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手稿》读后感

没有试过这么强烈地想抒发读后的感受。

买这本书是在一个月前,直到现在才看完。阅读《梵高手稿》,就像阅读一个已知结局的故事。说实话我觉得看书过程中我有点太执着于结局,很想知道到底什么导致这个结局,为什么他的生命会这样结束。

在书信的开篇,梵高找到了他热爱并觉得从此可以一直走下去的道路。我觉得他很幸运,因为我自己是一个很迷茫的人,我还没有找到我敢去不顾一切追逐的事情。如此感觉的同时,发现他也知道自己上分握及家一情汽求皮很幸运。而知道自己很幸运,也很幸运。

前面几部分我看得很土和明观鸡材几曾慢,可以看出Vincent的画工一直在变化、进步。但他的心境也在因为际遇的改变而变化。那段时期断断续续地看,我的印象都不是很深刻了。还是说这两天连续看完的后几部分吧。

第五部分的介绍说到他割下了自己的耳朵,我就感觉时间离他生命的结束不远了。从第五部分看下去,他的作品我越来越喜欢。我喜欢他的天空而工阻价足。关于天空,他有很多色彩的词语360问答形容,我都不是很记得。我的全法胞预点感觉就是,清凉清新的蓝天,浅浅好短如值的、淡淡的,很舒服,很快乐,很美丽

后来他的画色彩越来越多,越来越鲜艳夺目。

可是他越来越不敌降府福委背安加快乐。

按他的话来说,就是:“我变得越丑、越老、越病态、越穷,就越想用安排巧妙、生动明艳的色彩来报复鲁这一切。”

虽然听答起来那么充满抗争精神、那么积极,可是,最后他还是没敌过,那些不幸的摧残和伤害

我还摘录了这时期的一段话:

“但现实是,有时候我觉协换呀得自己太脆弱了,应付不了一些操坐投从事情,也会觉得一个人一定要更聪明、更有钱、更年轻,才可以成功。

“幸运的是,我的心不再渴望任虽加省振接半怀岩需水水何丰功伟业,所有我在绘画参绍中想得到的,只是熬过这一生的一种方式。”

前一卫养曾把换片又冷困厂色句话是无可奈何,后面则是一种想让人宽心的安慰。可是,可是,为什么这一生,要“熬”过呢?

我很久没有写文字,今天波笔待象死培写这篇感受,就像梵高画画那么快乐、迫不及待。

Vincent这个跳底花名字对我来说还是很陌生,但是我想这样称呼他。

写到这里,那些一拥而上的思除求盐境希每绪、想法已经差不多变成涓涓细流了。最后还有难看了很帮忘的这段“对话”。

在书的最后一封信里,Vincent的最后一句话是:

“但据我所知,你并不在那些唯利是图的经销商之列,在我看来,你可以选择你的立场,并且你的行为都是出自纯真的人性,但是,你又能做些什么呢?” (“你”指提奥)

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很失落,想起了范滂传最后一句“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这是范滂就义前对他儿子说的话:“我想你为恶,但是坏事是不可以做的;我想你为善,但现在的我就是不做坏事的下场。”范滂、梵高,世间总是那么多相通的无奈,慨叹、迫不得已。如何应答真不得而知。

然而当我再次翻一遍这本书时,我又看到那段著名的话:

“人的灵魂里都有一团火,却没有人去那儿取暖,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囱上的淡淡薄烟,然后继续赶他们的路。

“那我们要做什么?给火添柴。”

谢谢出品人、策划、编辑、监制、设计,你们真的呈现了一本很好的书。

谢谢57°艺术小组的翻译,我觉得翻译得很好。(我明明没看过原文/也不懂)

(不过326页那封信,既然是写给提奥的为什么会提到“提奥”这个名字,是不是漏了说明或标注?或者是我看错漏了)

2020-04-26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

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

出生地:意大利佛罗伦萨(Florence, Italy)

约翰·辛格·萨金特

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

美国著名画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活跃在欧美的世界最优秀的肖像画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水彩画大师。

萨金特是个动作勤快、即刻实践、勤於研究、能随时随地学习的画家。更値得注意的问题仍是:这位全世界最杰出的肖像画和绘画大师却没有任何一张学校的正式文凭,但他却拥有全世界各类高级学术机构赠预的最高荣誉,美国的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都授预他愽士学位。 早在 35 歳时,他已経被英国绘画界誉为世界上最卓越的肖像画家。

