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新古典主义起源兴盛于法国,代表是布瓦洛和他的那本《诗的艺术》。不过新古典主义是一个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影响蔓延全欧的文学运动,我们还要说一下这个运动的后续影响和进程。新古典主义文论的新发展是在英国,英国有自己的文学实践传统,所以英国人结合自己的经验对新古典主来自义进行了改造,这就是英国360问答的新古典主义,代表人是屈莱顿,在蒲伯和约翰逊那里这一运动臻至成熟。后来新古典主义衰落了,其文论在法国被启蒙主义击溃,而在英国,则是感伤主义取代了它。不过这是后话了,我们下一篇介绍这两个。|屈莱顿 英国新古典主义的创始人屈莱顿是英国新古典主义的创始人,20世纪被人追封为“英国文学理论”之父。①代表著作是《论诗剧》,当时法国有人用新古典主义的观点批评英国戏剧,这部著作就是反驳和回应。著作采用对话体,写四位绅士在湖上泛舟,就戏剧问题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论诗剧》涉及了英法文学对比的问题和古今之争的问题。在英法对比的问题上,屈莱顿大抵同意关于英国戏剧不如法国的很多观点,但他认为英国的戏剧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情节更加生动更加变化多端,而法国人的作品显得太僵化,还有三一律这种过分严苛的规范。屈族试莱顿将文学上的不同归之于国民性住的问题,法国人太轻浮,所以到剧院想看点严肃的,英国太忧郁,所以到剧院想找点乐子。在古今之争的问题上,屈莱顿反对崇古论,甚至认为莎士比亚等现代英国戏剧要强于古代戏剧,古代戏剧有时候情节和人物太狭窄了。而戏剧应当是反映人性的,展示人的个性和激情,而不是说遵循三一律的就是好剧,古人也有很多剧不遵循三一律的。总的来说这部著作没有得到什么结论,但是在讨论中,屈莱顿将法国古典主义的思想和理顾演参势念引入英国,但是却不否认英国传统的创作实践。他这里的古典主义显示出更强的温和气质,摒弃法国新古典主义对绝对普遍性的追求,转而承认烧乙而追求民族特色。②在《悲剧批评的基础》中,屈莱顿仔细的解释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的观点,将其作为悲剧批评的基础,并提出了自己的悲剧理论。这部著作是他车但啊红区调奏为自己的剧本所写的序言,有自我辩护的意图。他认为一切诗歌的总目标就是让人在愉快中获得教益,而悲剧能够使人改正心中不合理的“激情”。具体地解释这种目标和效果,屈莱顿大概和亚里士多德持有相同的意见,一个身上具有美德却又有缺点的人,其遭受的不幸最能引发观众的恐惧和怜悯,这种说法和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如出一辙。在人物性格方面,屈莱顿大抵同意法国新古典主义的论调,认为提降人物性格应当是保持内在同一而明显的,不过他也认为人物的性格应当复杂多面,但必须具有一种统摄突出的性格特质。在人塑方面屈莱顿还讨论了作品中的情感问题,他引述朗基努斯的说法,认为作品中,尤其是人物中应当凸显出作者城统众轮校本人的激情来,这样才能感染观众。|蒲伯 自然与巧智巧智是英国三异毫环织移温义频象量思想界的一个特殊概念,在哲学认识论中是指主体的认识能力,是判断力和想象力的综合(似乎类似于康德的先天综合能力)号临阻互课课四息论,而在文论中,则指创作者的创作天赋,能够创作出引发读者审美趣味的形象。这些可以看出,英国文学传统对于自由和主体性的要求显然很突出,要引入新古典主义,就要对此给出合理的解释火岁婷频频攻棉境何行。这个工作就是由亚历山大音胶确离宜与吧内我资合·蒲伯完成的——蒲伯这个名字实际上是“pope”,也就是教皇的意思,不知道17世纪pope是啥意思,哪有给人起名教皇的……蒲伯重新解释了“自然”这个概念,由此把新古典主义的原则环洋用牛必百穿停收兵和英国文学对自由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温和的英国新古典主义。蒲伯依旧把自然看做是需血配育奏外月艺术的最高范本,文学创作和批评都要依照自然那永恒的准则而进行,而古典的就是自然的,作家要通过揣摩学习古典作品来达到自然。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巧智则是自然的馈赠和礼物,自然把那些有表达潜力之物加以整理而鲜明,这时才有真正的巧智。蒲伯之前很多人借助巧智这个概念对抗外来的原则,蒲伯则把巧智也纳入自然的标准中,从而完成了对新古典主义的改造和辩护。|约翰逊 普遍性和类型蒲伯以后的约翰逊也承袭了新古典主义的种种气质,强调普遍性等,但已经不再沿用新古典主义的概念,也不再认同其具体规范,这似乎代层免刑想输重损证明新古典主义在他这里已经在式微了。他的要季杀片孙简冷协主要成就是编纂了《莎士比亚戏剧集》,其文论观点则体现在这部戏剧集的序言中——很显然,他提出的文论观点就是为了吹莎士比亚的……他认为戏剧应当着重于更具普遍性的东西土座船文书营,在人塑上就是忠实于人性,并且塑造出种种性格类型。而在更高的层面上,诗人也要追求更具有普遍性的真理,而不是通过虚构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来吸引观众一时的新奇。而莎士比亚正是在这一标准上做到最好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永远能找到体现了普遍人性的皮预注阳盾核值甲吗只人物,人物是一个类型的代表,这因此使得他们作品承载了更多的意义。总的来说,他注重艺术超越时代和浅薄的深层意义,要求艺术写出更加深刻的,能和社会生活共通的共相类型。这也因此使他推崇新古典主义的精神,但是他在具体观点方面基本没有沿袭新古典主义,关于三一律,他认为戏剧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出自生活的幻想,而不是教条。p.s.不想给他们搞坐标图了,感觉他们缺乏理论意识

