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水墨山水画名画赏析

宋代赵孟坚岁寒三友图的名画赏析

在中国画中,松、竹、梅是常被表现的题材,而在“文人画”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取松、竹、梅都可傲凌风雪,不畏霜寒之性,表现人格品质和气节。苏东坡有诗曰:“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宁可食无肉,不来自可居无竹。”又如文同画梅、竹、石题:“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360问答是三益友。”松树早在唐代吴道子时就常被画在壁障上,后世波他具夫环顶多在山水画中运用,也有单独画松成幅的。竹是文同笔下的“常客”。梅的画法在杨无咎时创出后,后世画梅能手也层出政率约属概你落不穷。到赵孟坚时才把松、竹、梅放在一起,创“岁寒三友”之格。宋以后,“岁寒三友”也常被作为瓷器的装饰题材,或是用石块、浓倒铁级货预柏树代替梅或松树而组成岁寒三友图的。赵孟坚晚年多作梅竹,他所画墨竹取法文同,而用笔比文同瘦劲,并着意竹叶的大小、长短变化;他所画的墨梅学杨无咎,掌留害但比杨的笔法更为止吃让取维清瘦雅逸,显得爽利。赵孟坚在书梅竹三诗卷中曾这样写道:“从头生员盟资动米第特送点帮总是杨汤法,拼下功夫岂一朝。”能那善未钱又说:“浓写花枝淡写梢,鳞皮老干墨微焦。笔分三踢攒成瓣,珠晕一圆工点椒。”“岁寒三友”至赵孟坚时成定格,梅、兰、竹、菊“四君子”画的程式中,墨兰又是赵孟坚所创。他的墨兰也受文同画竹之法的影响,以笔墨直接写出兰叶,点出兰花,把兰叶翻卷刚柔和兰花的婀娜姿态表现得十分传神。而且,赵孟坚还创出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的款吗冷按片室额想群善写兰规则,概括了草本植物的生务胜留率必反长规律,他之后的花草画家多借鉴这种兰叶的穿插方法。此外,赵孟坚还创出了水墨水仙画法,是以双钩渲染,把水仙的凌波绝尘之情态表现得非常传神。从他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赵孟坚留给后世的,不仅是画迹和画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品格,人们所追求的是他的“意”见色备简从眼核令和“迹”的高度统一 这幅《岁寒沉斯裂够言就尼三友图》以折枝形式将梅、松、竹组合在一起,虽然画得比较工整和写实,但与那种勾勒着色的工笔重彩则迥然有别。重墨粗线画出的竹叶、劲挺而规整排列的松枝与圈勾后显示为百花的梅朵,形成视觉形式的韵致。徐世昌(1854~1939年),字卜五,号菊人,别署水竹邨人,生于河南卫辉。1918年至1922年任民国大总统。1922年6月,徐世昌被派系“逼宫”下野,随后到新乡卫辉,开始过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隐逸”离菜赶至读状生活。徐世昌六岁开控可二为充又无司始学画,善画山水、松竹,尤其喜欢绘制扇放面,他的代表作《晴风露月四竹图》极为出名,人称:“画中晴竹,振雨露声;风竹摇曳飘洒,露竹沐甘浸润;月竹清漪宜人,为竹作中之精品 内容:莹净的纸面上,画家以墨笔画上一株饱结花朵、苞蕾的梅枝,继而交错、绕夹着如星芒般的松针与墨影般的竹叶,将它们横斜置于画面章迫远检假缩足中央。这三株折枝曲推降行抗针但图花植物的组合,不但是一件写煤生佳作,同时画中「岁寒三友」-松、竹、梅的组合,又代表当时文人认为应该具备的节操与美德。从宋代开始,中国画里的花草树木,在讲究其形态之外,也多具有象征的意涵。松、竹、梅,因为能耐寒,所以很早就在文学、艺术中,得到许多人们的青睐与赞赏。但将它们组成「三友」,并用来比况身处乱世,不变其节的忠贞之士,是南宋末年的事了。图中款识:丁丑十一月望日单友翁沈先生自豫将归赣八大山人浮白于洛阳再浮白于汉阳王家曰:麟今年六十有八也望七可预为寿叁友岁寒梅竹松也画竹(八大山人至日)相见幸会惿苇大官之厨大火西流而为之画伴随其讳以为之贺曰预贺由来吴楚星同寅豫曰:扬州可放梅梦自文昌随北斗(文昌星六北斗星七比之梅放六放)辰要驸焉列三台(梅竹松三),论功彩群难麟跃(三友比之苏德一人)百面氤氲悬鼐开真个驴乡仙鹤在成仙夸鹤健徘徊八大山人顿书。钤印:八大山人(白) 何园(朱) 驴屋屋(白) 在芙(朱) 作者:八大山人, 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原为明朝王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宣咸以松、竹、梅这三种在寒冷冬季屹立不倒的耐寒植物(岁寒三友)不畏冰雪和风暴的特质,来象征坚强不屈的精神。


