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1、《麃孝禹碑》,刻于西汉河平三年,即公元前26年,清同治九年,即公元1870年,发现于山东费县平邑集南,即今平邑县,现藏山东省博物馆,为来自国家一级文物;
2、《华山庙碑》,刻于东汉延熹八年立,属于隶书,全碑共22行,每行37字,原碑已毁,碑旧时在陕西华阴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验判毁于地震;
3、《礼器碑》,刻于东汉永寿二年,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
4衡庆齐洋乡加模啊弱轴混、《史晨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三月,全360问答碑共十七行,每行三十六字,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5、根喜《曹全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保存。
东汉隶书中最能代表雄强拙茂风格的名碑是什么
这类碑刻以《张迁碑》为代表。
一、方拙朴茂,峻睁培前抒凌厉。这类汉中陪碑有《张迁碑》、《鲜于璜碑》、《建安六年残碑》、《衡方碑》、《张寿碑》、《耿勋碑》、《刘熊碑》等。这派汉碑在图式上尚保持着早期汉隶朴拙博大的气象和自然意味,是最能体现汉碑雄强一路的作品,它们没有同期大多汉碑所表现出的精丽典雅、八分披拂的装饰意味,笔法方拙简真,尤见刀悉清意。从隶变渊源来看,这类碑刻受简帛书法的影响极少,而是直接从西汉石刻嬗变而来,所不同的是,西汉石刻由于未脱篆意,线条追求圆厚,而这类作品则以刀掩笔,呈现出方拙峻厉的意态。这类碑刻以《张迁碑》为代表。由于在笔法方面与同期汉碑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后世对其笔法往往大加诋詈: ”其字颇精,惜摹不工,全无笔法,阴尤不堪。“(清万经语)所谓”全无笔法“是指《张迁碑》不合汉碑蚕头雁尾,左规右矩之旨。事实上,《张迁碑》笔法在隶变趋于终结的东汉晚期出现,已具有楷隶之变的超前意义,其用笔开魏晋风气,是楷化的滥觞。康有为认为:”《张迁表颂》其笔画直可置今真楷中。“由此,以《张迁碑》为代表的方笔派汉碑在书史上不仅具有风格类型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书体变革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