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中

1.B 2.C 3.B 4.D 5.D 6.A 7.C 8.A 9.A 10.D 11.D 12.C 13.A 14.A 15.B主观题答案一、简工宁凯走传输笔答题1.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2.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的握衡假代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获端脚小必香土制跳比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与多义性。二、论述题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又有功利性。文学是审美的,那么在一定意义上它就是游戏,就是娱乐,就是消闲,似乎没有什么实用目的,仔细一想,它似乎又有功利性,而且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就是说它是无功利的(Disinterested),但又是有功利的(Interested),是这两者的交织。
在文学活动中,无论创作还是欣赏,无论作者,还是读者,在创作和欣赏的瞬间一般都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性。如果一个作家正在描写一处美景,却在想入非非地动心思要“占有”这处美景,那么他的创作就会因这种“走神”而不能艺术地势盟入选儿军族娘声描写,使创作归于那掌由尼李责失败。一个正在剧场欣赏《奥赛罗》的男子,若因剧情的刺激而想起自己的妻子有外遇的苦恼,那么他就会因这一考虑而愤然离开剧场。在创作再或和欣赏的时刻,必须排除功利得失的考虑,才能进入文学的世界。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本黄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森林,他就问这修后火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或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个植物学病认肥者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研究;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它作为风景的一部分其效创福请通果如何。 但是,我们说文学审美意识在直接性上是无功利的,并不是说就绝对无功利了。实际上,无论是作家的创作还是读者的欣赏在无功利的背解纸法或移味后都潜伏着功利性,在间接上看,创作是为人生的,为社会的,就是所谓的“无功利”实际上也是对须深女人生、对社会的一种态度,更不必说,文学创作往往有很强的现实性的一面,或批判社会,或揭示人生的意义,或表达人民的愿望,或展望人类的理想等等,其功利性是很明显的。就是那些社会性比较淡的作品,也能陶冶人的性情,“陶冶性情”也座附练给续常是一种功利。所以鲁迅说:文学“给人的愉快与休息。是劳作和战斗前的准备”鲁迅还说过,文学是“无用之用”。这意思就是说,文学意识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正是为了实现间接的有功利性至引氢元效要操李宪。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表现性小岩凯乐际和虚幻性是理想型文学的特征。长预改多万在情感评价上,理想型文学作者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所以在作品中就充满着强烈的情感色彩,作家不拘泥于忠实描绘、冷静思考,而是把个人情志放在显赫位置,借助作品来表达思想观点、理想愿望、审美趣味,也即是“皆着我之色彩。”而且由于主观性很强,作品中充满了夸张、变形、虚构,呈现出另外一个世界。
弗利德希:《断片》:浪漫主义诗“是无限的和自由的,它承认诗人的任凭兴之所至是自己的基本规律,诗人不应受任何规律的约束。”在理想型文学中主体与客体不是和谐统一的,精神的内容与物质的形式不是统一的,主观性很强,在精神的驱使之下物质形式变形扭曲,形成了其虚幻性特质,在这种虚幻中作者感到了心灵的自由,虽然是虚假的幻境,对于作者来说则是一种真实。波西·比希·雪莱《西风颂》:“呵,狂野的西风,你把秋气猛吹,不露脸便将落叶一扫而空,犹如法师赶走了群鬼,赶走那黄绿红黑紫的一群,那些染上了瘟疫的魔怪——呵,你让种子长翅腾空,又落在冰冷的土壤里深埋,象尸体躺在坟墓,但一朝你那青色的东风妹妹回来,为沉睡的大地吹响银号,驱使羊群般的蓓蕾把大气猛喝,就吹出遍野嫩色,处处香飘。 综上,理想性文学的特点是:一是表现性,表现主观理想。这是理想型文学的主旨。它突出的主观因素,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它艺术地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作家超越现实的主观愿望。二是虚幻性。现实性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它的情感态度主要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地将情感隐藏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之中。

艺术流派形成的三种类型是什么

艺术流派指在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内出现的由若干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创作风格、审美趣味基本相同或近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艺术集团或派别。艺术流派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不同艺术流派的出现及相互之间的竞赛和斗争。是推动艺术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条件。

艺术流派的产生是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才出现的现象。形成艺术流派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艺术家队伍和较为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段。一种艺术流派的形成与艺术思潮、创作方法、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手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艺术流派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成立组织,发表共同的艺术主张,有自己的刊物,如欧洲现代表现主义绘画中的“青骑士”派;有的只是彼此艺术见解、风格、倾向、爱好等大体相同,并没有什么组织,如西方现代戏剧中的“荒诞派”;有的是在某一著名艺术家周围,有一群艺术家追随他,如中国京剧中的“梅派”;有的是同时或先后成名的一些艺术家,由于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相近,被当时或后人称为一个流派,如19世纪中叶东、北欧的民族乐派等。我们党历来提倡不同艺术流派的自由竞争、互相竞赛、百花齐放、自由发展,共同推动社会主义艺术事业的昌盛繁荣。

