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尼姑最早是何时出现的
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尼姑(Buddhist nun)是中国对比丘尼的俗称,比丘尼为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略不合佛教规仪,是结合中国民俗产生的称谓州粗散。
佛教称谓亦称为“尼”。例:出家为尼,落发为尼同时也是比丘尼的俗称。女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者。册氏比丘尼是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众、七众之一。
扩展资料:
印度以尼(ni)音,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及女比丘。 到了中国,每以未嫁的处女称为姑,故将佛教的沙弥尼及比丘尼称为尼姑,并没有侮辱的意思,所以在传灯录中,佛门大凳卖德尝以师姑称尼姑;但到明朝陶宗仪的辍耕录中,以尼姑列为三姑六婆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尼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