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曹操短歌行及其赏析

短 歌 行
作者: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带村必胡适快维土知解忧?难有杜康。
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刻育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答期远批侵热沿愿造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明月升起 ,星星虽全消区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哪比曲犯言错低构山械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呢析优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场谓省春行罪能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赏析
东临碣石①,以观沧海。水何澹澹②,山岛竦峙③。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④,洪波涌起。日月成海北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⑤,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⑥。
屋【注释】 ①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也有说当时的碣石山今已沉陷海中。曹操袭击乌桓的进兵路线是经由卢龙塞建盟斯双乱北话空(塞道自今天津蓟县起,经喜峰历坚防图项口,东至冷口)直插柳城,回化代所洋客稳师途中曾经过碣石山,短故有登临之举。 ②统率脚认杂场机培方何:多么。澹澹:浩荡平满的样子验图积补吗兴部革燃找。 ③山岛:指碣石山,从副呢关妒宪山当时的碣石山在海边上。辣峙(sǒngchì耸斥):高峻挺拔的样子。 ④萧瑟:秋风声。 ⑤星汉:天河。 ⑥幸甚二句:是乐工合乐时加上去的,并盾号扩殖费无实际意思。《步出夏门院附课行》全诗四首,每首后面都有这么两句。幸,幸运。至,极。

【赏析】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相式制作。

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曹操诗歌《观沧海》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题解】

选自《曹操集》。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曾任洛阳北部尉、都尉、济南相、典军校尉等职。在镇压黄巾军起义中,扩充军力。中平元年(184),起兵讨董卓。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建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建安十二年(207),率军北伐乌桓。建安十三年,被献帝立为丞相。后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回许都后,二十一年封为魏王。曹丕称帝后,被追尊为武帝。他反割据、抑兼并、明赏罚,“唯才是举”,对出身贫寒而有真才实学的闹敬知识分子委以重任。同时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制度,奖励耕战,发展农业生产。精于兵法,著有《兵书接要》等书。曹操在历史上起过不小的进步作用,然后世的文学作品,多把他描写成贼子奸臣。他虽长期生活在戎马军旅中,但极爱作诗,喜写乐府歌辞,在文学上有很高成就。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曹操喜欢用乐府旧题作诗而别出新意,写出民歌化的五言诗与四言诗。其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蒿里行》、《苦寒行》等,是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苦难的著名诗篇,被誉为“汉末实录”。《步出厦门行》中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昂扬地表现了老当益壮、奋斗不息的精神,至今传诵不绝。《观沧海》一诗,亦为我国写景诗中的名作。曹诗朴实刚健,气魄宏伟,慷慨悲壮,苍劲雄浑,开一代诗风,鲜明地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另有散文四十多篇。原有集三十卷,已佚。辑本以中华书局版的《曹操集》较为完备。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七月,曹操北伐乌桓行军途中所作。在征途中,曹操路过碣石山,登高望海,有感而发,写下了这一著名的诗篇。

《观沧海》是组诗《步出厦门行》中的一章。

【解读】

全诗十四句,诗意发展分六层。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我登上东方的碣石山,来观望大海。〕(碣石: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

第一层,交代登临地点及观赏对象。

开头两句是起笔、交代,领起全篇。既写出了诗人的来向,“东临”;登临的目的,“以观沧海”;又点明了作者登临俯瞰的地点,“碣石”。碣石山高,沧海无际,诗虽没有具体描写景色,但已经展现了一幅高远辽阔的图画。碣石山是古今迹陪闻名的形胜之地,当年秦始皇、汉武帝都登临过此山。而今曹操跃马挥鞭,登临观海,其心境自然是昂扬奋发的。这两句虽是纪行,却为全诗的感情定下了高昂的基调。

诗的下文,紧承“观”字,从多角度写所见的种种景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蔚蓝的海水微波荡漾,像山一样耸立的岛屿,多有气势。〕(竦峙:竦与“耸”同,高。耸峙,耸立,高高挺立。)

第二层,总写山海全貌,突出写海波及海岛的态势。

诗人登高观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海水,是无边无际的海水。“澹澹”,是写大海相对静止时微波荡漾的状态。“澹澹”的海水,既能显示大海的深邃辽阔,又能展示大海的浩瀚无际。一个“何”字,传达了诗人面对如此壮阔的图景而产生的一种惊叹的情感。可以想象,在平展的苍茫的海面上,海中的岛屿,高峻挺拔,显得格外威武。“竦峙”二字,颇能扣准山岛的特点。这两种景物绘在一起,一大一高,海大,岛高;一动一静,海动,岛静,二者相互映衬,鲜明对照,尤显山海的壮丽奇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岛上到处是苍翠姿弯蠢的树木,那繁茂的青草显得勃勃而有生气。〕

