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晨的研究比较
李剑晨和关广志是同一时代我国最早的老一辈水彩画家,当代德高望重的杰出水彩画先驱者,他们作为水彩画一代宗师,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水彩画群体,为20世纪中国水彩画的历史书写了重要的篇章。
为此,本文从两位先生的身世背景、留洋求学、研艺创作、艺术影响等方面进行相对比较分析、探索研究,最终寻绎出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处,让我们进一步关注认识和了解这两位大师的人生经历与艺术风范。
李剑晨和关广志是同一时代的人,两位先生又均以独特和精湛的艺术创作载入中国水彩画史且享誉画坛。
(一)李剑晨原名李汝骅,河南省内黄县人,出生于1900年,2002年2月20日仙逝于南京,享年103岁。关广志,满族,1896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人,1958年逝世,享年62岁。两位先生都是我国水彩画“开山鼻祖”,并且在中国画坛并称双雄,有“南李(剑晨)北关(广志)”之称。
李剑晨和关广志都生长在一个平凡而真实的家庭,来自社会底层,有着苦难艰辛的童年。
李剑晨出生于河南内黄县北沟村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庭,他的父亲是个秀才,精通古文,由于儿女多,小汝骅从小被放在农村乳母家寄养,由于家境贫寒,饱受饥饿之苦。到了六岁他被父亲接回家,送进了私塾读书,他对上私塾毫无兴趣,倒是对一个糊“纸扎”的叫邱凌的人吸引,在邱凌的启蒙下,小汝骅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走上了艺术的道路。(载《世纪同龄人——李剑晨艺术生涯》 王振宇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而关广志教之李剑晨就没有那么幸运,关广志出生于吉林市松花江畔大蓝旗屯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自幼酷爱绘画,少年时期在国画方面较早显露才华。因为是长子,他年纪很小就负担起整个家庭的生活,也正是这种生活压力,促使他认识到必须奋斗才能出人头地。
他们的童年时代也存有不同的经历,他们在各不相同的生活境遇中成长起来,靠着真诚做人、力求上进的朴素的生活信念,真正领悟人生,步入社会,逐渐成为一代艺术大师的。
(二)步入青年时代的李剑晨和关广志在生活经历和治学途径、信念追求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李剑晨在青年学生时期,就迷恋上了水彩画并立志为水彩艺术奋斗一生,1923年考入北京国立艺专,当时捷克斯洛伐克水彩画家齐提个教授对他的影响很大,奠定了他浓厚的水彩画兴趣,他师从陈半丁、王梦白研习中国画;并受业于林凤眠、闻一多;他与李苦禅、王雪涛等同班,中西绘画均打下坚实基础。
1926年李剑晨毕业后,先后任教于河南省袜衫立第一师范和省立女子师范、省立第五师范学校,一边教书、一边画画,在水彩画的探讨与理论研究方面有了显著的突破。1937年考取了公费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美术系主攻油画,深受萨金特、布朗温两位大师的影响。此后在巴黎就读于库拉欧西学校,研习雕塑,与留法的徐悲鸿、潘玉良等画家共同钻研绘画,并与世纪大师毕加索切凯好渣磋技艺,广集博览,在卢浮宫看到法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大师的作品,得到艺术上更多的启示;
20年代的中国,上海等地开放较早,受西方文化感染较深,在东北要接受盯悄西方文化影响则比较困难。
关广志考入沈阳美术专科学校,在美专系统地学习了素描、中国画、色彩、图案等学科知识,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他从沈阳美专毕业后,转赴上海和北京学习。关广志当年常去基督教青年会学英文,学绘画,受到一些英国医生、牧师和画家的赏识。后在他们的鼓励下,关广志赴英国留学。1931年关广志在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当研究生,专攻水彩画和铜版画。鉴于当年中国美术界的俊才如徐悲鸿、林凤眠、刘海粟、吴作人等大都赴法国学习绘画,关广志算是美术界最早的留英学生,并深得英国水彩、水粉及铜版画真传。繁华落尽无足惜,人最宝贵的是自尊、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真有本事的孩子,就是只拿一只小皮箱,自已出去闯世界。”——这是从吉林农村走向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关广志真切的人生体验。
