖依是臨音不斷鬥争,而當時淩駕于議會與政府之上的兩大黨派,托利黨與輝格黨之間的矛盾也背層出不窮,此外不同的宗教教派,辟如羅馬天主教廷與英國國教及不信奉國教者,還有統治階級與勞動人民之間,也都存在着尖銳的沖突。總之,這一時期是矛盾與價值萬坐字喜觀分歧的時期。
而18世紀,英國的國力又得到長史上味礦略華超足發展。在海外,英激形還洲呢國殖民地擴展到北美、印度和西印度群島,由此産洲廠狀停歲短照速減壞末生的不斷增長的殖民地财富與貿易爲英國開辟了廣闊市場,原先那種小規模的家庭手工業生産方式便遠遠不夠了。市場不僅需要英國産品,更需要英國演速激标準化的産品。在國内,"圈地運動"使大片土地都集中到越來越少的大地主手既層資由高十田邊帝停中,成千上萬的小農場主與雇農都被趕出家園,成爲城市裏的機制怎個續喜歡義師待首雇傭工人。英國工業革命因此得到顧多茶影律協促刻氣樣編了雄厚的基礎一一本國勞動力從家庭中解放出來,以及從殖民地掠奪來的資本積累。到18世紀中期,英國已成爲世界上第一個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号稱"世界工廠",它的産品湧入全球各地的市掌負葉場。
随着經濟迅速發展,英國資産階段或曰中産階級也發展壯大了,成爲革命的烈學志啊配主力軍,多由城市人口組成,比如商人、産業主及販奴者、殖民者等其它人員。工業革命的方興未艾使越來越件重積抓評采印題多的人口加人這一行列。這個階級在當時是進步的,是區别于封建貴族的新生力量。城市資産階級通過自己的奮鬥獲取社會地位,因此他們理解勞動人民的窮困與艱苦。他們信奉自強自立,勞動緻富。他們人生的意義就在于勤奮工作、積累财産。這一切特征都在當時現實主義小說中有所體現。
英國的十八世紀也同時是啓蒙主義時代,或曰理性時代。啓蒙運動是進步的知識分子運動,興盛于法國,後席卷整個歐洲。這次是15、16世紀文藝複興的延續與發展。運動的宗旨便是用當代哲學與藝術思想的晨光啓迪整個世界。啓蒙主義者贊頌理性、平等與科學。他們主張理性是任何人思想與行動的唯一緣由。他們相信一旦理性成爲衡量人類行爲與關系的尺度,所有的迷信、不公與壓迫便都會讓位給"永久的真理"、"永久的公正"及"天賦的平等"。爲此,他們大力提倡秩序、理性及法律。這種思想意識爲1789年法國資産階級革命及1776年美國獨立戰争打下了理論基礎。與此同時,啓蒙主義者們還倡導全民普及教育。他們認爲人有着局限性、兩面性及不完美性,但人也有能力通過教育來使自己臻于理智,臻于完美,如果人民群衆得到良好的教育,建立民主平等的人類社會則大有希望。其實,當時的文學作品中充滿;
了說教與道德理念,就已經成爲大衆教育的良好工具。英國著名的啓蒙主義文學家有約翰·德萊頓、亞曆山大,蒲柏、約瑟夫·艾迪森與理查·斯蒂爾(這兩位是現代散文的先驅〉、喬納森·挪威夫特、丹尼爾·笛福、理查·B ·謝立丹、亨利·費爾丁和塞缪爾·約翰遜。
在文學領域,啓蒙主義運動還使人們重新對古典時代的著作産生興趣。這股思潮便是新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者們認爲所有文學作品都應效仿古希臘羅馬的著作(如荷馬、維吉爾、霍拉斯、奧維德等大家的作品)以及當時法國的經典著作,并且理想的藝術應基于秩序、邏輯、确切及情感控制的基礎上,而文學作品的價值應視是否爲人文主義服務來定。這就使該時期的作家在創作時尋求表達與措辭上的協調、統一、和諧與典雅,努力使作品喜聞樂見并富于教義。由此一種溫文爾雅、充滿靈性的知識階層文學藝術發展起來。
在幾乎所有的文學形式中,新古典主義者們都設定了創作的規矩與條框:散文必須簡潔、直白、通順、有靈活性;詩歌必須抒情、壯美、有教義、諷喻、富于戲劇性,每一種詩體都有自己的一套創作原則;戲劇則必須用英雄體偶句(抑揚格五音步的押韻雙行詩)寫就;時間、地點、事件三要素必須要遵循;寫作的規矩必須要遵守,而作品中的人物要代表一類人,而不是個性化。
到了18世紀最後幾十年,新古典主義又側重于理性與智慧,文學形式出現叛逆,感傷主義崛起,并在一定的時期逐漸被浪漫主義替代。但新古典主義對英國文學史産生過持久的全面的影響。在這一時期出現的詩歌技巧與古典氣質,如秩序、良好的格式、統一的結構、簡明的語言都成爲永恒的文學傳統。
新古典主義時期,或從王朝複辟到十八世紀下半葉,英國詩歌的古典風格得以興盛,并在德萊頓、蒲泊及詞典編篡家塞缪爾·約翰遜的時代達到巅峰。詩歌的靈性、形式及藝術風格得到重視。嘲弄式英雄史詩、騎士抒情詩、諷喻詩及諷刺短詩是當時流行的形式。除了形式與措辭上的優雅,新古典主義詩歌還富有嚴肅及真誠的語調和不斷的說教。
十八世紀中葉,還興起一種嶄新的文學形式一—英國現代小說,這種文學與傳統貴族的騎士文學相反,着重描寫英國普通百姓的生活。這個文學史上巨大的變化是工業革命及英國中産階級不斷發展的結果。英國現代小說的先驅有丹尼爾·笛福,塞缪爾·理查森,亨利·費爾丁,勞倫斯·斯泰思,托比亞斯·斯摩萊特以及奧立佛·哥爾斯密。.從十八世紀中葉至十八世紀末,還出現了古典文學傳統向獨創性與豐富聯想性的轉移,社會描寫向個性描寫的轉移,說教向忏悔、鼓勵及預示的轉移。其中哥特式小說一一主要講述了恐怖神秘的故事,背景多爲陰森的中世紀教堂一一受到許多男女作家的青睐,比如脍炙人口的有霍拉斯·沃爾浦爾的《奧特朗托堡》〈1765)、安妮拉德克利夫人的《尤道夫之謎》、《意大利人》、克拉拉·裏弗的《美德冠軍,一個歌特式的故事》(1777)、以及M·G ·劉易斯的《僧侶》。同時流行的還有詹姆斯·湯姆森,威廉·考林斯和威廉·柯柏等自然詩人以及感傷詩人或曰"墓地詩人"們創作的頌揚或哀悼的抒情詩。此外還有蘇格蘭農民詩人羅伯特·彭斯與威康·布萊克創作的浪漫主義詩歌,這些作品爲十九世紀初浪漫主義文學的興盛開辟了道路。
在戲劇界,最有名的要數理查·謝立丹。而那些充滿智慧與諷刺的散文中,喬納森·斯威夫特的作品則最值得一讀。他的《一個溫和的建議》被公認爲英國文學史上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