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 象征主義詩歌 代表作家作品

20年代象征主義擾散詩歌的代表人物:李金發李金發(1900——1976) ,原名李權興,筆名李淑良、李金發,廣東梅縣人。現代作家、詩人、美術家。生平簡介 李金發早年就讀于香港聖約瑟中學,後至上海入南昌肆洋中學留法預備班。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1921年就讀于第戎美術專門學校和巴黎帝國美術學校,在法國象征派詩歌特别是波特萊爾《惡之花》的影響下,開始創作格調怪異的詩歌,在中國新詩壇引起一陣騷動,被稱之爲“詩怪”,成爲我國第一個象征主義詩人。1920至1923年間,他在柏林作《微雨》。1925年初,他應上海美專校長劉海粟邀請,回國執教,同年加入文學研究會,并爲《小說月報》、《新女性》撰稿。1926年,在文學研究會出版詩集《爲幸福而歌》。1927年秋,任中央大學秘書,出版《食客與兇年》。1928年任杭州國立藝術院雕塑系主任,創辦《美育》雜志,後赴廣州塑像,并在廣州美術學院工作,1936年任該校校長。20世紀40年代後期,幾次出任外交官員,遠在國外,後移居美國紐約,直至去世。 詩作内容 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現代象征派詩歌的開山詩人李金始終像一個令人無法猜透的謎一樣,長期被人冷落、誤解。其實,李金發是一個轉折點上的人物,他的出現是對胡适的"明白清楚主義”和郭沫若的坦白奔放的詩歌創作主張的反撥和校正,具有糾偏補弊之功。中國新詩自它誕生之始,就有很豐富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之作,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諸詩人是其最好的代表。而李金發的貢獻卻在于他爲中國新詩引進了現代主義的藝術新質,從藝術之都法國的巴黎帶來了“異域熏香”,給我們以震驚,豐富了中國新詩的内涵。他用新的藝術形式将詩歌從屬于時代任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轉向對個人化的深層次的内在情感的傳達,表現的是人的隐秘的微妙的情緒,這類詩歌與“五四”初期的白話詩是完全不同風格的兩類作品。我們如果按傳統的方式就無法進入他的詩歌世界,但他的作品完全有足夠的理由進入文學史家的視野,有些作品如《棄婦》等甚至堪稱中國現代詩歌的經典之作。
象征主義作爲一個曾經風靡歐美的文學流派,對中國現代詩歌有着巨大的作用與影響。西方象征主義與中國詩歌意境的親合性,開拓并豐富了中國現代詩歌的藝術視野與藝術表現形式。象征主義在中國的被引入、影響及嬗變,絕不是偶然的,是紛繁多樣而又錯綜複雜的中西文學思潮相互碰撞與整合的結果。 本文由緒論、象征主義及其詩學主張、象征主義在中國的接受、象征主義與中國現代詩歌創作、在象征主義影響下的中國現代詩人個案研究、結語六部分構成。 緒論評述了象征主義與中國現代詩歌論題的由來,界定了研究對象;介紹了象征主義與中國現代詩歌的研究現狀與意義,清理了國内外關涉本論題的研究情況,評述了相關論著,明确了本文研究意義,介紹了本文研究的對象、内容、方法及創新點。 象征主義及其詩學主張一章研究了象征主義的定義,象征主義文學運動,象征主義的詩學體系及緩迅氏對原有詩歌觀念的影響,象征主義詩歌發展的線索和文學批評界關于象征主義研究所作的綜述和評論。 象征主義在中國的接受一章研究了在中國現代詩歌幾十年的曆史進程中,象征主義的傳播線索。

中西象征主義

《雨巷》問題題目:爲

戴望舒較成功地将中國傳統詩歌的和諧、優雅、含蓄、意境化的抒來自情藝術與西方象征主義注重多重暗示、朦胧隐晦、婉曲跳脫等意象化的表現藝術相結合,較爲自覺而巧妙地實現了中國古代詩歌藝術與西方現代詩歌藝術的融合,在近模頻好英百年詩歌史上第一次較成功地調合了中外詩歌、古今詩歌的關系。同時,他們的創作以及20年代各種新詩現代化藝術探索的綜合與超越。他們采用360問答西方象征主義詩歌講究意象的多種暗示性,将寫實性或單純的比喻性意象發展爲寄興式、隐喻式的象征性意象;對浪漫主義的坦白奔放的抒情形式極爲反感,但是提倡持按移料英究然頂火詩歌的“詩情節奏”或“内在韻律”的主張;不滿新格律詩派的“三美”原則,卻注重采納詩歌傳統,在中西詩藝的溝通中形成的和諧典雅的頗具現代古典主義的詩風與新格律詩派又如出一轍;不滿意客絲項呼鍾己輕象征派詩人的神秘晦澀,但是在詩歌的審美價值觀念、意象藝術把應屋州諸多形式方面皆表現出同宗象征主義的共同特征。正是這種廣采博納、多方融合才有了戴望舒在30年代的現代化探索的新貢獻。

10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