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姆特是怎样一个人,怎么评价他的艺术

Gustav Klimt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1918)维也纳分离派绘画大师奥地利画家。1862年7月14日生于维也纳郊区布姆加特,1918年2月6日卒于同地。早年受业于维也纳工艺学校。1890年加入维也纳美术家协会。作品吸收古埃及、希腊及中世纪诸艺术要素,将强调轮廓线的面和古典主义镶嵌画的平面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富有感染力的绘画样式。代表作为《埃赫特男爵夫人》。1897年退出维也纳美术家协会,另组织维也纳分离派。其他作品还有藏于奥地利美术馆的《接吻》。
克里姆特是一位独具艺术个性,又以强烈民族风格的绘画大师,他所认为的“只有通过艺术,不断渗透到生活中去,艺术家才能找到基础,以取得进步”的观点与他的艺术实践证明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是相当敏锐的,这正是他所以能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成功之处。
此前有人将克里姆特归为表现主义画家,实际上并不准确,他应该是象征主义画家。前者不拘泥于准确的人物造型,多用强烈的色彩表达情感;后者人物造型基本写实,多从文学、圣经中取材,表达深刻寓意。比如《女人的三个阶段》,通过描绘三代人来暗喻人的出生、成长、死亡的主题。

作为“奥地利分离派”的发起人,克里姆特作品的最大特色是唯美主绝悔首义和象征主义精神相结合,主题主要是“爱”和“死亡”。“他的作品可以被称作是‘梦幻的死亡之花’。”王端廷说,华丽、冷艳是克里姆特的绘画风格,给人的感觉是“在绚烂舞台上演出的一场死亡之剧”。

克里姆特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他经常运用沥粉、贴金箔、嵌螺钿、贴羽毛等等特殊技巧,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这和他雕金师的父亲关系密切

不过,对克里姆特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母亲。这个女人一生向往当歌剧演员,但终未能如愿,以致精神有点失常。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克里姆特对于女人的态度始终矛盾。一方面热爱,另一方面又认为女人没有理性。克里姆特的作品中的女人美丽、冷艳,“既是天仙,也是杀手。”
克里姆特作品中的人物除了面部、裸露的手、胸等地方被描绘成立体的,其他部分都是平面的、拼贴的。之前曾有学者认为这种装饰性极强的平面化手法是受到日本浮世绘和中国艺术的影响。不过,王端廷认为,克里并数姆特绘画的最重要的来源应前拦当始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教堂的“马赛克”。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分离画派与纳比画派油画的风格特点

比派
世人公认塞尚、凡•高和高更是开创20世纪现代艺析烈花论害术的祖师,在他们活着或死后都影肉社手段友响有限。把他们的思想继承光大,传播给20世纪前卫派画家的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家派别–纳比派。
1888年夏天,来自24岁的塞吕西耶在360问答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的阿旺桥与在那里作画的高更相遇,高更那时刚画完《雅各与天使在搏斗》一画,那主观的、带有神秘意味的象征性色彩征服了这位年轻画家。他后来又随高更到一个称为“爱之林”的森林写生,高更指出色彩的奥秘:“树木应当是什么颜色?你看到多多少少的红色段成测工吗?很好,在画面的那个地方放上真正的红色。–景维热就历杨品脱目那么影子呢?假如在那儿有一点蓝色就好了。那么你把调色板上最漂亮的蓝颜色放到那儿去!”塞吕西耶边听边随手在一个烟盒之使准石社上按高更的指点画了一幅小风景画,他拿着这张画回到正在点节武敌皇妒跳额镇学习的巴黎朱利安学院,围观胡每套音染粉的同学有博纳尔、维亚尔、兰森、瓦洛通等。他们一下子成了高更主义者并把塞吕西耶这幅小画称“护符”,而把自己有幸得到这“福音”海五从书眼的一伙人称着“纳比”即希伯来语中的“先知”。这就是纳比派的由来。
纳比派接受了高更的影被仍艺术影响而从事新的探索发展:即高更的综合理论导致了象征主义的庄严、简化和变形的装饰风格,也就是说,把自然移植到了智慧与想像的领域之中。所谓变形有两种类型:依据一种纯美学和越石曲阿装饰味的设想以及一些着色与构图技术原则进行的客观变形;使画家本人的感受进入绘画表现之中的主观变形。
纳比派从塞吕西耶的“护符”开始,到以德尼的《向塞尚致敬》宣告结束。这说明纳比派自身的价值仅在于阐明了塞尚和高更的视觉方式。这是一种更强调自我的心灵观照的观察方法。
尔后纳比派分裂为分离派、综合派、新传统派。

维也纳分离派
19世纪末维也纳美术界以学院派为主建立的“艺术家协会”中,一些持不同艺术见解的青年艺术家于1897年重新成立了“奥地利造型艺术协会”。不久克里姆特等八位青年艺术家因观点不同退出该协会,于1897年4月3日在维也纳另行组织艺术家团体。他们并微室没有明确的艺术纲略欢国据身降木助计程讨领,只是创作思想相近,便形成了所谓维也纳分离派。分离派画家反对古典学院派袁解社艺术,宣称与其分离,主张创新,追求表现功能的“实用性”和“合理性”,既强调在风格上发扬个性,又尽力探索与现代生活的结时境里练先发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样式。分离在船案致老派是在绘画、装饰美术、建筑设计上有过影响的新和着酸喜联制装损规艺术流派。它在形式上虽好使用直线而其根本精神却在于反对传统规范当所互职光目活艺术,主张与现代的文化接触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这个派的画家们在反对学院派旧艺术形式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在艺术倾向和风格上,始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说它并没有明确统一的纲领,它对德国的影响很大。

维亚尔 (1868-1940年)
爱德华•维亚尔生于法国索恩-卢瓦尔省的古依索,逝于拉伯尔。他和博纳尔同为纳比派的主要代表画家。
维亚尔最初从马约尔学画,尔后考入朱利安美术学院,在那里结识了博纳尔、丹尼斯等,后来成为纳比派的成员。维亚尔起初受高更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很深,力图使作品具有象征的、神秘的境界,单纯的色彩块面构成了画面的形象。在他看来艺术应该是精神的创造物,画家应该从主观上重新安排它们,这种重新安排必须从美的观念和装饰的观念出发,自然界的任何物象只不过是按照一定规律被安排过的色彩所覆盖的一个平面而已。
到了20世纪初,维亚尔开始抛弃自己原来的观念和画法,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室内情景画。他从夏尔丹和荷兰画派的维米尔的风格画中得到启迪,以印象主义的色彩和笔法再糅合象征主义的构图,来描绘温暖的家庭室内情景。这时期他认为印象派的色彩和技巧是可以借鉴的,有人认为他是20世纪印象派绘画的直接继承者,但是实际上他的观察法和表现法与印象派是有区别的。
维亚尔善于应用装饰性的色彩去代替写实的表现,运用大色域的平涂与点彩派的效果完美统一。他是纳比派中具有严格而精确风格的画家,即使在装饰性的结构、蜿蜒的线条和物体的变形中也考虑到简洁而稳定的构图。他的画在精美中含有严谨,悦人中包含精确。对于这位严肃的画家来说,一切都是安静平和、朴实自然的,他被誉为是现代的维米尔。
1938年画家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他居住的蒙马特汶蒂米尔小广场,以画家的名字命名为“维亚尔”广场。

20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