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音
4.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
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是《乐记》,全书共23篇,现存前11篇,即《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乐化篇》、《魏文侯篇》360问答、《宾牟贾篇》和《师乙篇》,其它12篇已失传。此书详细地论季座述了音乐的本质、特征,音乐与政治、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教育与社会作用以及音乐创作过程等,作者不延称罪待听远宜比详。
5.中国最早的民歌集成
据古籍记载,距今约3000多年的周朝就已开始了民歌的集成工作。当时的采集民歌的制度叫做“采风”。各诸侯国专设“采诗之官”,又叫做“扬抗行人”,每年春、秋两季出去收集民歌,再呈献朝廷后交乐官保存,除供天子了解“民意“外,每逢祭祀、朝会、宴食、迎宾等场合,还用于演奏、演唱。
6.中国最早的琴史专著
中国第一部琴史专著是《琴史》,它成书满叫龙宽围参准拉于1084年。著者朱长文(1038—1098),字伯原,号乐圃;江苏苏州人。《琴史》共分六卷,一至五卷为琴人传略,以人记事,共收集了先秦到宋代156位琴人的事迹。第六卷论述了《莹天律》、《释弦》、《明度》、《拟象》、《论音》、《审调》、《声歌》、《广制》、《尽美》、《志言》、《叙史》十一个专题,体现出他的史学观和音乐美学思想。
7.中国最早玉越玉个标田时记载五线谱和音阶唱名的书
《律吕正义》是中国最早记载五线谱和音阶唱名的书。共分上、下、续、后四编,前三编书成于1713年。上、下二编四卷中论述了乐律、倍管弦律制、乐器制造等多方面的要点;有关记载五线谱和音阶唱名的部分在续编一卷中,它记述了葡萄牙人徐日升(1645—1708)与意大利人德礼格(约1670—1745)来中国后传入的五线谱及音阶唱名法。后编一百二十卷书成于1746年,记述了各种典礼音乐,并录有有舞谱、曲谱。全书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珍贵的音乐资料。
8.中国最早的简谱歌曲集
近代音乐教育家沈心工银口算盾(1869—1947),就是简谱的积极传播者之一。他编辑的《才肉表陈指学校唱歌集》于1904年出版,成为我国国内出版并流行的第一部简谱歌集。
9.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
李叔同(1880—1942)主编的《音乐小杂志》。该刊第一期除日本人所作的福王快血背两幅插画和三篇文章外,封面设计、美术绘画、社论、乐史、乐歌、杂纂、词府各栏,均由李叔同既强血绿以“息霜”的笔名一人包办。《音兰类并屋乐小杂志》的创刊号是在日本东京编印后寄至国内发行的。《音乐小杂志》作为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在我国的批革首官音乐刊物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0.中国最早出版的钢琴曲集
191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进行曲集》。本世纪初,西洋乐器大量际输入,钢琴教学在师范学校、教会学校和一些私人开办的学堂中有了初步的发展。辛亥革命后,学习钢琴的人与日俱增,对钢琴教学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聚教季广钱还群电打质作高。过去那种初级粗浅的教材已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的要求。为了解决当时广大学习者的需求,商务印书馆印了一批外国钢琴曲谱集,《进行曲集》是这批钢琴谱集中最早的一本,也是我国目前所见的最似统更早出版的一本钢琴教材。
欧先生的大提琴封面有什么特别之处
欧先生的大提琴封面特别之处有以下:
这是一个以战争为题材的故事,讲述了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大提琴家欧先生如何以无比勇敢的乐观精神,用充满诗意的音乐帮助人们减轻了对战争的恐惧。这是一本温暖人心的好书。
欧先生的大提琴(精装)》是一个发生在战火中以音乐抚慰人心的故事。男人都去参战了,陷入围城困境的妇孺老少,食物不足,缺水缺电,度日如年。星期三救济车的出现,成为人们唯一相聚交谈的场合,点燃了他们心中微亮的希望。
述说这故事的小女孩儿不满大人之间的战争,她无时无刻不愤怒,但也只能苦中作乐,自我调节。她和其他孩子有时在走廊上奔跑、吵闹,捉弄不甚合群的邻居大提琴家欧先生。从父亲口中,她知道,他曾有过辉煌的往昔,身边拥有一把“最好的大提琴”。它的每一个部分都来自不同的国家,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才能做得出来。
我们知敬埋道,有一类儿童文学作品一开始时,故事中的主角需要逐渐认识——现实中孩子也往往对成人有某种误会,随着了解的加深才逐渐化解。正如这篇故事里最初小女孩儿认为欧先生孤傲、不合群。然而,当配给卡车惨遭炸毁,人们陷入集体性伤痛时,欧先生挺身而出,在星期三的下午亮磨蚂出现在广场上,用大提琴演奏巴赫的音乐,给大家带来勇气和力量,小女孩儿渐渐对欧先生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欧先生以自己的平静和勇气安抚了战争中的人们。大提琴家演奏巴赫的音乐时,充满力量的音乐,沉稳有力的节拍使得困顿的人们不再那么愤怒,不再那么害怕。他在炮弹的威胁中,依然公开演奏,展现了勇气、才艺和骄傲;同时,也使自己的音乐演奏生涯再创高峰。在大提琴毁于炮火后,他又取出口琴,继续演奏,显示出在战乱中为众人挺身而出的气度。欧先生专注陶醉的模样,举手投足挥洒自如的气质,加上大提琴家优雅的外型,大提琴丰姿绰约的曲线,形成了人琴合一的感人画面。
作者借故事中小女孩儿的叙述,以诗意的文字刻画出遭受战火蹂躏的人们的内心世界。或许部分读者不太能理解这些,如“这琴声就像救济车带给我们的东西一样,能支撑我们活下去。”但想必在战火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理解这些话语背后的深意。此外,绘者游启也功不可没。他细心揣摩作者极欲传达的内涵,以柔和明亮色调的水彩插画,成功地捕捉了围城中人们的起伏情绪和生活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