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精神性阐释_超现实主义绘画
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粹的精神自动主义,企图运用这种精神自动主义,以口语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形式去表达真正的思想过程。它是思想的笔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
――布勒东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兴起的一场精神领域的革命。它在文艺及其他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场对资中清仿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影响范围甚广,波及捷克、比利时、南斯拉夫,乃至美国、日本、墨西哥等国,所覆盖的内容涉及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音乐、摄影。超现实主义试图关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社会问题,试图以标新立异的手段表达自己的人文关怀。
一、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理念基础:虚拟现实
(一)纯精神的自觉反应
超现实主义要求打破一切传统事物,彻底反叛传统规则,忠实记录思维原创过程。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唯有潜意识、睡眠状态或巧合的情况下,思维活动才是未受到外界干扰的纯精神,如老子言及“如婴儿之未孩”。超现实主义文学强调运用“自动写作法”,即随着喷涌而至的灵感,信手拈来,不管词与词的搭配或句与句的组合,追求当时无干扰状态下的原创记录。超现实主义绘画注重“事物的巧合”的重构,抵达奇异、梦幻之乡。知名评论家布列顿对超现实主义之美的断言可谓画龙点睛、一语中的:“神奇的始终是美的,任何神奇的东西都是美的。”超现实主义摒弃了传统思维中固守的艺术目的、技巧与审美判断,恰当地运用唤醒心灵、激活人性的“超现实世界”的因素,即所谓的“理想彼岸”,来实现艺术美的最大化。这种思想境界是个性心理存在最充分的激化与闪现,是真实自我的写真。布列顿把这一闪光称为“真实的思想过程”。
(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
弗洛伊德是一名对进化理论的恰当性提出质疑的思想家。在弗洛伊德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不断汲取知识是获取幸福的原动力。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对西方心理学科乃至西方人文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弗洛伊德所提出的精神层次论、人格结构论、性本能论、释梦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从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极大地触动了超现实艺术家的灵魂。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是本我的一种原始体验,是原我的欲望的彻底满足。所以现实生活中的戒律清规压抑了人性,掩盖了事物原状态,呈现一种虚假迷乱的不真实面貌。超现实艺术家很大程度上从中汲取了心理感应的营养,彻底摒弃了因循守旧式的思维道路与模式,义无反顾地把理性感觉、人的本能、梦幻、“下意识”的灵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在这一理论的引导和影响下,艺术创作领域中的超现实主义冲动与创作浪潮形成了未艾之势,以达利、马格利特、米罗、毕加索、恩斯特等人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巨匠及作品,如清新之风吹入画坛,既而风靡世界,流芳于世。
正枯二、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艺术原动力
(一)反常规的超常思维
