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风景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虽衡殖半而算决轻然在古罗马时期,描绘风景的画就曾相当流行,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的描绘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这是由艺术家认真观察自然的态度的确立。
如果说北争急江权方画家笔下的风景奇崛、冷故训川酸及间特寂的话,那么,南方画家则钟情于充满阳光的景致。但无论是冷清、辽阔和荒芜,还是温暖、起伏和茂盛,这些都是艺术家对自胜身生活区域细致入微观察的结果。
其次, 是艺术家描绘户外景致的技巧到了较为成熟的地步。
达·芬奇对杨设民情冲完否送风景的兴趣是异乎寻常的,无论是乎般战系压利云雾、流水、云彩抑或山石、植被、花卉等,还是近景抑或远景,都是其关注和表现的重要对象。他在《岩间圣母》中对岩石的描绘几乎到了一种无可挑剔的程度,这是与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高超的描绘技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意〕达·芬奇 《岩间圣母》 木板油画
199cm×122cm 1486年 卢浮宫藏
威尼斯画派的乔尔乔内则开启了一种诗意地描绘风景的拉何前杆难露服绿传统。他的《暴风雨》虽然也不是典型的风景画,但画面背景上的风景委实迷人之至:云彩、雷电、鸟以及可能影响了后来的印象派的郁郁葱葱的树丛都令人有美妙的猜测、沉思和遐想,仿佛有其独立的艺术品质。
〔意〕乔尔乔内 《暴风雨》 布面油画
82cm×7喜乱3cm 约1505年
同一时期的北方画家老扬·勃鲁盖尔的《伊卡洛斯的坠落》也显得饶有意味。虽然其中的主题是奥维德《变形记》中的掉个确开免黄皇一个故事,但只是点到为止。画家似乎有意要我们注助语亮独力意除伊卡洛斯之外的其他细节,包括阳光下向远处伸展过去的大海、船只、海边的建筑以及前景的人物等,因而没有了任何让人控西大呼小叫的可能性,重要的就无疑是让观者平静地面对画面——这难道不正是风景画所要求的吗?
〔荷兰〕老扬·勃鲁盖尔 《伊卡洛斯的坠落》
布面油画 73.5cm谈量粉胜跟亚推海吃美×112cm 15责切60年
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藏
到了丢勒的笔下,出引防染将伯现了大量以往从未出现过的水彩与素描风景画。其中一类是自然风景画,另一类则是想象风景画。
自蒸察头进然风景描绘的就是艺术家的缩政叶变多源真实所见,甚至可以辨认出具体的位置。有学者指出,这完全是和丢勒强烈的“旅行欲”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旅行有时也是其躲避瘟疫的权宜之计。
〔比利时〕亨利·利斯 《1520年在安特卫普拜访阿尔弗雷德丢勒》 布面油画
1855年 安特卫福然周严最空军观频既则普皇家美术馆藏
想象风景顾名思义描绘的是虚构的风景。当然,有时艺术家还会突发奇想,把真实与虚构的风景对接起来,这正好反映出丢勒既是现实主义者也是理想主义者的全部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景描绘无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且孕育着巨大的可能性发展,就如英国批评家罗斯金所感慨过的那样:“在马萨乔的《纳税银》中,他对高山进行了逼真的描绘。如果这位伟大的画家的生命能够得以延续的话,我们将无法想象风景画领域到底会发生什么奇怪的事情,或者一个伟大的风景画派是否会突然出现。”
〔意〕马萨乔 《纳税银》 湿壁画 255cm×598cm
1426—1427年 佛罗伦萨布兰卡契礼拜堂
但在当时的艺术价值观中,风景画依然是被轻慢的。
16世纪葡萄牙艺术家佛兰西斯科·德·霍兰德曾经提及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对风景画的鄙视态度:
佛兰德斯人的绘画只求迷惑人的眼睛。它是由装饰物、老房子、绿草地组成的,再加上一些树木、桥梁与河流等。佛兰德斯画家将之称为风景画,而且,他们会在画中零星添上一些人物。有些人喜欢诸如此类的东西。但是,这种画既无道理,亦无艺术可言,既不对称,也不合比例,既缺乏智性,又不加选择,简而言之,既不扎实,又无生气。
02
格列柯的贡献:独立风景画
西方美术史学者的一般共识是,只有到了客居西班牙的希腊画家埃尔·格列柯画出了著名的《托莱多风景》,真正独立意义上的油画风景画才随之问世。
〔西班牙〕埃尔·格列柯 《托莱多风景》 布面油画
121cm×108cm 1599年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尽管细看之下,艺术家在画面上还是画了二十多个人物形象(路上和水边等),但是,他们均显得极小,不过寥寥几笔的勾勒,并非刻意突出的对象,仅仅只是无法辨明身份的人的符号而已。相形之下,风景本身则成了视觉活动中的主体。
〔西班牙〕埃尔·格列柯 《西奈山》 布面油画
41cm×47cm 1570年 克里特历史博物馆藏
17世纪就有不少这样的风景画,主要代表画家可推安尼巴尔·卡拉奇、普桑以及克劳德·洛兰等。
卡拉奇的《逃亡埃及》尽管依然与圣经新约故事有关,但是,人物身后迷人的风景与其说是等而次之的陪衬,还不如说是可以令人凝视更久的对象,在颇似全景式的画面里既有庄重典雅的城堡,也有田园牧歌的景致,从近至远,引人向往。这就是所谓的“一种新的优先顺序:风景第一,历史第二”。
〔意〕安尼巴尔·卡拉奇 《逃亡埃及》 布面油画
122cm×230cm 1603年 多利亚潘菲利美术馆
因而,美术史学者倾向于把此画看作巴洛克时期风景画的崭新风格和理想范本,而且,它确实为17世纪以来的风景画奠定了基本法则,影响了普桑以及柯赫和哈克特等人。
〔意〕尼古拉斯·普桑 《风景与波吕斐摩斯》
布面油画 149cm×197.5cm 1649年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克劳德·洛兰的风景画作品,英国美术史家肯尼斯·克拉克爵士甚至给予了一种无可复加的赞美:“一切都处于‘协调’中,没有一个错误的音符”“让对自然外貌的概念和知识才能服从于整体的富有诗意的情感”。
其代表作之一《示巴女王登船的海港》正是一种理想的范例。画面的前景就有明暗的区分,左侧相对趋前,略有阴影,而中间的位置上是海岸、人物和船;中景是建筑物前的人物、建筑物侧面的树丛以及将观者的视线引向远方的帆船;远景则是耀眼的太阳和波光粼粼的大海……
〔法〕克劳德·洛兰 《示巴女王登船的海港》
布面油画 149cm×194cm 1648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克劳德·洛兰总是喜欢对着自然画素描,为光留在大地上的微妙效果画过无数的速写,那些耐看的树枝和叶子、薄雾弥漫的天空以及波光粼粼的湖面等,都来自他的亲身观察,甚至连蒙眬的远景也来自他在自然中的所见。他不愿意像学院派画家那样去画画, 而是积极地寻求生动有致的语言, 升华自己看到的一切,让其变得更美。
〔法〕克劳德·洛兰 《夏甲和天使》(局部)
布面油画 1646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美国风景画家托马斯·科尔在其日记中曾经这样写道:
《示巴女王登船的海港》是我最喜欢的作品——氛围美、真实感、透光性以及水的流动感令人惊讶。
另一位美国风景画家阿舍·杜兰德则在其日记中这样记载了他在看了古代大师的作品后的印象:
首先想到的最重要的就是克劳德了……我在细看之后才会发表观点的,然而,看了这些作品,我觉得横穿大西洋已经值了。
03
写实与灵性:现实感的风景
另一种饶有特色的风景画也已悄然兴起——这就是荷兰的风景画。
以维米尔的《代尔夫特的风景》为例,艺术家描绘的就是自己的家乡,其中的各种房子均可一一对应于现实中的建筑物,也就是说,是颇为写实的,重现了三百五十多年前的古镇。
〔荷兰〕约翰内斯·维米尔 《代尔夫特的风景》
布面油画 96.5cm×115.7cm 1660—1661年
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藏
其他同时代画家的作品如雷斯达尔的《纳尔登的风景》和霍贝玛的《密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也都画出了再典型不过的荷兰风景,连对那种北方特有的透光感也有一丝不苟的呈现。
