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想知道一些文学术语的具体定义如自然主义意识流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

自然主义

文学上的自然主义产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盛行于七十至八十年代。它发源于法国,尔后,相继在英、德,比利时,意大利,挪威等国流行。文学中的自然主义倾向,早在福楼拜,莫泊桑的作品中就已出现,而在龚古尔兄弟、都德院饭封唱叫将李田苏固城的作品宁表现褥最来自为鲜明突出。但他们都没360问答有提出具体的完整的理论。文艺批评家泰纳(1828–1893)是实证哲学的信徒,又是自然主义理论的倡导者。一八五八年,他在一篇论巴尔扎克的文章中,首次阐述了自然主义的含义:文学上的自然主义,就是根据作家对现实的观察按照科学的方法对生活作符合实际的描写。泰纳主张运用自然界的规律来解释文艺现象,研究文艺发展的历史。认为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深使洋务节样,应当用类似的方法予以研究,对所有的文学流派都应一视同仁识压行细信术,客观对待。左拉继泰纳之后,成为自然主义理论的归纳者和鼓吹者。他先后写下的《误物独武取不小说的定义》、(实验小说论陆么伯酒状为艺胡破)(1880),《文学资料》(1881)、《自然主义小说家》(1881)等等,都是后人研究自然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左拉认为,以前的现实主军林井布项席过台义的作品,不能充分符合现代艺术的要求,决心用新的理论来夯实它。作为这种理论的基础,就是尊重事实和尊重文角渐献。在《自然主义小说家》一往司月则文中,他说:"这里不要夸张,也不要强调,只要事实,值得称赞的或值得贬黜的事实。作者不是一位道德家,而是一位解剖家,他只要说出他在人类的尸体里面发现了什么就够了"因此,左拉把自然主义小说的特点归纳为:"生活的正确的重现,属高片木卫打排除一切小说性的成份",并且"不能出现伟大的人物形象。

作家在观察生活时,左拉强调应该用科学的方法。他主张用科学实验去证明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用遗传的道理来阐明一切。在《实验小说论》中,他说: "为了使我的思想明确,使我的思想具有科学性的力量,只要把'小说换划度苏孩食家'一词换上'医生'一词就行了。……现在我要来证明:假如实验方法,可以引导人们去认识物质生活,那应改映司儿面团学满斯月末,实验的方法,也可以引导人们去认识情感和局收灯映树市需正统报精神生活。这样,他就把小说家和医生的任务等同起来。尽管左拉主观上认为自己是发展了现实主义,其今孩怎零核色当任植养实却把现实主义庸俗化了。在十九世纪后期,自然主义思系府土助你大潮在欧洲流行甚广,但单一性的自令正苦任然主义作家并不很多。在法国,最典型的自然主义小说家是龚古尔兄弟。爱德蒙·龚古尔(1822–1896)与其弟于勒·龚古尔(1830-1870)曾合作写了许多小说,宣传自然主义,小说《日尔米尼·拉赛德》(1865)的圆夫照衡等问世,标志着自然主义真正的开端。这部作品,主要描述一个咖啡馆侍女悲惨的一生。她在当时社会恶劣风气的毒害下,过着放荡,纵酒的秘密生活,最终堕落、死亡。这是以龚古尔兄弟家里的女仆罗斯为原型而写成的真实故事。