相对于古典绘画,超现实主义画家的思维、卖纤手段、语言、审美、表象甚至笔端都是纯粹的、彻头彻尾的“反叛”,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浑身洋溢着的是一种叛逆性的颠覆意识,其作品由表及里,从题材、构图、色彩到肌理,都是追求一种神秘的、超常化的思维概念和表现手法。艺术家的创作轨迹时常会游走于现实与虚幻之间,在注重时空的流变中,作品体现出一种亦真亦幻、时空交错的艺术世界――奇幻而又震撼。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倾其一生的热情,把此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作品描绘奇妙镜像,呈现超现实的世界,具有魔幻色彩,对当代画家影响较大。达利才华横溢、想象力丰腴,他笔下的梦境在常人看来不合常规,稀奇古怪、扭曲变形、层层叠加、惟妙惟肖,然而在画家的手中,通过对梦境中事物的“巧合”式的组织安排,达到了反视觉化、反秩序化的刺激效果。作品《记忆的永恒》就是个典型的范例。《内战的预感》是有形人体被截肢后用肉体各部分进行的夸张的任意组合。人体的荒谬、悖谬式的肢解成为其标志性的绘画语言,解构后重组成为其作品的鲜明特征。俗话说“不破不立”,解构就是一种破坏。作品形式是对人们强烈反战情绪的表达与呼唤。精神的呼唤是形式的灵魂,呼唤使形式获得了精神生命。
(二)梦幻世界的理想彼岸
只有超越现实,达到心灵自由度的最大化,才能使艺术创作达到无拘无束、彻底放松、自我陶醉的状态与境界。马蒂斯冲破了西方千年不变的“焦点透视法”,采用多点多中心的壁画构图特点。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则和中国的“散点透视法”有相通之处,采取多角度多侧面构图。超现实主义绘画题材往往选取人的生命意识中最神秘的一面、最灵光的一点,诸如生死、性爱、自然、宇宙作为创作的主题、表现的主旨和思想的主流意识。达利一生不停歇地、准确地刻画着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他坚信,只有借助艺术,他的潜意识思想才可以纵横驰聘,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才能摆脱现实的混沌与干扰,直至理想彼岸,这与中国哲人崇尚的“天人合一”“宇宙意识”不谋而合,有着惊人相似的心理和创作历程。达利所代表的超现实主义是在“自由王国”中的心灵遨游。
三、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存在方式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是超现实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梦境与幻想、情欲与女人、宗教与神话、哲学与人性共同构成了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艺术世界。
(一)视觉至上理念
作品的视觉多义性正是吸引观者主动探索画面的原动力。正如贡布里希所说:“我在写《艺术的故事》一书时,已经觉得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对形状多义性的探索,例如‘兔子还是鸭子’的游戏,能够给我们提供进入再现迷宫的最佳入口……‘想再现现实的(或想象的)东西的艺术家不是从睁开眼睛向四外观察入手,而是从运用色彩和形状构成所需要的物象入手’……其方式很像一个成功的双关语可以促使我们认识到词语的功能和它们的涵义。”
视觉至上一直是现代美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尤其是架上绘画。视觉主要感知空间现象。贡布里希还认为:“视觉关注持续的、持久的存在……视觉是个性的器官……视觉在上帝创世的第六天尽头,总是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伴有这一景象参与者的孤独和自足。”观看的时候,我们是世界的主人。“视觉方面我们同样生活在一个显然是高度刺激、好走极端的时代。近年来的审美化趋势,对于我们的存在和我们的产品世界,很难说放过了哪一个角落。”视觉在绘画界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当西方的时空观沿着牛顿的“绝对空间、绝对时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霍金的《时间简史》一步步走来时,人们对自己生存的宇宙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强烈地冲击了艺术界的绘画理念,带给了艺术新鲜的绘画血液,使20世纪的艺术达到了巅峰时代。视觉张力成了艺术作品的第一表现力,尤其在图像纷繁的电脑时代、人们极易产生视觉疲劳的今天。
(二)艺术家绘画作品精神解析