〔荷兰〕雷斯达尔 《纳尔登的风景》 布面油画
1747年 马德里提森-博内弥撒博物馆藏
〔荷兰〕梅因德尔特·霍贝玛
《密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 布面油画
103cm×140cm 1689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18世纪更是见证了新意盎然的风景画格局。
狄德罗就认为,美在自然,他对无羁的大海、孤寂的山峦、无人涉足的河流有独特的想法,也对胡伯特·罗贝尔风景画中的古典废墟感慨不已。
譬如, 看到那幅《深处有亮光的长廊》后,他激情洋溢地写道:
啊!多么美丽壮观的废墟! 笔法刚中有柔, 而且挥洒自如, 信心十足”“废墟在我心里唤起的想法是伟大。万物都会死亡、湮灭,一切都会过去。只有世界永在,只有时间长在。我们这个世界多么古老!我徜徉在两个永恒的时代之间。
〔法〕胡伯特·罗贝尔 《深处有亮光的长廊》
布面油画 115cm×145cm 1796年 卢浮宫藏
英国人就特别青睐和收藏那些描绘威尼斯风景的作品。于是,卡纳莱托的作品就变得极受欢迎,不仅仅是因为他一丝不苟地描绘了美丽的威尼斯风景,还由于他的笔下永远有明媚的阳光,找不到任何会与英国阴郁、潮湿的天气联系在一起的迹象。
〔意〕安东尼奥·卡纳莱托
《舰船回到总督宫旁的码头》 布面油画
182cm×259cm 1727—1729年 普希金美术馆藏
其实在英国本土,风景画的创作也有独擅胜场的表现。
庚斯博罗既能娴熟地将洛可可式的柔美风景与肖像女主人的天生丽质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也能独立地展示风景本身的魅力,《萨福克风景》即是一例。
〔英〕托马斯·庚斯博罗 《萨福克风景》
布面油画 66cm×95cm 1746—1750年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藏
从华托的具有“游乐”意味的美好风景到使用照相暗箱描绘的各种真实风景,18世纪委实是一个令人大饱眼福的风景画时代。
〔法〕让- 安东尼·华托 《舟发西苔岛》 布面油画
129cm×194cm 1717年 卢浮宫藏
04
19世纪:成为精神共鸣
到了19 世纪,风景画进入更为异彩纷呈的纪元。首先是浪漫主义的风景观崛起后走向成熟,艺术家不再是将描绘对象变成如画的风景而已,而是要灌注想象、情感甚或寓意等。德国的艺术家尤其明显地吸纳了泛神论的思想
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是最先描绘浪漫主义精神的内在图像的风景画家之一。对于他来说,风景画仿佛就是祭坛画,而风景画的意义如同神殿,引起人们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之情。
〔德〕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
《橡木丛中的修道院》 布面油画
110.4cm×171cm 1808—1810年
在弗里德里希的《雪中的修道院墓地》(1810年,作品已毁于二战)里,寒冷的冬天萧瑟荒凉,光秃秃的橡树林中有一支送葬的队伍走向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墓地——哥特式的修道院废墟。
英国的风景画则呈现另一种气度。康斯太勃尔将英格兰南方乡村的风景表现得自然、清新、宁静、和谐和优美,同时又仿佛有绵绵的诗意涌现,给人特别耐看的享受。
〔英〕约翰·康斯太勃尔 《威文霍公园》 布面油画
56cm×101cm 1816年 华盛顿国家画廊藏
有趣的是,与很多画家不一样,康斯太勃尔特别不爱旅行,他的风景就是他所熟悉的英格兰乡村。事实上,在现实中,很多的风景有时看起来平平如也,康斯太勃尔的不凡之处就是善于发现其中的美,尤其是抒情的意味。他对云彩的表现精彩之至,几乎无人可以企及。
〔英〕约翰·康斯太勃尔 《干草车》
布面油画 130cm×185cm
1821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同时代另一位风景画家透纳则善于浓墨重彩地创作动荡、恢宏、充满力量感的风景画。
