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有哪些寓意?
传统中国画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是相当挑剔的,花鸟画多以梅、兰、竹、菊、荷花、牡丹等入画,因为它们寓意着或清白正直、或高洁儒雅、或雍容富贵。出现了无数表现此类题材的绘画大师。画动物则首推狮、虎等传说可以辟邪的神兽。马、牛也是画家乐于表现的对象,因为奔驰的马可催人奋进,辛勤耕作猛猜漏的牛可教人持之以恒……然而画驴,尽管也有以“驴背敲诗”、“细雨骑驴入剑门”、“张果老倒骑驴”等为题的画作,但也是凤毛麟角,且多以人物为主,驴仅为衬托。从明代沈石田,才始有单独画驴的作品,开了画驴之先河。后来有徐渭偶然枝烂写之,八大山人虽以驴子为号,却未见其画驴。唐人柳宗元有名篇《黔之驴》面世,这位柳先生偏偏将一头温顺的驴子,推到老虎面前接受考验,弱肉强食的结局是必然的,并将其归咎为驴子生性愚昧,谓之:“黔驴技穷”。从此驴就成为蠢物的代名词,以其为题作画者寥寥。�然而真正的艺术家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黄胄先生几番进疆写生,以艺术家的慧眼,对随处可见的小毛驴,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发现,他笔下的毛驴憨态可掬、惹人喜爱。他一生画了那么多的“新疆风情”然而留给人们最鲜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莫过于毛驴。黄胄的墨驴、王子武的墨蛙、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被行家并称为“四大绝活”。1978年夏,黄胄先生创作的“百驴图”,在邓小平首次访日时被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天皇,小毛驴堪称进入大雅之堂了。此后,驴子作为绘画题材,被广泛使用,在不少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创作中都有其风采,全国出现不少以驴为题材的著名画家,画驴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喜爱。我是陕北人,长期生活工作在陕北,从事基层群众美术工作,我喜欢这里随处可见的“佳米驴”,即以其主要产地佳县、米脂县而得名,乡民俗称“黑燕白”,即如燕子般黑背、白肚。佳米驴以其身材高大、四肢修长、腰板挺直、黑白分明的外形美和它那种英气飒爽、洒脱矫健、神采飞扬的精神气质,给人以活泼可爱、生机盎然的感受,驴子由于它驮物、拉车、骑乘、耕田、推碾、滚磨……无所不能,多少年以来,一直是农家的“半壁江山”,陕北农民爱驴之情亦被升华,驴驹出生前,老农日夜守护,精心备至地以其接生的情景,绝不亚于生小孩。给小驴驹祝满月、周岁生日时,还要特意将公驴请到家里,给它“挂花红”,即买来一丈二尽红布,裹在脖子上。“添料”时,全家人摆酒庆祝……远远超出对待一般家畜。我画驴四十多年了,1956年,我当上中学教师后,就拿起速写本,走村串巷画速写,动物是我喜爱的题材,农家饲养的驴、马、牛、羊、驼、鹿等是我经常捕捉的对象。1960年,考入西安美院后,我一眼瞅中烧水师傅养着的一头毛驴,于是我经常将它赶到田野,揣摸其状貌形神画速写。美院毕业,又分回陕北,长期的基层生活为我提供了画驴得天独厚的条件。1994年岁尾,我怀着久久的仰慕之情,带着将出版的画稿,拜访了正在病中的黄胄先生。不想,他见到画稿后,兴致很浓地将老伴郑闻慧从里屋喊出来一起看画,并连连赞扬说:“你基层工作这条路走对了,如果你没有基层工作长期直面生活的经历,那是绝对不会画得 这么好的……”接着他又不无感慨地说:“我们一些名老画家,长期不到生活中去,结果越画越空,越画越假,就吃那点老名气兆芦……”黄胄先生是一个以一生热情拥抱生活的人,是苦学派,他这番话使我感受颇深,深信艺术无止境,深入生活也是没有止境的,作为画家,一旦远离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画驴如果不到生活中去观察、认识活生生的驴,是不可能真正画好它们的。如何画好驴?根据我的亲身经历,归纳起来有三点:�
