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是現代主義源頭嗎

結合

先聲明,不是複制粘貼。 其次,我對庫恩的範式理論尚有保留,尤其是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我認爲這個理論從長遠看,是有曆史局來自限性的。當然,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很多時間…… 下面較,談談你說的藝術形态的所謂内在轉型。 一,西方的藝術形态: (你的這種分法,不知道是從國内教材看來的,還是看了什麽過時的國外教材。) 源流來看: 古埃及藝術是西方藝術的源頭,追求永恒,藝術特征再動幹圖星是莊重嚴肅刻闆一成不變,這種樣式延續了幾千年,知道埃及衰落。 埃及藝術影響了兩360問答河流域和古希臘愛琴文明,這兩種斷結目套吸文明的藝術形式都有着埃及藝術的影子,但是,以希臘爲例,這個愛琴海沿岸的民族,有着自由奔放的海洋名族性格,将埃及藝術的刻闆逐漸融化,這個過程可以清晰地從荷馬-古風-古典-希臘化的漸進看出來。他們形成了一種寫實的風格,但是也像埃及人一樣,追求完美和永恒感,從他們的雕塑可以看出,多是年輕健美套構被高國後魚是的體型,人體比例和面容都加以美化。事水文範但是他們打破了僵闆的正面述重讀率,人物動态很豐富。羅馬美術積成了希臘美術,但是他們開始更加追求現世的享樂和對君王的崇拜,藝術走得更寫實一些,對人物性格刻畫更鮮明卻環自使神也帝了。 以上古希臘羅馬藝術,才是歐洲人心目中的古典的沉對香剛龍染真正含義,文藝複興所膜拜的正是這個古典。 後來進入了漫長的中世紀,基督教教義反對偶像崇拜,把古典寫實藝術埋進了墳墓,它們把藝術的功能定義成了與之前完全不同的東西,在他們況伯讓散款的概念裏,其實沒有雖缺藝術,隻有宗教的精神,如果了解他們的聖像文化就知道了。所以,現在的史論家清擊面客局根據現存的建築及聖像畫文物,簡單地将這個時期的文化納入了西方美術史,我覺得尚有不妥,而且現在西方一些理論家也正把目光集中到這個問題上來。 不過就算是中世紀的聖像畫,也還是有着古埃及藝術的淵源,研究一下法尤姆肖像,會發現這種棺材闆上發展出來的繪畫技法,竟然成了西洋繪畫的真正技法根源,(木闆上貼紡織物,紡織物上做粉漿裝白底子,在白查迫具史案每裏袁底子上用媒介劑調和色粉制成的顔料作畫) 那麽,可以看到古埃及美術的影響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發展出了不同的風格樣式,甚至一種是美術範疇的,一種是宗教附屬範疇的,而且這兩種子文化之間沒有任何借鑒和對話,時間上也不平行。古典美術的思維模式是被中世紀徹底打斷了,甚至連美術也被否定了,人們的審美需求仍舊存在,這種需求被宗教情感吞噬了,變成了一種宗教的追求,現在東正教徒仍舊崇拜聖像,在崇拜聖像的時候他們崇拜的不是美術,而是畫中所傳達的“聖容”,這很複雜,不多展開了。 15世紀文藝複興也改不席倍參茶官呢級去的出現,和宗教内在的衰落是有直接關系的,宗教本身已經世俗化了起來,聖像也衰落了,于是人們的審美需求重新以美術的形式表現了快階量指踐情川補菜出來,歐洲各國在15、16世紀都經曆了文藝複興,開始重新熱愛造型,熱愛健美的有生命的人的肌體。美術的社會功能開始有所回歸,但是,盡管此時藝術家标榜自己追求古希臘羅馬精神,但是其實内在方面,是有着很大差異的。 有趣的是,文藝複興藝術,在造型和樣式上,的确借鑒了希臘小命較獨硫升手太羅馬傳統的寫實精神和唯美主義,但是在繪畫技法治迫首慢井制礦通還你村的體系上,沿用的是中世紀聖像畫的傳統。後來即便發展成了布面油畫,技法的體系,仍然是和聖像一脈相承。 文藝複興後,随着宗教繼續的衰落,世俗化繼續擡頭,17世紀又出現了巴洛克風格,追求運動感,享樂主義,反對莊嚴與第責農左永恒,追求光和色彩,變動不居的線條等等,然而,從觀察原理方面,他們是深化了文藝複興的科學觀察方法,透視、解剖、光、空間。18世紀,神學已經徹底堕落了,法國有了洛可可藝術,更加的世俗,這時,美術的功能進一步變化,又漸漸淪爲了感官刺激的工具。 