李剑晨、关广志他们都有出国寻求艺术学习、发展的经历,在国外留学生活期间,因为他们年青,很容易接触吸收西洋风土人情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去。但对他们而言,留学本身不是终极目标,他们共同追求的是科学救国、文化救国之路,他们接受西方文化,最关心的是学有专攻,要学就要去最好的国家,进最好的学校,但他们从来没想留在国外。
抗日战争初起,李剑晨立即放弃国外的学业事业,毅然归国支持抗战,先后在重庆国立艺专、中央大学建筑系、南京工学院等高校任教。关广志归国时带回大量的英国画册、画具,还有当时中国绝无仅有的铜版画机器,嘉惠了无数美术后学。归国后关广志先后在燕京大学、国立艺专、辅仁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建专、清华大学任教,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的美术教育。作为文化艺术的播种者,他们不一定有经天纬地的崇高理想,但他们赴英国留学的初衷和目的就是为了回国能培养更多的学生,这是他们共同的选择。
(三)李剑晨和关广志是中国水彩画艺术的继承与创造的杰出代表
“五四”运动以后,许多进步青年东渡日本和赴英、法学习绘画艺术,北方的关广志、南方的李剑晨以及王济远、张眉孙都是早年留学英、法可专攻水彩画的著名画家。
早在明、清时期,随着欧亚文化的交流,西洋绘画传入中国。虽不过百年,但由于西方的水彩与中国的水墨有着相通的共性,以及中国画家对生和艺术独到的认识和把握,水彩画在中国不仅得以继承发扬,而且得到飞速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彩画艺术。最早的一批就是被艺术大师徐悲鸿称为“中国西画艺术摇蓝”的上海徐家汇“土山湾画馆”出来的徐咏青、周湘、丁悚等。在1843年,在商贾云集的上海产生了一种擦笔水彩画的“月份牌”绘画,是称为“海派艺术”的一支,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载《中国水彩画图史》王双成张克让蒋振立广西美术出版社1992年)
从20世纪初至30年代,20多年当中,我国各地纷纷成立画会,其中水彩画会脱颖而出,不断开展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使我国的水彩艺术走向第一个繁荣阶段。
李剑晨、关广志的作品与其社会实践活动日益为人们关注。关广志留学英国期间,专门研究水彩画、水粉画,并曾到法、意、德、荷俄等国考察,深得西方绘画的精髓。这一时期,他的作品《英国爱丁堡》《三里河清真寺》(见图一)深受文艺复兴及其后的西方绘画艺术,尤其是18至19世纪现实主义、激进浪漫主义及印象派给予他深刻影响。
在此基础上,回国后他又博览史料,深入研究了传统国画,兼及木刻、剪纸等民间创作,勤奋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主要以风景建筑为题材,创作的写生《玉泉山》(见图二)《天坛祈年殿》《颐和园琉璃塔》《岳阳楼》等作品将西方艺术与东方传统融为一体。
李剑晨留学海外,最为重要的是学习。他借鉴英国水彩画写实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生活和艺术特色,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造就了一个崭新的水彩画群体采用不同画法,色彩浑厚,用笔练达,讲求技法,严谨中含有生活情趣,题材多样之中富有时代精神。李剑晨50年代创作的〉〈晨——人民英雄纪念碑〉、〈田野〉在美术界引起极大反响;1958年出版的〈水彩画技法〉成为当时美术教育中水彩画教学最主要的范本与教材。如〈宁静的小巷〉以简练的笔触,创造出江南水乡的静谥气氛;《东海风云》用奔放的水色浑成,渲染出海天风云的激荡的雄伟旋律;〈龙门石窟〉以积水法营造出斑驳陆离的古代文明;〈壮丽的天坛〉则用浓重的暖色调烘托出中国古建筑的壮观。每一幅画,是一章水色一体的交响乐,是一首动人心魄的抒情诗。
(四)李剑晨和关广志在中国水彩画坛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影响
李剑晨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美术教育家,他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水彩画群体,推动了我国水彩画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画进入国际水彩画坛,被誉为“中国水彩画的开山大师”、“中国水彩画之父”。其荣获一等奖的水彩画《晨——人民英雄纪念碑》(见图四)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已成为我国水彩画历史上的珍贵资料。在他百岁华诞之际,他将120幅精美作品捐献给江苏省政府,同时设立了李剑晨水彩画艺术基金,同年又获得了第二届全球杰出人士暨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艺术大师奖。在他102岁之际,又获得了首届中国美术金彩成就奖,该奖项是中国美术最高奖项,老人一生专注于教书育人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