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流派的主要画派
又称“黄筌画派”、“黄家富贵”。在中国花鸟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五代花鸟画两大流派之一,成熟于五代西蜀的黄筌,光大于宋初的黄居寀。黄筌才高技巧,善于取熔前人轻勾浓色的技法,独标高格,是深得统治阶层喜爱的御用画家。其子居寀、居宝承其家风,成为两宋时占统治地位的花鸟派别。黄筌为宫廷画家,多写宫苑中的奇花怪石、珍禽瑞鸟,勾勒精细,设色浓丽,不露墨痕,所谓“诸黄画花,妙在赋色”(沈括),画成逼肖其生,故有“黄家富贵”之称。黄派代表了晚唐、五代、宋初时西蜀和中原的画风,成为院体花鸟画的典型风格。入宋后,当时凡画花鸟无不以“黄家体制为准。” 《容台别集·画旨》道:“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远)、夏(圭)辈;南宗则王摩诘(维)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芾、友仁),以至元之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亦如六祖(即惠能)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神秀为代表)微矣。”又云:“文人之画自王右丞(维)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此为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把从唐至元的著名山水画家分为南北两个派系之说的论述,与山水画家师承演变的史实不尽符合,且有崇“南”贬“北”之意。明陈继儒所说尤为明显:“李派板细,乏士气;王派虚和萧散。”当时陈继儒与董其昌并称为“董陈”,在画坛很有声誉,因此明末清初画坛群起附和,影响甚大,形成了以“南宗”为“正统”之见。 中国画流派之一。此派以竹为表现对象,以宋文同、苏轼为代表,尤以文同画竹最著称。明莲儒曾作《湖州竹派》,述自北宋至明代画家共有25人之多。因文同曾于湖州(今浙江吴兴)任太守,故称。元代张退之认为墨竹始于唐玄宗李隆基,吴道子、王维、李昂、萧悦等也善画竹。白居易曾作《画竹歇》赞萧。而至文同竹艺大进,文氏毕生画竹。《图画见闻志》称:“善画墨竹,富潇洒之姿。”苏轼称其画竹“得成竹于胸中”,身以竹化,以竹出自我之磊磊风神。苏轼也好为竹,自称“派出湖州”。但又说“竹石风流各一时,有自己的老劲雄放的风格,被画史称为湖州竹派的始祖。元代画竹成风。元以后,李衍、吴镇、柯九思等复承其绪。元人吴镇搜集学文同画竹技法的宋元画家小传,编成《文湖州竹派》一书,凡二十五人。 亦称“吴门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明代沈周与其学生文征明,画山水崇尚北宋和元代,与取法南宋的“浙派”风格不同。它盛行于明代中期,从学者甚众。著名的有文伯仁、文嘉、陈道复、陆治、钱毅等。他们都是苏州府人,苏州别名“吴门”,故称。吴门派在当时画坛占有重要位置。 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的合称,亦有“李刘马夏”之称。四家画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初无此称。元代汤垕谓:“南宋画院诸人得名者,若李唐、周曾、马远、夏圭、李迪、李安忠、楼观、梁楷之徒,仆于李唐差加赏识,其余亦不能尽别也。”倡此说者为明代唐寅题刘松年《春山仙隐图》,有所谓“李刘马夏”之称。其后屠隆说:“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此南渡四大家也。”张丑认为:“南宋刘松年为冠、李唐、马远、夏圭次之。”张泰阶则曰:“刘、李、马、夏俱负重名,而李、马为最。”总之南宋四家画派统治南宋山水画坛百余年。他们为画史、画风增添光彩,名流千古。如李唐晚年创“大斧劈皴”法,代表作有《万壑松风图》等。刘松年人称“刘清波”、“暗门刘”,代表作有《四景山水》等。马远画史称他为:“马一角”。代表作有《踏歌图》、《水图》等。夏圭,他画风与马远近似,并称“马、夏”,画史称他为“夏半边”,代表作有《溪山清远图》等。他们还影响明代浙派山水画,甚至远及东洋,为日本画坛所推崇。 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的合称。明代董其昌《容台别集·画旨》中,指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四人。清代王原祁评黄公望的画风:“以平淡天真为主,有时傅彩灿烂,高华流丽,俨如松雪,所以达浑厚之意、华滋之气。段落高逸,模写潇洒,自有一种天机活泼隐现出没于其间。”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冠。他们的代表作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吴镇的《渔父图》,倪瓒行瓒的《江岸望山图》。元四家虽然各具特色,但主要都在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础上发展变化,重笔墨,尚意趣,并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的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另外也有人将赵孟俯、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六家”。 