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横江词六首

横江词六首来自原文:

人道横江好,侬360问答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动晚号银稳停防晶目限切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良敌振致玉蒸县规响基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横江词六首翻译及注释

翻译 病人人都说横江好,但是我觉得横江地势险恶无比。这里能连刮三天大风,风势之猛烈能吹倒山峰。江中翻起的白浪有瓦官阁那么高。

倒灌进长江的海水从横纸镇约计球称顾守江浦向南流去,途中要经过浔阳。牛渚山北部突入江中,山下有矶,地势本就十分险要,某际者马当山横枕长江,回风觉四著派撼浪,船行艰阻。横江欲渡风波十分险恶,结它要跨渡这一水之江会牵动愁肠几万里

从横江向西望去,视线为横能应表按林江的如山白浪所阻,望不到长安。汉江东边与扬子津相连。江中的白浪翻滚如山,如此险阻怎么能够渡过呢?狂风愁杀了将要出行的船夫。

横江上常有急风暴雨至,汹涌的浪涛能把天门山劈成两半。钱塘江八月的潮水经田文味米江况钢比起它来怎样呢?横江上的毛钱岁预职距波涛好似连山喷雪而来。

我在横江浦渡口的驿馆前受到了管理渡口的小吏的相迎,他向我指著东边,告诉我海上升起了云雾,大风雨即将来临。你这样济急着横渡到底为了什么事情呢?如此大的风波危险,可不能出行啊!

横江之上经常月晕起风,整日笼罩在风雾中,功单员江里的海鲸东向,百川倒流。波单粮判状规养级程政知涛大浪一起,声势浩大,三山都会被之摇动,横江水势湍急,千万不要轻易渡江促急板能频的化,如果轻易而渡,将会有去无回。

注释 1横江:横江浦,安徽和县东南,古长江渡口。2道:一作「言」。3一风三日吹倒山:一作「猛风吹倒天门拉治山」。三日:一作「一月」。4汉:一作「楚」;连:一作「流」。5峭帆:很高的船帆。6浙江:此指钱塘江。7来:一作「东」。8海云生:海上升起混展生抗均这浓云。9月:一作「日」。十蹙:驱迫。回:倒流。⑾公无渡河:古乐望威初序术电意席一府有《公无渡河》曲,相传朝鲜有个「白首狂夫」渡河淹死,其妻追赶不及,也投河自尽。自尽前唱哀歌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

横江词六首创作背景

对于这组诗创作背景的看法,学界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上海复旦大学及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李白诗选》,均据此诗中「郎今欲渡缘何事」一语,认为「郎」乃古时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因此推定此诗乃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李白初出蜀时所写。李协民则认为这组诗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秋李白由南陵奉诏赴京途中所作,诗中「显示当时李白初受玄宗信任,急欲上到西秦为玄宗效力,大展宏图」,而「白浪如山」的横江,却阻挡了去「西秦」的道路,可望而不可及,最急人,诗人把急切欲渡的心情写到了十二万分。而黄锡圭《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将此诗系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地点在当涂采石戍之横江馆前;何庆善也认为这组诗是「安史之乱爆发前夕的天宝十四年秋」所作,诗中的横江风波象征著「黑暗腐朽的政治局面」、「岌岌可危的国家命运」,寄寓著「大乱将兴、大祸将起、迫在眉睫的危急形势」。安旗先生则认为这组诗是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秋天,李白由幽州归来南下宣城途中经横江浦时所作,认为横江风浪象征安禄山行将叛乱,寄寓著诗人对唐王朝危急形势的忧虑。