并非所有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都在追求荒诞无稽、虚无缥缈的空洞世界,恰恰相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是用“超现实”的手法、笔触,边缘化的目光解读、审视现实世界。马格利特就是用他的“第三只眼”冷静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他的作品有着与达利一样逼真、写实的手法,画面因违反视觉常规而产生了视觉冲突和独特的艺术效果。他寻求事物之间的“奇妙的并置”,即摒弃超现实主义所惯用的“不相类似物体”,去发现物体彼此之间“隐藏的亲近性”。基于这种嫁接的思考,马格利特创作了《红色模型》。作品揭示了脚与鞋子的关系。木墙旁边的路上放着一双皮鞋,它的前半部奇怪地变成了人的脚趾。作者有意改变人们固定的程式化的观察方式,将物体与生命体并置在一起,旨在造成人们重新认识画面的契机,唤起观众不同的人生体验,引发新的思考。正如作者自己表白的:“要在绘画中唤起深藏在现象之内的神秘感。”深厚的哲学修养,使他的作品背后蕴含了丰富的思辨要素和与大自然的真切情感。他的作品是探其心灵博大的切入点,在理性与异化、激情与荒谬、表象与意念之中,解读了艺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透过作品,观者深切感觉到的是积极的入世态度、无限的宇宙意识和对科学的礼赞、对自然的讴歌、对人性的崇尚,是一种深厚的人文心结。它和现实存在比起来虽显荒诞却含有哲理,有些隐喻是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无法替代的,比如马格利特的《谬误之镜》描绘了一只人的眼睛及视网膜上映出的蓝天白云。在作者看来,人的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它所看到的只是自然的幻想,而不是自然界本身。另一幅作品《自然的伤者》,画的是一对美人鱼紧紧依偎在一起,仿佛对现有生存状况无名悲哀与困惑,暗示了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灾难。作品寓意深刻,富含人生哲理,是对自然现实的一种高度提炼和概括。
象征主义手法在克里姆特的作品中不言而喻,许多作品被赋予了隐喻与寓言。女人和性一直是他创作的主题。生命的变迁和衰退的无常是他一生的求索,这集中体现在其作品《生命与死亡》中。生和死并置在画面两旁,象征死亡的骷髅贪婪地注视着象征生命的人体柱,握着自己的武器随时准备出击,死的震慑力是如此强大,任何生的疏漏都可能成为死亡成功的机会。而右边的生命体无助地缠绕在一起,从儿童到老人,彼此依偎,但仍感到胆怯与悲观的无奈。封闭的空间把这些鲜活的生命体逼到了死神面前,令观者不寒而栗。扁平的被挤压的时空只有生与死的对峙。作者采用隐喻的方式暗示自己的情感世界,有的作品晦涩难懂,往往需要人们通过对画家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和社会心态的解读,才能理解画家所表达的快意和真谛。
毕加索刻画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时,采用了破坏后重组的超现实主义手法,赋予了作品极强的震撼力。作品中的三维空间是完全意义上的荒诞的、虚幻的、臆造的、非逻辑性的空间关系,这种扭曲的外形与人们对战争的恐惧无疑是最好的象征了。毕加索称视觉为神圣。他的作品大量运用了异度破坏重构手法,目的是强化神圣的视觉效果带来的震撼美。毕加索的传世之作《格尔尼卡》之所以能够达到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其特有的时空关系和构图成为了异度创造的典范。“《格尔尼卡》的内容对于弗洛伊德来说,或许可以解释成毕加索用于掩饰或转移自己最终要表达的隐蔽意旨的一种手段,而对阿恩海姆来说,画面本身就是美术家最终要表达的构思转化成视觉化的手段。”全画借助五个成人、一个婴儿、一匹马、一头牛的形象元素,通过立体主义的变形手法,刻画了主体形象在战争中惨死的恐怖场景。毕加索以自己特有的非理性思维重构了人、马、牛的主体形象,表面上人体头部与四肢、马头与马尾、牛头与躯干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但由于画面自身的战争氛围与相关因素的内在逻辑的存在,却给观者以破中有立、破中出新的艺术效果。作者一反常规地大胆使用平面、单色、黑白分明的处理基调,打破事物特有的空间,将所有形象挤压在一个扁平的、狭窄的、封闭的时空内,使整个作品更加肃穆、震慑,以至让每一位观者都会身临其境,仿佛听到战机的轰鸣、人群的哀号、牲畜的悲鸣,形象地记录了人类在20世纪的精神图景和苦难命运。
四、与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心理同构