〔英〕威廉·透纳 《威尼斯大运河》 布面油画
91cm×122cm 1835年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他的《雨、蒸汽和速度——伟大的西部铁路》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一种极富时代感的风景。疾驶的火车仿佛要从壮阔而又变幻着的背景中冲出来,而风景中具有动感的光色变化令人目眩和兴奋。在这里,色彩的交响本身就是艺术家激情喷发的最佳载体。
〔英〕威廉·透纳
《雨、蒸汽和速度——伟大的西部铁路》
布面油画 91cm×122cm 1844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其次是法国印象派的问世。19世纪中叶以后,对色彩的研究及新型管状颜料的研发,让艺术家们得以在户外尽情地捕捉光、影和色的万千变化。
譬如,从来就没有人觉得伦敦的雾中有紫红色的成分,但是,极为崇拜康斯太勃尔的莫奈却一眼就发现了。他成了一个独特的系列。
〔法〕克劳德·莫奈 《干草堆》组画 布面油画 1890—1891年
莫奈也一次次地在不同的时间采用同一角度描绘弗特伊的风景,这不仅是由于他的不少艰难日子是在这里度过的,因而记忆尤深,而且,还可能因为其挚爱的妻子后来就埋在画面上的风景之中。每一次旧地重游,莫奈的感受一定都非同寻常。
到了印象派后期,风景画可谓更直抵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了。凡·高的代表作《星夜》描绘的是日出之前,艺术家在南方普罗旺斯圣雷米住过的圣保罗精神病院楼上的东窗望出去的景色。
〔荷兰〕凡·高 《星夜》 布面油画 74cm×92cm
1889年 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
人们也常常觉得《星夜》必定是凡·高主观想象出来的风景,因为画面中充满了奇特的、翻转的云彩,颇似旋涡;月亮与星星竟是黄的,属于鲜亮的暖色;一棵柏树翻卷缭绕,直插云端,看上去像是令人恐惧的黑色火舌,要吞噬掉周围的一切;村庄也非实景本身……这的确不是人们通常所见的风景画,其中有着画家在躁狂时形成的迷狂情感和虚幻、奇异的视知觉等。
正如艺术家所说过的那样:
当我有极度的需求时……我就出去画星星。
〔荷兰〕凡·高 《罗纳河上的星夜》 布面油画
72.5cm×92cm 1888年 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
04
20世纪:似真却幻的内心投射
20世纪的风景画中, 现代主义的风格占了主导位置, 因而也显得更为多样化、主观化甚至抽象化。野兽派的安德烈·德朗的《伦敦桥》, 几乎都是平涂的斑斓色彩,而且是那些对比强烈的红、黄、蓝、绿,内中的主观意味极为鲜明。
〔法〕安德烈·德朗 《伦敦桥》 66cm×99.1cm
1906年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立体派的勃拉克早在1909年就已经尝试采用近乎几何图形的色块来描绘《罗什-古戎城堡》(1909年,斯德哥尔摩现代博物馆)。
〔法〕乔治·勃拉克 《列斯塔克住宅》 布面油画
73cm×59.5cm 1908年 伯尔尼美术馆藏
精确派画家乔治亚·奥基芙的《纽约夜景》(1929年,林肯市谢尔顿纪念美术馆)铺陈的是夜色下依然充满活力和神秘感的都市生活,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是人工组成的悬崖峭壁,灯光下的车流加强了一种节奏感。
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记忆的永恒》(1931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示的是一种匪夷所思的超现实景象:远景上是令人联想到加泰卢尼亚的大海以及峭壁,前景却是荒芜的,既有似人体也像动物的生物体,也有像比萨饼那样软而变形的钟表;既有死寂的枯枝,也有在怀表状的物件上蠕动的蚂蚁、苍蝇……一切都似真却幻。
〔西班牙〕萨尔瓦多·达利 《记忆的永恒》 布面油画
