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英法美三国音乐剧发展的差异
音乐剧首先在美国兴起、繁荣。“西方文化重视戏剧艺术,但基督教对戏剧的限制颇多。远涉新大陆的北美清教徒也照旧如此,而这种敌视恰恰促成了音乐剧在美国的出现。因为敌视戏剧,清教徒对音乐便较宽容,音乐不仅是教堂之必需,也被他们认为是陶冶性情的需要。由于音乐受到重视,许多剧场为免遭查禁,常宣称自己上演的不是戏剧,而是‘道德对话’。 北美清教徒们继承了基督教对戏剧的成见,却没有继承欧洲的歌剧传统。19世纪30、40年代,宗教宽容逐渐成为共识,新教戒律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再过分约束,加之美国工业与城市的繁荣,市民愈加需求各种娱乐形式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4]如此,音乐剧,一种侧重音乐的表演艺术形式,势在必行。
目前,音乐剧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最代表性的地方是美国纽约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音乐剧的发展历史可分为两个大的时期:1、传统音乐剧时期;2、现代音乐剧时期。
(一)传统音乐剧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
1、早期音乐剧。此时的音乐剧主要从宗教音乐、欧洲歌剧与黑人音乐吸收艺术元素。它积极从民间歌剧(如1728首演的民间歌剧《乞丐歌剧》The Begger’s Opera。最初民间歌剧以对白取代宣叙调,偶尔穿插舞蹈,情节为喜剧而非悲剧,音乐曲调取自流传于街头巷尾的歌曲,音乐与剧情关联不紧。)喜歌剧,小歌剧(创立者——亚克斯?奥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以及黑人音乐①(包括黑人剧、黑人灵歌与布鲁斯、拉格泰姆和爵士乐)中吸纳养咐雀分。笔者以为此时的音乐剧还非真正的音乐剧,而是歌剧。但这却证实了音乐剧脱胎于歌剧的历史事实。早期音乐剧如《乞丐歌剧》虽只是现代音乐剧的雏形,但它的大胆变化已经为后世音乐剧的登场做了积极意义上的开拓性铺垫。
这段时期的音乐剧风格与程式不明确,大致可分为侧重剧情与侧重歌舞这两类。
2、古典音乐剧(19世纪10、20年代)。1927年11月15日试演于华盛顿国家剧院,由杰罗姆?科恩(“现代美国音乐剧之父”)作曲,小哈姆斯坦撰写脚本与歌词的《演艺船》是音乐剧史上里程碑作品。《演艺船》“不再是‘那些小丑从楼梯上摔下来,或者公主假扮侍女寻找情人的俗套’,而是以严肃的态度触及了音乐喜剧从未涉足的许多美国社会的重大问题,例如黑人问题,妇女地位问题等等。”[5]大萧条时期的音乐剧(19世纪30年代),有乔治?格什温、埃拉?格什温兄弟发端的讽刺时事音乐剧,乔治?格什温的“美国民间歌剧”(代表作《波吉与贝丝》)。
3、黄金时期(19世纪40、50年代)。首先提及的是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哈姆斯坦。《俄克拉荷马》、《天上人间》、《南太平洋》、《国王与我》、《音乐之声》是他们的五大音乐剧作;其次科特?维尔的运用歌剧手法创作音乐剧的探索,欧文?柏林的《安妮,拿起你的枪》(Anni,Get Your Gun),科尔?波特的《吻我,凯特》(Kiss me,Kate),小歌剧的完美之作——曲作家佛雷德里克?洛依与词作家阿伦?杰依?勒纳合作的《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以及列昂纳德?伯恩斯坦和杰罗姆?罗宾斯合作的、于1957年9 月26日在百老汇冬园剧场态简脊上演的现代版《罗米欧与朱丽叶》——《西区故事》。
(二)现代音乐剧时期(20世纪中叶至今)