(一)观看方式的同构
观看大师毕生的艺术历程与思想追求,犹如听一位长者倾诉其艺术理念,如同自己在寻觅艺术的灵光与路径。一路走来,梦幻也好,潜意识也罢,坦荡的、以个人语境描绘自己内心世界与现实人生,反常因素的构图与色彩足以令观者亢奋。与大师实现心灵的同构,找准自己的绘画方位,方使自己艺术之舟不致迷航。在日常的艺术创作中,抛开习惯的思维定势与观看方式,体验一次鸟儿的俯视与鱼儿的无边无际的遨游,让自己重新体验世间不同物种的生存方式,即所谓的人类观看方式的“反常性”,获得异样的心理体验。
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语境,无论大小,都是塑成艺术风格的源泉。找准自己的兴趣点,把其做足、做深、做精,便成了自己艺术风格的基点。同感于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心灵感受,把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印在画面上,以求解放心灵,与观众达到心理同构。超现实主义绘画,梦一样的自由释放心灵,毫无隐蔽地阐释人生与当代社会,更为其视觉异化的画面处理而震撼。虽同是超现实主义大师,然其风格各异,达利解读梦幻与荒诞,马格利特解读自然,米罗有着音乐一般的绘画语言。
(二)表现手法同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自然界的材质越来越多,天然的、人工合成的……异质材质的连接与合成,采用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反常思维,错位语言的反复使用,以一种不可调和的元素组合,以一种黑色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为当下的艺术家们模拟出一个另类逻辑关系下的现实,唤起观众对深层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比如美国后现代艺术家罗西・潘恩的《金属森林》,密集交错在一起的金属树枝使观众有一种被笼罩冻结在钢网中的感觉,从而唤起人们对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重新审视。艺术家通过超现实主义艺术手法,运用矛盾对话,解读了他对当下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忧患意识。
在今天这个科技发达、物欲横流的社会,重温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思想,无疑是心灵释然的较好归宿。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曹宁)
油画
1、第360问答十名:《帘子、罐子、盘子》,担目银兰该优售价6050万美元,作者:塞尚(法国)。
后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出生于法国南部城市埃克斯—普罗旺斯。静物画《帘子、罐子、盘子》充分体现了塞尚的探索精神和画风特色。塞尚将它们高度地简化,并以深色线条负觉就管令通黄顶勾出轮廓,使其看起来显得明晰而坚实。为实现画守县神贵标道显广群存英面有秩序的布局,他原目测范距意陈思有意地歪曲画中的透视关系,将水平的桌面画得仿佛前倾,使桌上的物品得到充分的显示十。1999年这幅作品以6050万美元的价格被出售。
2、第九名:《对无超吸划口牛道领前论连辜者的屠杀》,售价4950其浓语万蒸优校农万英镑,作者:鲁本斯(荷兰)。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装也秋岁段情尼热械员1577-1640)是一位破圆受办伟大的人文主义画家,即使宗教神清职划成呀存话是他创作的主要题材,但他还是以世俗的人物和自然去描绘神界人物。2002年7月10日,十七世纪巴洛克风格天才艺术家鲁本斯一幅未见经传的油画《对无辜者倍钟制树见所立科的屠杀》在伦敦的苏富比移煤顾置拍卖行以4950万英镑售出晶粉物劳起双践饭四十。
3、第八名:《没胡子的自画像》,售价7150万美元,作者:凡·千念句几振责重施类便酒高(荷兰)。
凡·高一生很少拍照,却画过无数的《自画像》。完成这些作杆拉讲应止教吧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还没有哪位艺术家能象他这样在观众面前将自己暴露无遗。透过这些记架台毫明录,我们深深地了解了一个人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凡高曾说希望一个世纪之后自己画的肖像在那时人的眼里会如同一个个幽灵,那么在今天看来他的愿望实现了。这幅《没胡子的自画像》于1998年浓刚切执何何影出绝同拍出了7150万美元的高价。