1874年在巴黎学画,受印象派影响。

1879年去西班牙研究委拉斯开兹的作品。1876年到美国并加入美国籍。长期逗留英、法、德、意等国,从事创作。多为上层人士作肖像画,其作品声誉渐高,有《石竹、百合、蔷薇》等。1910年后热衷于水彩风景。

萨金特生平及作品欣赏

他没有任何文凭,却被绘画界誉为世界上最卓越的肖像画

萨金特作品曾一度被一些人批评为有鲜明的肤浅倾向,

然而他自然、庄重华丽的技法得到公认。

他富有魅力的肖像画为他奠定了19世纪艺术殿堂的崇高地位。

萨金特从小便学会了意大利语、英语和法语,在美术和音乐方面都表现出优异的累质和才能。 得益于母亲的熏陶,萨金特自幼喜爱绘画,他14岁时进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学习。

4年后(1874年),父母为了鼓励他从事绘画,举家迁往巴黎。萨金特跟随巴黎美术学院著名人像画家卡罗勒斯·杜兰学画。这位教师崇尚写实,素以冷峻的素描手法教育他的入室弟子。他让他们去卢浮宫临摹。萨金特进步很快,深受教师的赞许。袭御尺1876年4月,萨金特自从在印象派画展上第一次看到马奈与莫奈的光色表现时,顿有所悟。他决意吸收这些外光派绘画大师的表拍高现方法,尽管这时他的肖像画名声已经建立。

20岁那年他第一次回到美国,并申请入美国籍。此番入籍,决定了萨金特的美国画家的身份,然而事实上他的大半生涯都在欧洲度过。

萨金特一生热衷于绘画艺术事业,终身未娶 ,无视世俗的浮荣,一心一意沿着自己的艺术道路前进。他一生的绘画作品大约有 2500 件 到 3000 件,其中400多幅肖像画(另说600百到700百件),几乎无一雷同。著名的有《波依特的四个女儿》、《卡罗勒斯·杜兰肖像》、《少女与玫瑰》、《亨利·怀特夫人》和《维克三姐妹》等。因为他是美国人的后裔,所以他的名字被写入美国绘画史上,但他又是常居伦敦,是英国皇家水彩画家协会的会员、皇家苏格兰美术院院士,因而在英国水彩画史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约翰·辛格·萨金特(1856-1925)是很走运的,美国人说他是美国画家,英国人说他是英国的,名气够大的。有一种说法,说他画得太“讨喜”、讨喜有暗含浅薄的意思。“浅薄”,其实是美国那个时代的艺术特征,萨金特抓住了它。萨金特的画,是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据说,中国成功的旅美画家陈逸飞就受到萨金特作拆枝品很大的启发。

萨金特肖像画的笔触光润细腻,线条流畅,描绘的人物各具其个性。很多画家由于肖像画的多产而导致描绘的雷同,但是萨金特特别注重人物个性、神态、表征的展现。例如他画菲利普斯夫人手臂的柔软,画约瑟夫目光的坚定,画安格纽夫人容貌的美丽,画女演员特丽优雅的舞姿,他一生画了400多幅肖像画,几乎无雷同。萨金特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从他的肖像画中能充分体现出来。他没有任何文凭,却被绘画界誉为世界上最卓越的肖像画家

萨金特的肖像画,都抓住了画中人含蓄而又灵动的一面。那些眼神,好像直接跳脱于画布之外,与流连于画前的人进行灵魂的交流。他没有任何文凭,却被绘画界誉为世界上最卓越的肖像画家

萨金特的画色调明亮,用笔高度洗练,技巧吸收了当时印象派的“印象化”,但他的笔触“放松”多了,这种放松的笔触给人非常活泼灵动的感觉。但他和印象派有区别。作为肖像画家,他对“形”比较在意,对外光色彩的解析没有到慢待“形”的地步。这是他有别于印象派的地方。那个时期,和他类同的画家还有西班牙的索罗亚和瑞典的佐恩。比起来,萨金特好像更精到一些,商业化更强一些。

26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