堪称绝世的宋代书画,李成,山水画欣赏

李成(公元 919年 -967年),字咸熙,北宋初年营丘(今山东淄博临淄)人,世称李营丘。擅画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平远寒林,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如卷动的云,后人称为“卷云皴”;画寒林创“蟹爪”法。为山水画大家,被誉为中国山水画之父。他不但开创了齐鲁画派,在宋初画坛独树一帜;而且由其独创的营丘山水画法成为后世山水画家的楷模。《圣朝名画评》把李成的画列为“神品”,并称其“思清格老,古无其人”。《宣和画谱》谓“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 李成有极高的文化素养,琴棋书画无不洞晓,博涉经史,胸怀大志,会作诗,善饮酒,性情孤傲。他喜爱青州的山水,经常独自在山间徜徉,并以此为绘画创作素材。李成是败落家族中的子弟,人世炎凉在他的心灵上投下了厚厚的阴影。不平、愤懑、无奈使他感到生如梦幻,命运渺不可测。这种扭曲了的心态必然会反映到他的绘画创作中。所以,他用极淡的墨痕,轻飘的笔触来勾画山水,给人一种似梦似雾的感觉。 李成 -艺术特点 李成作画多用淡墨,故在画坛上留下了“惜墨如金”的典故。这种迥异于当时画风的作品引起了失意士大夫的强烈共鸣,震惊了画坛。中国的山水画当时刚刚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不可能突然间变得成熟。所以李成的作品仍然以写实为主,以齐鲁大地的真山实水为创作依据。青州一带无高山大川,故他的作品也以“烟林平远”见长。而同时期的山水画家荆浩以画太行山著名,关仝以画秦岭华山著名。他们的构图峰峦突兀、奇绝险怪,是典型的北方画派的作品。宋·郭若虚《论三家山水》中说:“烟林平远之妙,始自营邱。画松叶谓之攒针,笔不染淡,自有荣茂之色”“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邱之制也“由此可知,在山水画肇始之际,由于画家摹写的自然物象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 李成特具笔墨功夫,用笔瘦硬清淡,墨色特别讲究,又创寒树“蟹爪”画法及山石“卷云皴”,画作简笔淡墨,气象萧疏。米芾《画史》说:“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邓椿《画继》说:“尝见营邱所作雪图,峰峦林屋,皆以淡墨为主,而天水空处,全无粉填,亦一奇也”宋·董廻在《广川画跋论山水画》中说,李成“画妙人三味,至于无蹊辙可求,亦不知下笔处……山水木石,烟霞岚雾间,其天机之动,阳开阴阖,迅发警绝,也不得而知。”由之可见,李成山水画技法之高妙。 李成 -艺术成就 有的美术评论家认为李成初师荆诰、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为李郭(熙)画派的始祖。但元明之际的书画名家几乎都认为李成师从王维。自从董其昌提出山水画南北宗之说以后,王维即推为南宗之首。他们的着眼点是画家的风格,而非居住的地域。此说亦不无道理。 祝允明《跋王维万峰积雪图》写道:“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墨,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者,盖欲假此以寄其孤高绝俗之意耳。若李成之《万山飞雪》,李唐之《雪山楼阁》……予皆及见之,但恨未睹王维雪景如何耳。弘治已卯春,偶于都下钱太常处阅此……真摩诘平生得意之笔也,始知李成辈皆宗摩诘也。” 李成在世时已经声誉很高。北宋的山水画几乎都宗李成,可见他影响之大。入元,黄公望说:“近作画多宗董源,李成二家”。明清之际,声名依然,但风格随时代而变。李成画风的影响已臻尾声。