明代中叶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人的合称。沈周作画取法于董源、巨然,气势雄健,沉着浑厚。文征明学画于沈周,又自成风格。而沈、文两位又为“吴门派”宗师。唐寅与文征明同学于沈周之画法,曾自刻“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自诩。善书法,能诗文,绘画成就最高,人物、花鸟、工笔、写笔俱佳,尤以仕女画著名。仇英青绿山水画以繁富、典雅著称。亦擅画人物,笔力刚健,造型准确,对人物精神刻划自然。画为文征明所赏识而知名于世。四人中沈周与文征明为文人画,唐寅与仇英为近院体画。四人又有师友关系,画艺各有特点,对后世影响颇大。清初四高僧即弘仁(江韬)、髡残(刘介丘)、八大山人(朱耷)、石涛(朱若极)。皆明末遗民,八大山人和石涛,系明宗室,后出家为僧。均深通禅学,寄情书画,各有独特造诣。髡残号石溪,与石涛并称“二石”。 明末清初在南京的八位画家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八人的合称。(见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他们八人的绘画题材和风格不尽相同,因聚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皆有一定时誉(以龚贤最着),故称。另有乾隆间《上元县志》载:陈卓、吴宏、樊圻、邹喆、蔡霖论、李又李、武丹、高岑为“金陵八家”之说。但多以前者为准。江西派亦称江西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以清初画家罗牧为代表的画派。罗牧江西宁都人,寄居江西南昌。善画山水,笔意空灵,在黄公望、董其昌之间,得魏石床传授,林壑森秀,墨气凉然,颇具韵味,时称妙品。江淮间人师之者众,为江西派创始人。秦祖永评其画云:“稳当有余而灵秀不足”。作品有《墨笔山水图》、《林壑萧疏图》轴等。 清初吴伟业所作《画中九友歌》中,赞明末清初董其昌、杨文聪、程嘉燧、张学曾、卞文瑜、邵弥、李流芳、王时敏、王鉴等9位画家为:“画中九友”。董其昌为山水画的南北宗派论,崇南抑北,以南宗清幽淡远之风为画家正脉,其时的画家李流放、程嘉遂、杨文骢等受其影响。清初王时敏、王鉴等也传其脉络。他们非属同一画派,而是以友谊为纽带、相互切磋画艺的几位画家,它在明末清初画坛中占主导地位。(祥见清初吴伟业所作《画中九友歌》)。 “大风堂画派” 简称 “大千画派”。中国综合性绘画流派之一。 由张善子、张大千昆仲共同创建。泼墨画法是中国美术里的一项独有的绘画创作技巧,其对画家的基本功底要求是较为严苛的,必须要有深厚的画技底子和对于图形感观的艺术创造能力。泼墨画法的的绘画过程即为采用画笔蘸墨,泼洒于画纸之上,根据其所显现出的不同形态,即兴发挥,创作图画。据史界考证,中国泼墨山水画的鼻祖是唐代集诗人、画家、音乐家于一身的天才艺术家王维,其最擅长用泼墨法来画梅花。而另一个同时期的泼墨大师五洽,则更是将泼墨艺术的抽象画诀与审美理想展现于癫狂之感,其画作一挥而就、自由豪放,是此画法的高峰之作。据历史文献《历代名画记》记载,王墨在作画之时,痛饮至醉状,而后泼墨挥毫,或浓或淡,或扫或挥,应手随意,掂笔即出,画作山奇水险,宛若神工。泼墨山水画创作的技巧中,以皴法运用最多,因为泼墨没有定型,泼出什么就是什么,所以不用皴法则显不出形状,而许多画家为了更丰富地展现出各种不同的事物形象,自创或借鉴得来多种皴法,这里总结出常见的几种有:水皴、斧皴、麻皴、云头皴、牛毛皴、马牙皴等等多达数十种。不同的皴法创造不同的画作,所以想创作出美妙的泼墨画,必须勤练皴法。泼墨山水画的创作,其实最能代表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那种放达于山林,不拘于形式的艺术追求,也是种存在于每一个人内心的审美感动,是我们追求浪漫,向往自由的生活态度的集中表现。
我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发展史。现将其古代发去波展阶段和艺术成就简述如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萌芽:从汉魏时期的壁画来看,山川景物还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只能略见其形貌,画山名绝但土突肉记空地误研石、树木、叶子只用勾机植稳掉握次染,画水多用线,山石粒强革阶八轴鲁个斤万门与人物大小比例不合,树木造型处于稚拙阶段。到了东晋,山水画才得以发育滋长,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虽然这两幅画以表现人物为主体的,山水只是人物背景的衬托,但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算是山水画的开山之作。(二)隋唐及五代时期——山水画的独立: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绘画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绘画创作十分活跃,南北画家汇集京都,提供了相互切磋技艺的良好条件,不同题材和类别的绘画开始出现,一些画家开始从事独立的山水画创作。(1)隋朝时,由于政教的欢站关系,绘画受到重视。