横江词六首鉴赏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开首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充满地方色彩。「侬」为吴人自称。「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真率,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本色。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形势险要。从横江浦观看长江江面,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谓「人道横江好」;然而,有时则风急浪高,「横江欲渡风波恶」,「如此风波不可行」,惊险可怖,所以「侬道横江恶」,引出下面两句奇语。「猛风吹倒天门山」,「吹倒山」,这是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当涂县西南,「两山石状飙巖,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形势十分险要。「猛风吹倒」,诗人描摹大风吹得凶猛:狂飙怒吼,呼啸而过,仿佛要刮倒天门山。紧接一句,顺水推舟,形容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猛烈的暴风掀起洪涛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从高处远远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涛似连山喷雪来」。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仿佛高过南京城外江边上的瓦官阁。诗中以「瓦官阁」收束结句,是画龙点睛的传神之笔。瓦官阁即瓦棺寺,又名升元阁,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后据重冈……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舆胜览》)。它在诗中好比一座航标,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诗人在想像中站在高处,从天门山这一角度纵目遥望,仿佛隐约可见。巨浪滔滔,一泻千里,向着瓦官阁铺天盖地奔去,那汹涌雄奇的白浪高高腾起,似乎比瓦官阁还要高,真是蔚为壮观。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倒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状山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是写得活龙活现,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上看,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像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长江在安徽地界变为南北走向,所以「海潮」不是西去,而是南去。浔阳,即江西九江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的《琵琶行》所写的,就是这里。牛渚,即采石,历来以地势险峻而闻名,可以用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来形容,其险峻远远胜过马当这个地方。马当,江西彭泽县西北四十里,山形似马横枕大江而得名。「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这两句看似写渡江之险,实则写北上报国之路难行,「风波恶」,是指世事险恶,人心难测,所以才会有一个「愁」字了得。当时诗人避祸江南,也可以说报国无门,这里还没有以酒浇愁,这愁中还存在某种幻想,不似《月下独酌》其四所写的那样「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二十个字中用了三个「愁」字,而且愁到最后,连愁都不来了。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一作楚水东流扬子津。」长江天堑阻隔了李白北上的路途,只能在站在横江向西望了,长江由东西走向变为南北走向,所以用西望,而不是北望。西秦,指 唐朝 长安所在的地方,李白念念不忘报君恩。汉水,即长江水,东流到扬子津,古地名,实际上是扬子江畔的渡口。长江到江苏地界,俗称扬子江。李白想由此北上,但「白浪如山那可渡」,正赶上那天狂风大浪,白浪如山,根本无法渡船过江。古代人过江可没有现在方便,无论坐火车或汽车,从长江大桥几分钟就可以完全过江,古代长江上没有一座桥,过江主要是船,那时的船一般都是木头做的,根本架不住淘天的白浪,可以说一不小心就可能船翻人亡。所以在风大的日子,船一般是不过江的。「狂风愁杀峭帆人。」从这句来看,当时的船不仅有橹,还有帆,开船的也不只一个人,至少有两个人。一个摇橹,一个挂帆。从诗句来看,狂风让人愁不是李白,而是开船的人,因为不能开船渡人,他们的生活费也没有着落了,那一家人大小日子也没法过。这里实写开船人愁,而真正愁的是李白。他要北上,究竟为何事,六首词都没有交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李白不想久居江南,远离 唐朝 政治中心——长安。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海神」,指海潮,这里刚刚涨潮,潮还没退,狂风又来了,浪打在天门石壁上,似乎打开了天门的大门。天门,即天门山。「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八月」一词很令人费解,诗写的是江东,写到浙江去的原因,实际上不过是用浙江潮来说明横江浪涛之大。 宋代 的苏轼苏这样写浙江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农历八月是浙江潮最为壮观的时候,那凶险的程度非比寻常,而横江潮后之浪可与浙江潮相匹敌。可见李白是见过浙江潮的,随手捡来,不著痕迹。最后一句「涛似连山喷雪来」来形容风起涛涌的凶险。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横江驿馆面前渡口的官吏来送,可见那时的津渡是公家渡口,津吏长期生活在当地的渡口,对这里的气候变化了如指掌,他遇到李白后,伸出手臂,用手指一指东边,说:「你看,海云出现了。」意思说,马上海潮就要来了,渡船不能渡人了。接着问到「郎今欲渡缘何事?」,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大人您今天渡船北方有什么事呀?」有人根据「郎」这个字,认为李白在横江渡时还是一个年轻人,因为年轻的男子才叫「郎」,但实际上,这「郎」显然不是指人的年纪。「郎」在古代有五种含义:一是地名,春秋鲁邑;二是官名,战国开始设置,秦汉以后遂为朝廷官吏通称;三是指少年男子之通称;四是指女子对情人的暱称;五是姓氏。诗中的「郎」可以用解释为第二种,即郎官之意,比如《史记·司马相如传》:「赋奏,天子以为郎」,又比如《汉书·明帝纪》:「馆陶公主为子求郎」。李白曾在宫中呆了三年,大大小小也算一个官,但这儿离京城有好几千公里,一个渡口的小吏能够知道他在京城做官,可能是因为李白身上穿着唐玄宗赠给他的宫锦袍,人家一看,当然知道他就是一个官了。还没等李白回答,那人就说:「如此风波不可行!」意思是:不管有什么事,是大事或小事,反正今天是行不得了,因为很快就要风起浪涌了。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一作众川回。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这四句诗不仅写长江浪涛之大,「海鲸」是形容浪涛的,而且江面上起了大雾,那就更不能行了。

六首诗中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口北上的惆怅与焦虑。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想像,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语言也像民歌般自然流畅,明白如话。

诗词作品: 横江词六首 诗词作者:【 唐代 】 李白 诗词归类: 【乐府】、【写景】、【抒情】、【山水】、【组诗】

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一上悔配握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沉 通:沈)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唐代·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碧庆》 咸阳城东楼 / 咸卖山阳城西楼晚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沉 通:沈)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写景吊古伤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鉴赏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诗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佳句。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著,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著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之语。

许浑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唐代·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唐诗三百首写景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涯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宋代·王沂孙《水龙吟·落叶》

水龙吟·落叶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涯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写景抒情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镟。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宋代·晏殊《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镟。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怀旧 , 写景 , 感伤人生

17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