24cm×33cm 1931年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在风格派的蒙德里安笔下,大都市纽约的街区简化成了色块和线条的有序组合,竟完全不见了那些可以用来指涉现实特征的细节……
要而言之, 艺术家们一方面要穷尽风景画创作的一切可能性, 另一方面则要寻求内心投射于外在风景的唯一性——这两者如何平衡和实现, 大概就是风景画领域里生生不息的艺术课题吧。
【大师与名画】斜杠青年之极品,人生赢家鲁本斯
【九洲芳文】
纵观千年世界美术史, 天才、大师多如天上的繁星,像梵高、伦勃朗、卡拉瓦乔这样堪称悲剧人物的不在少数。 究其原因, 凡大才者多放旷, 所以名垂青史又一生顺利的反而不多。
彼模衫得·保罗·鲁本斯(1577-1640)是16-17世纪伟大的巴洛克绘画大师,也是佛兰德斯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外交家, 没有之一。
除了画家和外交家,再给他贴几个标签:虔诚的天主教徒、爵士、白胖子、阳光灿烂。(白胖子和阳光灿烂是什么鬼?!看完你就明白了)
而他最重要的一个标签应该是: 人生赢家 。
他的籍贯很少有人能介绍清楚。有人旦空腔说是比利时, 有人说是德国,还有说荷兰、西班牙的。其实,确切的称谓是“佛兰德斯画家”。 佛兰德斯是一个让无数历史老师发了神经病的地方, 因为这个地方不断地变换形状、更迭名称和统治者, 很少有人能说清这个地方的前世今生。它主要在现在的比利时西部,亦包括法国北部和荷兰南部的一部分。人口主要是佛拉芒人,说荷兰语(又称“佛拉芒语”), “佛兰德斯”在荷兰语里就是“低洼之地”的意思。而”荷兰“”尼德兰“也都是“低洼之地”的意思。在鲁本斯的时代, 这里隔着法国归西班牙管辖。
这个地方不大, 在世界美术史上却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用蓖麻油调和颜料的油画画法最早从这里产生,传到了南方意大利,有了这种技法,达芬奇、拉斐尔这样的大师才得以彻底完成了从房顶、墙面装修工到一代宗师的转变。在这片土地及其周边, 先后涌现了凡.艾克,勃鲁盖尔,鲁本斯,伦勃朗, 梵高,维米尔,玛格丽特等一代又一代大师。亏租
鲁本斯的老爸,让.鲁本斯是一名佛兰德斯地区安特卫普信奉新教的律师。他早年在意大利受教育,成年以后决定信奉新教。为了逃避阿尔瓦公爵的宗教迫害,在1568年他逃到信奉新教的德国(神圣罗马帝国)一个叫做锡根的城市。
在这里,老鲁本斯结识了后来成为尼德兰统治者奥兰治威廉一世第二任妻子的安娜, 成为了她的法律顾问。本来是律师和客户的业务关系, 两个人一不小心给升级了一下,发展成了情人关系。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动了王的女人,老鲁本斯因绯闻而入狱。
在1577年,彼得·保罗·鲁本斯在锡根出生了。风流老爸去世后,12岁的鲁本斯跟随母亲回到了西班牙统治下的家乡安特卫普,并在那里接受了天主教洗礼。鲁本斯后来成为著名的天主教反宗教改革画家,对他的老爹完成了宗教信仰上的复辟。
少年时期的鲁本斯在一个伯爵夫人家里做侍童,得到了非常正统的贵族教育。身处多国环绕的佛兰德斯,在德国度过了童年,加上良好的教育,鲁本斯小小年纪就精通拉丁语,德语,荷兰(佛拉芒)语,法语, 意大利语,英语等多种语言。据说鲁本斯11岁的时候会说7国语言,成年后可以用5种不同语言书写。
鸡娃的同学们请不要再盯着清华、北大、哈、耶、普了。进了北大的也有去养猪的,说脱口秀的,还有去传达室看门的。不如直接参照一下大师的成才轨迹:如果你的娃要成为鲁本斯这样的人生赢家, 那11岁以前一定要先上好补习班, 把7种外语学好,千万不要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鲁本斯会这么多语言, 简直就是个讯飞翻译机。这样的人不当联合国同声翻译真是可惜了。可是因为那时候联合国还没有成立,他决定先当一个画家。1592年开始,他的母亲给他找了当时好几位名师做他的老师。而他也没有辜负期望,在1598年21岁时就获准加入安特卫普画家公会,成为了一名职业画家。
在1600年,那位伯爵夫人, 也就是鲁本斯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 把23岁的他送往意大利, 并把曼托瓦公国公爵介绍给他。公爵成了鲁本斯生命中第二个贵人。