意识流和象征主义区别

意识流
??
??意识流手法是西方当代安入单态日严文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是以表现意识的流动为主要内容,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现实与虚幻相互交织为主要方法而得名的。
??
??虽然"意识流"的名称是一八八四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首次提出来的,意识流小说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在欧美兴起的一种思潮流派,但是在文艺创作中,有意识地用艺术形式表现人们内心的底蕴,表现被压抑的意识或潜意识的作家,并不只是当代的欧美作家。本世纪初,日本人厨川白村曾在《苦闷的象征》中作过系统的阐发。不过厨川白村的艺术论不来自威廉·詹姆士的著作,而是直接生搬硬套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意识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宗师,还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
??应该注意,传统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手法并等于意识流手法。就反映人物的心理这一点说,两者是相同的;但在反映的形式上,两者的差别很大。传统小说的心理描写,只是表现作品内容的一个环节,意识流手法则把意识的流动视为作品内容的主体。一般的心理描写是为了说明、推进故事和表现人物的性格服务的,意识流手法则把表现人物的意识作为目的。心理描写是从人物意识的实际中抽取一点,并且它往往是理智的意识,意识流手法则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全部实际,其中有理智的,也有非理智的潜意识、下意识和幻觉等。一般的心事描写往往内心独白或意识的亮相。作者用类似蒙太奇的衔接技巧,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主观与客观的界限,将一幅幅画面,一个个镜头广阔自由地驰骋、辐射出来,不露作者描述的痕迹。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运用的是心理描写手法;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采用的则是典型的意识流手法。因此,我们不能把一般的心理描写或写梦幻的题材,一概称为意识流手法。
??
??意识流小说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只存在二十多年,它在文学发展的长河中仅是昙花一现,早已被历史所淘汰,但是意识流手法至今仍被广泛运用。从总体上说,意识流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但其中也有某些合理的成分。在某种情况下,人的意识活动的确是连绵不断、纷乱混杂的。诸如心潮起伏、感慨万端、心烦意乱,这种种情景,如按照传统的心理描写手法,很难描绘得活灵活现,然而运用意识流手法却能显其之长,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创作手法上的一种创新。不承认这一点,就不能全面解释:为什么西方现代派作家会普遍吸收和运用意识流的某些手法,为什么我国文学家也会借鉴意识流手法。
??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流行于西欧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它最初起于诗坛,后来渐及小说、戏剧,主要流行于英国。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因此,有时也将唯美主义称为"耽美主义"或"美的至上主义"。

唯美主义思潮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是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他说:"美的东西就是永久的欢乐。"法国作家戈蒂耶是由浪漫主义向唯美主义过渡的作家。他反对艺术的功利主义,主张纯艺术,追求形式美,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戈蒂耶成了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

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形成,具有两大要素:一是比德(1839-1894)的快乐主义的批评;二是莫理思(1834-1896)的生活艺术化的思想。比德认为,文艺批评家的职责不在于掌握知识,罗列材料,以满足正确的美的定义,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气质,善于感受美的对象的能力,将自己同书本中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中探讨得到的快感和乐趣,这才是审美批评的根本。莫理思认为,改造社会的目的是自由地伸展,就非使日常生活艺术化不可。任何文明社会,假如不能对它的成员提供这种环境,那么世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德和莫理思的上述观点,奠定了唯美主义的理论基础。再加上英国诗坛中拉斐尔前派的主要代表罗塞蒂(1828-1882)以及史文朋(1837-1909)等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唯美主义运动。

唯美主义的真正代表是奥斯卡·王尔德(1856-1900),他是唯美主义创作的实践者,又是唯美主义理论的鼓吹者。

就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说,王尔德认为,艺术应该超脱现实,游离人生。"现实的事件都是艺术之敌。一切艺术的坏处都是从实感产生。自然就是明白,明白就不是艺术。"一切拙劣的艺术都是从复归自然的描写和客观地描述人生而产生的。因此,认为凡是"回到生活和自然"的艺术都是坏的,艺术越远离现实、超脱现实越妙?唯一美的事物,就是与我们无关的事物"。

就艺术对生活的作用而言,王尔德认为,不是艺术再现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艺术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镜子,生活仅仅是艺术的学生,艺术是至高无上的。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的客观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这一唯物主义的观点,陷入了本末倒置的认识论。

从文艺创作的目的性上说,他鼓吹"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别的东西。艺术有独立的生命,正如思想有独立的生活一样"。

不言而喻,王尔德散布的这些文艺思想是极其荒谬的。他颠倒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搞乱了人们的认识路线,企图诱导作家钻进资产阶级艺术"象牙之塔",以挽救资产阶级必然没落的命运。

小说《杜莲格莱的画像》是王尔德的代表作,也是唯美主义的旨在说明人生是艺术的模仿,破坏了艺术,人的生命就不存在了。

唯美主义思潮对我国文坛颇有影响。本世纪三十年代,它曾流入我国,"新月派"文人徐志摩的诗,就明显地存在美唯美主义色彩,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所严厉痛斥。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一般指创作方法,表达令人难以捉摸的幻觉,其内容则是神秘主义。作家所要阐述的不是现实的客观世界,而是个人主观的内心世界。象征主义来自象征一词,它在希腊文中的原义,是"把一块木板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中的一端,以表示衔接"的信物,后来逐渐演变为"以一种形式当作概念的习惯的代表"。象征自古有之,它是联想的一种方式,即把眼前所见的事物,与以往所感受过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独特的新的意境。