其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战乱李成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北宋时已所剩无几,难怪米芾在《画史》中说,他见到的李成真迹只有两幅,膺作竞有三百幅。流传至今的尚有《读碑窠石图》、《晴峦萧寺图》、《乔松平远图》、《茂林远岫图》,多被国外的博物馆收藏。其真伪争议也很大。 以今藏日本的《读碑窠石图》为例,有的专家认为此画是李成真迹,有的专家认为是宋代摹本,但一致意见是即便摹本也与李成的画风相去不远。这幅名画是李成与王晓合作的,李画树石,王画人物。画中的土岗之上枯树蟠虬,占据了画面的一半,树枝掩映中是一座巨碑,一老翁头戴竹笠骑在骡上观碑,一侍者持杖立于老翁之傍。整幅画墨色清淡,冷旷萧疏,气韵雅致,充分体现了李成画作的笔墨功力和风格特点。 李成 -代表作品 《读碑窠石图》、《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乔松平远图》、《小寒林图》、《群峰雪霁图》、《寒林骑驴图》 作品欣赏: 《乔松平远图》,宋代,李成,绢本墨笔,纵205.5厘米,横126.1厘米,日本澄怀堂文库藏 本图表现冬日寒冽窠石坡陀上挺然生长着的长松老树,背后映衬平川远山,坡石壮如云头,送针细利,笔墨清润,树根部隐然可见李成款识,识者以为系后世添写,但本图鲜明地显示李成画风本色,处于宋元李郭画派中之高手当无疑议。画上钤有“怡亲王宝”、“明善堂览书画印记”、“淮阴鲍氏所藏”等印。 《寒林骑驴图》,宋代,李成,绢本设淡色,纵162厘米,横100.4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寒林骑驴图》是张大千氏大风堂旧藏,在大立轴上画文人骑驴行于郊野,前后有童仆相随。画上古松有凌云之势,间有枯树寒溪,颇有意趣。诗堂处张大千题以“大风堂供养天下第一李成画”。画幅下端又缀有长题,其中云:“米元章《画史》云宝月大师李成四幅,路上一才子骑马,一童随,清秀如摩诘(王维)画《孟浩然骑驴图》,此云骑马,一时误书耳。”又云“松枝劲挺,松叶郁然有阴,荆棘小木无冗笔,不作龙蛇贵神之状,即此图也。”图中老松勾皴兼用,刻画细腻,笔势苍劲。山石仅侧面作皴,上部留白并以白色略加渲染,表现出白雪覆盖的效果。画面气象萧瑟,境界幽深。 《晴峦萧寺图》,宋代,李成,绢本淡设色,纵111.4厘米,横56厘米,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 《晴峦萧寺图》以直幅方式画冬天的山沟风光,画中群峰兀立,瀑布飞泻而下,中景山丘上建有寺塔楼阁,山麓水滨筑以水榭、茅屋、板桥,间有行旅人物活动。山石宏伟而俊美,皴染用笔多有改变,兼具关仝之雄壮与李成之清润。画家以尖锐笔致画寒林枯木,风光清幽静寂,虽非平远之景,但仍然具有李成画风特征。估量此图当完结于北宋前期,至少是李成传派的著作。 《读碑窠石图》,宋代,李成,绢本水墨,纵126.3厘米,横104.9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此图不禁使人陷入一种苍凉冷落的情境之中,一块残碑,几株枯树,原野凄凉。作者表现出人世沧桑,往事如烟,不堪回首之感,表现出他愤世嫉俗、高傲孤寂之品格。画中残碑以淡墨染正侧面,斑驳漫漶;环绕残碑周围的枯树盘复,枝干下垂如蟹爪。荒石孤立、荆棘枯草,所有的景物都烘托出无限凄怆之气氛。 宋初有所谓“三家山水”,这三家是山东营丘人李成、陕西长安人关仝和陕西华原人范宽。从画面碑侧有款题:“王晓人物,李成树石。”可以看出,《读碑窠石图》是李成与人物画家王晓的合作,画家在寒林平野中描写了几株历尽沧桑的老树和一座古碑。此图置境幽凄,气象萧瑟,古树枝桠奇劲参差,背景空无一物,杳冥深远,寓无限悲凉于其中。另外,此画画树石时先勾后染,清淡明润,饶有韵致。从这件作品中不难看出,李成艺术的“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无不与他企图展示其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紧密相关。 荒寒的原野、劲拔的枯树和矗立的石碑,使人产生对逝去历史的追忆和时代变迁的感慨。景物气氛寂寥凝重,在山水画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画中的寒林枯树变化多姿,用笔尖利,窠石土坡圆浑秀润,符合李成“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端颖脱,墨法精微”的特色。