像鲁本斯这样天生的人生赢家,自然不会让人为他担心。对他来讲,成功的路千万条。平坦的人生路上,贵人也是一个接着一个,排队为他超赞助力,鲁本斯想不成功简直就是不可能。
鲁本斯投奔的曼托瓦公爵颇有洛伦左.美第齐之风, 他非常喜欢鲁本斯,遂无欲无求资助他游历意大利。 在这个期间,鲁本斯零距离接触大师们的湿壁画, 特别学习了米开朗基罗等大师对人物和肌肉的塑造,威尼斯画派大师们对颜色和光影的追求,卡拉瓦乔对冲突和戏剧性的描绘方法,还有拉斐尔堪称完美的笔触。观摩和临摹中,鲁本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公爵发现了鲁本斯惊人的语言天赋,将他提拔他为大使。鲁本斯的斜杠青年生涯也华丽地开始了。他对公爵知恩图报, 还经常代表公爵出访。在出访期间,他不但以超高的情商让各国王公名流为之倾倒,还为当地权贵画肖像,外交使命圆满完成同时也声名远扬。《莱尔马公爵骑马像》就是这样一幅“油画外交”的代表作。一时间, 各国达官显贵都以能请到鲁本斯画像为荣。
在1608年,远方传来母亲病重的噩耗,鲁本斯立即返回了安特卫普,后来再也没有返回意大利。
他在这些年他的艺术生涯早期的作品还有《圣海伦娜》、《上十字架》、《下十字架》、《基督戴荆冠》等等,都带有明显的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特点。
这幅《上十字架》,巴洛克画作标志性的对角线构图已经出现。相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这种构图方式使画面充满了戏剧性的动感。米开朗基罗式的绷紧的肌肉显示出力量和冲突, 而提香式的光线和色彩让这个画面具有史诗般动人心魄的力量。
回到安特卫普,1609年,32岁的鲁本斯偶遇了美丽的18岁的伊莎贝拉(1591-1626), 正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人坠入爱河,在安特卫普举行了婚礼。
这段婚姻美满幸福,一直持续了16年。伊莎贝拉生下了两儿一女。人生赢家鲁本斯的事业稳步上升。
先是工作室发扬壮大, 佳作不断。人数最多的时候有据说有上百名画家为鲁本斯的画室工作, 到现在流传下来署名鲁本斯的作品多达两千多幅。
鲁本斯在1622-1625年之间完成了他的系列巨作, 《玛丽.德.美第奇的一生》(Marie de' Medici cycle)二十四张组画(多数现存于法国卢浮宫)。最有名的一张, 《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也位列世界100幅名画之列,藏于德国慕尼黑美术馆。
玛丽.美第齐是美第奇家族乃至欧洲史上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争议的人物。她是法王亨利四世的王后, 是路易十三的亲妈, 亨利被暗杀以后一度摄政,后来又和路易十三母子反目遭到流放。可以说如果没有她,法兰西的历史注定是另一个样子,我们今天就有可能喝不到路易十三人头马,路易十四也许也不会穿上高跟鞋,那后来路易十六没准也不用上断头台,甚至连拿破仑的命运都会因为蝴蝶效应而改写!
鲁本斯用二十四张巨作记录了她的主要生平,每一幅都是寓意深远,画作里蕴含着当时欧洲外交和政治密码本。这也是油画外交的一个重要案例。
《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这一幅画半写实、半神话,将真实事件融入虚幻的世界,请来了天使接客,神明也来欢庆佛罗伦萨公主和法国国王的联姻。这幅作品对比强烈, 颜色艳丽,线条流动,充满戏剧性和动感,洋溢出富丽堂皇, 华美灿烂的主旋律调性。
鲁本斯在1621年至1630年间,先后接受佛兰德斯伊莎贝拉大公爵夫人和统治佛兰德斯的西班牙王室委以的外交重任。斜杠青年的外交才能得以充分展示。鲁本斯最著名的外交成就,就是成功的为西班牙和英国缔结了友好关系,油画外交也被他发展到了极致。他的巨作,被后人列入100幅必须了解的世界名画之一的《和平与战争》,也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1629年,西班牙和英国的和平谈判陷入僵局。作为西班牙谈判代表的鲁本斯知道英王查理一世热爱艺术, 就绘制了这幅巨作:战神被智慧之神雅典娜推离战场,并被其他女神引导着离开。战争的阴影消散以后,孩子们在嬉戏,和平女神无忧无虑地哺育着婴儿,连凶猛的豹子也撒娇打滚儿变成了Hello Kitty。畜牧之神则送来了象征和平和丰收的超豪华水果篮。
