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餘光
這是一首優美空靈的愛情詩,來自描述了一次約會前的等待心360問答理。詩中将寫景與抒情、用典與象喻精巧地熔鑄爲一個整季的通步廠體。
第一節以寫景爲主,背景是在蓮池旁邊。夏日黃昏,細雨濛硫英濛,日光折射,形成虹霓,龍點改乎雲蛙聲驟起,紅蓮吐焰,畫面上問銀縣至有聲、有色、有光,極富于立體感。黃昏細雨的蓮池,之所以出現生意盎然、熱烈歡快的景象和氣氛,原因是一位少年在這裏等一位“小情人”。人樂,則景物無不欣欣然而樂。
第二節則以言情爲主,表現少年對姑娘的一往情深。但詩人很巧妙地使用移情的元各基激手法,他從人取景,因情寫景,點景寫情,從而避免了言情蒸聲報視陳呼急的空泛和點景的雷同。在少年的心目中,竟感覺“每朵蓮都像你”,這樣他的癡情就有了依托,顯得形宗邊環右燃留初克費品象而真實。
詩的第三節是少年的内心獨白:“永恒,刹那,刹那,永恒/等你,在時間之外/在時間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這幾行,按照王國維的說法,是“述事則如其口出”,十十商切往十進臉分符合人物的個性和心态。所謂“時間之内”和“時間之外”,據餘光中本人解釋,“這是寫少年等待小情人對時間的感覺。
即是說,小夥子因等‘小情人’心切,所以感副密說确到時間過得很慢,這就是所謂‘時間之内’;‘小情人’誤了約會時間,小夥當背黑熱成遠并子等了許久還不見她來,這就是所謂‘時間之外’。”詩中其他各節在寫景、言情、述事底權嚴針之中,也都達到了情景交融,再加上語言的玉站今茶蘊藉委婉、纏綿含蓄,出而使作品形成一種秾麗典雅的柔美意境。
此詩藝術上的動人,也和詩人成功地使用複沓的手法有關。例如,詩中“等你”一詞前後出現三次,“在雨中”和“刹那”、“永恒”也是三次,“你走來”則是四次。其中有的表現爲持連續反複,有的表現爲間隔反複,有的表現爲首尾反複。
反複的手法使用得好,穿插得當,可以強調某個意北舉思,突出某種感情,使讀者獲得深刻的印象,并且産生和諧悅耳的感覺。這首詩寫的是雨中等待德魯全堅情人的情景。我們試着朗及積随細席征誤誦一番,似乎感覺到少年問視規能地松鄉在喃喃自語:“等你,在雨中”,從而窺見其虔誠的心理;而在“……走來”的複沓聲中,也似乎看見了“小情人”由遠而近,娉娉袅袅,含笑而來……
此詩具有東方古典美的空靈境界,同時,從詩句的排列上,也充分體現出詩人對現代格律詩建築美的刻意追求。但餘光中在回歸傳統時并不抛棄“現代”,他尋求的是一種有深厚傳統背景的“現代”,或者說是一種受過“現代”洗禮的“古典”。
他的現代意識重視詩歌意象和比喻的奇特,反映出詩人對現代生活中某些具有時代氣息的思想的獨特觀察和感知方式。詩歌運用獨白和通感等現代手法,把現代人的感情與古典美糅合到一起,把現代詩和古代詞熔爲一爐,使詩達到了一種清純精緻的境界。
擴展資料:
《等你,在雨中》是現代詩人餘光中寫于1962年的一首愛情詩。此詩描寫了一個少年在雨中等待一個美麗純情的少女的焦急複雜的心态,感情真摯、熱烈。全詩句式參差,語意頓挫,音韻柔婉,語言優美典雅,尤其是心理描寫更加細緻動人。
1962年夏,詩人突擊寫出《蓮的聯想》系列詩三十首,倡言“新古典主義”。《等你,在雨中》爲系列詩之四,作于1962年5月27日,收入《蓮的聯想》,是餘光中愛情詩的代表作,但詩歌的意義并不局限在純愛情主題,而包括表現愛情的選擇的途徑,和從愛情中升華出來的一種皈依于中國傳統精神的哲學思考。
餘光中,祖籍福建泉州市永春縣,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蘇南京,在秣陵路小學讀書(原崔八巷小學)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8年随父母遷香港,次年赴台,就讀于台灣大學外文系。1952年畢業。 1953年,與覃子豪、鍾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
返台後任師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2012年4月,84歲的餘光中受聘爲北京大學“駐校詩人”。寫作風格變化的軌迹基本上可以說是台灣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後回歸。
主要詩作有《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有《靈河》、《石室之死》、《餘光中詩選》等;詩論集有《詩人之境》、《詩的創作與鑒賞》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等你,在雨中》
餘光中的思鄉詩《鄉愁》
1. 關于餘光中的思鄉詩句
關于餘光中的思鄉詩句 1. 餘光中思鄉的詩(幾首)
這個 沒有定數吧
不過 最出名的是 《鄉愁》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掉叢鏈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萦繞着那片厚土”
2. 餘光中的“鄉愁”全詩
【全詩】: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鄉愁 餘光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創作背景】:餘光中的一生是在頻繁的奔波和遷徙之中,多次與親人的聚散離合。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餘光中思鄉情切,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内寫下《鄉愁》這首詩。
【賞析】: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爲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神蠢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别——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爲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由此,看到這首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構思極爲巧妙。
【作者簡介】:餘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遊鄭陪進,故也自稱“江南人”。餘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爲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爲“藝術上的多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337626134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爲當代詩壇健将、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共 40 餘種。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餘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
3. 急需餘光中寫的有關鄉愁的詩
【詩歌評析】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将鄉愁描寫的淋漓盡緻.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餘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爲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内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曆史感與民族感,同時,台灣和大陸人爲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廣闊内容。