隋朝绘专黑企请增须秋培阶属画仍以人物和神仙故事为区连律程认主,但山水画已经发展为错批修独立的画科。隋?朝画家展子虔的山水画《游春图》,用勾勒刷法,著大青绿,空间透视安排合理,注意远近关系和山树人物的比例,能够于咫尺之中,具备千里之趣。元代《良夫初画鉴》认为《游春图》是山水画正式的始祖。(2)唐代,在艺术整体繁荣的却依到音准换衡受局面下,山水画也步入成熟,并形成风格不同的两大主要流派。分别为以唐宗室武将李思训、李昭道(俗称“大小李将军”)为代表的节色木法群杆浓“青绿山水”,和以文人士大夫王维(称议还什探世称王右丞)为代表的“记宜亲固家水墨山水”。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进一步发展了以山水为主体、人组决车依听余扩物为点景的格局,采用青绿勾划字住斫,画面亮丽壮观,工致动人。王城胶以服凯油维以文人士大夫身份进行绘画创作,山水以渲染为主,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材免额充茶的发挥,即便设色,也讲究自然清淡,追求含蓄悠远纯净的周结进声坚境界。(3)五代时期,山水画,尤其是水墨山水画进入成熟阶段。在北方,以荆浩、关仝师徒为代表;在江南,以董源、巨然师徒为代表。荆浩善画云中山顶,四面峻厚,气势磅礴,深得北方气象。他运用坚劲而密集的皴法,恰如其分第表现出山石的凹凸明暗和纹理结构,并以虚实浓淡变化多端的水墨创造出富有质感的画面,表达了既雄伟又深远辽阔的意境,有“全景山水“之称。董源的山水,好以淡墨轻岚写出江南平淡天真只趣。他尤擅长用披麻皴,线条圆润细长,如麻线下披,并缀以点子皴,描绘出江南山峦土厚林茂、草木花滋的特色。山水中又以人物渔舟点缀其间,人物工细设色,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三)宋元时期——山水画的发展高峰:由于五代画家的创作经验的积累,到宋代,山水画创作已经进入空前繁荣时期。(1)“北宋三大家”的李成、范宽和郭熙,都在山水画方面有突出成就。李成善画寒林,世称“李寒林”,他创造出适合寒林景色的蟹爪枝和卷云皴,变雄浑深厚为清旷萧疏。范宽的绘画构图饱满,常以陡起的巨峰为主景,画风刚古端严,密密麻麻的点皴,创造出厚重滋润的视觉效果。郭熙多画黄土高原边缘的沙丘和土岗,画中意境清旷动人,时称独步,而且他的画论《林泉高致》在中国山水画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2)“南宋四大家”指李唐、马远、夏圭、刘松年四人。李唐,具有水墨苍劲的画风,创制“大斧劈皴”技法。马远,构图奇特,剪裁大胆,善于表现精彩的边角景色,世称“马一角”,他把李唐的“大斧劈皴”技法演化得更清晰、刚健、凝重。夏圭,构图也别具一格,大胆布白,世称“夏半边”,他的“拖泥带水皴”水墨浑融、苍茫淋漓。刘松年,画风清细秀润,把大小斧劈皴技法合为一炉。(3)北宋米芾、米有仁父子创造的“米氏山水”,善用多层烘染和卧笔横点成快面,使水墨画的积墨、破墨、渍染、渲染等技巧得以充分发挥,达到云山空濛、烟云幻灭的效果。这种不求形似而求神韵的画法,为后世文人画的发展树立了楷模。(4)元代,大部分汉族文人士大夫在政治上难以施展抱负,只能寄情于诗文书画,主要借山川、枯木、竹石寄情抒志,给元代绘画带来了以文人画为主的流的重要转折。元初以钱选、赵孟頫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提倡复古,回归唐和北宋的传统,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因此形成了元代绘画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风气。元代中晚期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人被称为“元四家”,他们弘扬文人画的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题材,广为流行,文人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自此形成,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四)明清时期——山水画成为绘画主流:(1)山水画到了明代,画风更迭,画派丛生。明代早期,宫廷院画和浙派盛行于画坛,形成了以继承和发扬南宋院体画为主的时代风尚。明代中期,苏州地区崛起了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影响逐渐扩大,一跃成为画坛主流。吴门画派主要继承了宋元文人画的传统,作品多描写江南风景和文人生活,抒写宁静幽雅的情怀,注重笔墨情趣,讲究诗书画的有机结合。明代后期的画坛中心人物是董其昌,其人极力鼓吹“纯文人画”,善于把书法渗透到画法中,作品注重笔墨技巧,书画同体,讲究气韵,慕求风神,带有主观抒意,虚和萧散,追求似与不似。(2)清代山水画分为两种形态,一种重自我表达,以“四僧”(石涛、朱耷、髡残、弘仁四人)为代表;一种重摹古守旧,以“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四人)为代表。“四僧”的画风,不随人俯仰,不入流俗,重视人格的修炼和澄澈。而“四王”受影响于董氏画理,呈现明时院体的临摹之风,把对传统士者笔墨的理解达于极致,迎合了清廷的政治文化需求,左右了后世百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