这幅画最终感动了查理一世。双方签订了合约,鲁本斯也空前绝后地同时被西班牙和英国授予了爵士爵位。两国的国王也都是鲁本斯的大客户,西班牙国王菲力浦四世在鲁本斯那里定制了超过150幅画作,英王查理一世则委托他为伦敦的宫廷白厅做了一幅题为祝福和平的天顶画,还聘请了鲁本斯最好的学生凡·戴克为首席宫廷画师。
鲁本斯本人非常喜欢外交这项工作,他说:“画画是我的职业,当大使是我的爱好。”他把两样都做到了极致。你不能把他称为最会画画的外交官。在他的时代, 他是毫无争议的最好的外交家, 也是最好的绘画大师,没有之一。功高至封爵的画家, 西方艺术史上也是凤毛麟角。
在1626年, 鲁本斯完成玛丽王后系列巨作到达人生巅峰后不久,白富美妻子伊莎贝拉不幸染上瘟疫离世了, 享年34岁。鲁本斯遇到了难得的人生低谷。他消沉了四年, 在1630年他遇到了号称“安特卫普海伦”的16岁的海伦娜。海伦娜的父亲是鲁本斯的粉丝和客户,他们一家都是他的粉丝,海伦娜和姐姐苏珊娜更是看着鲁老师的作品长大的。
鲁本斯从悲伤中走出来,他又雄起了!在这一年,他迎娶了安特卫普国民女神海伦娜。
鲁本斯53岁娶得16岁娇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待扬鞭自奋蹄。到62岁逝世9年时间里, 海伦娜为鲁本斯又生了5个娃。
如果说鲁大师还有什么人生遗憾的话, 就是他还没有见到最后一个女儿的出生就撒手仙去了。
鲁本斯曾说:“我的热情不是来自地上的灵感,是来自天上的。”
作为巴洛克代表大师, 还有几幅他的作品必须要介绍:
鲁本斯这幅画里的苏珊娜是他后来16岁的新娘海伦娜的姐姐。这幅画作于1622年,而那时候的海伦娜只有7-8岁。很多中文文章,包括某度百科也传递错误信息,把这幅画像当作海伦娜的画像。虽然姐姐更漂亮,也比妹妹更像是16岁的少女,不加考证就以讹传讹、复制黏贴是可耻的!!
《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 这幅画的题材依旧是取自希腊神话。还是王老虎抢亲!衙内又抢良家妇!团伙犯罪!一次抢了两个!!从文艺复兴初期的波提切利到威尼斯画派的三大家,再到后来的巴洛克绘画和雕塑,类似的题材一直在被一次又一次地描绘。文艺复兴标志性作品《春》描述的就是一个强奸案现场,有兴趣请读 【春】波提切利的罪案现场调查 。
这幅画堪称巴洛克绘画风格的代表作:对角线构图,描绘皮肤、丝绸、毛发的细致的笔法,华丽的光影的效果,螺旋上升的戏剧性,贯穿整个画面的动感……不愧为是巴洛克绘画的教科书。
另一幅是鲁本斯晚年的作品《美惠三女神》。从《玛丽皇后抵达马赛》的三个天使开始, 鲁本斯描绘的女性人体越来越胖,皮都皱成橘子皮了!简直令人发指。到了这一张算是登峰造极了。健身房门口发小卡片的小哥们恨不得爬进鲁大师画里给女神一人办一张健身年卡。
鲁本斯在肖像画中爱用海天酱油色作为背景(这一点后来被伦勃朗发扬光大),其他的画作里总是阳光灿烂,所以除了“白胖子”标签儿,不得不再给大师贴上一个“阳光灿烂”的标签。如果您这节课没仔细听,只要记住:一张画上,在“灿烂阳光”下如果有皮肤打了褶像橘子皮一样的“白胖子”,这幅画肯定是鲁大师画的。切记切记。
作为斜杠青年的鲁大师一生顺风顺水,外交和绘画成就都无人匹敌。他名利双收, 加官进爵,朋友圈里贵人无数:不是国王、公爵或者史上留名的大师都不好意思在他朋友圈留言。他还娶了白富美(总共两个),儿孙满堂。他的艺术风格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大师维拉斯凯兹和伦勃朗, 间接影响了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印象派大师雷诺阿,还有后世很多画家和流派。超过两千件的署名作品数量也堪称记录。
鲁大师升天以后,星光越发灿烂,被后世奉若神明。他“总在被追赶,从未被超越”的大赢家人生模式,也一直是400多年来无数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九洲芳文】投稿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