4、第七名:《红磨坊的舞会》,7810万美元,作者:雷诺阿(法国)。
《红磨坊的舞会》创作于1876年。画中描绘出众多的人物,给人拥挤的感觉,人头攒动,色斑跳跃,热闹非凡,给人以愉快欢乐的强烈印象。画面用蓝紫为主色调,使人物由近及远,产生一种多层次的节奏感。画家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近景一组人物的描绘上,生动地表现出人物脸上的光色效果及光影造成的迷离感,渲染了舞会的气氛。就总体看,他保留着印象派对外光与色斑的留恋,使画面的总体色调、气氛有一种颤动、闪烁的强烈效果。1990年,这幅作品以7810万美元的高价售出。
5、第六名:《殴打婴儿》,售价7350万欧元,作者:鲁本斯(荷兰)。
鲁本斯的作品有着丰富的想像力,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美好的理想,通过艺术形象肯定人的力量和人生的欢乐,他善于运用健康丰满、生机勃勃的形象,洋溢着乐观与激情的性格,去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与趣味。这幅《殴打婴儿》于2002年以7350万欧元出售。
6、第五名:《加歇医生的肖像》,售价8250万美元,作者:凡·高(荷兰)。
凡·高在自杀前一个月为精心照顾他的加歇医生画了这幅肖像。他自己说:“我希望画一位艺术家友人的肖像,他满怀伟大的理想。我希望把我对这个人的感觉和爱慕之心画进作品里。我夸张了他的头发的金黄色,在头像后面我不画小屋的普通墙壁,而用我调配得极为丰富、极为强烈的蓝色涂出无限深远的背景。由于这种单纯的配合,使金黄色头发的头部,在这丰富的蓝色背景上发光,像星星嵌在深沉的碧空中。”这幅《加歇医生的肖像》于1990年被日本第二大造纸商大昭和制纸以8250万美元购得,打破了当时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但是,当他还活着的时候只卖出过一幅画!
7、第四名:《多拉·马尔与猫》,售价9520万美元,作者:毕加索(西班牙)。
毕加索在1941年为情人多拉·马尔创作了《多拉·马尔与猫》。多拉·马尔曾是毕加索长达十年之久的情人,也是一位超现实主义摄影师,她对毕加索人物肖像画的创作有很大影响。画中的多拉·马尔头戴饰有斑斓羽毛的帽子,像女神一样坐在高大的木椅上,身后趴着一只黑猫,表情有趣又狡诈。可以看出,与多拉热恋的毕加索正处于立体主义时期。这幅画于2006年5月拍卖出9520万美元的价格。
8、第三名:《拿烟斗的男孩》,售价1.04亿美元,作者:毕加索(西班牙)
毕加索于1905年创作了《拿烟斗的男孩》,这是他走过蓝色忧郁时期进入了粉红时期的代表作。画面集中展现了一位表情有点忧郁的青春期男孩,他身穿蓝色服装,头戴花冠,手里拿着一支烟斗,画面的背景是两大束色彩艳丽的鲜花。这幅画在2004年4月伦敦举行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04亿美元的天价成交,创造了世界名画拍卖史的最高纪录。它被评论家誉为“具有达芬奇《蒙娜丽莎》似的神秘,凡高《加歇医生》似的忧郁的唯美之作。”
9、第二名:《阿黛尔·布洛赫鲍尔I》,售价1.35亿美元,作者:克里姆特(奥地利)。
奥地利象征主义画家克里姆特于1907年以沥粉、贴金箔等特殊手法创作了这幅被誉为“奥地利的蒙娜丽莎”的《阿黛尔·布洛赫-鲍尔I》。画中人是奥地利制糖业富商费迪南德·布洛赫·鲍尔的妻子。画作中,阿黛尔身穿一件黄金衣服,仪态优雅、眼神迷离,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掩饰一只残疾的手指。这幅作品于2004年6月被美国化妆品大王劳德以1.35亿美元收藏,一度力压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成为单幅绘画售价世界纪录。
10、第一名:《1948年第5号》,售价1.4亿美元,作者:杰克逊·波洛克(美国)。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Pollock,1912-1956),是美国行动绘画艺术的鼻祖。这种自由奔放、无定形的抽象画风格,成了反对束缚、崇尚自由的美国精神的体现。这种全新的绘画,体现了画家惊人的创造力。它在两个方面充分展示了新颖性和独创性。
《1948年第5号》是杰克逊·波洛克“滴画”中的精品,画布被钉在纤维板上,画布上的颜色有黄色、白色、栗色以及黑色,看起来有些杂乱无章。这幅作品于2006年11月3日拍卖出全球绘画作品最高价,达1亿4千万美元,收购名画者是一位墨西哥金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