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霍去病幕石雕群的创作年代 主题思想 艺术风格 及历史意义

中国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墓冢。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公里处。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18岁领兵作战,曾先后6次出兵塞外,获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祁连山。封土上堆放着巨石,墓前置石人、石兽等。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拆枣源,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墓前石刻现存16件。可辨识的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体;不同物象12类。计有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短口鱼、长口鱼、獭、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手法简练,个性突出,风格浑厚,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其中“马踏匈奴”为墓前石刻的主像,长1.9米,高1.68米,为灰白细砂石雕凿而成,石马昂首站立,尾长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匕首长须仰面挣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这组石刻都是将一块整石运用线雕、圆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选择和雕刻手法与形体配合,有的注重形态,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备。猛兽则表现凶猛,马则表现跃起注视前方,牛、象则表现温顺,神态各异。从铭文刻石推断,这批石刻当是少府左司空监造的。墓前列置石人、石马、石象岩让、石虎等石刻,对以后中国历代陵墓石刻有深远影响,一直为汉以后历代陵墓石刻艺术所继承。

霍去病墓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旅态,明嘉靖年间因地震有的倒置,有的被淹埋。1949年以前原置于墓前的有9件,1957年新发现7件。

1956年在霍去病墓前设置茂陵文物保管所,1957年把露天石雕移置在墓前新建的两廊内。1979年茂陵文物管理所改为茂陵博物馆。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古诗原文及赏析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原文

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还闻献士卒,足以静风尘。

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临危经久战,用急始如神。

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

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赏析

【鹤注】此当是乾元元年秋在华州时作。又况被号刚导自支曰:至德元载安西节度更名镇西,此曰安西。循旧称也。《通鉴》:乾元元年六月,李嗣业为怀州刺史,充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八月,同郭子仪等将步骑二十万讨安庆绪。长安谓之关中,西以陇西关为限,东以来自函谷关为界。

四镇富精锐①,摧迫脱论锋皆绝伦②。还闻献士卒,足以静风尘。老马夜知道③,苍鹰饥著人④。临危经久战⑤,用急始如神⑥。

(首章见安西兵过,而归美李公,在四句分截。四360问答镇之兵,皆嗣业所统。曰献,志在报国也。曰静,力能扫贼也。老马,喻主将之惯战。苍鹰,喻军士之敢入。临危久战,见其用兵奇勇。)

①《旧唐书》:龟乙独等没顺婷兹、畋沙、疏勒、焉音四镇都督府,皆安西部护所统。长寿二年,收复四镇,保过洋毛于前龟兹国置安西都护府。至德后,河西、陇右戍兵皆征集,收实马封沿及千复西京。潘岳诗:“皇赫斯怒,林官回句风县组张威爱整精锐。”②《秦本纪》:三百摧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吴越春秋》:摧锋争先。【吴注】刘原社触左脱从峻《出塞》诗:“陷敌纵金鼓,摧锋扬旆旌。”③《韩非子》:齐桓公谁伐孤竹还,迷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④饥鹰著下玉起握查效课汽人,注见二卷。⑤备识必晋刘弘表:“孝笃著于临危。”⑥《魏志》:荀或谓曹操曰:“公用兵如神。”《唐史》:嗣业讨小勃律,执一旗,引陌刀,缘险先登,力战,或流肥想语助紧修华冲友大破之。及收西京时,官军几败,嗣业执长刀陷阵,贼遂溃。公故以临危久战称概历精工之。

其二

奇兵不在众流概地散更即工践在术①,万马救中原。谈笑无河北②,用占越心肝奉至尊③。孤电省会制电云随杀气④,飞鸟展台轴滑避辕门⑤。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

(次章称李公忠勇,而志其纪律,亦四句分截,奇兵制敌,此其智勇。拨肝奉主,此其忠义。云知检初随杀气,见兵威振肃。鸟避辕门,见号令森严。末言师行有纪,民情安堵。《杜臆》:乾元二年,九节度之兵六十万溃于各复相州。“奇兵不在众”一语,公之预识兵机如此。【顾注】河北一带,久已陷没,可以谈笑而取之,由其能披沥忠肝而奉至尊故也。)

①《史记》:“奇兵入烧回中。”《通鉴》:晋安帝时,沈田子曰:“兵贵用奇,不必在众。”②左思诗:“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唐书》:河北道,领孟、怀、魏、博、相、卫、贝、澶等二十九州。时安庆绪据相、卫。③嵇康诗:“感激切心肝。”④陶潜侍:“孤云独无依”。蔡琰《胡笳》:“杀气朝朝冲塞门。”⑤《管子》:“有飞鸟之举,故能不险山河矣。”《赵国策》:张孟谈遇智果于辕门之外。葛常之《韵语阳秋》:杜诗“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盖用太冲《咏史》诗“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也。东坡诗云“似闯指挥筑上郡,已觉谈笑无西戎”,意本于杜。王维云“虏骑千重只似无”句,则拙矣。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12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