作为一种特定的文艺思潮流派来说,象征主义最先出现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法国,主要表现于诗歌创作领域。法国的象征派诗人以马拉尔美(1842–1898)、魏尔估(1844–1896)、韩波(185d–1891)三人为代表。在戏剧方面,以比利时的剧作家梅特林克(1862–1949)为代表。

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象征主义向英,美、德,俄、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传播,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它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从内容上说,象征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时间上说,象征主义又有前期与后期之别。前期的象征主义,主要指巴黎公社失败后,即十九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在欧洲流行的思潮,后期的象征主义,是指本世纪二十年代,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象征主义再度崛起,席卷欧美,达到它的高峰。有人将后期象征主义归属于现代派范畴。一八八六年,法国诗人儒勒·莫雷阿(1856–1910)在巴黎的《费加罗报》上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与此同时,马拉尔美撰写了《前言》,勒内·吉尔发表了《声调沦》。这三篇论文既奠定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理论基础,也是后人研究象征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

象征主义者认为,文学艺术所应表达的不是现实生活,而是意识所不能达到的超时间、超空间,超物质、超感觉的"另一世界",这种超感觉的事物,只有通过象征才能表达出来。他们认为,现实黑暗无常,虚幻痛苦,只有"另一世界"才是真、善、美。是用恍恍惚惚、半隐半现的景物来暗示另一世界,而象征就是沟通这两个世界的媒介。如咏乌鸦代表命运,象征灵魂的黑暗,以虹象征光明,黑象征悲哀,自象征纯洁,黄象征权威,等等。这些象征意义,是事物、词语所固有的特性,为人们所热知。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其象征性往往不是事物、词语所固有的属性,而是人为的主观赋予的特性,如以大雨象征天主,圣杯象征神力等,其意义也就令人费解。同样一种事物,同样一首诗往往可以作出不同的多种解释。

象征主义的诗歌是以暗示和联想为基础的文艺创作。它不同于浪漫主义诗歌,反对直接抒情,主张间接抒情,也不同于现实主义的诗作,反对对事物作客观的具体的描绘,它把人们的视线从外部的物质世界引向内部的精神世界。如何表达这种内部的精神世界呢?主要靠象征性的暗示,即暗示主题,暗示事物,暗示感情。十样东西,只说三样,留下七样,由读者的感官去推想,或者只说一事一物,由读者联想出无穷无尽的事物。这样,读者仿佛一半在读诗,一半在进行创作,从中得到乐趣。象征派的涛歌极力避免一般性的描述,尤忌赤裸裸的说教。

象征派的诗歌要求具有形象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的统一性。象征主义者认为,写诗如同作曲一样,文字就是音符,要求诗篇产生交响乐般的艺术效果。韩波曾作了一首十四行诗,分别给元音字母定了色,"A是黑,E是白,I是红,U是绿,O是蓝"。有人还从乐器的种类上联想出音与色的关系,说竖琴是白的,四弦琴是青的,横笛是黄的,风琴是黑的。这种色与音的交错,打破了视觉、听觉等感官的界限,使诗歌、音乐,绘画混在一起。这样的诗,才被认为是上乘之作。

象征派主张自由诗体,倡导不定形的散文诗。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固有的缀音押韵的格律,而由语言本身的音乐性来代替,以表达刹那间的印象或情调。象征主义者认为,刹那间的印象或情调是不可捉摸的,要传达出这种情调,用语言是不可能的,用诗歌的格律也无济于事,只有用言语音响本身来麦达,而不是由词汇语意宋体现,因而反对修辞,废弃请行形式的约束,主张根据诗人思想感情表达上的需要,灵活安排音步、顿挫和韵脚;这就导致现代自由诗体的出现。因此,诗体格律的自由化,是象征派的重大特色,也是对现代诗歌的一大贡献。

请问文学创作中的意识流具体指什么?

