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的特征?

它抒写的是不可捉摸的内心隐秘;或者如马拉梅所说,表现隐藏在普通事物背后的“唯一的真理”。为此,象征主义对于诗的语言进行了很大的改造。对于日常用的字和词加以特殊的、出人意外的安排和组合,使之发生新的含义。象征兄郑空主义不满足于描绘事物的明确的线条和固定的轮廓,它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并不是要使读者理解诗人究竟要说什么,而是要使读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丛袜所悟;使读者体会到此中有深意。象征主义不追求单纯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涩;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扑朔迷离。象征主义诗歌十分强调音乐效果,可是诗句的音乐性不是单纯通过机械的协韵表现出来,而在于诗句内在的节奏和旋律。散文诗的音乐感并不亚于格律诗,有时反而胜过格律诗,因此许多象征派诗人的散文诗都写得有特色。象征主义者反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者如实地描写客观现实。他们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虚幻而痛苦的,只有隐匿在背后的内在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作品中运用大量的暗示和象征来隐喻表现人的内心世界。1886~1891年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昌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马拉梅的《诗与散文》、拉弗格的《善意之花》和昂利。德·雷尼耶羡瞎的《插曲》等。象征主义的三位主将是马拉梅、魏尔伦和兰波。《恶之花》的作者波德莱尔被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先驱(鼻祖)。1891年,莫雷亚斯首先宣布脱离象征派,许多象征派诗人也纷纷向自己选择的方向发展,不再遵循共同的象征主义艺术标准,象征主义流派从此解体。但是,象征主义作为文学思潮和艺术风格,影响却非常深远。

象征

象征主义
法国象征诗派先驱波德莱尔、迅李新魏尔伦

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页的法国,80年代形成高潮,90年代走向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规模,越出法国,形成世界性文学潮流。在中国,戴望舒,李金发,艾青的八操诗歌创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要她唱解标黄刻入色者法国象征诗派先驱波德莱尔、魏尔伦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来自达到高潮,40年代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流派,它虽试各王让增服倍限么构立然不复存在,但影响及极大。与传统文学相比较,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病天守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东右请供支台节怕穿运用象征暗示;在360问答幻觉中构筑意象;纪整采固免川超苦压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
后期象征主义丰富和酒江光坐滑开烈办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创作和理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瓦莱里、里尔克、庞德、叶芝和艾略特等人做出了突出贡献。

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特征

象征主义诗歌理论的奠基者,以波德莱尔和艾略特最为杰出。波德莱尔率穿论上审度矛境诗歌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点:(1)非功利论。在波德莱尔的理论文字中,随处可见他对功利主义艺术观的反击——“诗除了自身之外,并无其他目的,也不可能有其他目的”;“艺术愈是想在哲学上清晰,声就愈是倒退,退到幼稚的象形阶段占庆块李;相反,艺术愈是远离教诲,就愈是朝着纯粹的、无私的美上升”。“真正的艺术品不需要指控,作品的逻辑是以表达道德印停儿会阻每集轻的要求,得出结论是读者的事。”“如果诗人追求一种道德目的,他就减弱了诗的力量。”波德莱尔反对在创作中进行政治、宗教、道德等功利主义的说教,力主“为艺术而艺术”。(2)审丑论。波德莱尔指出: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而化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矿案尼细能文胶,这是艺术的奇妙特权之一。他判措次龙常心能新进啊直面人的生命本体,直面人的灵魂,于是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人所谓“万物之灵”的骄傲和自信。他不回避人性中的恶,认为18世纪启蒙主义者否定原始罪恶的存在是十分错误的,因而认定,对人性恶视而不见的启蒙学派是瞎眼盲目的,所谓理性的时代不过是瞎眼盲目的时代。在这样的认识之下,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美的定义:“美是这样一种东西:既含有愁思,也带有热忱……神秘、悔恨是美的特点……忧郁是美的最光辉的伴侣,我很难想象什么美的典型没有不幸相伴随……男性美最完备的典型帝顺沿更深顶区,类似弥尔顿所描绘的撒旦。”(3)感应论。这是波德莱尔诗歌理论的核心,在他看来,世界是一部象形文字的字典,其中的万事万物存在着一种神秘的感应关系,它们一直通过一种相互间的类似彼此表达着;不仅是人的各种感觉互相法二身张船讲线正林感应、互相渗透、互为象征,并五职范议穿受视且,精神界或自然界,形式、袁系相呢块门运动、数、色、香,一切皆有深长的意味,都是相互的、转换的、感应的。诗人就是世界这部象形文字字典的翻译者,诗人不是去创造象征,而是去体验和发现象征;只要沉浸于大自然之中与万物融为一体,就可以从声音中看到颜色,从颜色中嗅到清香,从清香中听到声音,从一事物感受到另一事物的存在,领悟出世界的真义。
艾略特的诗歌理论,以“非个人化”影响最为深远。所谓非个人化,又称“非人格化”、“非个性化”,即反对诗歌的主观自我表现,主张现代诗人要对诗人的情感作最少的要求,对诗人的艺术作最大的要求。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诗人应促使其个人的私自的痛苦转化为丰富的、奇异的、泯灭个性的东西。这一理论的要点如下:(1)作品与诗人的个人生活、个人情绪没有什么关系,生活与艺术之间存在绝对不可逾越的界线。诗人不要以为创作是表白自己,不要太依赖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如果诗人旨在抒发感情以表现自我,他很可能抒发一些并无诗意的琐碎的东西,而陷入滥情主义。因此,诗人要不断放弃自己,以求取更有价值的东西;一个艺术家的进展,即是自我的不断牺牲,即人格的不断消失。(2)思想感性化,即“把思想还原为知觉”,用“知觉来表现思想”,“象你闻到玫瑰花响味地感知思想”。反对直接地、无节制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受,或公开地进行道德说教,主张寓思想于形象之中,不要抽象的概念,而是要形象的思想。(3)诗人的工作是纯技术性的,与非个人化理论相配套的基本技巧是“客观对应物”;诗人 要用冷静的头脑把“客观对应物”,如各种意象、情景、事件、典故、引语等搭配成一幅幅图案来表达某种情绪,做到文情一致。(4)读者不要企图从诗人的生平中寻找诗人人格的线索,真切的批评与敏锐的品位是指向诗,而不是指向诗人的,某些情绪只有在诗中才具有生命力。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是对前期象征主义强调暗示和联想的发展,对纠正前期象征主义诗歌艰涩朦胧具有重要作用,大大加强了诗歌艺术技巧的创新。

21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