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鼓灯碎步特点
舞姿以要不为中心轴,上半身与数改下半身相互形成力的反作用,跨步停留在横移的位置,呈现出“扭”的体态。重心的着力点在前半脚掌,前脚掌半点地,呈现前倾的体态。
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产生于劳动又因长期扎根于民间,使其得到丰厚的营养,所以特别的纯朴、优美、富有表现力。
花鼓灯最早源于夏代,最迟源于宋代。安徽花鼓灯是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之一,流传于怀远、凤台、凤阳等地的农村,源坦扮于农村的劳动生活,反映出“系鼓互歌”调剂秧田劳作一天的风土习俗,它有舞,有歌,有锣鼓伴奏,也有情节简单的小戏,因此又被薯信判称作为“玩灯”。主要角色有岔伞、丑鼓、兰花、鼓架子。民间流说,“花鼓灯”中的“花”指的是兰花,是女角的称呼;“鼓”指的是鼓架子,是男角的称呼;“灯”指的是“灯歌”。“花鼓灯”代表爱情,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乡村爱情的朴实和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