1、流行音乐时期(20世纪50、70年代)。摇滚乐出现并融入音乐剧。摇滚乐(rock and roll),1951由艾伦?佛里德首用,源自节奏布鲁斯(Rhythm and Blues)。代表人物是“猫王”艾尔维斯?普莱斯利以及甲克虫乐队。这个时期的音乐剧作品有杰里?赫尔曼的《你好,多丽》,杰罗姆?罗宾斯编导、杰瑞?鲍克和歇尔登?哈尼克作曲作词的《屋顶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
2、概念音乐剧时期(20世纪70年代)。概念音乐剧又称“反音乐剧”,“它彻底打破帆渗传统音乐剧线性叙事(Liinear narrative)的模式,全剧以一个或多个概念(主题)为核心,一些非线性(nonlinear)的、零散的甚至是破碎的故事围绕这个概念展开;与此同时,音乐剧的导演、词曲创作、舞台布景、服装道具、演员表演等各种元素也都互相融合为这些‘概念’服务”。[6]概念音乐剧的开山之作是斯蒂芬?桑坦词曲、哈罗德?普林斯导演的《伙伴们》。之后他们继续开拓,于1971、1973年分别上演了《富丽秀》、《小夜曲》两部音乐剧。
3、国际化、多元化时期(20世纪80、90年代)。以英国音乐剧兴起为标志,其主要表现为:(1)伦敦西区成为与美国百老汇即交相辉映,又分庭抗争的音乐剧圣地。(2)以金牌音乐剧制作人麦金托什与音乐剧大师韦伯为代表的英国音乐剧巨匠的出现。麦金托什有“当代音乐剧沙皇”之美誉。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大音乐剧:《猫》(Cats,1981)、《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1986)、《悲惨世界》(Les Miseradles,1985)、《西贡小姐》(Miss Saigon,1989)。安德鲁?罗依德?韦伯被誉为“现代派音乐剧大师”。代表作有:《耶稣基督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艾薇塔》(1978)、《猫》、《歌声舞影》(Song and Dance,1986)、《歌剧魅影》、《爱的观点》(Aspects of Love,1989)、《落日大道》(Sunset Boulevard,1993)《微风轻哨》(Whistle Down With The Wind,1996)。除此之外,还有鲍伯利和勋伯格的史诗派音乐剧创作。作品有《悲惨世界》(Les Miseradles)、《西贡小姐》(Miss Saigon)。以及20世纪末的后现代音乐剧(“后现代”是20世纪后半叶的思潮,表现为批判性与反对传统和一切权威)。随后音乐剧带着辉煌的艺术成就走入了21世纪。三、纵观音乐剧的历史进程,可以得出音乐剧是生发在西方工业文明与西方人文主义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现代工业文化给予音乐剧时尚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段,而人文主义文化赋予音乐剧深刻广泛的人性精神,二者合力把音乐剧一步步推向音乐艺术的颠峰。
广岛之恋是什么意思?内容是什么
一部电影,老电影了
剧情脸环答营完包达离介绍
1957年,法国女演员(埃曼纽尔•莉娃)来到日本广岛拍摄一部宣传 《广岛之恋》剧照
和平的电影时,邂逅当地的基围划响厂药建筑工程师(冈田英次),两人在短暂时间内忘记各自的有夫之妇、有妇之夫身份,产生忘我恋情。 然而因为广岛这块土地的特殊性,两人在激情相拥时,女演员脑海中总会闪现若干有关战争的残酷画面,建筑工程师也常令她回忆起她在战时于法国小城内韦尔与一名德国占领之沙律许深子钱到殖当军的爱情。电影拍摄结束后,被纠缠的女演员感觉自己唯一能做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更晚矿田改八见就加投入地把身体交于建筑工程师。[1]
幕后制作