象征主义的分类

例如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一般指创作方法,表达令人难以捉摸的幻觉,其内容则是神秘主义。作家所要阐述的不是现实的客观世界,而是个人主观的内心世界。象征主义来自象征一词,它在希腊文中的原义,是"把一块木板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中的一端,以表示衔接"的信物,后来逐渐演变为"以一种形式当作概念的习惯的代表"。象征自古有之,它是联想的一种方式,即把眼前所见的事物,与以往所感受过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独特的新的意境。
作为一种特定的文艺思潮流派来说,象征主义最先出现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法国,主要表现于诗歌创作领域。法国的象征派诗人以马拉尔美(1842–1898)、魏尔估(1844–1896)、韩波(185d–1891)三人为代表。在戏剧方面,以比利时的剧作家梅特林克(1862–1949)为代表。

后印象主义
Post-Impressionisme

法国19世纪80~90年代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后印象主义的称谓为英国美术批评家R.弗赖所创。主要代表人物有P.塞尚、V.凡高、P.高更等。他们都曾不同程度地追随过印象主义,后逐渐不满于印象主义的过分强调客观表现滚碧明和新印象主义的片面追求外光及色彩,而主张更强烈地抒发自我感受。其创作特色是重视形和塞尚《奥维尔的曲径》(油画)构成形的线条、色块和体、面,以及强烈的内心化和个性化。只是每人所采用的艺术语言不同。塞尚注重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对立体主义慧乱、构成主义等有较大促进。凡高追求线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以及画面的装饰性,直接启发了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等流派。高更则专注于艺术表现的原始性和象征性,给予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以重要影响。后印象主义完全抛弃了自然主义的态度,动摇了西方绘画中以模仿为职能的根基,将绘画引向一个更新奇、更加渗透着强烈情感的主观世界,为20世纪西方现代诸美术流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印象主义
Impressionism

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期流行于法国、欧美乃至世界的一种艺术流派和文艺思潮。
印象主义美术印象主义作为绘画流派出现于法国。1874年3月25日,C.莫奈、P.-A.雷诺阿、C.毕沙罗、A.西 斯莱、E.德加、P.塞尚、B.莫里索等一群年轻的法国画家,在巴黎举办了无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展览会,因莫奈展出的一幅题为《日大告出·印象》的油画的题目被一位观点守旧的记者借用,撰文嘲讽此展览为“印象主义画家展览会”,遂产生印象主义或印象派之名。
在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而是在C.柯罗、巴比松画派和G.库尔贝等人的写实画风的推动下,吸收荷兰、英国、西班牙、日本、中国等国家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由于个人的兴趣不同,印象主义画家又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类型,前者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流行于西欧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它最初起于诗坛,后来渐及小说、戏剧,主要流行于英国。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因此,有时也将唯美主义称为"耽美主义"或"美的至上主义"。
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形成,具有两大要素:一是比德(1839-1894)的快乐主义的批评;二是莫理思(1834-1896)的生活艺术化的思想。比德认为,文艺批评家的职责不在于掌握知识,罗列材料,以满足正确的美的定义,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气质,善于感受美的对象的能力,将自己同书本中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中探讨得到的快感和乐趣,这才是审美批评的根本。莫理思认为,改造社会的目的是自由地伸展,就非使日常生活艺术化不可。任何文明社会,假如不能对它的成员提供这种环境,那么世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德和莫理思的上述观点,奠定了唯美主义的理论基础。再加上英国诗坛中拉斐尔前派的主要代表罗塞蒂(1828-1882)以及史文朋(1837-1909)等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唯美主义运动。
唯美主义的真正代表是奥斯卡·王尔德(1856-1900),他是唯美主义创作的实践者,又是唯美主义理论的鼓吹者。
就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说,王尔德认为,艺术应该超脱现实,游离人生。"现实的事件都是艺术之敌。一切艺术的坏处都是从实感产生。自然就是明白,明白就不是艺术。"一切拙劣的艺术都是从复归自然的描写和客观地描述人生而产生的。因此,认为凡是"回到生活和自然"的艺术都是坏的,艺术越远离现实、超脱现实越妙?唯一美的事物,就是与我们无关的事物"。

31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