碑侧写有“王晓人物李成树石”字样。此画清初曾为著名收藏家安歧、梁清标等人收藏,后进入清宫,画上铃有“安仪周家收藏”、“蕉林居士”、“孙承泽印” 及乾隆收藏诸印十余方,并经《珊瑚木难》、《清河书画舫》、《大观录》、《墨缘汇观》等书著录,被公认为是最能代表李成画风的传世名作。 《茂林远岫图》,北宋,李成,绢本水墨,纵45.4厘米,横141.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茂林远岫图》近景轻舟泊渡、行人车马往来其间,远景宫殿密布,塔影隐现,知去城郭未远。飞泉水口,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李成的艺术对后世的山水画画家影响很大,把李成画派推向一个新阶段的画家是宋神宗时期画院的名家郭熙。此画历经南宋贾似道、元代鲜于枢、明项元汴等名流收藏,后入清宫内府,上有百多方收藏印迹。 《茂林远岫图》画山涧溪流,行人搀扶涉水,周围山石间郁郁葱葱,杂草丛生,远处山峦耸立,烟云缭绕,寺庙殿堂或隐或现。画家用披麻皴勾擦、渲染山石,苍劲厚重,衬托出淡色勾画的树干,树叶则浓淡相宜,疏密有致,颇具李成山水画的风貌。拖尾跋文称此画为李成作品,李成画作传世极少,此卷弥显珍贵,但有绘画史家认为可能是北宋另一山水画家燕文贵之作。 《群峰雪霁图》,宋代,李成,绢本设淡色,纵77.3厘米,横31.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群峰雪霁图》无款,表现山高雪密瀑布寒泉,冈阜一亭翼然,左方飘绫上有高士奇题诗,中有“毫端师造化,画史重营丘”句。画上钤有乾隆、嘉庆、宣统等印。李成善于通过用淡墨涂抹,所作雪景,峰峦林层,凡烟支变灭,水石幽涧,树木萧森,山川险易,莫不曲尽其妙。民载中说他的画:“扫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 寒鸦图 宋代 寒鸦图相传为宋代李成所画 雪山行旅图 波士顿美术馆 寒林高士图轴 弗利尔美术馆,伪 采药图轴 弗利尔美术馆,伪,明人画 《寒林平野图》,宋代,李成,绢本墨笔,纵120厘米,横70.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寒林平野图》为李成传世的精品,图绘萧瑟的隆冬平野中,长松亭立,古柏苍虬,枝干交柯,老根盘结,河道曲折,似冰冻凝固,烟霭空蒙而至天际。这正是李成最擅长表现的场景。宋人用的绢,极宜于勾线。李成用硬笔锐锋,在绢上勾画的松针、粗干细枝、土坡石廓,线条瘦硬坚韧,即使不染墨,也神完气足。所以他的画,仅用淡墨作少量的烘染,给人以一种秀润淡雅的享受。勾线,在中国山水画的勾、皴、擦、点、染的技法中是最首要的。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已臻于成熟。李成将勾线作为其表现对象的最主要的手段,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寒林平野图》中的松针,线条挺直,极具功力。 柳荫渔父图轴 弗利尔美术馆,伪,明人画 《小寒林图》,宋代,李成,绢本水墨,纵40厘米,横72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近景画坡陀上生有松树数株,松干挺直,枝杈虬曲多姿,林木笼罩于烟霭雾气之中,其后为平远景色。前隔水有行书“李成小寒林图”题识,接缝处钤有宋高宗乾卦印,画心处有明纪察司半印,前后有梁蕉林收藏印多方。《小寒林图》的近处是山涧,涧水不深,有人相互扶助着涉水而过。四周山石间杂树丛生,郁郁葱葱;远处山峦耸峙,隐现在烟云中的寺庙殿堂,屋脊犬牙交错。尽管此图为后世摹本,但也能反映李成山水画的气势和风貌。画山石多用披麻皴,重于勾擦和渲染,“皴擦甚少面骨干自坚”;画树干用线勾,色淡,由山石的深色衬出,画树叶多用点虱法,浓淡得宜,疏密有致,不过,此图不用蟹爪画法(也是摹本的缘故)。此图与其他的诸如《晴峦萧寺图》的“寒林”之作还有所区别,严格说来,称之为“小寒林”是不确的。 感谢收看,阳阳说画致力于为您呈现精美画卷。 欢迎收藏转发,如有问题欢迎在评论处留言。 敬请关注“阳阳说画”,谢谢!



24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