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格利特的作品評價
馬格利特最爲代表性的超現實主義畫作爲一幅寫有《你看到的不是煙鬥》的煙鬥畫作。創作于1929年,名爲《形象的叛逆(The Betrayal of Images)》。此畫經常被用來解釋超現實主義的觀點,并用于書籍和教學上。此外後世的學者認爲馬格利特母親的投水自殺對他心理有很大的影響。此點可由他許多關于破碎的女體畫作看出。一個人不必睡熟了才做夢。在光天化日之下,夢也會降臨。正如比利時畫家雷尼·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1989-1967)所發現的那樣,事實經驗以過錯位後也會形成夢。馬格利特在接觸到基裏科和恩斯特的畫以前,一直從事廣告設計和壁紙設計,并因此獲得了顯然是廣告畫家的那種拙樸技巧。正敗咐是運用這些技巧,他做出了一些令人瞠目的發現。馬格利特在巴黎附近也居住過三年(1927-1930),當時布列頓稱贊他的和能表現在“對視覺現象進行試驗……顯示語言和思想形象的從屬性之上”。馬格利特的貢獻不僅在于将語言和思想的重要性置于視覺形象之下,還在于通過建立起詞語和符号之間新的對等關系,打破了邏輯因果關系的常規。
起初,馬格利特的某些技巧,如滲色的雲石圓雕(bleeding g marble states),同浪漫主義形象中爲追求轟動效果的雕蟲小技并無二緻,但這些方法很快就得到了改進。1929年他在布列頓主編的《超現實義義的革命》最後一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爲物體、物體的形象以及物體的名稱之間都不存在非有不可或不可轉移的聯系。“樹葉”一詞也可以完全用一幅大炮的圖畫來代表。馬格利特就這樣使自己的思想從熟悉和日常習慣的參照物中解脫出來,遵循超現實主義的戒律,從日常事物意外的并置中探讨其隐藏的秘密,從最平淡的情景中揭示出深塵橡刻的恐怖和喜悅。在《光的世界》(1954)中,深夜裏郊外街道旁的一間小屋被陰影包圍,同時又被街燈照亮。萬物仿佛都安詳地入睡了,隻有頭頂上方的空中溢滿了正午般派枯旁的光亮。由于人們無法對此做出解釋,所以隻得讓這個謎存在下去。在《傾聽的屋子》中,視覺上的謎使人們無法找到合乎邏輯的解決辦法。是蘋果太大,屋子太小,還是屋子太小,蘋果太大?無論那個答案正确與否,人們都無從知道。幽閉恐怖的感覺在這裏非常強烈。恩斯特、達利和馬格利特等畫家,比利時的保羅·德爾沃(Paul Delvaux,1897年生)和羅馬尼亞的維克多·布羅納(Victor Brauner,1903-1966)一直是“用手畫夢”的大師。在表現的強度和表達的複雜性上,他們既有達利的“妄想狂式批評方法”又有馬格利特的冷靜錯位法。對于他們,蒙德裏安的抽象畫中被荒棄的屋子,如霍安·米羅(Joan Miro,1893年生)所說,根本沒有吸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