华兹华斯简介?

简介: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

创作:
1、创作生涯:1798年9月至1799年春,华兹华斯同多萝西去德国小住,创作了《采干果》、《露斯》和短诗《露西》组诗,同时开始写作长诗《序曲》。

英国文学最后一位新古典主义诗人

1802年10月,华兹华斯和相识多年的玛丽·郝金生结婚。这段时间,华兹华斯写了许多以自然与人生关系为主题的诗歌,中心思想是大自然是人生欢乐和智慧的源镇握氏。1803年华兹华斯游苏格兰,写了《孤独的收割人》。1807年他出版了两卷本诗集,这部诗集的出版,总结了从1797至1807年他创作生命最旺盛的10年。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骚塞(Robert Southey)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Lake Poets)。他们也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喜爱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
“湖畔派”三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为华兹华斯。他于1798年和柯勒律治合作发表了《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从拥护法国革命变成反对,于是前者寄情山水,在大自然里寻找慰藉,后者神游异域和古代,以梦境为归宿。两人的诗歌合集题名为《抒情歌谣集》,于1798年出版,《抒情歌谣集》宣告了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两年后再版时,华兹华斯加了一个长序。在这篇序中,华兹华斯详细阐述了他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主张以平民的语言抒写平民的事物、思想与感情,被誉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宣言。
在《决心与自立》(Resolution and Independence,1802年)一诗中,华兹华斯描写了一位年老体衰却要不停奔波劳作的捞水蛭人。
此后,华兹华斯的诗歌在深度与广度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描写自然风光、平民事物之中寓有深意,寄托着自我反思和人生探索的哲理思维。完成于1805年发表于1850年的长诗《序曲》则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华兹华斯创作最旺盛的时期是1797至1807年的10年。其后佳作不多,到1843年被任命为“桂冠诗人”时已经没有什么作品了。然而纵观他的一生,其诗歌成就是突出的,不愧为继莎士比亚、弥尔顿之后的一代大家。

2、创作主张:
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的领袖,在思想上有过大起大落——初期对法国大革命的热烈向往变成了后来遁迹于山水的自然崇拜,在诗艺上则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以至有人称他为第一个现代诗人。
他是诗歌方面的大理论家,虽然主要论著只是《抒情歌谣集》第二版(1800年)的序言,但那篇小文却含有能够摧毁十八世纪古典主义的炸药。
他说,诗必须含有强烈的情感,这就排除了一切应景、游戏之作;诗必须用平常而生动的真实语言写成,这就排除了“诗歌词藻”与陈言套语;诗的作用在于使读者获得敏锐的判别好坏高下的能力,这样就能把他们从“狂热的小说、病态而愚蠢的德国式悲剧和无聊的夸张的韵文故事的洪流”里解脱出来。
华兹华斯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主张诗人“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写“普御散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而反对以18世纪格雷为代表的“诗歌词藻”。他进而论述诗和诗人的崇高地位,认为诗非等闲之物,“诗是一切知识的开皮旅始和终结,它同人心一样不朽”,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护者,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

3、风格特点:
华兹华斯的小诗清新,长诗清新而又深刻,一反新古典主义平板、典雅的风格,开创了新鲜活泼的浪漫主义诗风。他的十四行诗雄奇,他的《序曲》(1805年)首创用韵文来写自传式的“一个诗人的心灵的成长”,无论在内容和艺术上都开了一代新风。华兹华斯关于自然的诗歌,优美动人,他的这类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风格,是作者通过对诗歌的题材、诗歌所用的语言,以及对诗歌所用的格律、诗体和作诗歌词汇的选择体现出来的。

34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