是乔伊斯吧?意识流是作家和批评家惯用的容易引起误解的术语之一。它之所以会引起误解是因为它听起来很具体而用起来却象“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一样变化无穷–甚至含糊不清。确切地说,意识流是心理学竖猜亩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它是上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余森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意识流”的提法,最早出现在研究心理学的著作中,最先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他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切不开、斩不断的“流水”。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后来,他又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的第九章中加以详尽的阐发。
意识流这一术语用于描述心理过程时显然是极其有用的,因为作为一个修辞用语它具有双重的比喻意义,就是说,“意识”这个词和“流”这个词都具有比喻的意义。这一思想为小说家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展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完成小说叙事提高了理论依据。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如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福克纳等,都以成功地运用意识流而闻名于世。
意识流小说的文体特征
就文体特征而言,由于意识流小说以人物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来展示人物持续流动的感觉和思想,而且通常借助自由联想来完成叙事内容的转换,因此,它们往往打破传统小说正常的时空次序,而出现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大跨度的跳跃。人物心理、思绪的飘忽变幻,情节段落的交叉拼接,现实情景、感觉印象以及回忆、向往等的交织叠合,象征性意象及心理独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叙事显得扑朔迷离。因此,面对这一类文本时,兆斗解读者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将人物多层次的感觉印象、心理图像等贯穿起来的意识中心,从中寻绎人物意识流动的线索,是对它们做出细致、准确的解读的关键。
意识流小说中使用最多的技法
1、直接内心独白 直接内心独白是这样一种独白,在描写这样的独白时既无作者介入其中,也无假设的听众,它可以将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而无需作者作为中介来向读者说这说那,也就是说,作者连同他的那"他说"、"他想"之类的引导性词句和他的那些解释性论述都从书页中消失了或近于消失了。
2、间接内心独白 间接内心独白则以一位无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间展示着一些未及于言表的素材,好像它们是直接从人物的意识中流出来的一样;作者则通过评论和描述来为读者阅读独白提供向导。
3、无所不知的描写和戏剧性独白 无所不知的描写是有一位无所不知的作家介入描写人物的精神内容和意识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传统的叙事和描写方法对这种意识进行描述。戏剧式独白直接从人物到读者,无须作者介入其间,但却有一批假想的听众。它所表现的意识深度是有限的,也不象内心独白那样毫无保留。
意识流小说
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 ,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安德列·别雷的《彼得堡》、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吴尔夫的《到灯塔去》、《海浪》等。
意识流小说代表作
1.《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
是公认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摘抄如下:
我们把不可知给了名字,因而名字为我们提供了不可知的形象,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一个实体,迫使我们把名字和实体统一起来,甚至我们可以动身去某个城市寻找一个为该城市所不能容纳、但我们不再有权剥夺其名称的灵魂。在这样一个时代,名字不仅象寓意画那样使城市和河流有了个性,不仅使物质世界五光十色,绚丽多姿,而且使人类社会呈现出光怪陆离的画面:每一个城堡、公馆或宫殿,都有它们的女主人或仙女,正如森林有森林神,水域有水神一样。有时候,仙女深深地隐藏在她的名字后面,受到我们想象力的滋养,随着我们想象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尽管多少年来,德·盖尔芒特夫人于我不过是一张幻灯片上或一块彩绘玻璃窗上的图像,但当完全不一样的梦幻用急流溅射的泡沫把它弄湿了时,它也就开始失去光泽。