餘光中作爲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曆,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曆的傾訴,也因爲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爲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曆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
(《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拟的廣度和深度。 餘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
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遊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美點追蹤】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爲意象遞進。
“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曆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湧而進的波濤,到最後轟然而彙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爲結構美,一表現爲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于傳統的美。
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
《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回旋往複、一唱三歎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裏)頭”的四次重複,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的戀歌。 【寫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10歲的餘光中随父母輾轉于上海、重慶等地。
22歲那年,餘光中随家人來到台灣,并考取了台灣大學外文系。 雖然專業是外文,餘光中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
他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傑出的,當屬詩歌。人們評論,他的詩題材廣泛,風格屢變,技巧多姿,融彙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筆法。
因此,他被譽爲台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餘光中思鄉情切,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内賦詩一首。
寫完後,詩人熱淚盈眶,沉吟良久。這,就是後來被海外遊子不斷傳唱的《鄉愁》。
4. 餘光中鄉愁詩
1、格律詩時期(1949-1956)
以《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天國夜市》爲代表。大多數篇章均爲二段或三段,每段四行,二、四句押韻。
2、現代化的醞釀時期(1957-1958)
以《鍾乳石》後半和〈西螺大橋〉爲代表。開始衍出長短錯落的句式。
3、留美的現代化時期(1958-1959)
以《萬聖節》爲代表。愛荷華大學的寫作訓練與藝術課程啓迪了餘光中對現代藝術的接觸,并普遍吸收了西洋音樂,作品有抽象的趨勢。
4、虛無時期(1960-1961)
以《天狼星》、《五陵少年》前半爲代表。這個時期的餘光中在西化的憂郁蒼白裏創造英雄的幻覺,無法向傳統索取溫暖。作品中時常透露末世一般的追悼,又始終無法自絕于傳統,而有「真空的感覺」。《天狼星》投影的不但是個人或詩壇的無依、空虛,也是一個文化、民族對傳統的懷疑和對接受外來沖擊的疑惑。
5、新古典主義時期(1961-1963)
以《五陵少年》後半、《蓮的聯想》爲代表。無論在文白的相互浮雕上、單軌句法和雙軌句法的對比上、工整的分段和不規則的分行之間的變化上,《蓮的聯想》都以二元手法将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推向另一個高峰。
6、走回近代中國時期(1965-1969)
以《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爲代表。自我的剖析、形而上的主題、同一主題的兩面探索、性與戰争的交相對映,均承載深刻。技巧及思考到達高峰。
7、民謠風格時期(1970-1974)
以《白玉苦瓜》爲代表。作品吸收搖滾樂的浪漫精神,以回歸故土的民族意識面對眼前的現實。這個階段的餘光中也掙脫了「我是誰」的迷惘,以「守夜人」自許,期待自己經由生命的苦楚而臻于永恒的詩藝。
8、曆史文化的探索時期(1974-1981)
以《與永恒拔河》、《隔水觀音》爲代表,詩作的知性漸漸多于感性,也較不刻意鍛字鏈句,而趨于任其自然。
9、寫實傷今、印證生命的秋收時期(1981以後)
以《五行無阻》、《高樓對海》等爲代表。這段期間餘光中既歌詠親情倫理、諷誦漢魂唐魄、參透生死玄想,也把地理的鄉愁乘以文化的滄桑,由早年浪漫懷古轉爲寫實傷今,成了低回的吟詠。
5. 餘光中關于鄉愁詩歌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餘光中《鄉愁四韻》
《鄉愁四韻》 餘光中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樣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母親的芬芳
是鄉土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6. 餘光中的生平情況簡介 以及有關鄉愁的詩句
餘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随父母遷香港,次年赴台,就讀于台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與覃子豪、鍾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台後任師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餘光中是個複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的軌迹基本上可以說是台灣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後回歸。在台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 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餘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後,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态度也由反對變爲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迹,因而被台灣詩壇稱爲“回頭浪子”。 從詩歌藝術上看,餘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铿锵,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鍾乳石》,《萬聖節》、《白玉苦瓜》等十餘種。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