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水下拍摄的照片大多数都是蓝色的?
水下拍摄的照片或电影,大多数是蓝色的,这是由于海水具有选择性吸收——某些颜色的光线被吸收而另外一些颜色的光线则不能传播的缘故。白光是由赤、橙、黄、绿、蓝、靛、紫七色不同频率的光混合而成的。当它照到一个物体上时,有些颜色的光波被吸收了,有些颜色则被反射了。我们平时所说的一个物体的颜色,就是该物体所反射(或自身反射)的光的颜色。例如,一个身穿红衬衫的人,它反射的主要就是红光,其他颜色的光大多被吸收了。在空气中,不同颜色的光波是以同一速度一起传播的,但在水中就并非这样。水吸收某些波长的光,但并不是吸收全部的光,它对红光的吸收更厉害。太阳光从空中射入海水不到20英尺,其中的红光就全部被吸收。接着是橙色和黄色的光,它们在海水中也传播不到40和70英尺。75英尺后,只剩下蓝光,其他颜色的光均被吸收了,这就是借用海面射进来的光拍摄的水下照片都是蓝色的缘故。使用特殊光源后,水下摄影师也能使海底世界的五颜六色尽收眼底。摄影时,他们将光源尽量靠近所要拍摄的物体,以缩短光在水下传播的距离,减少选择性吸收,使物体的“真色彩”原形毕露。
水下世界大多是昏暗的。中午时阳光直射,光线较容易透过水面。其他如清晨和傍晚时辰,光线都属斜射,大部分光均被水面反射,水下比水上光线要暗得多。光线穿透水面的最佳时间是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穿过水面的光线除被水吸收外,水中含有的微量杂质和微生物(如浮游生物)尽管十分微小,人眼难辨,也吸收和反射光线。在一些区域,由于它们的影响,水下能见度变得极低,一个中等的物体近拦蚂在咫尺也难以辨认。
蓝光在水下也只能传输100多米。在200米深处,已是伸手不见五指,到1700米深处,照相底片经过两个小时也不曝光,这里已是海深阳光远,终年漆黑一片。虽然阳光达不到这里,却有各种发光生物发出的闪闪光亮(亮度当然很弱)。水母犹如夜里的萤让衡凯坦唤烛,冉冉游动;巨大的、银盾状的翻车鲀,若隐若现,在海幕上游弋,呈现出美妙的绿、黄、蓝、白和红交相辉映的景色;印度洋3千米深海中的乌贼同时发出三种光:肛门上两个发光点发出铁锈色的红光,腹部发青光,两眼发蓝光;形状如同小乒乓球似的夜光虫则发出蓝绿色的光;金眼鲷发光的亮度与一个电力不足的手电筒发出的相当,借助它的光亮,在黑暗中可清楚地识别两米远处的手表上的指针和表盘;蛙人在夜间的海里,在15米远处便可看到隐灯鲷发出的光。海洋里能发光的生物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光细菌类就有10个属120多种,其他海洋动物中也有10个门35个目,其中有原生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鱼类等等。海洋生物发出的光叫做冷光,科学家迄今还没完全清楚为什么这些生物灯点燃时既无火而且发光时又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