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的文學賞析 500字左右
吳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人。
吳承恩出生于一個由下級官吏淪落爲小商人家庭,他的父親吳銳性格樂觀曠達,奉行常樂哲學,爲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青史留名的忠臣。 吳承恩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他精于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貼。少年時代他就因爲文才出衆而在故鄉出了名,受到人們的賞識,認爲他科舉及第,“如拾一芥”。《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爲詩文下筆立成。”他除奮好學外,特别喜歡搜奇獵怪,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如《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小說野史,這類五光十色的神話世界,潛默化中養成了搜奇獵怪的嗜好,随着年齡的增大,這種愛好有增無減。這對他創作《西遊記》有着重大的影響。 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并且有了創作的打算。50歲左右,他寫了《頌滑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裏,他才得以最後完成《西遊記》的創作。
〈西遊記》主要描寫的是孫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經,曆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唐僧取經是曆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離開京城長安,隻身到天竺(印度)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曆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裏學習了兩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十九年,行程幾萬裏,是一次傳奇式的萬裏長征,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饑此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曆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麽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爲玄奘的經曆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爲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爲《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爲之驕傲的偉大大文學巨著。吳承恩,字汝忠,号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人。約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間(1500—1510),約卒于萬曆十年(1582)。吳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讀書人,任過縣學的訓導、教谕。但到了他父親吳銳這一輩,由于家貧困,出贅徐家,“遂襲徐氏業,坐肆中”,當起了小商人。盡管如此,吳家卻不失讀書的傳統。據說其父吳銳雖爲商人,不僅爲人正派,而且好讀書,好談時政,這自然對吳承恩産生較大影響。吳承恩從小就很聰明,很早入了學,少年得志,名滿鄉裏。天啓《淮安府志》卷十六說吳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爲詩文,下筆立成。”但成年後的吳承恩卻很不順利,在科舉進身的道路上屢遭挫折,到四十多歲才補了一個歲貢生,五十多歲任過浙江長興縣丞,後又擔任過荊王府紀善,這是同縣丞級别差不多的閑職。吳承恩創作《西遊記》大約是中年以後,或認爲是晚年所作,具體時間無法确定。除《西遊記》外,他還創作有長詩《二郎搜山圖歌》和《禹鼎志》。現存《射陽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詩一卷、散文三卷,是吳承恩逝世後由丘度編訂而成。
《西遊記》全書一百回,從大的結構上看,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寫了孫悟空出世、拜師、大鬧天宮,這是全書最精彩的章節,熱鬧非凡,孫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頓折騰,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現得淋漓盡緻。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寫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最後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寫唐僧西天取經,路上先後收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徒弟,并曆經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取到了真經,修成了正果。 《西遊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在作者豐富而大膽的藝術想象面前驚歎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爲神魔小說傑出代表的《西遊記》亦不例外。正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西遊記》“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态,加爛櫻迅以鋪張描寫”。又說:“作者禀性,‘複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 通過《西遊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實社會的投影。如在孫悟空的形象創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孫悟空那種不屈不撓的鬥争精神,奮起金箍棒,橫掃一切妖魔鬼怪的大無畏氣概,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種正義的力量,表現出人民戰勝一切困難的必勝信念。又如取經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災難的幻化,或是邪惡勢力的象征。他們的貪婪、兇殘、陰險和狡詐,也正是封建社會裏的黑暗勢力的特點。不僅如此,玉皇大帝統治的天宮、如來佛祖管轄的西方極樂世界,也都濃濃地塗上了人間社會的色彩。而作者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态度也頗可玩味,在《西遊記》中,簡直找不出一個稱職的皇帝;至于昏聩無能的玉皇大帝、寵信妖怪的車遲國國王、要将小兒心肝當藥引子的比丘國國王,則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對這些形象的刻畫,即使是信手拈來,也無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西遊記》不僅有較深刻的思想内容,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豐富奇特的藝術想象、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諧的語言,構築了一座獨具特色的《西遊記》藝術宮殿。但我認爲,《西遊記》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創造了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 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第一主人公,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無窮的本領,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氣度,也有愛聽恭維話的缺點。他機智勇敢又诙諧好鬧。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敢鬥。與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鬥,楞是叫響了“齊天大聖”的美名;與妖魔鬼怪敢鬥,火眼金睛決不放過一個妖魔,如意金箍棒下決不對妖魔留情;與一切困難敢鬥,決不退卻低頭。這就是孫悟空,一個光彩奪目的神話英雄。說到豬八戒,他的本事比孫悟空可差遠了,更談不上什麽光輝高大,但這個形象同樣刻畫得非常好。 豬八戒是一個喜劇形象,他憨厚老實,有力氣,也敢與妖魔作鬥争,是孫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滿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難,常常要打退堂鼓,心裏老想着高老莊的媳婦;他有時愛撒個謊,可笨嘴拙腮的又說不圓;他還時不時地挑撥唐僧念緊箍咒,讓孫悟空吃點苦頭;他甚至還藏了點私房錢,塞在耳朵裏。他的毛病實在多,這正是小私有者的惡習。作者對豬八戒缺點的批評是很嚴厲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個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們并不厭惡豬八戒,相反卻感到十分真實可愛。唐僧的形象寫得也不錯,但比起孫悟空、豬八戒來,則要遜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鮮明的性格特點,這不能不說是《西遊記》的缺憾。盡管如此,《西遊記》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驚人的,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形象,以其鮮明的個性特征,在中國文學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藝術豐碑。
外國文
讀文學作品,不應該先看賞析,首先應該自己讀,名著之所以有名,是因爲名著往往有着深邃的内涵,自己去看名著,自己理解,所來自謂賞析不過是别人的理解,賞析名著,尤其是外國名著,建議看原文版,很多外文詞語的多重意360問答思都不能被中文翻譯過來,主要還是挖掘作品的深層意思,有點像找中心思想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