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霍去病幕石雕群的創作年代 主題思想 藝術風格 及曆史意義

中國西漢名将霍去病的墓冢。在陝西省興平縣東北約15公裏處。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官至大司馬骠騎将軍,封冠軍侯。18歲領兵作戰,曾先後6次出兵塞外,獲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逝,漢武帝爲紀念他的戰功,在茂陵東北爲其修建大型墓冢,狀如祁連山。封土上堆放着巨石,墓前置石人、石獸等。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長105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拆棗源,東西寬8米,冢高約25米。墓前石刻現存16件。可辨識的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兩形,總共有生物17體;不同物象12類。計有怪人、怪獸吃羊、卧牛、人抱獸、卧豬、躍馬、“馬踏匈奴”、卧馬、卧虎、卧象、短口魚、長口魚、獺、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鑿,手法簡練,個性突出,風格渾厚,是中國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藝術珍品。其中“馬踏匈奴”爲墓前石刻的主像,長1.9米,高1.68米,爲灰白細砂石雕鑿而成,石馬昂首站立,尾長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匕首長須仰面掙紮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紀念碑式的作品。這組石刻都是将一塊整石運用線雕、圓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選擇和雕刻手法與形體配合,有的注重形态,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備。猛獸則表現兇猛,馬則表現躍起注視前方,牛、象則表現溫順,神态各異。從銘文刻石推斷,這批石刻當是少府左司空監造的。墓前列置石人、石馬、石象岩讓、石虎等石刻,對以後中國曆代陵墓石刻有深遠影響,一直爲漢以後曆代陵墓石刻藝術所繼承。

霍去病墓石刻原有總數已不可考旅态,明嘉靖年間因地震有的倒置,有的被淹埋。1949年以前原置于墓前的有9件,1957年新發現7件。

1956年在霍去病墓前設置茂陵文物保管所,1957年把露天石雕移置在墓前新建的兩廊内。1979年茂陵文物管理所改爲茂陵博物館。

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古詩原文及賞析

《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原文

四鎮富精銳,摧鋒皆絕倫。還聞獻士卒,足以靜風塵。

老馬夜知道,蒼鷹饑著人。臨危經久戰,用急始如神。

奇兵不在衆,萬馬救中原。談笑無河北,心肝奉至尊。

孤雲随殺氣,飛鳥避轅門。竟日留歡樂,城池未覺喧。

《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賞析

【鶴注】此當是乾元元年秋在華州時作。又況被号剛導自支曰:至德元載安西節度更名鎮西,此曰安西。循舊稱也。《通鑒》:乾元元年六月,李嗣業爲懷州刺史,充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八月,同郭子儀等将步騎二十萬讨安慶緒。長安謂之關中,西以隴西關爲限,東以來自函谷關爲界。

四鎮富精銳①,摧迫脫論鋒皆絕倫②。還聞獻士卒,足以靜風塵。老馬夜知道③,蒼鷹饑著人④。臨危經久戰⑤,用急始如神⑥。

(首章見安西兵過,而歸美李公,在四句分截。四360問答鎮之兵,皆嗣業所統。曰獻,志在報國也。曰靜,力能掃賊也。老馬,喻主将之慣戰。蒼鷹,喻軍士之敢入。臨危久戰,見其用兵奇勇。)

①《舊唐書》:龜乙獨等沒順婷茲、畋沙、疏勒、焉音四鎮都督府,皆安西部護所統。長壽二年,收複四鎮,保過洋毛于前龜茲國置安西都護府。至德後,河西、隴右戍兵皆征集,收實馬封沿及千複西京。潘嶽詩:“皇赫斯怒,林官回句風縣組張威愛整精銳。”②《秦本紀》:三百摧鋒争死,以報食馬之德。《吳越春秋》:摧鋒争先。【吳注】劉原社觸左脫從峻《出塞》詩:“陷敵縱金鼓,摧鋒揚旆旌。”③《韓非子》:齊桓公誰伐孤竹還,迷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随之。④饑鷹著下玉起握查效課汽人,注見二卷。⑤備識必晉劉弘表:“孝笃著于臨危。”⑥《魏志》:荀或謂曹操曰:“公用兵如神。”《唐史》:嗣業讨小勃律,執一旗,引陌刀,緣險先登,力戰,或流肥想語助緊修華沖友大破之。及收西京時,官軍幾敗,嗣業執長刀陷陣,賊遂潰。公故以臨危久戰稱概曆精工之。

其二

奇兵不在衆流概地散更即工踐在術①,萬馬救中原。談笑無河北②,用占越心肝奉至尊③。孤電省會制電雲随殺氣④,飛鳥展台軸滑避轅門⑤。竟日留歡樂,城池未覺喧。

(次章稱李公忠勇,而志其紀律,亦四句分截,奇兵制敵,此其智勇。撥肝奉主,此其忠義。雲知檢初随殺氣,見兵威振肅。鳥避轅門,見号令森嚴。末言師行有紀,民情安堵。《杜臆》:乾元二年,九節度之兵六十萬潰于各複相州。“奇兵不在衆”一語,公之預識兵機如此。【顧注】河北一帶,久已陷沒,可以談笑而取之,由其能披瀝忠肝而奉至尊故也。)

①《史記》:“奇兵入燒回中。”《通鑒》:晉安帝時,沈田子曰:“兵貴用奇,不必在衆。”②左思詩:“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唐書》:河北道,領孟、懷、魏、博、相、衛、貝、澶等二十九州。時安慶緒據相、衛。③嵇康詩:“感激切心肝。”④陶潛侍:“孤雲獨無依”。蔡琰《胡笳》:“殺氣朝朝沖塞門。”⑤《管子》:“有飛鳥之舉,故能不險山河矣。”《趙國策》:張孟談遇智果于轅門之外。葛常之《韻語陽秋》:杜詩“談笑無河北,心肝奉至尊”,蓋用太沖《詠史》詩“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也。東坡詩雲“似闖指揮築上郡,已覺談笑無西戎”,意本于杜。王維雲“虜騎千重隻似無”句,則拙矣。

《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複後,随肅宗還京,不久出爲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爲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曆史過程,因被稱爲“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爲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爲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爲“詩聖”,與李白并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12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