學院派就是這個時候登台的,普桑等一些法國人,站在官方的高度,開始标榜自己是古典主義,意思是他的藝術,是标準規範的終極古典主義,而曆史上,也正是從這個時候,才有了狹義的古典主義這個詞。他的教條,是把藝術分解爲公式化的東西,希望可以建立一套教學體系,可以永久不變地将他的至高無上的藝術樣式推廣開來。我想,在他的心目中,藝術的創造性是比較微不足道的東西,可以說,藝術的概念,從這時起,又被偷換了,從此開始,似乎藝術的功能主要就是科學而忠實地表現對象世界,再有就是科學忠實地展現既有的唯美主義構圖法則。 這一個古典藝術,似乎更容易用範式理論來套用,但是,其實在于美術史上,它隻是漫長黑夜裏的一瞬間。 有了這個官方化的标準化的古典主義規範,才逐漸出現了各種想走異路的聲音。 19世紀出現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派這幾個主要流派。四者雖然在理論主張上各自标榜,互相爲敵,但是,如果從曆史發展角度看,還是屬于寫實藝術的範疇,從造型手段上,還是各自探索更進一步的忠實于自然。(當然,印象派爲追求色與光的真實,往往抛棄了形體的細節刻畫,這在很多人眼裏以爲是反對寫實的表現,其實不然,看看他們的色彩理論啓迪下誕生的俄羅斯巡回畫派就知道了,還是在寫實路上的繼續前進),有一點可以肯定,真正古典主義的唯美精神,是被主動或被動地抛棄了,但是這種抛棄不是從19世紀開始的,而是從文藝複興開始,到巴洛克到洛可可到學院派到近代繪畫,逐漸地一點點地被摒棄的,這個過程,也不是一個可以量化的過程,因爲各個時期對唯美精神的理解都不同,他們都是從各自的角度去邊追捧邊摒棄這種精神的。 又是這樣,同一個公式,推出了四種不同的結果,那怎麽辦呢?其實誰說藝術是可以公式化的?這當然和西方哲學發展有關,哲學逐漸成熟,慢慢有了系統化的美學理論,便開始努力想将藝術也納入這個邏輯化的體系,這是典型的西方實證主義科學的觀念。 而現代藝術的誕生,也不是憑空出現的,與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個不可分的關系,現代繪畫的三位開山鼻祖:塞尚,梵高,高更,都曾經醉心于當時時髦的日本畫,他們也受印象派影響,但是也懷疑印象派對自然的忠誠,日本畫的象征主義和裝飾平面化手法,深深地觸動了他們,他們開始感到,藝術的符号,應該是種種象征,應該是有着獨立于自然存在的内在精神的。于是,藝術的功能又變了。藝術這種東西,在人内心的語義,也變了。之後,繼承了他們的思路,又出現了現代主義若幹流派,人本主義哲學、精神分析學說的流行,又不斷沖擊着人們的頭腦,現代主義,是我行我素的,其中幾十種流派,卻沒有什麽内在的分工,他們不是一個整體的各個部分,而是許多獨立的個體。究竟有沒有現代主義?其實沒有,是講曆史課沒有辦法,爲了方便,創造了這個詞而已。你可怎麽用範式理論方便地解說? 戰争,持續了很多年,把社會面貌改變了,把社會環境改變了,把人的心态也改變了,戰後的人類,和戰前的人類,已經諸多不同,所謂後現代藝術,是不能和現代藝術并置來講述的。看一下現在的西方社會,現實藝術活動和博物館裏的藝術品,是根本完全沒有對話的。有,也隻是假裝對話,看看法國藝術學院的教學就知道了。如果用古希臘藝術的眼光來看,藝術主要是一種唯美精神,是對人的美的贊頌,也是求真,那後現代藝術就顯然根本不是藝術,但是如果用現代人的觀念來看,藝術主要是人性的宣洩,是感情的流露,是對某種理念的傳達,那古代很多風格的藝術就顯然根本不能被定義爲藝術。那麽,如果藝術本體既不在這裏也不在那裏,它是不是其實隻是存在于我們的語言裏?難怪說現代哲學已經發展到語義學階段了。 二:歸根結蒂,西方藝術,這個概念,很難用線性的思維方式去解釋,如果對美術史上的各個風格流派藝術品,用範式理論做元數據标引,那很可能做到1%就把這個範式理論抛棄了。當然,這麽解釋,是很簡陋的,隻能給你做個參考罷了。




17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