关于影片:记忆与忘却 1959年的360问答5月,阿伦·雷乃携他于去编观烈件国年拍摄完成的新片《广岛之恋》来到法国戛纳参加在这里举办的第十二届电影约务决么线汉节,影片如一枚重磅炸弹,立即轰动了整个西方影坛。有人认为这是一部“空前伟大的作品”,是“古典主义的末日”,“超前了十年,使所有的评论家都失去了状神圆沉可高勇气。”但同时也有人绿损物困权物十手批评它是“一部异常令人厌烦的、浮夸的、充满了最遭人恨的文谁学的电影。”但是,在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我们再回首这部影片,阿伦·雷乃作书甲立陆张孔营为现代电影大师在法国精神生活中和在世界电影史上的重要位置却是毋庸置疑的。 《广岛之恋》是西方电影史上从传统时期进入现代时期的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影片剧本由法国著名的新小说派严说此越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所写。而导演阿伦·雷乃本身也酷爱在电影与文学之间穿梭游荡,因此影片既有创作者的独特的风格,又以严密的结构方式带有浓厚的文学气息。也正是因为倒额谓仍然支肥导课如此,使他在叙事模式上的创新更加凸现。他把剧情片、纪录片、拍摄和剪辑、声音和画面的界限完全消解与打破了,他的电影使一种形式交错成为可能。《广岛之恋》的开头已获项伯给经令人感到震惊,长达十五分 《广岛之恋》剧照
钟的片段放映着男女主角做爱的场面和原子受害者纪录片段的对剪,旁白中她对他说:“我来到广岛,看到了原子弹爆炸后的疮痍和伤痕”。他对她说:“不,没有看到。”整你企华积应述却声便部影片突破了线性的叙事和时空,在战争与爱情三散封半品夜总班、日本与法国、现在与过去的声音、画面的混杂之间穿越,拼贴进纪录片画面,并以大量人物的局部特写镜头,迫近的传达出人物内心躁动的情感。因此全片充满了象征、隐喻的元素,被赋予了影像的诗意。 影片从表面上看来讲述了一个难分难舍的爱情故事以及战争记忆,而阿伦·雷乃对与刘参切露爱情的发生有着这样的理解:“没有超时代的爱情故事,也许在梦中才有。难道梦不受制约,为什么做这样的梦,而不是那样的梦?再说,我们逃避现实的梦往往是神经衰弱的征候,为充满恐怖的社会所特有。”于是在影片中男人和女人都没有名字,他们是被高度抽象了的人,他们代表的一个是倍受战争摧残的城市,他们色继苏压进增底束台黄序的姓名只代表战争和爱情的符号:广岛、内维尔。这样太林晚备医画达助抽象化的人物使得故事的内涵具有普遍的意义。而进一步看,这两个人代表的却是两个悲剧。日本男人所承受的悲剧是广义的战争悲剧,是全人类的,因而对于人类的记忆是不应该忘却的;法国女人的悲剧是经历过初恋而又被毁灭的,充满了恐怖感的悲剧,因而是个人的,是应该被忘却的,因为只有忘却才能有更新的希望。在这样的个人命运与人类的悲剧相互交织、彼此映照下,才会有更深刻的、更真实的、更具有历史感的感性体验,因此也使得感性和理性找到了最佳的形式支持。 阿仑·雷乃在《广岛之恋》中充分体现了“左岸派”导演的偏好。试图将回忆、遗忘、想像等人的心智活动搬上银幕,并将记忆与历史事件相联系,比如影片中的女人爱上了敌占军士兵。“左岸派”导演认为,电影剪辑所能表现的东西远无止境,《广岛之恋》中对于剪辑处理的尝试则表现在镜头位置的颠倒,将闪回的先后顺序进行了倒置的安排。和剪辑革命紧密联系的则是音响的处理,雷乃说:“电影是视觉节奏与听觉节奏的联合,是联合而不只是画面”。影片中就以七个主题曲构成,坚持了“最好的音乐是不为人察觉的音乐”这一信条,将音乐与影片融为一体。 《广岛之恋》作为现代电影的开山之作,与传统电影单一直白的主题相比,它的主题是具有多义和暧昧性的,它充满了多层次的意味,以阿仑·雷乃自己的话说:“整部影片是建立在矛盾的基础上的,包括必然的、可怕的遗忘的矛盾。一个在集体的、巨大的悲剧的背景上出现的个人的辛酸而渺小的命运之间的矛盾。”因此,对于《广岛之恋》我们需要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来予以揭示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