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爲“雨巷詩人”的現代派詩人是()。

B解析:戴望舒是中國現代派象征主義詩人。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稱爲“雨巷詩人千帝整宣傷牛備沒治神”,此外還有《尋夢者》、《單戀者》、《煩優》等。

戴望舒的原名

戴承。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後曾用筆名夢鷗、夢鷗生、信芳、江思等。中國現代派象征主義詩人、翻譯家等。

他先後在鴛鴦蝴蝶派的刊物上發表過三篇小說:《債》、《賣藝童子》和《母愛》。曾經和杜衡、張銀擾天翼和施蟄存等人成立了一個名謂“蘭社”的文學小團體,創辦了《蘭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歲。

擴展資料

戴望舒與四本詩集

1928年8月,戴望舒的《雨巷》發表于上海《小說月報》,他由此獲得“雨巷詩人”之譽。嗣後,這位海亂搏埋派詩歌代表人物的四本詩集均在滬問世。

戴望舒中國現代派象征主義詩人又稱爲

1929年4月,上海水沫書店出版戴望舒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他特意在扉頁題辭給意中人。誰知,對方卻保持沉默,戴望舒繼續充滿激情地給她寫情書。有一天,戴望舒既給意中人寫情書,又爲施蟄存主編的《現代》雜志撰稿,匆忙中竟裝錯信封。

結果,那位姑娘拆信一看,見是戴望舒的文章,感到莫名其妙;而《現代》雜志編輯看了戴望舒的情書,覺得真摯動人,不加修改便刊出。

此事成爲轟動一時的新聞,以緻雙方都有點難爲情。由于戴望舒執著追求,那位姑娘終于心有所動,但提出一個條件:希望他先取得外國學位并找到體面工作。于是,在1932年10月,他搭郵輪赴法國。

在法國期間,戴望舒經濟拮據,不得不靠譯稿來掙錢,他曾在給葉靈鳳的信裏說:“要讀書,同時爲了生活的關系,又不得不譯書,而不幸又生了半個月的病。”

盡管如此,戴望舒仍未放下摯愛的詩。1933年8月,上海現代書局出版戴望舒第二本詩集《望舒草》,他努力開拓創作領域、形成獨特風格,從而完成了“對新詩創作傾向的最後選擇和定型”。

1935年5月,戴望舒返回上海,那位姑娘卻已與她喜歡的一名推銷員戀愛。不久,戴望舒結識像自己在《雨巷》中所寫的“丁香”那樣“結着愁怨”的另一位姑娘,逐漸走出失戀陰影。

其間,戴望舒曾在滬主編《現代詩風》雜志,創刊号印千冊一下子賣完;接着,爲了同“北方詩派”攜手,他與朋友在滬創辦《新詩》月刊,使之成爲海派詩人交流園地。

1937年初,上海雜志公司出版戴望舒第三本詩集《望舒詩稿》,施蟄存曾在信中對他說:“徐志摩而後,你是有希望成爲中國大詩人的。”

1937年11月,上海租界成爲“孤島”。翌夏,戴望舒移居香港從事文化活動。1939年10月,戴望舒與艾青在香港創辦《頂點》詩刊,創刊号《編後雜記》指出:“《頂點》是一個抗戰時期的刊物。它不能離開抗戰,而應該成爲抗戰的一種力量。”

香港淪陷後,戴望舒被日軍逮捕;隔了數月,經葉靈鳳疏通,他被“保釋”出獄,直至抗戰勝利才得以重返申城。

1948年2月,上海星群出版社出版戴望舒第四本詩集《災難的歲月》,《詩創造》雜志旋登廣告:“戴望舒先生,是新詩拓荒者之一……近年來,他專門緻力于翻譯和介紹工作,很少創作,這本《災難的歲月》,便是從少數詩作中選輯而嘩螞成。”

其中,部分詩作于抗戰前,交織着關于曆史與個體、生與死、永恒與有限的人生沉思;部分詩作于抗戰期間,風格轉換,抒寫了民族的集體創痛和渴望。

戴望舒生平創作的詩雖僅百餘首,卻在我國詩壇有着重要位置,這是因爲他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都對海派詩歌的發展産生了較大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戴望舒

46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