第三层,从近处着笔写山岛草木之盛。

诗人登临碣石山时,是七月初秋。初秋,岛上的树木尚未凋落,远远望去仍是郁郁葱葱,先望见高大的“树木”,后看到低小的“百草”,写得很有层次。写树木用“丛生”,可见其旺,写百草用“丰茂”,足见其盛,写出了秋景的壮美,其中没有丝毫的文人悲秋的情调,给予读者的是充满生命力的感觉。诗人这样从细处写山岛的青翠繁茂景象,也是为了进一步写沧海,给大海、岛屿增添了秀丽的色彩和勃勃的生机。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阵阵,强劲有力,海中涌起巨大的波涛。〕(萧瑟:象声词,秋风吹拂草木的声音。)

第四层,放眼远眺写大海,写秋风及为秋风掀起的洪波巨澜。

“秋风”,点明了“观沧海”的时令。“萧瑟”,表现了秋风的强劲。强劲的秋风,掠过大海,掀起了碧波万顷。一个“涌”字,写出了“洪波”的气势,与强大的冲击力,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秋风阵阵,海浪滔天的雄奇画面。诗人抓准了最能表现出大海特点的“洪波”加以描写,不仅使读者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之感,并且使读者从“洪波涌起”的景象中,联想到诗人此行北伐乌桓的壮举、力挽狂澜消灭割据势力的决心。作者吟咏此诗时,应是心潮起伏,像大海一样波涛汹涌。

这样,大海平静时深沉的风貌和激动时奔涌怒吼的气势都得到了生动形象的表现。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夜交替,太阳月亮好像从壮阔的大海中升腾起来。那灿烂的银河,像是从浩瀚的沧海中飞到天际。〕

第五层,通过“日月”、“星汉”的描写,衬托沧海的浩瀚无垠。

诗中两个“若”字表明,作者这里不是写实,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由沧海写到日月,由日月写到银河。太阳(朝阳、夕阳)、月亮(新月、圆月)每天从东方大海共蓝天一色的地方升起,在天体中运行,光华灿烂,倒映海中,上下交辉;又到西方海天相接的地方落下,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中。星光灿烂的银河,高悬天空,大海里面倒映着它的影子,洪波汹涌,浮光跃金,烂熳夺目,好像它也是从大海里升腾起来的一样。这四句互文见义,不单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单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在诗人看来,日、月、星汉这是万物中最伟大的形象了,但是它们的运行、出没,都超不出大海的怀抱。“若出其中”、“若出其里”。由此可以衬托得大海的意境更加深邃,沧海的浩瀚无与伦比。大海主宰着一切,控制着一切。诗人描写沧海的浩大,是在抒发自己雄心壮志的进取精神,和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诗中写“日月之行”也是在以此表明实现祖国的统一,顺应历史的潮流,符合人民的心愿,正好像“日月之行”一样势不可当!

诗的二至五层,十句,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和星汉,一句一类景物,构成了一幅雄伟壮丽的画图。读来使人振奋,令人心往神驰,恍若与诗人一同立于那耸峙的碣石山上,眺望东方无际的大海。仿佛看得见那山岛上水雾迷茫中一簇簇的树木,丰茂的百草,沧海中动荡不息的万顷波涛;似乎听得见那萧瑟的秋风里伴和着震天而来的海涛声……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感到非常高兴呵!特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志向与情怀。〕(幸:吉庆,幸运。“幸甚”,即“甚幸”。至:极。以:用,介词。“歌以”,即“以歌”。)

第六层,套语。是配合乐曲所加的套语。每章末尾都有,与正文没有多大关系。

【综述】

《观沧海》,是我国文学史上写景诗的名篇。这首诗写作者登山观海所见种种景象,表现了祖国山海的壮丽可爱,表达了诗人统一祖国的宏伟抱负与崇高理想。

《观沧海》虽是典型的写景诗,但绝不是单纯的写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也绝不是一幅客观的沧海风景图,而是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诗句句在写景,但也句句在抒情。浩瀚的沧海,正与诗人豪放的胸怀相一致;大海主宰一切,正与诗人统一祖国的宏伟抱负相一致。沧海的种种景象,融进了诗人向上的思想情感。诗既描绘出祖国山海的壮丽可爱,也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志在统一的英雄气概。

17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