2.《墙上的斑点》(弗吉尼亚·伍尔芙)
全文就是围绕主人公在家看到自己的墙上的一个小黑点,引发了她对那个小黑点有关的她能想到的一切思绪。这些思绪杂乱,没有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高潮部分等等。只是主人公的一些想法和意识而已。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一生中平凡一天的记录,即主人公广告经纪人利奥波德�6�1布卢姆在1904年6月16日一天的活动。乔伊斯在本书中将象征主义与自然主义铸于一炉,借用古希腊史诗《奥德修纪》的框架,把布卢姆一天18小时在都柏林的游荡比作希腊史诗英雄尤利西斯10年的海上漂泊,使《尤利西斯》具有了现代史诗的概括性。《尤利西斯》以三个人物为主,除代表庸人主义的布卢姆外,还有他的妻子、代表肉欲主义的莫莉以及代表虚无主义的青年斯蒂芬�6�1迪达勒斯。小说通过这三个人一天的生活,把他们的全部历史、全部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川端康成的后期作品都很偏向乔伊斯的意识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暗示,所以要说这些作品,其实都没有什么很清晰的故事情节。《湖》讲述的是一位中学教师放学之后跟踪自己女学生,并且与女学生相恋之后被发现于是革去教师职务,继而又跟踪另一个年龄更小的女学生的故事,整个故事大概就是在“跟踪青春”吧,“银杏树高耸,芽叶稀疏,不足以把枝头掩盖,在斜阳的辉映下,浓淡有致,娇嫩得如同少女的肌肤一般”,此类以景衬物的描写比比皆是,“光是红色格子叠边和白帆布运动鞋之间看到的少女的洁白肌肤,就足以使银平的内心充满了哀伤,以致想死,或想把少女杀死”,这类抒情手法也大量铺陈。故事情节不多,却是在大段大段描写少女之情结、处女之情节,就像“从她圆润的肩膀可以看出她还是个处女”之类的描写,其实从圆润的肩膀又怎么能判断一个人是否处女呢,这应该就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妙用吧。 在《睡美人》中,这种“变态的少女情节”越发露骨,在文中的日本,有一家叫做“睡美人之家”的小旅馆,里面专为已经不具备男人功能的垂暮老人提供一些不满20岁的青春少女,这些少女在房间内喝下特殊药物之后便会昏睡到第二天直到老人离开之后,老人在少女昏睡以后进入房间,可以任意摆布少女,少女不会醒过来,更不会知道老人的面貌,但是这些正是因为忍受不了对衰老的绝望才来到“睡美人之家”的老人即便面对这些赤身裸体昏睡不醒的青春少女,却是做不出任何猥琐的事出来,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叫江口的老人,他经人介绍去了“睡美人之家”,每次都是与不同的少女同眠,不同的少女让他回想起很多不同的往事,最后一次去,是与两位姑娘同眠,其中一位姑娘在昏睡中悄悄死去。 “姑娘青春的肉体,唤醒了老人死去的心,到这家来的老人为的只是从熟睡的姑娘身上感染一下青春的气息”、“耄耋之年的死总是丑陋的呀,如果像今晚那样夹在两个年轻姑娘中间睡死过去,难道不就是老残之身的本愿吗?”“江口老人把一边脸颊压在姑娘的手背上,姑娘感受到它的分量,连肩膀都动了动,但是她无力把手抽出来,江口老人的脸颊久久地压在那上面,纹丝不动”,诸如此类的描写,通篇皆是。 类似的作品还有《一只胳膊》和《山音》等等,刚开始读时总觉得十分恶心,想到第一次阅读川端康成的《雪国》和《伊豆的舞女》时,并不是这种风格,而且《睡美人》的开篇导读中曾说过,川端康成的作品在改革之初的中国,曾引起过很大的争议,批判声相当高,直到现在,也有很多作品都未被引介到大陆来。 但是,我知道川端康成在日本乃至欧洲都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一位作家,人们何以青睐他,甚至诺贝尔文学奖也毫不犹豫地嘉奖于他,我不是笃信权威的人,但是总觉得这其中必有原因,于是耐心全部看完了这一系列的作品。 正如《睡美人》文中所说:任何非人的世界也会由于习惯而成为人的世界,诸多的不道德行为都隐藏在世间的阴暗处。川端康成文学并不是在诠释日本人的“变态”,而是在诠释“人类的本性”,叶渭渠曾说过:长期以来,文学在中国是作为政治的载体,评价文学的重点放在政治思想性上,而忽视文学及根治于其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究竟何为“变态”,何为“正态”,其实没有真正的衡量标准, 我们被政治思想统治历史悠久, 川端康成放大了那些被我们所拒绝或觉得丑陋的思想,动摇了我们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当我们觉得“变态”时,那是因为内心的阴暗面被彻底挖掘出来并且被无限放大了,无法面对和自视。 少女之情节和处女之情节都无可厚非,那些总歌颂着青春,追忆着年少的人们,其实内心深处不也正是有着“少女之情节”么?

12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