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野草》的艺术特点
通过象征性的自然景物的意象和氛围,构成象征世界、暗示作者的思想和情绪,通过编造幻想中的真实与想象纠缠的故事,构成象征的世界,传达自己的思想和哲学,完全用非常荒诞的现实中不可能发生或存在的“故事”,传达或暗示自己的旨意。
选择准确、鲜明的语言,表陪改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且精致邈绵、余味无穷。语言丰富多采,具有中国民族的气派。
鲁迅除创造性地运用了中国现代语言之外,又借助许多中国古代文学语言、佛经及外国文学的词汇,以及重词、叠句、偶句、反语、双关语和象征性的语言,来表达他的生活态度、认识,来加深散文诗的意境。
反抗绝望的哲学,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返乱举烈搏斗的产生的精神产物。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者自我精神的煎熬与咀嚼,而是坚持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孤独时灵魂的自我抗战与反思。它的产生与内涵,都与现实生存处境有深刻的联系。
扩展资料:
《野草》主题思想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着重表现作者一贯的战斗精神的;一类是着重表现作者特定时期的内心矛盾的。就每一首散文诗具体而言,绝大多数都同时交织着这两种情绪,只是有主要和次要之分。
《野草》各篇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等。
其中也涵盖着生与死、爱与恨、梦与醒、友与仇、过去与未来、光明与漏碧黑暗、爱者与不爱者、沉默与开口、希望与绝望、爱抚与复仇、眷念与决绝等一系列对立统一、激烈斗争又在斗争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