其一,多画速写。我主张从一开始就到生活中画速写,锻炼自己对形象的敏锐感受,锻炼捕捉动态的能力,去经受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喜悦。速写大师叶浅予先生,自称是草莽出身,一没有进美院,二没有投师,就靠无数的失败“叶腐粪本”拼搏出来的。速写要在几秒、几十秒钟内,捕捉驴复杂的形体和动态,仅靠眼观、脑记、手熟,显然是力不从心的。怎么办呢?要靠理论的支持。初学者经过一段速写实践后,会感到难以对表现对象进行更深入的刻画。为了少走弯路,就须对驴的外形特征、解剖结构、活动规律等等作理性认识。有了理论的支持,画速写就不至于看一眼画一笔,看到什么画什么,“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而是通过大脑将看到的印象做理性的分析和认识,由表及里,去繁存精,采用高度概括、洗练和简约的手法表现其结构和本质。在这里,速写作为一种绘画方式,它画出来的既是生活中的驴,又不完全是生活中的驴,而是生活中驴的形象,经过人的大脑“处理”之后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速写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好的速写就是创作。勤于实践是画好速写的关键,不管你对驴理解的何等深刻,如果不到生活中画速写,锻炼自己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同样是画不好速写的。好多美术学院接受过科班严格训练的人,素描功底扎实,然而一画速写就无从下手。一个成功的画家对形象的感受和理解是互相依存,合二为一的,画家的感性认识,一日插上理性认识的翅膀,就可以更自由、更大胆、更主动地去表现这种感受,避免感受的盲目性,被动性。�
其二,利用和借鉴。画速写一开始容易被驴复杂的表体和瞬息万变的动态,弄得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这时,我们不妨借鉴一些中外艺术大师优秀的动物画作品,反复进行临摹,一可以加深对动物结构的理解,锻炼造型,二学习运笔用线。另外,可以大胆地利用照片,照片将瞬间即逝的动态凝固定格,为我们提供驴的永不疲劳的固定姿态,那惟妙惟肖的立体关系和在一定光线下显示的内部结构,可以供我们进行反复的研究的练习。但利用照片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切不可照猫画虎,表面描摹,不能画出来的仍然像是照片。谈到这里,我想起前不久在书店里看到一本画动物的技法书,书中全部动物都是根据照片画出来的,看起来纤细之微,毫发毕现,但仔细分析却是错误百出,作者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动物的结构。人们往往为皮毛的光暗、阴影等非本质因素所迷惑而不得其要领。可见对待照片,是为了利用它,作为一种手段而非目的。美术界对使用照片,说法不一,仁智各见。我看无须争论,国内外不少知名画家都在创作时使用照片。而被称为“摄影之父”者,竟是法国画家达盖尔,可见摄影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和绘画有着不解之缘。西方古典派大师安格尔、浪漫派大师德拉克洛瓦、后期印象派大师塞尚、以表现异地风情而著称的高更以及罗丹、毕加索等等,都有利用照片作画的例证,有的作品还成为传世名作。照片不是能不能用,而是要为我所用。当今电脑已普遍使用,但丝毫不意味着降低了人脑的功能。�
其三,就是勤学苦练。如果说画好其他题材都须勤学苦练的话,我以为画动物也许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艺术劳动。我经常想,中国画坛群星璀璨,然而画动物者则寥若晨星,就画马而言,有传世之作的,也只有韩干、李公麟、赵子昂、仇英以及意大利人郎世宁。当代也只有徐悲鸿、刘勃舒等少数几位。究其原因,除了个人爱好等因素之外,我想主要原因是动物复杂的形体和瞬息多变的姿态难于驾驭,不能不使许多画家望而却步。艺术大师黄胄,尽管对驴有那么精深的研究,然而仍然看到他在“画驴”的题款中经常自责:拙劣、力不从心、终难如人愿等等感叹。他喜欢画驼,但感叹:“从没有画好一匹”。这反映了艺无止境,也反映了画动物之难。如果你真想画好驴,只有通过不间断地到生活中去观察、研究驴的形、神、状、貌、生活习性和它的的感情世界并长期坚持速写实践,才能真正掌其规律,闯过造型这一关。接下来就是水墨练习了,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笔墨系统,难度就更大,失败更多,我画驴几十年似乎没有尝到过多少成功的喜悦然而类似像“拙劣”、“力不从心”、“终难如人愿”等心境却时时困扰着我。但初学者也不应知难而退,只要持之以恒,勤学苦练,你会逐渐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画法。�编绘这本《画驴技法》就是想着把我几十年来画驴的经验总结出来,希望能对有志于动物画学习的美术爱好者提供技法入门指导,也希望能为美术工作者创作提供驴的形象素材。我深知这都需要有较深的艺术学养为前提,为此,我做了力所能及的努力。然而,学海无涯,我所摄取的也只是沧海一粟。因此我真诚希望听到同行及读者的宝贵意见。
象征主义文学反对自然主义观念,因此象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